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的相關大學思修論文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人們形成的一種對自己祖國的最深厚的感情,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愛國主義的相關大學思修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愛國主義的相關大學思修論文篇一
《淺析近代愛國主義》
【摘要】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西方列強采用了一切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壓迫手段,使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從此救亡國存,成為中華民族壓倒一切的歷史任務。華夏大地的炎黃子孫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愛國浪潮,創(chuàng)造了光明千秋的愛國業(yè)績。
【關鍵詞】愛國主義;內容;特點
【中圖分類號】B8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6-0047-01
1 近代愛國主義內容
在我國的近代歷史上,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的內容主要是反抗民族壓迫和抵御外來侵略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1840年6月,英國政府發(fā)動了鴉片戰(zhàn)爭,英國的野蠻侵略,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廣州三元里人民同英軍激戰(zhàn),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的囂張氣焰。愛國老將關天培,堅守炮臺,血染戰(zhàn)袍,仍不退卻,直至與守軍數百人一道壯烈犧牲。1856年到1860年,英法侵略者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侵略軍所到之處,都遭到各族人民和愛國官兵的英勇抵抗。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身負重傷,仍堅持指揮戰(zhàn)斗。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敗后,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誠如康有為上書光緒帝所言:“吾中國四萬萬人,無貴無賤,當今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蔽火之上,如籠中之鳥,釜底之魚,牢中之囚,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聽人驅使,聽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變。加以圣教式微,種族淪亡,奇慘大痛,真有不能言者也。”[1]1900年以農民為主體的北方人民組織義和團,展開了反帝愛國斗爭,給敵人沉重打擊,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
在中國近代史上,農民階級、資產階級和許多愛國的志士,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進行了艱難的探索。首先探索革新圖強道路的是龔自珍,他主張以武力抵抗外來侵略,并學習外國的長處。為推翻清政府的腐敗統治和反抗外來侵略,1851年,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起義。康有為、梁啟超提出學習西方變法維新,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戊戌變法失敗以后,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派走上革命道路。他先后領導10多次武裝起義,經過艱苦斗爭,終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統治。但由于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奪,他把中華民國變成地主買辦階級專政的北洋軍閥政權。接著,孫中山先后發(fā)動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但都遭失敗?!拔逅摹边\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義革命的序幕。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煥然一新。
2 近代愛國主義特點
第一、為振興中華勇于獻身。在反對清政府腐敗統治和抵御外國侵略等無數次革命斗爭中,中華兒女前仆后繼,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為此獻出寶貴的生命。他們的愛國主義壯舉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振興中華而奮斗。
這種百折不撓的獻身精神,表現在近代愛國斗爭的全過程。鴉片戰(zhàn)爭中,為抗擊英國侵略者對祖國神圣領土的侵犯,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坐鎮(zhèn)虎門,誓志“死以報國”;當英軍轉攻浙江沿海時,定海之總兵葛云飛洛守“城亡與亡,不離定海半步”的誓言,身先士卒,數次擊退敵人的進攻,直到壯烈殉國;為摧毀清王朝的反動統治,洪秀全、楊秀清等農民英雄,以堅忍不拔的愛國壯志,率領勞苦大眾,擒斬人間“妖邪”。他們指揮愛國將士北戰(zhàn)南征,同中外反動勢力搏擊,縱橫十八省,堅持斗爭十四年,耗盡畢生心血。以推翻封建專制,實現民主共和為已任的革命志士,在“振興中華”的偉大斗爭中所顯現的獻身精神同樣可歌可泣。誠如中山先生所說:“我們從前去革命,不但是自己的性命難保,并且還有抄家滅族的危險。我們從前有那樣大的危險,還能夠去革命,那是什么緣故呢?就是由于我們富于犧牲的精神?!盵3]還有許多革命志士,不幸身陷囹圄,在敵人的嚴刑拷打與威脅利誘之下,仍威武不屈,豪情滿腔。被中山先生譽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的陸?zhàn)〇|,于籌劃廣州起義事泄被捕后,拒絕敵人的誘降,慷慨就義,臨刑前說:“今事雖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4]
第二、近代愛國主義力量十分全面。近代以來,因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利益關系日益復雜,社會階級結構也因此發(fā)生變化。盡管各階級、階層有各自的利益且相互沖突,但由于它們都面臨著趕走外來侵略勢力、爭取民族獨立和富強這一共同任務,因此它們又可能結成廣泛的同盟,投入共同的愛國主義運動中去。但是,近代愛國主義的各種力量也有一個從分散無組織甚至相互敵對而逐步走上統一有組織和結為盟友的過程。從歷史發(fā)展來看,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前,作為愛國主義主力軍的下層民眾尤其是工農群眾沒有很好地組織起來,而且不被重視,加之革新與守舊之間的矛盾,使得各種愛國力量大打折扣。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科學的愛國統一戰(zhàn)線理論為基礎,終于使得各派愛國力量聯合起來,形成了廣泛的愛國統一戰(zhàn)線,這是近代愛國主義運動取得勝利的法寶之一。近代以來,從統治者到被統治者,從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到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其他各階層的民眾都以各自的方式,投身愛國主義運動,形成了浩蕩的愛國主義大軍。正是這種強大的愛國主義力量拯救了古老的中華民族,使我們的民族獲得了新生。
第三、為尋求救國救民之道,主張勤于向西方學習。近代愛國志士在忠實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的同時,又認真汲取西方先迸的文化和科學,來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確立適應時代潮流的遠大理想和愛國抱負。代表人物有林則徐、龔自珍、魏源、康有為、孫中山等。他們認識到中國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敗在于清朝的閉關鎖國、妄自尊大,以至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要振興中華,必須勤于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師夷長技以制夷”,走資本主義道路,才能振興中華。雖然近代志士仁人學習西方的具體內容及愛國運動的手段不斷更新變化,但愛國者學習西方的趨勢及其根本宗旨并未改變。
1840年爆發(fā)的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社會由傳統走上近代的轉折點。從此中國人民走上拯救民族危亡、探索富強之路的愛國主義之路。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階段性成果為標志,近代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發(fā)展的一個階段也宣告結束。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它又沒有結束,因為作為近代愛國主義主題之一方面的救亡任務雖然完成了,而其圖強的一面卻遠沒有完成,只能說是鋪好了地基。近代愛國主義未能完成的這一任務將成為新中國愛國主義的主題,而近代愛國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遺產,將成為中國愛國主義進一步發(fā)展的源泉。
參考文獻
[1]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M].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
[2] 李侃,李時岳.中國近代史[M].中華書局出版社.
[3] 《孫中山選集》[M].下卷.第465頁
[4] 《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M].卷上.第17頁
愛國主義的相關大學思修論文
上一篇:淺論大學生與道德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