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30個文化典故
文化典故,作為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少有的有趣的知識之一,往往被很多老師和同學所忽略。因為它們看似和分數(shù)是沾不上邊兒的,但卻是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好料。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搜集整理的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30個文化典故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30個文化典故
1、牛角掛書
形容勤奮讀書的典故。
《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于道,按轡躡其后,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
后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蛞?ldquo;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2、負薪讀書
形容勤學的典故。
出自《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yè),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shù)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
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xiàn)。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3、帶經而鋤
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
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yè)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yǎng)(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干活),帶經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帶經鋤”的形式出現(xiàn)。
4、挾策讀書
比喻勤奮讀書的典故。
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
策,寫書的竹簡。博寒,古代的一種游戲。后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5、高鳳流麥
形容專心致志勤奮讀書的典故。
語出《后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yè),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后遂為名儒,乃教授業(yè)于西唐山中。”
后人于是以“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6、溫舒編蒲
形容勤學的典故。
事出《漢書·賈枚鄒路傳》:“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里人也。父為里監(jiān)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
晉時的王育也在牧羊時折蒲學書,最后博通經史。
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編蒲”、“截蒲”、“削蒲”、“題蒲”、“編簡”等。
7、鑿壁偷光
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
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此典又可寫作“鑿壁借光”、“鑿壁借輝”、“穿壁借光”、“偷光鑿壁”,或簡稱“鑿壁”、“偷光”、“匡壁”等。
8、映月讀書
比喻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讀書的典故。
事出《南齊書·孝義傳·江泌》:“(江)泌少貧,晝日斫屧(做鞋子),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頂)。”
此典流傳甚廣,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9、囊螢映雪
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
“囊螢”典出《藝文類聚·續(xù)晉陽秋》:“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夜繼日焉。”
“映雪”典出《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并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
10、懸梁刺股
形容發(fā)憤讀書的典故。
懸梁,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瞌睡),懸頭至屋梁以自課”;
刺股,語出《戰(zhàn)國策·秦策一》:“(蘇秦)乃夜發(fā)書。陳篋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韋編三絕
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
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
韋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12、下帷讀書
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
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仲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yè),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幃)”、“下書帷”、“閉戶垂帷”、“垂帷閉戶”等。
13、三余讀書
形容抓緊時間學習的典故。
語出《三國志·魏書·鐘繇華歆王朗傳》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騿柸嘀猓鲅?lsquo;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14、焚膏繼晷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讀書。
語出韓愈《昌黎集·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成語“提要鉤玄”出處)。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點上燈來繼續(xù)白天的學習),恒兀兀以窮年(長年累月都這樣堅持)。先生之業(yè)可謂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長期閉門苦讀的典故。
語出金元間劉祁《歸潛志》:“南渡后疆土狹隘,止河南、陜西,故仕進調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載,號重復累,往往歸耕或教小學養(yǎng)生。故當時有云:‘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
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載”、“寒窗之下”、“十載寒窗”、“燈窗十載”等詞語來形容長期清貧自守,閉門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