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科論文 > 思修論文 > 淺談黃遠生的新聞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論文

淺談黃遠生的新聞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論文

時間: 謝樺657 分享

淺談黃遠生的新聞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論文

  黃遠生是我國著名的新聞思想家,他的新聞思想對于我國的新聞業(yè)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帶來的關于黃遠生的新聞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論文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參考!

  黃遠生的新聞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論文篇1:《淺談黃遠生的新聞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

  摘 要:黃遠生是我國近代新聞史上著名的新聞實踐家之一,被稱為“報界之奇才”,他的作品中包含了豐富的新聞思想,雖然他從事新聞工作只有四五年的時間,但他所寫的大量的新聞通訊、報刊爭論以及他提出的辦報理念都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黃遠生 新聞思想 現(xiàn)實意義

  黃遠生,原名為基,字遠庸,被戈公振譽為“報界之奇才”,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著名記者,是我國新聞事業(yè)勇敢的開拓者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個以新聞采訪和寫作而聞名于世的“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記者”。

  黃選生的記者生涯是從民國元年與藍公武、張君勱共同創(chuàng)辦了《少年中國周刊》開始的,因其抨擊時政立場鮮明見解獨到而名聲遠揚,當年梁啟超的《中國三少年》一文中就曾對民初三個年輕人大加贊賞,其中第一人就是他。由于黃遠生本人身居高職,留過學,了解國內(nèi)外的情勢,以致于寫的文章比一般記者要略勝一籌,雖然從事新聞工作只三四年,但在新聞界已名聲斐然,與劉少少、丁佛言同被譽為“新聞界三杰”。他主編過梁啟超創(chuàng)辦的《庸言》月刊,曾先后為當時幾家著名的報紙比如上海的《東方日報》、《時報》、《申報》和北京的《國民公報》、《亞細亞日報》擔任特約通訊員為他們采訪供稿,還常常在《東方雜志》、《論衡》、《庸言》等刊物上發(fā)表文章,他的文章親切自然、真實可信、有條有理,與當時雜亂無章的議論、激烈攻擊謾罵的政黨報紙文章形成了鮮明對比。

  黃遠生從事新聞工作的時間雖然不是很長,但是他的新聞思想?yún)s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在他之前,維新改良派在辦報思想上一直秉承梁啟超的觀點,即認為報紙是“去塞求通”的工具,其作用不外是“宣上德”、“達下情”、“知中外”而已。黃遠生在《少年中國之自白》、《本報之新生命》、《懺悔錄》、《新年閑話》等文章中明確表述了自己的新聞思想。

  一、新聞報道及評論

  第一,主持公理,認為新聞記者應有“良心”應有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在《少年中國之自由》文中,他主張辦報應“主持正論公理,以廓清腐穢,而養(yǎng)國家之元氣”“而以公明之輿論,督責此最有權力者”。他回憶辛亥革命前雖然“文字禍烈,專制淫威”“酷法嚴刑”,尚能“指斥權貴”,不料到了民國,講真話的自由、批評的自由反而不及當年,禁不住發(fā)出了“顧其自由不及前清遠甚”的慨嘆。

  第二,在新聞報道上力求真實、客觀、公正、全面。在為《庸言》發(fā)表的《本報之新生命》中,他對自己的辦報方針作過這樣的表述:“吾曹此后,將力變其主觀的態(tài)度,而易為客觀。故吾曹對于政局,對于時事,乃至對于一切事物,固當本所信,發(fā)揮自以為正確之主張。但決不以吾曹之主張為唯一之主張,決不以一主張之故,而排斥其他主張。且吾曹有所主張,以及擷取其他之主張之時,其視綜合事實而后下一判斷之主張,較之憑恃理想所發(fā)揮之空論,尤為寶貴。若令吾人所綜合事實,尚未足令吾人下筆判斷之時,則吾人與其妄發(fā)主張,貽后日之懺悔,不如僅僅提出事實,以供吾曹及社會異日之參考資料,而決不急急于有主張。蓋吾人此后所發(fā)表者,演繹的理論,決不如歸納的事實之多。”

  二、記者的素質(zhì)

  他在《懺悔錄》中指出“新聞記者須有四能”,即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調(diào)查研究,有種種素養(yǎng),是謂能想;交游肆應,能深知各方面勢力之存在,以時訪接,是謂能奔走;聞一知十,聞此知彼,由顯達隱,由旁得通,是謂能聽;刻畫敘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求紳士之態(tài)度,是謂能寫”。

  三、“新聞通訊”文體—黃遠生新聞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黃遠生在民初開創(chuàng)了以內(nèi)容深、文風新的“新聞通訊”文體而負盛名。

