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勵志經(jīng)典征文
同在一個環(huán)境中生活,強者與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誰能改變它,像這樣能勵志大學生的大學勵志經(jīng)典征文都有哪些呢,趕緊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大學勵志經(jīng)典征文吧。
大學勵志經(jīng)典征文:農(nóng)村大學生在撕裂中前行
——一個女研究生返鄉(xiāng)筆記
近日(2015年春節(jié)期間),網(wǎng)絡(luò)上掀起了關(guān)于春節(jié)返鄉(xiāng)的討論,許多人敘述了春節(jié)回家之后的一些所見所聞和親身感觸,似乎是由上海大學王磊光博士的《博士春節(jié)返鄉(xiāng)手記:越看,對鄉(xiāng)村的未來越迷?!芬晃亩?,我把這些暫且歸結(jié)為關(guān)于農(nóng)村變遷的研究。作為一名從農(nóng)村出來的大學生,我也有話要說。
農(nóng)村大學生,這是一個標簽,我并不喜歡這個標簽,因為我不想就此符號化的談?wù)摵蛯Υㄎ易约涸趦?nèi)的群體。而且,我所接受的學術(shù)訓練,使我本能的知道,任何標簽都是一種刻板印象,是一種野蠻、粗陋的認知。但是,我不得不承認,用這個標簽能更好的描述我自己。在這標簽背后,確實是一群人,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更是一種精神的掙扎與糾結(jié)。
為什么這么總結(jié)?可以從我自身的經(jīng)歷說起。我應該是典型的農(nóng)村大學生形象,而且是典型的農(nóng)村女研究生形象。以我為例,或許可以窺見一斑。
2015年2月26日,是我回深圳上班的日子。我的父親,用摩托車載著我,一路顛簸到鎮(zhèn)上去搭車。我需要由人家送到鎮(zhèn)上,后換乘2次汽車,才能達到最近的火車站。今天,是大多數(shù)人上班的第一天,在微信朋友圈里,已經(jīng)鋪滿了上班第一天的各種狀態(tài)。在深圳這個地方,大家喜歡用“開工”來說新年工作的開始,而在我的老家,“開工”一詞常常用在建新房的第一天。
老家的道路有些地段鋪上了水泥,有些地段還是泥土路,比幾年前要稍好一些,但是還是坑坑洼洼。車一過,塵土飛揚。父親一邊警覺的看著路開車,一邊跟我說國有企業(yè)多么多么好,別人家的孩子怎么樣怎么樣,甚至跟我舉了一個退休的老軍人,現(xiàn)在如何享受國家待遇的例子。我聽得很不耐煩,很想打斷他,可話到嘴邊又吞了回去。而在這之前,我已經(jīng)因為工作的問題,多次跟他大發(fā)脾氣,我倆常常因此鬧得很不愉快。
我的父親,一個本分老實的農(nóng)民,從未離開過他的一畝三分田,他對于外界的認識和看法大多來自于電視,來自于他有限的外出經(jīng)歷。他至今都不能理解,為什么他引以為自豪的女兒,在研究生畢業(yè)之后,選擇了去深圳打工,選擇了進民營企業(yè)。第一次,他問我去哪兒上班,我說去深圳,他很驚訝的反問我:“是去進廠嗎?”。在我父親的觀念里,學而優(yōu)自然則仕,起碼也是個事業(yè)單位,才是最好的選擇,等老了退休,還有工資可以拿,而去深圳上班就是進工廠,就是“打工仔”,就是和初中畢業(yè)生干流水線的活是一樣的。
父親的觀念,讓我很無奈。有時候,我會嘲笑他,認為他腐朽、落后。可我又不得不承認,他的觀念確實代表了一群人,代表了生活在農(nóng)村的那一群人?,F(xiàn)在,時常還有村人問我,“在哪個單位上班?”、“分配到哪里去了?”等問題。在農(nóng)村人的觀念里,“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依然很重,學歷高就等于工資高,學歷高就等于捧上了金飯碗。
我90年出生, 21歲大學畢業(yè),24歲研究生畢業(yè),現(xiàn)在在深圳一家不大不小的民營企業(yè)上班。我弟弟91年出生,比我低第一屆,他讀完了大專也在深圳工作。我家在湖南南部,那兒是一個偏僻的山村,全村人最主要的收入就是務(wù)農(nóng),橘子、柚子、香芋是我們村最主要的經(jīng)濟作物。我的母親,小學沒畢業(yè),大字不識一個,從我10歲開始便在深圳打工,做家政工作,至今15年。我的家庭應該就是王磊光博士筆下的第二類處于困難境地的家庭——舉全家之力,把子女培養(yǎng)成大學生的家庭。那時,我們家是村里有名的家庭,因為培養(yǎng)出了兩個大學生。記得,我07年考上大學的時候,村里人曾為我大辦了一場酒席,祝賀我學業(yè)有成,期待我學成報國。我和我弟弟,如許多80年代出生的孩子一樣,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在經(jīng)受著教育收費的最高峰。為了我倆的學業(yè),家庭、甚至是整個家族都在傾其所有,父母雙親拼盡所能,我和我弟弟被賦予了改變家族命運的使命。
