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教育畢業(yè)論文
中學數學教育畢業(yè)論文
中學數學教育改革是歷史必然發(fā)展的趨勢。我國中學數學教育改革邁出堅定的步伐,但仍然存在著教育模式老化,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亟待提高。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中學數學教育畢業(yè)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中學數學教育畢業(yè)論文篇一
《談數學文化在中學數學教育中的滲透》
摘 要:數學文化無處不在,正如數學之美無處不在一樣,只有融入了古老和先進的數學文化,數學教學才會變得生機勃勃。 也只有通過數學文化教育,讓每一個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發(fā)展的全過程,才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增強學習數學的學習興趣,并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 如何從數學文化的角度引導教師從事教學,誘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這對于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意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數學文化;數學教育;滲透;創(chuàng)新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早已是人們的常識,從歷史看,古希臘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名人,往往本身就是數學家,最著名的如柏拉圖和達・芬奇等。 近代以來,愛因斯坦、希爾伯特、羅素、馮・諾依曼等文化名人也都是20世紀數學文明的締造者。 只有通過數學文化教育,才能使學生學會、領悟數學與自然以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只有了解數學文化的獨特價值,才能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并能運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事物,去解決生產、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碰到的問題;也只有通過數學文化教育,播種數學精神,才能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理性精神和認真細致、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數學品格。
進入21世紀之后,數學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一個重要的標志是數學文化走進中小學課堂,滲入實際數學教學,努力使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產生文化共鳴,體會數學的文化品位,體察社會文化和數學文化之間的互動。 那么,如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數學文化教育呢?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認識和實施:
利用情境創(chuàng)設滲透數學文化
新課堂的導入是教師、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個引人入勝的教學情景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誘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動機,培養(yǎng)他們的求知欲,促使他們的思維進入最佳狀態(tài),并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它們的數學學習變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從而能夠順利地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突破難點。 利用數學文化中的一些有趣故事正好能幫我們創(chuàng)設很好的教學情境。
案例1 圓和中國名俗文化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課的開始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自由聯想,給定一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寫出生活中所看到的圓,豐富學生的感知。 接著,伴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利用計算機把一幅幅既熟悉又陌生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這里水紋為什么是圓的呢?樹樁上的年輪又是怎么回事呢?光環(huán)、海洋中常見的漩渦、隕石撞擊地面后形成的坑、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等等,在這些自然現象中我們同樣也能找到圓形。 大自然為何也如此青睞圓形呢?經過這樣的層層鋪設,圓被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撩撥著學生的心弦,支持他們自覺地去研究。課的結尾,教師可以和學生就這些文化現象討論,我們常用的標點符號“。”是一個小圓;中國人特別重視中秋節(jié);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大多以大團圓作為結局。 這些究竟是為什么呢?教學至此,圓的最深層次的文化底蘊一覽無遺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留給他們無限的遐想和思考。
利用結構巧合滲透數學文化
文學與數學看似兩條“風馬牛不相及”的跑車,實則它們有著奇妙的統(tǒng)一性。其統(tǒng)一性來源于人類兩種基本思維方式: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文學是以感覺經驗的形式傳達人類理性思維的成果,而數學則是以理性思維的形式描述人類的感覺經驗。文學是“以美啟真”,數學是“以真啟美”,雖然方向不同,實質則為同一。
案例2 在講解空間直角坐標系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先引導學生背誦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然后將這首詩放在直角坐標系中進行解讀:前不見古人――x軸的正半軸空無一人;后不見來者――x軸的負半軸空無一人;念天――y軸的正半軸空無一人;地――y軸的負半軸空無一人;之悠悠,獨――原點,孤零零的,不哭才怪呢!另外,前兩句指時間,后兩句指空間,空間中滲透了時間,時間中融合了空間,形成了四維度的時空結構,何其妙哉!教學至此,直角坐標系投射的文化底蘊再次呈現,學生們一定會意猶未盡,興趣盎然。
利用數學概念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是人類文明的重要來源,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數學的歷史就像是一條大河,幾乎貫穿了人類的整個文明史。 而數學概念的學習總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如果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點綴其中,則足以活躍概念課堂的整體氛圍,喚起學生的無限遐想,引導他們走進數學的殿堂。 數學教育故事的運用,也能激發(fā)學生的愛數學之“情”。
案例3 在學習無理數概念時,教師可先向學生講一個故事:公元前500年,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弟子希帕蘇斯發(fā)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一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的對角線是不可公度的,這一發(fā)現竟然與畢氏學派“萬物皆(有理)數”的哲理大相徑庭。 該學派領導人驚恐萬分,感到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受到了威脅,尤為惱怒,于是命人將希帕蘇斯囚禁,百般折磨,最后投進了地中海淹死。 然而,真理畢竟是淹沒不了的,畢氏學派抹殺真理才是“無理”。 人們?yōu)榱思o念希帕蘇斯這位為真理而獻身的學者,就把不可通約的量取名為“無理數”。
