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化傳承作文通用15篇
高三文化傳承作文通用15篇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多元的文化,傳承這些文化是我們的責任。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三文化傳承作文通用15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三文化傳承作文1
油畫、水彩、雕塑、文學……這些藝術形式世界上名家眾多,是屬于全世界的。然而,剪紙這門獨特的藝術形式,卻是中國特有的。剪紙藝術的歷史淵遠流長,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北朝,許多古詩都有提及。這門藝術并不只屬于名人名士,而是一種人人都須掌握的手工藝術,而且深得百姓喜愛。
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紋樣大致分為人物、鳥獸、文字、器用、鱗介、花木、果菜、昆蟲、山水等,其寓意也不盡相同,有祝福、怯邪、勸勉、除惡、警戒、趣味等各類表現(xiàn)題材。人們在過節(jié)或慶祝活動時,剪紙充當著必不可少的角色。它不僅僅用于烘托氣氛,更帶著普通百姓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寄托與憧憬。
剪紙的制作方式可繁可簡,技法多種多樣,如撕紙、燒燙、拼色、染色、勾描,多種多樣的技法使得剪紙的表現(xiàn)力有了無限的深度和廣度。它細可如春蠶吐絲,粗可如大筆揮抹。由于剪紙具有多樣性,讓剪紙藝術比起書法、水墨畫中近平民,更具有親和力,也讓剪紙藝術變得更具備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空間。
宋朝是剪紙藝術的普及期,在寧代,便出現(xiàn)許許多多的剪紙行業(yè)與剪紙名家,他們的出現(xiàn),將剪紙藝術推向了鼎盛時期——明清時代。那,剪紙是每個女孩必須掌握的,還成為了人們評價新娘的標準之一。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剪紙藝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如今,剪紙藝術仍舊有人掌握,可剪紙終究變成了一種藝術,它已經(jīng)與我們相距甚遠,而且漸行漸遠。
還有多少曾經(jīng)家喻戶曉的藝術被我們遺忘在了角落?它們是否會有一天躺在博物館展臺背后,被我們備感陌生地注視?
請讓它們活下去。
高三文化傳承作文
2作為華夏兒女,中國的文化想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知曉一些。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中國的文化可以說是現(xiàn)存的歷史最久的國家。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從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就能體現(xiàn)出來,今天就讓我們來談一談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其飲食文化可大有講究。首先是人們對食材的講究。對于北方人來說,他們以面食為主,肉食為輔。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因素,北方的氣候條件更適合豬、牛等牲畜的生長,所以他們做菜以牛羊肉居多。而南方的居民們則偏向于水產(chǎn)品、家禽等。南方人以米飯為主食,因為南方氣候條件溫和,適合水稻種植和魚類養(yǎng)殖。除了南北地域的劃分,沿海地區(qū)的人們世代居住在海邊,以海產(chǎn)品為主,所以當?shù)厝藗兇蠖喽汲院ur。這些便是對于食材的考究。
更為重要的還是餐桌禮儀。餐桌禮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相當完善是在周代,中國向來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古人對于這些禮儀是十分注重的。在古代,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長幼、尊卑之分,餐桌禮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首先便是入座,請別人吃飯時應先請客人入座上席,這是對客人的尊重。再請家中的長輩入座客人旁邊的座位,這是對長輩的尊重。最后才是自己。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入座時不能發(fā)出太大的聲響,并且入座之后不要隨便動碗筷。吃飯時,先請客人動筷子然后請老人動筷子,夾菜的時候要少夾一些。這才能體現(xiàn)出作為主人的文化素養(yǎng)。還有一些必須要注意的行為舉止,如不要隨意打嗝,吃魚或骨頭的時候應將魚刺和骨頭輕放在自己碟子或一張紙巾上。作為主人,可適當調(diào)節(jié)一下氣氛,多和客人談笑。作為客人,在離席是要向主人表示感謝,并且表示下次請他吃飯。這些餐桌禮儀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僅僅體現(xiàn)了自己的禮貌禮儀,還展現(xiàn)了自己的文化之風,使別人對你印象良好。