從一開始,我們就背負了這個使命,從小學到大學,再到研究生。我們的生活、工作、愛情,都會被這個使命深深的影響著。它不是法律,不是條約,但是是觀念,是習慣,是義務(wù),我們自然而然的受到了它的影響。我和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村孩子一樣,讀書必須很用功,很勤奮,我才能彌補因為自己一出生就注定落后的教育條件和缺失的生活體驗。我甚至,因為這個使命,放棄了一段美好的愛情,因為我認為我和對方結(jié)合后的經(jīng)濟能力無法照顧到我的家庭。我的希望,和父輩的希望一樣,我希望畢業(yè)后,可以收回教育成本,反哺整個家族,甚至我的婚姻也被要求要有改變家族命運的力量。
很顯然,現(xiàn)實并不是這樣。當我們畢業(yè)時,我們發(fā)現(xiàn),知識的力量需要積累(我還不敢說知識是無力的),人生的規(guī)劃需要逐步展開,我們一切的改變需要時間,一切改變的結(jié)果都還未知,但我們顯然已經(jīng)面臨了更大的難題。任何一個從農(nóng)村出來的大學生,應該都會面臨著既要反哺家庭,與此同時,又要承受著城市戀愛、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尤其是男性,就好比我的弟弟,很顯然,他目前無法承受深圳任何地區(qū)的房價?;蛟S,在很多時候,農(nóng)村大學生所面臨的壓力,比城市的大學生更大。
可是,社會等不了,還在村里的父母親人也等不了。他們已經(jīng)開始關(guān)注我們的薪水,關(guān)注我們的婚姻,關(guān)注我們讀書的回報。甚至,他們開始懷疑,讀書的意義何在?
作為一名女研究生,很顯然,我染上了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通病”。相比于談?wù)摻疱X,我更愿意談理想,我不愿意去討論父輩的教育付出和我現(xiàn)實的收入回報。畢業(yè)后,我選擇進入一線的大城市,因為那兒是前沿、有機會,我有理想,崇尚個人價值。在城市工作的時候,我總不愿意去想這些問題,刻意去規(guī)避。但一回家,這些問題就會冒出來,仿佛自己進入了一個死胡同,各種力量迎面而來,不得不去想這些問題?;蛟S,許多農(nóng)村出來的大學生,也會如我一樣,時常感覺到,我們的思想在撕裂,我們的人格也在撕裂。
我們標榜戀愛自由,30不嫁、40不娶都應該是個人的自由,但是,家人的電話,總會不斷的提醒你,發(fā)小們已經(jīng)“老婆孩子熱炕頭”;
我們希望只在乎自己的興趣去工作,哪怕它工資不高,但是,我們常常無法補貼家里,而鄰居家的小孩已經(jīng)建了新房,換了輛車;
我們期待也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拜托枯燥的城市生活,但是,我們仔細算算后發(fā)現(xiàn),把旅游的錢用來貼補家里,總會更讓自己心安一點兒;
……
雖然我們從未懷疑過讀書的價值,但我們發(fā)現(xiàn),這條路的投入成本遠遠大于回報。
我常常用一個比喻來形容自己:我想飛上天,飛得越高越好,可我被拽住了一條腿。城市,就是那個天,拽住腳的就是農(nóng)村。
我能理解王磊光博士所體會到的“知識的無力感” ,時至今日,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知識還會被信任嗎?而與這種無力感稍有不同,我把它稱之為“撕裂”。對于讀書、工作的撕裂看法,僅僅是我生活的一些側(cè)面??v觀我全部的生活,撕裂無處不在。
如何來解釋這種撕裂?或許,在這背后,是在于傳統(tǒng)的建立在農(nóng)耕社會之上的思想觀念和權(quán)威,受到了我們還不算短暫的城市生活經(jīng)驗和由此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代觀念的沖擊和挑戰(zhàn)。
