貴州結(jié)婚禮儀
貴州結(jié)婚禮儀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世居少數(shù)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等民族,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奇特之處,他們就像不同品種的花朵,將貴州裝扮的更為迷人,在這些民族的習(xí)俗中,婚戀習(xí)俗是最具特色的。下學(xué)習(xí)啦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關(guān)于貴州結(jié)婚禮儀,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貴州結(jié)婚禮儀
苗族
“游方”:黔東南苗族青年戀愛方式。農(nóng)閑或趕集或節(jié)慶時,男青年結(jié)伴來到特定的地點,用吹木葉、打口哨等信號邀請女青年,女青年結(jié)伴應(yīng)邀前去對唱情歌。游方的地點稱游方坡,必須是公開的地點。男女青年在游方中相識,之后經(jīng)過對唱情歌和單獨接觸增進彼此的了解,直到確定戀愛關(guān)系。
“牽羊”:貴陽、平壩等地苗族青年的戀愛方式。在“跳花場”上,小伙子們圍成圓圈,邊吹蘆笙邊跳舞。姑娘們現(xiàn)場圍觀后,掏出一條長帶拴在某男的腰帶上,表示愛慕之情。小伙子若看上就收下繡球,離開舞場互表情意。
“踩月亮”:威寧一帶苗族戀愛習(xí)俗。夜晚,小伙子們走出家門拿著蘆笙或木葉,來到山坡或高地上,邊吹邊唱,逗引姑娘。姑娘們聽見,便出門與小伙子對歌“踩月亮”。
“搶發(fā)髻”:黔西北苗族聚居區(qū)的戀愛風(fēng)俗, 每逢趕場或花場,姑娘身著盛裝,頭戴發(fā)髻,到歌場游玩。小伙則追趕姑娘,邊跑邊追。追上姑娘就假裝搶發(fā)髻,姑娘愿意讓小伙搶走,表明有愛慕之情,反之則沒有中意。
“背背帶織錦” :織金一帶苗族男女青年的傳情形式。每年花坡場上,苗族女青年背著背帶織錦到花場。背帶上繡著的美麗圖案,表明自己未選定對象。小伙子從背帶上刺繡出的圖案、顏色、式樣等工藝來衡量姑娘是否手巧。男女青年在花坡場上互相對歌、談心。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相互往來,彼此都中意對方,雙方可選定吉日締結(jié)婚姻。
“湊柴米,吃年飯”:威寧一帶苗族青年的戀愛形式。每年 初, 鄰寨的姑娘們湊油、鹽、柴、米、肉等忙著辦盛宴,未婚小伙則吹起蘆笙串寨吃年飯。小伙子若遇上意中人,可留下多玩幾日。如沒有被姑娘相中,則繼續(xù)串寨吃年飯,選求意中人。
“掐手傳情”:松桃的苗族青年男女的戀愛形式。每逢“四月八”、“龍舟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及其他對歌場合中,通過多次的對歌等方式,某男對某女產(chǎn)生愛慕之情,便伸手輕掐女方小指,試探女方態(tài)度。女方回應(yīng),表示接受男方情意,如果不愿意,以不理會為拒絕。
布依族
“榔梢”:逢趕場或年節(jié)日,男女青年來到集鎮(zhèn)上唱歌、彈月琴、吹木葉,挑選意中人。小伙子看上某姑娘,用歌表達自己的意愿。姑娘若對小伙子滿意,便雙方繼續(xù)對歌。增進了解。