  黃遠生新聞通訊的特色之一是:多獨家新聞,一手材料,重大政治內(nèi)容。抓獨家重大新聞,往往是記者的追求,多苦于難以捕捉,而黃遠生是捕捉的高手。他所寫的通訊大多是關于國家政治、外交、財政方面重大內(nèi)容的報道。由于他學貫中西,中過進士,留過學,又曾涉足宦海,人生經(jīng)歷豐富,對國際時事、國內(nèi)政界情況非常熟悉,使他在民國總統(tǒng)、內(nèi)閣、各部總長及黨政要員之間交游肆應,周旋自如,了解重大政治動向、官場內(nèi)幕消息特別靈通,常常能采訪到他人采訪不到的獨家重大新聞,并通過他深邃的思考、敏銳的觀察、如椽的妙筆反映出來,將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告之世人。

  黃遠生新聞通訊的特色之二是:針砭時政,辛銳深刻,淋漓盡致。黃遠生滿懷愛國熱忱,對民初竊國弄權的袁世凱及其一幫趨炎附勢、助紂為虐的附庸深惡痛絕,以犀利之筆寫下大量辛辣尖銳的通訊,針砭時政,淋漓盡致,毫不留情。他認為民初的政治舞臺“乃有黑幕而無明幕”。另一方面,他的筆下有人民的血淚,有他發(fā)自肺腑的吶喊。當日本帝國主義提出“二十一條”的屈辱條約時,黃遠生在《新聞日記》里一一記錄他深刻的愛憎。1915年8月7日,他寫道:“秦皇島已到有日本魚雷艇四軍艦一矣!關東州下戒嚴令矣!膠濟路已戒嚴矣!威嚇強迫,無所不用其極矣!蓋日人此次舉動,在吾國為深仇大恥創(chuàng)巨痛深。”

  黃遠生新聞通訊的特點之三是:幽隱畢達,入木三分,詞兼莊諧,文采奪人。黃遠生的通訊所以能飲譽不衰,還因為他那匪人所及的妙筆。正如鄒韜奮所說“寫得實在好。”語言文字的駕馭有其極富個性的獨特魅力。狀物敘人,寥寥數(shù)筆,栩栩如生;描繪細節(jié),則須發(fā)畢現(xiàn),幽隱畢達;解說評判,又亦莊亦諧,議論風生。其筆酣墨飽的通訊,常是喜笑怒罵,皆成文章,且信手拈來,妙語天成。

  如果說黃遠生的新聞思想及辦報方針表現(xiàn)了他對新聞傳播的功能及輿論機關的使命的認識的話,那么他在新聞記者的素養(yǎng)方面則有更卓越的貢獻,對當今社會更加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于新聞記者必備的基本素質(zhì)和修養(yǎng),黃遠生在自己的新聞實踐中總結出完全符合新聞采訪客觀規(guī)律的所謂“四能”:一,腦筋能想;二,腿腳能奔走;三,耳能聽;四,手能寫。

  黃遠生認為,“調(diào)查研究,有種種素養(yǎng),是謂能想”。我們從他的新聞實踐中,可以看見他是非常注重調(diào)查研究的,而且具備這方面的種種素養(yǎng)。這種種素養(yǎng)在他身上的表現(xiàn)首先是深入實際,其次是在調(diào)查中處處作到細致,周到、嚴密和認真。他的好友林志鈞說,黃遠生寫新聞通訊,“所費力的”就是到處“一一收集材料”,而且這材料要求都是第一手的,即“直接由本人得來的”。盡管這樣,他還不滿足,還要“和事主對證明白”。黃遠生反對只憑道聽途說去寫文章、搞報道,他在《最近之北京》一文中,曾批評有些“新聞家以耳當目”,憑聽來的消息就以訛傳訛地去寫文章,結果鬧出不少的笑話。他寫文章,總是走出去,到實際中去作深入的調(diào)查。如他寫的通訊《歷歷傷心錄》,從“ 蒙古近狀”到“中俄交涉”,最后分析“借款關系”,全是用他調(diào)查收集來的事實,讀者讀后都很信服。這就是他所主張的“腦筋能想”的結果。

  “四能”中的第二能—腿腳能奔走,更是一個做記者的基本條件。黃遠生對“能奔走”的解釋是“交游肆應,能深知各方面勢力之存在,以時訪接,是為能奔走”。他本人交際甚廣,家中常是客人不斷,方方面面的友人,言談之間,為他提供了大量的新聞線索和材料。以時訪接,他更是得心應手,“常人所不能到之地,遠生無往弗屆。尋常所不能見之人,亦不得要領者,遠生必有素焉,使之不能拒絕”。

