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寫小學科技論文范文(2)
小學科技論文范文
緊扣教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科技教育
摘 要: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對于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和繼續(xù)學習,對于弘揚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在遵循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中,緊扣教材,不失時機地輔以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方法策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把科技教育的滲透建構在語言的理解、感悟的過程上,初步形成了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科技教育的新思路,落實了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新目標,實現由興趣向志趣的轉變,長此以往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也一定會得到相應提高。
關鍵詞:語文教學;科技教育;滲透;科學素養(yǎng)
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使命是使兒童獲得從自身環(huán)境出發(fā)與智力、體力相適應的基本科技概念、能力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技術的積極性,從而為兒童走向社會作準備。
語文教育要以學生為本,著力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在當前的形勢下,語文教學不但要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特別是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F階段由于應試教育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等多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進行科學意識的激發(fā)、科學思維的訓練、科學能力的培養(yǎng)普遍重視不夠。據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的一項調查表明:青少年對科學的關注程度遠遠低于其它方面。當今社會是一個科技高速發(fā)展的社會,我們的學生如果不具備科技素養(yǎng),那么,他們將無法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甚至會被時代遠遠拋在后面。因此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對此要高度重視,敢于在語文教學中有機滲透科技教育。
小學語文是一個重要學科,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科技教育,成為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課題。俗話說“潤物細無聲”,我認為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科技教育,應該要結合學科特點,緊扣教材,從細微處入手,在課堂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一、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科學知識
科學知識和技能是科技素質的基礎,它既能提高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又能促進智力的發(fā)展和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因此,準確地傳授科學知識是提高學生科技素質的前提。
1.教會閱讀,深入挖掘
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文資源,在課堂上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深入挖掘課文中的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觀察、記憶、想象、思維、動手等科學實踐能力,有意識地滲透科學精神,寓科技教育于語文學習活動之中。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教材《花鐘》中,讓學生根據在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深入閱讀,同時要求學生按課文內容制作出一個花鐘,引導學生說出相關的花的特點,進而讓學生說出在生活中了解到的花的特點,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最后引導品悟文章語言表達的準確與生動。
2.內外延伸,學會求索
當今學生的信息來源非常廣泛,根據少年兒童的好奇心重、求知欲強的特點,面對接踵而至的信息,我們應該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引導學生查找資料,收集處理信息,使語文教學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今社會經濟發(fā)展之中。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建立語文課外自主學習的模式,有效地擴大學生科普讀物閱讀量。如學習了《蜜蜂》、《獅子和鹿》后,引導學生走進《動物王國》等;學習了《太陽》、《月球之謎》后,組織學生收集有關地球、宇宙的資料,并向學生推薦相關的書籍,開展探討宇宙的辨論會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引導,讓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3.綜合讀寫,滿足求趣
綜合性學習從以課外開展活動為主,進入到課堂教學的領域。這對實施科技教育意識是一次機遇。結合課文教材的需要,采用集中與分散、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學習形式,立足學生需求,開展專題性的讀寫活動,在促進學生良好的科學意識養(yǎng)成的同時,也形成了讀寫一體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通過開展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也增進了學生的生活體驗,逐步解決了不留心觀察生活和身邊事物的習作弊病,實現了科學意識與習作能力共提高的預期,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深入挖掘,以學生為主體滲透科學知識。
1.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意識。
興趣是學生學習非常關鍵的要素,因此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每位老師都應積極實現的。語文教學中的科學知識的教育也應如此。語文教師應該改變舊有的課堂模式,深入教材,依據教材提示,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原理的興趣,變枯燥單調的語文知識為學生自覺動腦、動手的意識。
2.鼓勵質疑,培養(yǎng)能力。
科學的質疑精神,不僅是“防被欺”的利器,更是培育創(chuàng)新人才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具有懷疑的精神是學生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現。學生學習的進步就是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無疑的轉化中的得來的。
3.緊跟熱點,有機結合
語文教材為我們滲透科學知識提供了良好的沃土,我們要緊跟時代熱點,把學科和科技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四年級上冊的《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師可以在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當前我國神舟飛船、探月工程等在航天工程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收集有關我國航空、航天的資料,在滲透科學知識的同時,激發(fā)他們熱愛祖國的熱情。
三、講究策略,潛移默化地進行有機滲透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科技教育必須將學科教學內容與科技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根據學科特點,憑借學科教材,在教學中恰當地把握尺寸,在完成學科基本任務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把課文中的科學知識進行滲透。
當今社會已進入高科技信息時代,課堂教學的手段也在不斷更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要深入了解教材,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安排好每個知識點。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設施,使學生在學習學科內容的同時,感受到科技的威力和魅力,從而產生“學習離不開現代科學與技術,現代科學與技術能促進學習”的深切體驗。同時,教師還要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把課本上靜態(tài)的內容生動化,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小學生形象思維比較活躍,現代化的教學媒體能創(chuàng)造極為豐富和生動的形象,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
另外,教師要利用語文教材的特點,通過多感官參與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通過操作、動手實驗等來感知事物,認識事物的本質特點,有利于發(fā)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學會從事物之間的聯系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構建平臺,多層次讓學生充分展示
語文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善于結合語文教學任務,抓住教材里的科學知識點,組織學生開展不同的語文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如:進行科學兒歌朗讀比賽;開展科學資料的收集,并用手抄報的形式進行班上展示;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參加各級各類的科技比賽等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愉快地學習科學知識,培養(yǎng)科學想象能力。吸引學生的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激發(fā)了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并創(chuàng)設了一個自由而寬松的環(huán)境,也為學生中的有科技潛力的學生提供了“冒尖”的機會和條件。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我們要緊扣教材,深入挖掘,立足學科本體,為科學素養(yǎng)的滲透提供好的空間,為科學意識的交流搭建舞臺,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良好的平臺。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師大學出版社,2003
[2] 中共中央黨校.《鄧小平科技思想》[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看了“怎么寫小學科技論文范文”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