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第一夫人設計服裝的人
給第一夫人設計服裝的人
馬可,蘇州絲綢工學院(后并入蘇州大學)工藝美術系畢業(yè),服裝設計師。1994年,23歲的她以《秦俑》獲得第二屆中國國際青年兄弟杯服裝設計大賽金獎,至今仍是金獎選手最年輕的紀錄保持者。1995年獲得中國首屆十佳時裝設計師稱號。2013年3月外訪服飾設計者,獲得廣泛好評。
2013年3月,陪同國家主席首次出訪國外,其典雅著裝驚艷全球。服飾品牌“無用”及“第一設計師”馬可也浮出水面。”
一、可以低調,也要張揚
馬可,出生于一個文藝家庭。自小就愛畫畫,17歲那年,一心想考服裝設計的馬可進了蘇州絲綢工藝學院學習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yè)。
馬可在學校低調而安靜,愛學習,愛看書,寫得一手好字。
但這樣一個內向到羞澀的女孩卻做了一件張揚的大事。雖然主修模特,除了認真修好專業(yè)課,學院的服裝設計展廳是馬可的“常駐地”,每次設計展之后,她都會去展廳認真研究設計專業(yè)學生的作品并一一拍照做成圖冊。馬可的固執(zhí)、癡迷引起了服裝設計課的老師的注意,師生二人經(jīng)常在課后交流設計上的新想法。老師當場表揚:“馬可擁有一個服裝設計師必備的細心、創(chuàng)新、勇于挑戰(zhàn)三大要素,有前途!”
這句老師對弟子很平常的稱贊,卻讓馬可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轉專業(yè),改修服裝設計。
二、執(zhí)拗犟大師,溫情女子
撐場后,網(wǎng)上各種關于品牌、設計師的猜測。最后,“例外”成為“最佳嫌疑人”。然而,這是個“美麗的誤會”。因為穿著的是“無用”,設計師是馬可。為了這次的首秀,馬可做了近百套設計,手工趕制了三個月。
1996年,馬可和毛繼鴻共同創(chuàng)立了“例外”,并在數(shù)年的時間里將“例外”打造成國內高級定制服裝品牌。但2006年,馬可與毛繼鴻離婚,“例外”劃歸毛繼鴻獨有,由另聘的專業(yè)團隊設計,而馬可則全身心地做“無用”這個品牌。
對于與馬可的合作,毛繼鴻曾闡釋:“我支持保護馬可的感性,如果她代表某種程度的‘無序’和‘散落’,那我就要把這變得合理化和有序,建立規(guī)則。我還要善于把這感性帶來的可能發(fā)掘出來,卻不能破壞它。”
事實亦如此。當年這對夫妻搭檔,分工很明確,長袖善舞的毛繼鴻負責市場、營銷,而眼光獨到的馬可負責設計。在任何情形下,毛繼鴻都無條件地支持馬可自由地做設計,而所有曲高和寡可能帶來的經(jīng)濟壓力則全部一肩扛起。對此,馬可曾說起:“創(chuàng)作對于我,只意味著一件事:我只聽從心靈的聲音。發(fā)展企業(yè)?出口產品?那些不是我要考慮的問題。”
兩個人曾經(jīng)合作得天衣無縫。當“例外”搶了“無用”的風頭時,低調的馬可自始至終都拒絕回應。直到后來毛繼鴻站出來,澄清“這是個美麗的意外”。
或許正因如此,才有人如此評價馬可:“她只是一個小女子,一個不善言辭的甚至是有點兒自閉的敏感羞澀卻帶著幾分執(zhí)拗和倔強的小女子。”
三、位居時尚之內,游離潮流之外
大學畢業(yè)后,馬可就職于廣州一家小型服裝公司。兩年后便以設計作品《秦俑》獲得第二屆“兄弟杯”國際青年服裝設計師大賽金獎。
之后,馬可踏踏實實沉寂了兩年,隨后便和當時的丈夫毛繼鴻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服裝品牌“例外”。“例外”確實是個例外。所有作品皆簡單、質樸、大氣,沒有一絲一毫的浮華、驕躁、乖張。“衣服就是跟皮膚最親近的一層東西,它的價值在于情感的傳遞和表達,在這個意義上,所謂的流行、時尚都是不重要的。”
2009年,她又將“世界杰出華人設計師”收入囊中。
但馬可始終是低調甚至神秘的。她幾乎不在媒體上公開曝光,甚至公司的慶典也會缺席。
馬可對身外之物無所留戀,是那種提著包就可以走的人。馬可的身邊一直放著一個超大的綠軍包,馬可一直希望這只包能在她35歲以后派上用場。那時的她,已經(jīng)退休,干任何想干的事,只為開心,絕不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