農(nóng)村大學生就像是一群城市候鳥,時常在農(nóng)村和城市之間遷徙。我們時常不清楚,自己究竟處于故鄉(xiāng)還是他鄉(xiāng)?當我們在城市時,我們無法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從農(nóng)村的生活觀念中徹底抽離,我們想融入城市,可我們時常覺得漂浮,沒有根??僧斘覀兓氐郊亦l(xiāng),因為我們所受到的教育和城市生活的體驗,已經(jīng)讓我們建立了一套有別于農(nóng)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我們時常困惑,是農(nóng)村不適應我們了,還是我們長期在外求學,跟不上農(nóng)村的急劇變化??偠灾欠N對于農(nóng)村的親密感在逐步消失,而在城市的根又未扎穩(wěn)。
寫這篇文章,只是想說明一種生活的狀態(tài),給情緒一個出口。從我的身上,或許能看到其他人的影子。
大學勵志經(jīng)典征文:那一次我真尷尬但又有一點收獲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趣事,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色彩,那一次我真尷尬但又有一點收獲,和他的對話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不同的人在他們的起跑線沖刺,你們呢?用心留意生活,你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精彩。
事情是發(fā)生在上一周,上一周比較忙碌,當你真正覺得累的時候,其實你在突破自己。
今年我擁有了一輛電動車,自從有了電動車煩惱還是有一點的,這不,上一周經(jīng)不起任性。剎車皮壞了,于是我和他相遇了。
他是誰?一位很年輕的修理電動車的青年??雌饋砜隙ū任倚?。其實不是第一次去他那里修車了。
這個冬天是有點冷,看到他修車的時候都不帶手套,他的手從外面看起來有一點裂痕。我們還是很熟悉的,后期可能會詳細記錄。
在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種堅定的表情。
閑暇之余,他也會關(guān)心我。
那刻他問:你多大了?
我:24了。
他:結(jié)婚了嗎?
我:沒有呢?
我立即回應:你多大了?
他:18。
當我知道他年齡的那一刻,覺得他好小,我18的時候還在高中上學。而他估計從15歲的時候就開始當學徒修理摩托車了。我們此刻會發(fā)現(xiàn)我們比他們幸福多了,但又覺得好像失去了一些東西。
我們出身不能決定家里貧富,但我們能決定的是自己的路。
這么小就能吃苦,都是由環(huán)境決定的,不得不讓自己堅強。當你真正覺得累的時候,其實你在突破自己。能更早的去適應生活,有了一門能養(yǎng)活自己養(yǎng)活父母的一門技能,
堅強的你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的事情,我們都要堅強的面對。
換位思考是一種很好提升自己的地方。
有點小尷尬的地方是?他反問了一句,你結(jié)婚了嗎?24的確也不小了。
的確現(xiàn)在的90后慢慢開始踏入婚宴的殿堂,在這里還是恭喜哈!
我的擇偶觀是:我相信緣分,我想擁有一個普普通通的你,和我一起記錄我們的生活點滴。
也許男孩女孩到了一定年齡,家里都會比較急。
婚宴是一輩子的事情,找一個懂你的你懂他的人。
終于等到你,還好我沒放棄。
當下的我,看到他那么努力,我們奔跑奔向遠方,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
工作上的不斷奮進,讓我在永尚凈水器扎根了,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團隊。讓凈水器把健康帶給每家每戶,對客戶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
對于緣分這件事,很多同事和小伙伴都很關(guān)心我,我總會笑呵呵的說總有一個人會在等我。
讓我們一起譜寫5201314.yixiaoxi.com這個域名在等你的開啟。
生活中每一點每一滴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用心聆聽,留心周邊的事物,心懷感恩,你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世界。
此刻記錄我這一刻的感悟日志。
大學勵志經(jīng)典征文:除了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
現(xiàn)在打開朋友圈,每天都有人在遺憾地說“今天又睡到十點,早起跑步的計劃泡湯了”,“昨晚一直在刷微博,給自己安排的讀書兩小時的計劃沒有執(zhí)行”,“今天周末,出門踏青去了,本想晚上回來寫完明天要交的稿子,但現(xiàn)在渾身無力,明早再寫吧”。