  “聞一知十,聞此知彼,由顯達隱,由旁得通,是謂能聽”。這是遠生對“耳能聽”即記者三能的闡述。黃遠生就很善于從聽來的消息中透過現(xiàn)象抓實質(zhì),“由顯達隱”地寫出有份量的文章。如看完題為《庫倫獨立后之外交》的通訊,黃遠生開宗明義地指出:“庫倫獨立后,俄國國家及國民種種活動,匯而記之,不僅是以識外事,即將來中俄交涉果之幾微,亦在此矣”。事實證明,中俄交涉之結果,正如黃遠生的預見。作為一個記者,必須善于“聽”。黃遠生身體力行,為我們作出了示范。

  “手能寫”是黃遠生主張的作為記者應當具備的一能。何謂能寫,“刻畫敘述,不盤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紳士之態(tài)度”。這是黃遠生對“能寫”而提出的要求和標準??坍嬕粋€人,形象逼真,“須眉畢現(xiàn)”,敘述一件事,如臨其境,很有現(xiàn)場感。翻開黃遠生的通訊,可以說隨處可見其高超的文字表達六。黃遠生提出的新聞記者的“四能”,全面準確地概括了記者從采訪到寫作的業(yè)務的客觀規(guī)律。這一見解不僅是在當時,就是對于我們今天,關于記者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記者能力的基本要求和標準,也是很有參考意義的。

  作為一個著名的卓有成就的新聞記者、政論家,黃遠生是當之無愧的,我們在總結和探討他的新聞思想的同時,更應該將他的新聞思想貫徹到實踐當中,學習他作為新聞人高超的工作能力和公正不阿的品質(zhì)。黃遠生豐富的新聞實踐為我國新聞工作者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是我國新聞工作者永遠學習和繼承的光輝典范。

  黃遠生的新聞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論文篇2:《以新聞五要素為框架探究黃遠生新聞傳播思想》

  黃遠生是民國初期的著名記者,被譽為“報界之奇才”,其新聞傳播思想對后世有著一定影響。作為一名采訪記者,他的新聞思想具有強烈的實踐性,與新聞實踐聯(lián)系緊密。以新聞五要素為框架,結合其新聞傳播思想的實踐性,對黃遠生關于記者素養(yǎng)、報紙作用與報道特征的新聞傳播思想進行探究。黃遠生在短暫的新聞生涯中,對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為后人在新聞道路上前赴后繼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黃遠生新聞傳播思想新聞五要素實踐性黃遠生,名為基,字遠庸,筆名遠生,1885年出生于江西德化的一個書香世家。黃遠生是我國民國初期的著名記者,被譽為“報界之奇才”“中國第一個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記者”,新聞通訊文體的開創(chuàng)者,新文化運動的先驅。

  黃遠生早年從日本留學歸來,自棄功名投身新聞業(yè),從1912年開始記者生涯,至1915年被暗殺,從事新聞業(yè)不過短短數(shù)載,但卻參與主編《少年中國》周刊、《庸言》月刊,并在多家報紙雜志上發(fā)表文章二百多篇,后被其好友整理收錄在《遠生遺著》中。

  對于這樣一位民國報界的傳奇人物,后人對于黃遠生的研究并不鮮見,但大量的研究都停留在對其“民初著名記者”“報界奇才”“通訊界大師”的身份評述以及他的采訪能力和“四能”專長的介紹上。即使對黃遠生的新聞傳播思想進行研究,也常囿于已有的范式與研究基礎中,僅僅對其部分思想進行介紹,而沒有系統(tǒng)地、邏輯地歸納與評析。

  同時,在研究素材的選擇上,大多數(shù)研究者也主要以《遠生遺著》與以往的研究論文為參考,忽略了黃遠生主編的《少年中國》和《庸言》刊物,造成了研究結論的重復性。

  黃遠生的職業(yè)身份主要是一名新聞采寫記者,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報人。他雖然創(chuàng)辦和主編了兩本刊物,但是時間都非常短暫。黃遠生在從事新聞業(yè)的短暫時間中,將大量的時間精力依然是投入在新聞采寫上。因此,黃遠生的新聞思想不像王韜、張季鸞等報人一樣系統(tǒng),但卻具有十足的實踐性。這也是黃遠生新聞傳播思想的一個巨大特點。他將自身對新聞工作的切身體會和經(jīng)驗總結融入到了個人的新聞傳播思想中。