對于餐具的考究,我國的文化也是很久遠的。簡單說一下筷子,作為東方的大國,與西方國家有著明顯的差異,西方國家的人吃東西慣用刀叉,而國人更偏向于使用筷子??曜拥臍v史十分久遠的,在古代,筷子叫做“箸”,箸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而刀叉的廣泛使用卻是在11世紀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區(qū),刀叉的歷史僅僅只有1000多年,而筷子比它久遠得多。在古代,筷子作為方便夾菜的餐具開始廣泛使用。到了后來,筷子還成為了一種象征性的物件。裝飾豪華精美的筷子,常常象征了高貴的權利和豐厚的財力。到近后代,筷子已然成為了百姓們的餐具,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
高三文化傳承作文
3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五千年悠久綿長的歷史長河淘洗了不盡的文化遺產(chǎn).北京的長城故宮,西安的秦陵兵馬俑,江浙的同里,烏鎮(zhèn)自不必說,即便是開埠百年的上海,外灘的萬國建筑,城隍老街的弄堂石路,哪一樣不是上海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足跡要讓世界了解中國,我們就必須先了解自己,繼承中國的文化,保護身邊的文化遺跡,記得央視的《實話實說》曾就一棵千年古榕該不該砍作過討論,人們都從實用主義出發(fā)認為不能,惟獨梁從誡先生說了一句:想一想吧,它出生于李白,杜甫的年代啊.這句惟一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待千年古榕的話不禁令人深思.馮驥才先生近日也說,沒有心思寫小說,當里弄,胡同被"羅馬花園""澳洲別墅"吞沒時,他竟投身城市文物拯救,還使天津的枯衣街得以保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的文化復興便在這點滴之間。
同時,我們的眼光也要放遠,西方文明同樣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我們也應傳承.歌劇與京劇,盧浮宮與頤和園等等,它們的地位是一樣的.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文化必然向多元化發(fā)展,在承認不同時,更需強調(diào)一個"和"字,一個現(xiàn)代人要了解各地文化,進而尊重他人的文化,使筷子的與握刀叉的互相尊重欣賞,才是全人類的幸福。
當然,傳承人類的文化遺產(chǎn)離不開人們的慎視,取其精華,剔其糟粕,中國封建傳統(tǒng)中的三綱五常,忠君思想,西方的唯心,君國,霸權作為人類文化思想遺產(chǎn)的一方面是要不得的.時代在發(fā)展,一味抱著文化遺產(chǎn)終無所成,正如魯迅先生說的:不生育不流產(chǎn)而等待一個英偉的"寧馨兒"終是不可得的.對待全人類的文化遺產(chǎn),我們?nèi)孕枰獎?chuàng)新,事實上文化傳承的過程本身就是創(chuàng)新的過程.我們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時,必然受西方新思想的影響,新的文化便在我們手中誕生,歷史是發(fā)展的,終有一天我們創(chuàng)造的也會成為未來的文化遺產(chǎn),要讓后人看到不斷豐富的文化,我們不創(chuàng)新,更待何人。
我們必須明確今天我們保護人類的文化遺產(chǎn),傳承文化是以現(xiàn)實與未來為目的的,過分脫離時代的文化終會被淘汰,滿口"之乎者也",不知網(wǎng)絡,納米,藍牙的老先生只能生活在回憶中。
高三文化傳承作文
4漫溯華夏文明悠悠五千載,雖弘揚尊師重教之美德,但實際上單從文化領域而言,“師”與“生”的界限并不那么明顯。在一定條件下,師生的角色可以互相轉(zhuǎn)換,也便是所謂的“文化反哺”。
博采千家詩賦,風流百代文章。文化反哺早在古代就已存在,只是因為那嚴苛的倫理禮教三綱五常,文化反哺只能以一種隱忍的形式溫吞地茍且偷生。
遙望曾被李白美酒長歌的身影籠罩的宋代,歐陽修作詩填詞只求為自己的朝代在文學占有一席之地,同時他更對蘇軾傾囊而授,更將文化領袖之衣缽相傳。而也正是蘇軾把清風明月?lián)Q了宋人的名,讓宋朝街坊里巷皆歌宋人的令。在創(chuàng)作達到巔峰后,蘇軾搖身一變成為大師級人物,反過來提點了歐陽修的創(chuàng)作,亦通過這文化反哺點亮了整個宋朝的光輝。