我相信每個人在做計劃的時候,都是有著美好的、激動人心的夙愿的,可無論這個夙愿多么現(xiàn)實和有成效,比如跑步可以減掉身上的贅肉,都無法改變他們的懶惰、拖延的狀態(tài)。長久觀察之后,我發(fā)現(xiàn),這種人一個月里至少得有四五次這樣“遺憾”的表達,我甚至能想象他每次向別人訴說時的愁眉苦臉,可不管當時是如何地譴責自己,到頭來,還是改不掉身上的壞習慣,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不到。
我大致就把這類人歸為不努力的人群。無法想象一個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每天都活在一種自我譴責中。而縱觀周圍的對生活滿意度高的人士,他們沒有一個人是允許自己一次次地拖沓、無聊和懶惰的,相反他們抓緊了分秒的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情,只給奮斗找時間,不給空虛留時間。
在我的微博上,有一個名叫“每天打雞血”的分類,開微博三四年的時間,我每天不管多忙多累,都會刷一次這個分類上所關(guān)注之人的更新。到目前為止,我微博上關(guān)注了近千人,但這個分類里最多的時候,也只有五個人,在這五人之中,又只有一個人是我?guī)啄昀飶膩頉]有間斷關(guān)注的,她就是專欄作家、北京交通廣播電臺的主播麻寧。相比較那些明星大佬,她沒有那么風光,但也因為如此,她讓我體會到了作為一個普通白領(lǐng)應該有怎樣美好的生活狀態(tài),她的日常生活距離我們?nèi)绱酥?,以致每個人都可以學習。
她出生在河南鄭州,在中國傳媒大學讀的播音主持專業(yè)本科,因每年成績都是第一,順利地被報送到北京大學攻讀研究生,畢業(yè)后,做了交通臺的主播。很多人說,優(yōu)秀是一種習慣,在她這里,算是有了很好的注解,學習上如此優(yōu)秀的她,更是生活的好手。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她寫的一條微博,她這樣寫道:“為了充分利用時間坐著23:55的紅眼航班回來,一夜沒睡。今明兩天上直播,同時還要在31號之前完成這么多事……但是居然只用了一天就基本都做完了!剩下的兩件事也都會在一天之內(nèi)完成,我真是太感謝自己的沒有拖延癥了!”
她所謂的“只用一天的時間都昨晚的事情”包括:完成《時尚新娘》的專欄、《年輕人》的專欄、物業(yè)費、車險、送干洗、給爸爸電話、拷照片、提供父親節(jié)采訪資料;“剩下的兩件事”是辦簽證和《女友》專欄。
大家可不要忘了,她是坐夜班飛機回國的,第二天沒有倒時差、沒有躺下休息,竟然還順利地完成了這么多事情。作為一名寫作者,我深知寫作是一項腦力勞動非常大的工作,她竟然還頂著疲憊寫完了兩篇專欄,于是,我似乎明白了,為什么她可以以20多歲的年紀,在北京買了房,有了車。
這當然不是偶然,即便她的微博不展示她今天做了什么,你也會從她的只言片語中看到她勤奮而快樂的生活狀態(tài)。最近的一條微博,她寫道:“7點到8點寫專欄,9點到17點上節(jié)目,19:30到21:10東宮看《最后的晚餐》,21:20到22:30三聯(lián)采訪”。不管工作如何勞累,如果有好話劇,她一定抽出時間來看。
所有看過麻寧照片的人都會覺得她好美,那種美不是五官有多么妥帖,身材有多么棒,而是她的臉上沒有一絲懈怠、一絲無趣,整日都是神采飛揚的,她有一雙感染人的眼睛,讓每個人都愿意和她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沒錯,精進的人都挺快樂的。
如果說,你們覺得麻寧名校畢業(yè)的光環(huán),會讓她覺得有種最初的優(yōu)勢所在,還不足以激勵你那顆已經(jīng)懶到扔塊石子,都不會起漣漪的心湖,那么,我就用塊石頭砸向你,讓你有些稍微的擺動。
我有一位“忘年交”前輩,他叫周智琛,媒體圈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名字——國內(nèi)最年輕的社長。
1980年出生于福建泉州,2003年七月畢業(yè)于華僑大學中文系,畢業(yè)之后,通過各種招聘和考試,進入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2006年3月,不到26歲的他,離開南方報業(yè),而出任東莞日報社執(zhí)行總編輯;28歲創(chuàng)辦《東莞時報》;2011年8月,到云南《都市時報》出任社長、總編輯,時年31歲。