相信沒有不喜歡故事的學生,因此像這樣從數學歷史和數學文化切入數學的概念教學,可以使課題變得引人入勝,進而抓住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容易讓學生產生喜愛數學的情感。
利用自然現象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是對真的探索、對善的發(fā)現、對美的追求。 作為一名數學教育工作者,應當從多個層面來認識數學,盡力展示數學極富魅力的一面,引領學生走進數學歷史的長河,去追尋數學文化的足跡,體會數學中濃郁的人文主義精神;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發(fā)現數學與自然現象的若干巧合,探究數學的真理;引導學生用美學的眼光欣賞數學、感悟數學,還數學以文化的本來面目。 案例4 在講解三角形的性質時,教師可以給學生穿插常見的自然現象,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現象背后的規(guī)律是否符合數學模式。 我們先從五彩繽紛的肥皂泡說起。 肥皂泡膜的形狀受表面張力的控制,表面張力總是使表面積盡可能地小,由于每個肥皂泡里都包封住了一定量的空氣,這一定量的空氣使得表面積的減少有了一個最低限度。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單個的肥皂泡總是變成球狀的,而一大堆肥皂泡集在一起便有不同的形狀。 在肥皂泡沫中,肥皂泡的邊緣之間交成120°的角,這稱為三部接合,在一個三部接合點,有三條線段相會,各個交成120°角。 許多自然現象(如魚的鱗、香蕉的內部、玉米仁的構造、海龜殼等等)也都遵從三部接合的規(guī)律,接合點則為自然界的均衡點。
從以上看來,教學中利用數學符號、數學公式、數學圖形、數學解題、數學邏輯等的簡潔美、對稱美、奇異美、統(tǒng)一美充分發(fā)揮數學的美育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發(fā)自內心地去欣賞數學、理解數學、熱愛數學。 發(fā)揮數學的美學價值,不僅是向學生展現數學的美,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利用文學知識滲透數學文化
知識經濟時代,數學教育的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由分離到整合,并呈現出數學教育的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整合形態(tài)出現的趨勢,數學的人文價值是指通過數學教育,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數學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更是一種文化的熏陶、素質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恰當引用詩句,能增添數學課的情趣,營造美的氛圍。
案例5 講仰角、俯角,可與“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聯系;講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時,可以吟誦“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當我們苦苦思索一個問題而豁然開朗時,可以用“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來形容成功的喜悅;一題多解則更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中學課程里有對稱,文學中則有對仗。 對稱是一種變換,變換后有些性質保持不變。 數學中的軸對稱,即以對稱軸對折,圖形的形狀和大小都保持不變,可以聯系文學中的對仗。 在王維的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上下聯中,“明月”和“清泉”都是自然景物,形容詞“明”對“清”,名詞“月”對“泉”,詞性不變,而且這兩聯中其余各詞也都是這樣。 學生最終悟出:數學就是詩!在數學教學中注重文化觀念,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利用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尤其在當代,數學的影響已經遍及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成為推進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從而使得社會也不斷對公民的數學素養(yǎng)提出新的要求。 對于中學數學教師來講,就必須考慮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把這些現實的問題與之相聯,讓學生根據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去重新體驗“數學發(fā)現”的過程,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案例6 在建筑造型上,人們在高塔的黃金分割點處建樓閣或設計平臺,便能使平直單調的塔身變得豐富多彩;而在摩天大樓的黃金分割處布置腰線或裝飾物,則可使整個樓群顯得雄偉雅致。 在日常生活中,最和諧悅目的矩形,如電視屏幕、寫字臺面、書籍、衣服、門窗等,其短邊與長邊之比為0。618,甚至連火柴盒、國旗的寬長比例設計,都恪守0。618;二胡要獲得最佳音色,其“千斤”則須放在琴弦長度的0。618處;最有趣的是,在消費領域中也可妙用0。618這個“黃金數”。
因此,數學教學不應該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識的傳授,而應該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我們要通過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利用數學方法、策略和思想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方法、策略、思想常常以其潛在的方式沉積于學生內心深處,成為他們進行數學思考的重要支撐。
案例7 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向外擴展重要的數學概念、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提煉數學思維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對數學教育而言,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克服困難的自信心、意志力等,遠比僅獲得知識更為重要,這會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數學。
利用藝術設計滲透數學文化
雕塑家海拉曼・費古生說過:“我要從人類原始的數學文化中發(fā)掘材料,用我的雕塑把這些數學信息送向遙遠的未來。” 現代雕塑與數學的緊密結合,將其統(tǒng)一成完整的立體造型,使其在變幻觀察角度的過程中給人以美的感受。
案例8 國家體育場“鳥巢”,它的結構與外觀蘊涵著中國文化藝術的內涵,滲透了現代抽象藝術、現代數學的觀念。 “鳥巢”透著中國古老陶罐和民間纏繞線團的靈感,同時與數學中的包絡線也有著聯系;中國紅的看臺讓人聯想起伏舒展的馬鞍面;“水立方”的“方”源于最基本的數學幾何圖形,而“水”的靈感來自于數學三重聯接肥皂泡的構想。 整個“水立方”的四周圍墻及房頂由3000多個以六邊形為主、大小不同的多邊形組成,看上去就像一塊布滿水泡的大冰塊。 日本現代雕塑家松尾光伸以橢圓為主題,從平面到主題的造型,表現橢圓獨特的構造,象征生命存在的結構和運動形態(tài),給人無限的遐想。 在藝術設計領域內,人們發(fā)現抽象的幾何圖形,不但體現了節(jié)奏與韻律、對比與調和、形象與空間、變化與統(tǒng)一等基本法則,還會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同時這些藝術品也賦予抽象的幾何圖形新的活力。
羅素說:“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它,不但擁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是一種冷而嚴格的美,這種美不是投合我們天性微弱的方面;它可以純凈到崇高的地步,能夠達到只有最偉大的藝術才能顯示的那種完美的境地。” 當抽象的數學與現實的建筑融為一體,它們就成了不可分割的完美組合,互相滲透,交相輝映。
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們不但要注重對學生數學知識的傳遞,還要重視數學文化內涵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更需要我們教會學生用數學的眼睛去認識世界,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因此,我們要堅持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中學數學教育畢業(y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