不只蘇軾,韓愈的古文運動,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文壇的變革是文化反哺的一部分。他們反哺已是整個中國文化過往厚重的積淀,當年仰望先生遺風的學子,變成蒼蒼云上一代宗師,正是這種角色轉(zhuǎn)換之間文化走向輝煌。
然而,無論是蘇軾、韓愈,還是白居易,那個年代的拘謹嚴苛使他們無法弘揚“文化反哺”這一逆流的旗幟;相比之下,生于當下的我們則有著更好的反哺機會。
從小到大,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師長影響著,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學會了用自己的目光審視世界,也看到了更多的長者的'視角不可體味、不能理解的東西,那是屬于這個新世界的激情與勇氣、熱情與沖動。
而幸運的是,我們可以轉(zhuǎn)換角色,將我們所看到的傳達給他們。我們可以告訴他們互聯(lián)網(wǎng)是快捷的通信載體而不是所謂的“萬惡之源”,我們可以告訴他們流行歌曲亦可以傳達真情實意而不只是靡靡之音,我們也必須這么做。
我們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太多的美好,而現(xiàn)在我們要將在新文化中感受到的東西反哺給舊文化,反哺給上一輩的人。
高三文化傳承作文
5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要做好這一點,首先要做好弘揚中華美德,這是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中華美德這一方面我們都可以做到的。在學校了見到老師問好,有禮貌,于同學團結(jié)友善,學習生活上勤儉節(jié)約,在社會中,多為他人做好事,樂于助人,無私奉獻,默默無聞。我們只要想做,一定會做到的!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本身就要有一正確的觀念,從子身觀念意識上做到弘揚中華美德。
現(xiàn)在社會的現(xiàn)代化帶來了價值觀念的沖突。在這場沖突中要不要保持中華美德,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問題。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就是要把傳統(tǒng)價值思想體系中德優(yōu)秀精華發(fā)揚光大,把它和現(xiàn)代化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新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鬢繁的國際交往帶來了許多外來的價值觀念?!胞湲攧谖幕闭谇治g著中國文化。對于西方文化,我們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選擇和改造,要丟起一切腐朽落后的,或者我國國情不符合的的價值觀念。弘揚中華美德就是要振奮民族精神,抵御一切不健康的價值觀念的侵蝕,樹立健康的社會主義美德。
當前我們這樣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現(xiàn)狀迫切要求加強中華美德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們中國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點。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對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卻不清楚,不實行:不能判斷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丑惡的東西,有的甚至還受到社會上丑惡行為的影響。因此急需告訴他們中華美德是什么,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同時又是在中華美德的哺育下壯大發(fā)展起來的;今天我們要建設祖國,振興中華,需要身體力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遵守“愛國守法.名利誠信.團結(jié)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公民道德,今天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學習。
弘揚中華美德離我們并不遙遠,我們要從小做起,成為社會建設的骨干,因此我們必須有健康的價值觀念,樹立健康的社會美德。讓我們一起奔向現(xiàn)代化吧!
高三文化傳承作文6
季節(jié)的更替,太陽的東升西落,都遵循著自然法則。幾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總結(jié)了自然規(guī)律,為后人留下了智慧的結(jié)晶。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薄按禾旄N秋天收獲,這是前人留下的規(guī)律?!弊嫦攘粝铝嗽S許多多智慧的總結(jié)。但是智慧的總結(jié)現(xiàn)在被世界遺忘了,過去的習俗已經(jīng)被遺忘,西方國家的節(jié)日卻被人們銘記在心。