“甩糠包”:“糠包”內(nèi)裝五顏六色的谷糠,外由彩線縫成。姑娘們手拿糠包向?qū)γ嫘』镒觽兯θ?,尋求意中人。在多次拋糠包的過程中,增進了解。若姑娘對某一位小伙子有好感,就將隨身帶的小禮物贈送給對方。
“打報古”:“報古”是布依語中對男性接親者的稱呼 結(jié)婚時,女方寨中孩童聚集在村外面,用稀泥、水槍等投向男性接親者。其意思是:你們來接我們寨中的姑娘,就要給你們添點麻煩。
“要荷包”:都勻布依族婚俗。鬧新房時先唱“荷包歌”,兩人一對,一個主唱,一個幫腔。唱滿1 2首“荷包歌”才得一個荷包。荷包里裝著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貴子。參加唱“荷包歌”的人非常多,持續(xù)時間長,有時一唱就是一整夜。
侗族
“行歌坐月”:侗族男女青年到十四五歲時,三五個姑娘,不分輩分,聚在一起,或做針線或紡織;男子攜牛腿琴和琵琶,結(jié)伴前往姑娘家唱歌作樂,深夜以至黎明才散。有的地方叫“爬窗”、“坐倉腳”、“晾月”、“走寨”等。
“討糖”:男女青年在“玩山走寨、行歌坐月”過程中,小伙子中意一個姑娘,就以“討糖”為名求愛:“聽說小妹糖很甜,哥想吃糖沒帶錢。”姑娘同意就答:“小妹有糖糖太酸,大哥吃了腰會彎。”小伙回答說:“大哥想糖眼望穿,小妹糖酸心不酸。”通過“討糖”,姑娘離開,小伙緊追上去。若姑娘已有意中人,就 說:“小妹有糖早賣完,大哥吃糖別處嘗。”
“踩腳后跟”:黔東南一帶侗族青年的交往活動。侗族小伙看上姑娘,就會在趕場的時候,跟在身后故意踩對方腳后跟。對方中意,跟著小伙走。不中意,就不理睬。小伙發(fā)現(xiàn)對方不跟出來,再進場另覓對象。
“吃細茶”:侗族男女青年相好,征得家長同意,就擇定吉日,男方帶糖和細茶登門。女方父母將糖擺列桌上,將細茶泡好,請族中長輩和親友來吃,表示女兒訂婚。此后有人提親,父母就直言相告:“我家妹崽已吃過細茶了。”
“吃新人茶”:侗族青年結(jié)婚之日,喜氣洋洋的洞房內(nèi),桌上都擺著糖果和茶水,招待賀喜的客人??蛠?,唱歌或說吉利話。新郎新娘將香茶斟滿,托起紅漆茶盤送茶給客人“吃新人茶”。
土家族
“看人戶”:土家族婚姻,經(jīng)媒人介紹,女方母女到男家進行探訪,看男方人才、家境、住房等。女方回家時男方送一套衣服,如果女方接受,就向男方索取鞋樣,縫雙布鞋給男方,表示親事說成。女方不受衣服,婚事終止。
“燒大香”:男女雙方共同選定吉日,男方請 人挑上糖、 粉條、豬腿 、龍鳳燭 、大香等茶食禮品到女家,燃燒大香,表示定親。
“打婚床”:土家族人注重打婚床,以此象征男方富貴貧賤。打婚床的木匠是父母健在、兒女聰慧的“福人”。木材一般選用棗子樹、柿子樹等,意為早生貴子?;榇查L六尺六寸、寬四尺六寸,含“福祿”之意,用紅色打底刷漆。
“洞房爭強”:土家族婚禮中,執(zhí)事人宣布“拜堂已畢”,新郎就伸手揭新娘蓋頭帕,揭下來就意味著日后男比女強。而新娘則將蓋頭帕四角吊的銅錢咬住不放,以示不服,并使勁掙脫“牽娘”的手,同新郎一起向洞房跑去。土家族人認為,誰先坐上床,以后這個家就由誰做主。
彝族
“雞卦問親”:威寧、赫章、水城一帶彝族婚姻“憑證”。彝稱“呀取祖”。屆日由媒人帶男家父或母及隨行人,備炒面、酒及布料等禮物去女家行“燒雞吃”儀式。女家殺公、母雞各一只招待,吃雞時請長者看雞卦以卜婚姻吉兇,用紅綠絲線將雞卦扎成兩對,男女雙方各持一對,作為婚姻憑證。