對很多人而言,22歲到28歲這六年,是人生中最黃金的幾年,這幾年中你的努力程度,會直接決定你的中年和老年,將會以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度過,我想周智琛是深諳這個常識的。2011年,我有機會參加他舉辦的首屆“都市時報”青年記者訓練營,從全國4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選出20名學生去參加,提供食宿,還有稿費可拿。雖然我早前就聽到過關(guān)于他的故事,但是當我真正和他接觸起來,才知道他之所以成為他的理由。
白天時,他的辦公室很少開著門,他要去參加這個會議、那個活動,他算過一天輾轉(zhuǎn)三四個場合是常事兒。你如果想要找他,最好是在晚上十點半之后,八九點是他最忙的時候,他要簽版。十點半之后,如果有同事來訪,他便泡壺清茶,和他們聊天談心;如果沒事兒,他便關(guān)起門來讀書,他的辦公室里有很多好書,大部分他都讀過;他晚上很少回家,基本都是在辦公室的沙發(fā)上睡。他經(jīng)常在飛機登記時間結(jié)束的前幾分鐘,才能達到機場;有時,在辦公室吃頓有紅燒肉的外賣,都要在朋友圈里炫耀一下。他完全沒有一個報社社長的架子,他的吃穿住行都是圍繞著工作進行,怎樣方便工作,就怎樣做,好多次早上我去辦公室時,在樓道里遇到他,他都是頭發(fā)直立,臉都沒洗。
很多同事建議他說:“能不參加的活動盡量不需要去了,每天這么累,不值得。”他這樣解釋到:“人哪,總是會惡性循環(huán)和良性循環(huán)。你把這件事做好了,就可能件件(事情)都會做好。如果一件事做不好,那么(件件)事情都做不好。如同讀書,比如你今年獲得了‘三好學生’,可能明年國家獎學金就光臨你。做工作、做人也是一樣。”
他最近做的一件事情,是深圳大學邀請他去做答辯委員,按照常規(guī)來說,就是在學生講述完自己的論文思路和寫作過程之后,給出一些評價或者指點就可以了。但他做的是在《深圳晚報》用8個版,展示了這些學生的畢業(yè)作品,他說他要給這些優(yōu)秀的學生最高的禮贊,為青春加油。他努力把每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都做好,當其他的報社同仁,都在為某一個選題而興奮不已時,他從日常生活的各個小的環(huán)節(jié)入手,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一個個小的選題的光彩,讓他這個總編輯也越走越遠。
他說:“我這個人有個小習慣,閑下來的時候會找出以前的照片,看他的眼神,看他的臉相,你會發(fā)現(xiàn)有一陣子你的狀態(tài)非常好,眼神會比較清澈、平和,有一陣子又會比較渙散,眼神就比較乖戾。從眼睛里面是可以看出東西的,相由心生。這也是我一個絕不會放棄努力的原因,我希望我整個人都能由內(nèi)而外有種號召力,感染我的同事。”
我相信他每一天的“挑戰(zhàn)自己工作極限”的努力,便是他成為周智琛,而不是三四十歲還在做“媒體民工”的普通記者的原因。
人有很多本性難改的東西,比如只有當失敗、不如意時,才會放眼觀光周圍的人事,而當生活如常、平靜如水時,總是混混沌沌,每日上班、下班而不再去反思當下的自己能否做的更好。
有數(shù)據(jù)現(xiàn)實,玩微博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月工資3000元以下的普通白領(lǐng)和身無分文的學生。倒不是說微博不好,而是倘若一個人花費很多時間刷新微博、沉浸于微博的各種段子時,也就意味著很可能這部分時間沒有得到高效率的利用。
我有一個理論——“低端的人”都偏愛輸入(輸入:每天花很多的時間去吸收各種信息),而“高端的人”更偏愛輸出(輸出:把自己的思想和所收獲的傳遞出去),因為輸出比輸入要累很多,它多了一個反芻、咀嚼和表達的過程。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懶散慣了的朋友,給自己定了一個新的目標:每天在“知乎”上回答三個問題,周遭的朋友都恨不得給他點32個贊。不管目標大小,只要我們不荒廢時間在長時間的睡覺、整夜的打游戲和數(shù)個小時的聊天中,我們都能感受到善用時間和努力的力量。
所以,每當無所事事的時候,你可以在心里默念一遍“除了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我相信,你立馬就可以找到要做的事情。對我來說,還挺管用的,希望你也是。
看了“大學勵志經(jīng)典征文”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