春風拂過大地,花蕾向外張望,布谷鳥的叫聲提醒他們要播種了。
每當奶奶聽到杜鵑叫時,她總是忙著準備播種。奶奶拿起一把大鋤頭,瞇起眼睛,抬頭望著天空,撿起蠶豆種子,叫我去田里。在泥濘的山脊上,我踩著小鞋子上的腳印,手里拿著一把小鋤頭,在背上搖搖晃晃地走著。奶奶笑著說:“差不多了?!蹦悴荒艹远棺印H绻愠粤?,以后收獲的時候你就不能吃了?!痹谶@一段話中對現(xiàn)場。聽著鋤頭周圍挖掘的聲音,“布谷鳥悠揚的歌聲。奶奶把兩個手指伸到她的手掌里,兩只大手拿起一個光滑的鋤頭開始挖掘。我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挖掘,但是很快我就汗流浹背了。奶奶過去常在屋前用一把大鋤頭挖洞。我就用一把小鋤頭把洞埋了。奶奶在豆子旁邊,我把石頭按在豆子旁邊,趁奶奶不注意的時候,把豆子撿起來放到石頭里。把豆子撿起來,送到嘴里。結(jié)果,吃了一口土后,奶奶看見了,笑了,拿出一把種子,說:“到那邊去,在地上吃。”穿過短短的小路,走到田埂上,坐下來吃瓜子,時不時地拿起幾粒谷粒跑到奶奶面前。
晚上,我們舉起鋤頭,抱著小桶回家。進門的時候,我看見媽媽在廚房里做飯,喊著:“媽媽,我回來了?!眿寢屛⑿χ吡诉^來,拍了拍我的泥土,遞給我和奶奶一碗熱湯,讓我和奶奶單獨在一起談論這個地方。
那個時候,家里總是掛著舊的黃色日歷,一天就翻了?,F(xiàn)在舊的日歷不見了,新的日歷也變了,但是以前的那個日歷還沒有翻過。
隨著時間的流逝,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寒食等節(jié)日都沒有以前那么熱鬧了?!啊焙颓槿斯?jié)等其他一些人為的節(jié)日在公眾中變得熱鬧起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衰落,西方文化的沖擊,過去的喧囂,今天的蕭條。二十四節(jié)氣的運用,外國人的嫉妒,國內(nèi)人民的冷漠。新歷法充滿了其他國家的節(jié)日,而中國的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卻漸漸的被忽視,這種現(xiàn)象令人痛心。
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們應該重新獲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麗,重視傳統(tǒng)文化,牢記中國人民的智慧。
高三文化傳承作文7
每一次指尖輕觸琴弦的觸動,每一次琴弓擦弦而過的輕顫,都帶動著人的心弦,訴說著一個又一個優(yōu)美而凄婉的故事,二胡,中華傳統(tǒng)文化,民族之樂!我與它緊密接觸,用心傳承!
就在我還在牙牙學語時,母親便為我?guī)砹硕@位朋友,我便開始練習二胡,可是漸漸它便不再是我的朋友,我開始對它厭惡,避之不及,因為媽媽總催我練習,二胡也沒有好聽的聲音,拉起來手還很疼。
窗外淅淅瀝瀝下著小雨,天陰沉沉的,壓得人仿佛喘不過氣來,我無奈的看了看手中的二胡,嘆了一口氣,心中十分煩躁,心想:什么《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么難拉,煩死了!這時樓下的小伙伴喊我下去玩,可媽媽出門時說不讓我下去,于是我只好作罷,重拾二胡,帶著萬分仇恨,拉了起來,刺耳的聲音,令我更加煩躁。
終于我有些受不了了,拿起手機,想到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部影片,于是便抱著玩樂的心思打開電影,想看看影片中的二胡拉得有多好!一陣飛鳥飛過,綠樹青山,一位佳人出現(xiàn),是那么的美麗,此時一陣婉轉(zhuǎn)的二胡聲響起,是那么的柔美輕快,我被帶入到音樂中。在梁山伯與祝英臺無法喜結(jié)良緣時,那凄慘的幽悵的二胡聲,仿佛一下子捏住了我的心臟,讓我難受的說不出話來。在梁山伯化為怨靈哭訴時,黃沙漫天,二胡聲也變得低沉憤怒,仿佛在批判控訴封建不自由婚姻的罪惡。我一口氣看完了整個影片,意猶未盡,時而緩,時而急的二胡聲還在我的耳邊回旋,余音繞梁。我感到這才是真正的二胡,真正的傳統(tǒng)音樂,是在用心演奏,用心在傳承。
我輕輕拿起一旁的二胡,端正心態(tài)與身姿,開始拉奏。一邊拉,我一邊回想影片中的一幕幕場景,有歡快輕松,也有沉重憤怒,我仿佛就是梁山伯與祝英臺,我仿佛與曲子融為了一體,二胡的琴弦時而顫動時而平緩,琴弓時而悠長,時而停頓,我拉奏的曲子好像是一個故事,訴說著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也訴說著我自己的心事。我忘我的拉奏著,直到最后一個音符落下時,我好像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我感到了二胡的精髓,中華民族音樂的精髓。我是在用心演繹,用心傳承,即使自己的胳膊再酸,手被劃破,也再也不在意。我與二胡有了親密的接觸!