“半路放馬”:彝族嫁女,在赴男家的半路時,行“半路放馬”儀式。將新娘扶下馬休息片刻再上路。即使男女雙方是鄰居,也要繞道來舉行“放馬儀式”。其家教觀念認為新娘既嫁,已成男家人,完成一生旅程后,其靈魂想回娘家亦只能到此,不能回娘家祠堂。
“踩雞蛋”:彝族新娘出嫁,到男家門口時,由送親的親兄弟扶下馬,男家請一位兒女雙全的婦女牽著手,跨過放在地上的馬鞍,再踩碎放在一木勺下的雞蛋,以寓平安。
仡佬族
“丟布禮”:定親第三年,男方打扮一新,備一段藍色布匹到新娘家。新娘出門,新郎將布匹扔向新娘,伴娘將布匹圍在新娘腰間,新郎就接新娘回去。
“男不迎親”:仡佬族婚姻新郎不去迎親。遵義、仁 懷等地, 迎親隊伍由男子組成,在媒人、押禮先生帶領(lǐng)下前往女家迎親。
“ 過門換三雙鞋”:在迎親這天,新娘要換三雙鞋。早穿白底布鞋,出娘家門時換一雙鞋,到男家門口時再換一雙鞋。這習(xí)俗意味著新娘自出生直至嫁到夫家,心地純凈,貞潔無瑕。
“打濕親”:新娘娶進夫家時,跨門進屋,用夫家準備好的清水灑向接親人。這樣,可讓清水淋去邪魔以求吉利。
此外,松桃苗族自治縣的仡佬族有“行走”、“裝香”、“報日子”等習(xí)俗。
水族
“破姓開親”:據(jù)傳水族社會中的潘、韋二姓 ,歷史上行異姓開親。后人口繁衍漸增,男女婚配失調(diào),同姓各支代表開會,“殺白水牛”祭祖,“倒栽杉樹”,“破姓開親”,故今潘、韋二姓內(nèi)部開親習(xí)以為常。
“吃小酒”、“吃大酒”:男女雙方定親后,男方選定吉日,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
“取八字”:定親宴席的桌上擺四碗酒,其中一碗底下放有新*生辰八字紅紙條,由男方代表抬碗取字,每抬一碗就喝掉一碗,一直抬到有紙條的一碗為止。
回族
“燒糖茶”:回族的訂婚禮節(jié)。男方買兩斤紅糖和兩斤茶葉,由媒人送給女家,女家分送給內(nèi)親各家,表明女兒訂婚。
瑤族
“鑿壁談婚”:荔波瑤族的戀愛方式?,幾?ldquo;干欄式”吊腳樓上,靠正門的廂首,在臨街面板壁上鑿有一小孔,瑤語稱“K笛”。入夜,小伙們前往寮房游方玩耍,閨中淑女靠著枕頭,通過 “K笛”同戶外的后生們談情,互唱《撈丟崽》。如此哥來妹往,姑娘起床開門,把小伙子們迎入堂屋,端上糯米飯和米酒招待。此后,意中人避開同伴,獨自到“K笛”孔邊與姑娘互換信物。經(jīng)數(shù)月或一兩年,姑娘嫁妝齊備,感情成熟,就唱《碗筷歌》,準備婚嫁。
“搶腰帶”:瑤山瑤族以“搶腰帶”建立戀情。女子十七八歲即加入“搶腰帶”隊伍,利用趕場、陀螺節(jié)、婚禮、祭祖等活動,吹簫、對歌,向男方表露心跡。雙方情投意合,便雙雙離開隊伍,單獨對歌、敘談,并將腰帶拴于腰間與情人相會。
“響碓”或“響房”:荔波瑤族新娘來到男家門口時,陪郎輕扣大門,新郎母親開門迎新娘入屋,手把手領(lǐng)到石碓旁,讓新娘舂響瑤家當天的第一響碓聲,表明新娘勤快賢惠,日后生活歡快。
壯族
“上樓梯”:壯族新娘接進男家叫上樓梯。是源于壯族居住的“干欄式”建筑。屆時,男家備桶米,上放銀首飾,置于樓梯角。新娘脫外衣,提米桶隔級而上。
毛南族
“討八字”:毛南族婚俗中隆重的禮儀。屆時,男方邀約舅爺、姑爺?shù)葍?nèi)親帶禮物往女家。女家用男方帶去的筆墨把姑*生辰八字寫在“鸞鳳單”上,然后大擺筵席宴請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