是啊!“天降大任于斯任也”,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有義務去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我也不例外,與二胡的一次緊密接觸讓我理解了傳承的真正含義,無論前方的路有多么的艱險,我都會堅持下去,將我們的文化傳承下去!
高三文化傳承作文8
傳統(tǒng)文化,形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fā)展歷史當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就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然而,人類進入21世紀以后,工業(yè)與商業(yè)的全球化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解著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傳統(tǒng)文化瀕臨消失。
首先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繼承與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良好方式。然而在現(xiàn)在,隨著西方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等一系列節(jié)日的廣泛傳播,傳統(tǒng)節(jié)日卻漸漸被淡化了。鮮少有人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吃粽子;在重陽節(jié)登高插茱萸;在中秋節(jié)賞月,慶團圓;在臘月初八熬一鍋熱騰騰的臘八粥祈平安。在西方節(jié)日被人們熱火朝天的慶祝之時,誰還會想起這些內(nèi)涵豐富,意義非凡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習俗呢?恐怕,早已將它們拋之腦后了吧?
其次是傳統(tǒng)的歌舞。鳳陽花鼓,云南花燈,東北秧歌等早已被人們認為是俗不可耐,在公園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時,還有許多的年輕人加以嘲諷,而西方傳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卻被年輕人大加追捧,成為他們的心頭大愛。而在一些搖滾,Rap等流行歌曲廣為傳唱的同時,中國的一些民間音樂以及國粹京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許多人拋棄了傳統(tǒng)歌舞,轉(zhuǎn)而奔向了流行音樂與舞蹈的懷抱。
不僅如此,曾經(jīng)在民間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傳統(tǒng)的繪畫書法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傳統(tǒng)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遺棄。這許許多多的社會現(xiàn)象,不禁令人堪憂。傳統(tǒng)文化瀕臨消失,而我們卻不加以挽救,而還是為了各種外來的文化,節(jié)日,興奮不已。在我看來,在這樣下去,不用多久,傳統(tǒng)文化就會完全消失,不復存在。
為了不使我們中國人遺憾,后悔,我們每個人應該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和建設者,努力使傳統(tǒng)文化重新綻放光彩,恢復生機與活力,為我們將來的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了傳統(tǒng)文化的恢復與發(fā)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發(fā)出奪目的光芒。
高三文化傳承作文9
歷與中華文化若后若先之先古文化,或已夭折,或已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華能以其自創(chuàng)文化獨立于其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巋然獨存。
因此,作為炎黃子孫的大家,應該傳遞燦爛的中華文化,守衛(wèi)大家的文化家園。
從這一刻起,大家不要沉醉于那些糜爛的情愛歌詞,不要依戀于亂竹絲耳,踏上文化的故土,讓余秋雨告訴大家他的“千年一嘆”是在嘆誰的心坎。讓冰心告訴大家,她的“繁星”點綴了誰的世界;讓海子告訴大家,“那片海”在春暖花開時潤色了誰的眼。
在歷史的長河中,掏出一抔閃著光的沙土,細細掏盡。拾出經(jīng)典,珍貴地收好大家的祖先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與精神財富,繼承與發(fā)展后再傳遞給下一代,讓中華文化在大家的守衛(wèi)下閃爍其迷人的光芒。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自豪。中華節(jié)日文化則是一曲唱不盡的民樂,品不透的茶茗。
新春佳節(jié),寄寓于合家團圓;清明節(jié),著意緬懷故者,撫慰亡靈;/端午之晨,龍舟競發(fā),唱盡胸中豪情??梢哉f,每一個佳節(jié)都承載著華夏兒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
歡度傳統(tǒng)佳節(jié),是中華兒女在用最自豪的方式傳遞、守衛(wèi)著瑰麗多彩的中華節(jié)日文化,皆因中華節(jié)日文化乃是聯(lián)系血脈骨肉之情的紐帶。
來吧!讓大家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聽古代圣賢佳人在耳邊低聲吟唱,享受民族風俗,浴心波濤,感受今朝人生美滿幸福無比。這就是歡度傳統(tǒng)佳節(jié),傳遞、守衛(wèi)中華文化過程中萌發(fā)的強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與神清氣爽啊!
與此同時,大家更應該注重對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因為,保護文化遺產(chǎn),才能向世人標識大家古老東方的命脈所在,讓絢爛的東方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傳遞給大家的子孫。
傳遞、守衛(wèi)中華文化,是讓經(jīng)典文化的光芒在歷史長河亙古不息,是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的萌發(fā)源泉,是向世人展示古老東方的命脈所在的標識。
因此,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應將中華文化的傳遞與保衛(wèi)視為己任,守衛(wèi)大家的文化家園。
高三文化傳承作文10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仆仆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tǒng)禮儀,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tǒng)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實踐結(jié)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guī)范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yǎng)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fā)現(xiàn)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guī)范,是表現(xiàn)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zhì)、教養(yǎng)的體現(xiàn),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xiàn)。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后,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qū)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tǒng)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優(yōu)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jīng)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jīng)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余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干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tǒng)禮儀,應是體現(xiàn)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fā)揚光大。
高三文化傳承作文11
兩畝水田,數(shù)叢竹樹,90后徐維生沒有忙于工作,而是白天種地鑿鼓,晚上織布制錦,閑時教村民唱山歌······積極傳承發(fā)揚本民族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像徐維生這樣不顧師長挽留,父母反對,退學回到農(nóng)村老家,一心挖掘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新一代青年,實屬難得。
現(xiàn)如今,中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提高,我們都知道油紙傘是中華文化的一道獨特的風景,被許多人欣賞、迷戀,可又有多少人在做油紙傘呢?中醫(yī)文化博大精深,有著神奇的效用,但學習起來又困難又耗時。
上世紀80年代之前,陸村人基本上都靠做油紙傘維持生計,后來雨傘廠倒閉,只有陸玉貸還守著這門手藝。但他心里明白,過去油紙傘是日用品,現(xiàn)在大家更愿意用便宜方便的折疊傘,而油紙傘沒有市場。
對于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來說,那些曾經(jīng)奔走在中華大地上的種種工匠藝人,那些與我們漸行漸遠的手工工藝,那些在歷史的星空里綻放光彩的傳統(tǒng)文化,難道不應該被記住嗎?但遺憾的是,陶醉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我們,無暇顧及這些,它們正在被我們遺忘。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蛟龍下海,神舟飛天,經(jīng)濟總量全球第二,國人揚眉吐氣,但在這些成就面前,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經(jīng)濟大國未必就是世界強國。一個民族沒有了信仰,連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都丟棄了,不知道如何傳承,不去傳承,又怎么走向繁榮昌盛?
當下,人們認識到城鎮(zhèn)化建設的重要,認識到記住鄉(xiāng)愁的必要。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提出了一項主要任務: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但又何時能真正認識到傳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呢?
帕斯卡爾告訴我們:“人有思想,所以囊括了宇宙?!焙币瞬?0多歲的農(nóng)婦孫家香一輩子生活在山村里,老人家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卻能講600多個故事。
傳承人遠遠不止一個孫家香,讓我們都努力都努力做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為傳統(tǒng)文化獻上自己的一份力吧!
高三文化傳承作文12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著實讓過詩詞出了“風頭”,也不可避免地將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問題再次拉回了人們視線的中央。然而,各地各校打著“弘揚傳統(tǒng)文化”旗號的詩詞背誦活動,在我眼中,卻有幾分妄圖“一勞永逸”的意味。
不可否認,詩詞背誦本身,與《中國詩詞大會》的初衷一樣,無可非議。在傳統(tǒng)文化不被重視的今天,這樣的活動或行為,無論是組織有序還是自發(fā)自愿,都是一陣強心劑,使日漸“衰弱”的傳統(tǒng)文化重獲人們的歡迎和期待。然而,當大眾開始紛紛效仿,不由分說地將背誦詩詞加入學校必修教程時,這早已無關文化,卻更像一場鬧劇——由一時興起引發(fā)的,缺乏長遠規(guī)劃的“電光石火”。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本身是個龐大工程——怎樣弘揚、怎樣才算“弘揚”,每個問題都需要人們的深思熟慮,也遠遠不是背詩所能一勞永逸的。換句話說,選擇背古詩詞的.方式弘揚文化無可厚非,可怕就在于人們只抓住這一根“稻草”不放,認為這就是有所作為,也統(tǒng)統(tǒng)不管詩歌的擇選、文化的引導或是鑒賞能力的傳授。這樣的做法,不僅不會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起到推進作用,從長遠來看,反而會誤導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成為一場“記憶力”的比拼。
弘揚傳統(tǒng)文化,究其根本,恰在于引導人們體味傳統(tǒng)之美,漫步歷史的河灘,尋覓文化的珍寶。借用尼采的話說,參差多態(tài)乃美之本源。若僅僅是重復與記憶,那么烙在人們腦海中的只有枯燥不理的詞與句,若沒有必要的引導,那么月只是月而已,它不是張若虛筆下飽含哲思與體悟的當空皓月,也不再是令人動容的千里嬋娟;雨也只是雨而已,它不再承載“鬢已星星”的悲歡離合,亦或是“故人何在,煙水茫?!钡钠嗳恍木场?/p>
所以,傳承文化能一勞永逸嗎?答案是否定的。節(jié)目的熱播或輿論的焦點只是一時,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卻不能一蹴而就,因背誦詩詞而重新被重視的文化弘揚問題,若只局限于“背詩”本身,那么只能收效甚微,甚至是南轅北轍。因此,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依舊少不了社會、國家的集體作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高三文化傳承作文13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敝袊鞘澜缟纤拇笪拿鞴艊?,積淀著豐富的精神文化。敬老愛幼便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精華,自古以來,這種美德一直為人們所弘揚?!度纸?jīng)》上有“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這便是“黃香溫席”的故事。黃香自小失去母親,和父親相依為命。寒冷的冬天,父親在外干活,黃香便脫了衣服鉆進父親的被窩,用自己的體溫為父親暖被;炎熱的夏天,父親在庭院里乘涼,黃香便拿著蒲扇扇跑蚊蠅,扇涼父親的席子和枕頭……
后來,這件事傳到了京城,人們都說:“天下無雙,江夏黃香?!秉S香九歲便知道孝敬父親,足以證明敬老愛幼的思想從古代便已開始。戰(zhàn)功赫赫的開國元勛、叱咤風云的外交家、才情勃發(fā)的詩人陳毅元帥,不僅在國家大事上處理的井井有條,在平常的生活中,更是一個敬老愛幼的好兒子、好父親。
1962年,陳毅元帥的母親重病,陳毅元帥回到家時,看見母親把失禁弄臟的內(nèi)褲藏起來了,便拿起尿褲,說:“小時候,您給我洗了無數(shù)次的褲子,今天,也該我給您洗洗了?!?959年,一代偉人毛澤東回韶山,請親人吃飯,席間,主席向老人敬酒,老人連忙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尊老敬賢,應當應當?!边B兩位最高領導層的大人物都遵守著敬老愛幼的思想,可見:尊老愛幼是中華傳統(tǒng)的一枝獨秀。
不僅是是在古代、民國,一直到現(xiàn)在,都有人在弘揚中華美德。還記得那個夏天的“最美媽媽”嗎?20__年,“最美媽媽”吳菊萍用她的左臂接住了一個從十樓高空墜落的兩歲女孩,有人計算過她相當于用左臂承受了335。4公斤的重量!這是一個何等大的數(shù)字,但是在一個母親的眼中,沒有什么是比一個孩子還重要的,也許這就是一個作為母親的本能和偉大……
從古至今,這些人都用自己對“愛”的理解詮釋了“敬老愛幼”的思想和意義。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弘揚中華美德,敬老愛幼,為美好的世界增上一筆絢麗中華的印記吧!
高三文化傳承作文14
教育之道,尤重童蒙。許多人回憶起人生開學的第一堂課,都津津樂道,因為這是跨入知識之門的第一步,是成功的起點,意義重大。荀子在《勸學》中說:“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毕戎Y,而后聞道,這是古人的教育觀。如今,以一項隆重的儀式來紀念幼學啟蒙,何樂不為?不論這項儀式是沿襲傳統(tǒng),還是新造之物,它畢竟傳達了一種重教、崇知的積極觀念。
但社會上對“開筆禮”的批評,不在它積極的一面,而在它與傳統(tǒng)的捍格。
穿漢服、點朱砂、寫毛筆字……每一項看似都與傳統(tǒng)有關,但捏在一起,塑成一個“開筆禮”,冠之以“繼承傳統(tǒng)”“發(fā)揚傳統(tǒng)”之名,就有點裝腔作勢、不倫不類。這種打著“傳統(tǒng)”旗號附庸風雅的情形,在當今社會所在多有。一些人宴席上推杯換盞、酒酣耳熱,美其名曰“酒文化”;成書于順治初年的《弟子規(guī)》,在文化商人的推波助瀾下,登堂入室,成了與“四書五經(jīng)”并列的儒學經(jīng)典……凡此種種似是而非的“偽傳統(tǒng)”大行其道,廣為傳播,對我們傳承文化究竟是福是禍?
作家史鐵生說:“傳統(tǒng),也許不該把它理解為源,而應該理解為流?!蔽覀兊膫鹘y(tǒng)文化像一條大河,流到每個時代,每個時代的人都注入了自己的文化創(chuàng)造,同時也體現(xiàn)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品格。
禮為傳統(tǒng)之形,道為傳統(tǒng)之核。過于重視傳統(tǒng)中形式的、表面的東西,就會流于庸規(guī)陋俗,成了裝腔作勢、言過其實、表過其里的“附庸風雅”,是《儒林外史》中杜慎卿所謂的“雅的這樣俗”,是魏禧《與友論文書》中所道的“如市肆之列雜物,非不炫目,正嫌有市井氣耳!”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是延續(xù),延續(xù)根源是內(nèi)在的生命力,正因如此,它就不是某種表層的思想外衣,不是想扔就能扔掉、想保存就能保存的身外之物。
高三文化傳承作文15
當眾人被“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撩撥起續(xù)詩的興致時,有人卻嗤之以鼻:“參加接龍的很多人對詩的用韻一竅不通,折射出大眾對真正傳統(tǒng)文化的外行。在任何時代,真正的詩人都是寂寞的,詩歌都是小眾的”,使不少網(wǎng)友“詩情酒興漸闌珊”。
這一觀點體現(xiàn)出當今一些人在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中存在的一大弊病:總是端著架子,否認群眾基礎,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高姿態(tài),充分顯示其狹隘性。而這,也恰恰是他們相對落寞的原因之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當有“大足以容眾”之胸懷,有“海納百川”之氣度,而不能在自我設限中孤芳自賞。
那些文采斐然、炳炳烺烺的詩歌流傳至今,固然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結(jié)晶,但我們不能因為只看到絢爛奪目的金字塔尖,就忽略歷史中已被風化埋葬的金字塔底的大量作品。從某種角度看,那些在歷史長河中淘洗沉淀無痕的平庸之作,何嘗不體現(xiàn)了詩歌所擁有的廣泛群眾基礎?事實上,當吟詩作賦成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文人特定的炫耀手段,文化創(chuàng)作才能具有活力,涌現(xiàn)佳作。
從《詩經(jīng)》中的不少作品采自民間,到白居易寫詩但求“老嫗能解”,再到“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詩詞的興盛從來不是小眾的,而是在讓普通百姓怡情養(yǎng)性中根植了其勃發(fā)的生命,正所謂“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那些傳世的佳作,恰恰是文人賢士從普通百姓中汲取養(yǎng)料,佐以自己的才華而揮就的。詩歌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詩歌從來不排斥普通百姓對它的唱和吟詠與逸興遣懷。
作為“戲曲之母”,昆曲經(jīng)歷時代的變遷而一度奄奄一息。戲曲工作者們意識到,昆曲從家喻戶曉走向沒落,不是因為昆曲名家的離世,而是因為昆曲在大眾市場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漸失群眾基礎。于是他們開始引入歌劇、交響樂等流行元素,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吸引更多受眾,而不再曲高和寡。當昆曲再次走進人們視野時,也走進了新的時代舞臺,臺下仍是一群不懂得“良辰美景”“似水流年”的癡情戲迷,臺上是大師在演繹傳統(tǒng)的精髓。這時我們懂得,沒有一個文化可以將自己封閉起來,沒有一個文化有資本篩選受眾群體,多一分包容,多一分謙遜,才能換來更長壽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來。
以精英品位為借口故步自封,最終只會日薄西山,上演一群圣賢大師在文化的墓碑旁落寞吊唁的悲劇。唯有敞開胸襟,接受不同文化水平的智慧,才能得到繼承與發(fā)展,促成文化繁榮進步。時代需要包容,傳統(tǒng)文化亦需包容。無論何時何地,傳統(tǒng)文化止于獨行,而盛于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