  基于以上幾點,本文將從不同于以往研究的視角,對黃遠生的實踐性新聞傳播思想展開新的探討。

  新聞從業(yè)者對于“新聞五要素”都十分熟悉。“新聞五要素”要求一篇新聞報道要講清楚“何人”,在“何時”“何地”,為“何因”,做了“何事”。既然黃遠生的新聞傳播思想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本文試圖借助新聞報道中最基本的新聞五要素作為框架對黃遠生的新聞傳播思想進行探究。從宏觀的視角來看,新聞生產(chǎn)過程中,“何人”,在“何時”“何地”,為“何因”,做了“何事”,便是記者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為了實現(xiàn)報刊的辦報目的,進行的新聞報道。因此,本文著重探究黃遠生新聞傳播思想中的“何人”記者素養(yǎng)、“何因”辦報目的與“何事”報道特征。民國時期的時代背景研究不在本文研究范圍之內(nèi),此處不做探討。

  一、“何人”:記者素養(yǎng)

  記者作為新聞五要素中的“何人”,是新聞生產(chǎn)的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記者的素養(yǎng)對于新聞生產(chǎn)來說至關重要。高素質(zhì)的記者在新聞生產(chǎn)還未開始前,便能夠把握住大方向,在新聞生產(chǎn)過程中,能夠精細采訪與寫作,在新聞生產(chǎn)結束后,能夠反思過程利弊。

  黃遠生在《懺悔錄》中提出新聞記者應具備的素質(zhì)。“須有四能:(1)腦筋能想;(2)腿腳能奔走;(3)耳能聽;(4)手能寫。調(diào)查研究中有種種素養(yǎng),是為能想;交游肆應,能深知各方面勢力之所存,以時訪接,是為能奔走;聞一知十,聞此知彼,由顯達隱,由旁得通,是謂能聽;刻畫敘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紳士之態(tài)度,是謂能寫。”

  如此看來,腦筋能想的記者在平時便有許多新聞想法與創(chuàng)意,看待問題的視角也與他人不同。在新聞采訪開始前,記者便有諸多想法,而采訪時也能夠不斷涌現(xiàn)新的問題與觀點。為了采訪到最詳實最準確的新聞素材,記者要能奔走,要能夠在第一時間趕到新聞現(xiàn)場,要擅于東奔西走挖掘事實真相。成天坐在辦公室里打電話采訪的記者不是好記者,更不能獲得實地采訪得到的信息。好記者要擅于傾聽,并且要擅于觸類旁通,由此知彼,但不能道聽途說,面壁撰文,而要以事實為基礎,擅于動腦筋。當把以上3點都做到后,記者還要精于寫作,要能用練達精簡但卻富有文采的語言將新聞真相表達出來。

  唯有做到如此,才能稱得上一位好記者。而好記者是新聞生產(chǎn)的基礎,更是新聞生產(chǎn)的決定者之一。沒有好記者,哪來好文章?哪來新聞生產(chǎn)呢?

  二、“何因”:辦報目的

  辦報目的,是新聞五要素中的“何因”,即記者寫新聞報道從事新聞活動的原因。辦報目的,同時又可理解為報紙要實現(xiàn)的功能和任務。在黃遠生的新聞傳播思想中,辦報要達到什么目的呢?報紙到底要實現(xiàn)什么功能和任務呢?

  1.督責當權者

  對當時中華民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袁世凱,黃遠生一直用自己手中的一支筆對其督責。他對袁世凱竊權專制禁錮言論嚴加抨擊,指出前清時記者尚可“指斥乘輿,指斥權貴”,而袁之專權“自由不及前清遠甚,豈中國固只容無法律之自由,而不容有法律之自由乎?”

  除此之外,黃遠生還認為對總統(tǒng)的督責需要報刊和國人一同努力。在《少年中國之自白》中,黃遠生這樣說到:“故本報對袁之宗旨,實系為國家讓一步,不愿絕對排之。亦欲勉袁進一步,而愿普天下皆以公明之正義督責之,而我今則為其前驅者也,為其犧牲者也。”

  但報刊所應監(jiān)督的,不止總統(tǒng)一人,只要是當權者,均在監(jiān)督的范圍之內(nèi)。“本報發(fā)憤立愿,將對于今之總統(tǒng)、政府、政黨、議院及言論界,盡相當之忠告。所注目者,絕非袁總統(tǒng)一人。”

  2.為“民生社會請命”

  黃遠生認為除了督責當權者,報紙還要為民生說話。在《少年中國之自白》中,他主張報紙要“主持正論公理,以廓清腐穢,而養(yǎng)國家之元氣”,“使百年之后,吾黃鐘猶有再興之日”。報紙作為輿論機關,不僅要和百姓一起監(jiān)督政府,揭露政府的丑惡一面,還要替百姓考慮,幫助百姓大聲疾呼,讓百姓能夠過上好日子。“報刊呼號而不平,或為大總統(tǒng)之私,或為政府之私,或為官僚之私,或為黨會之私,或為豪強雄杰奸商著猾之私,固有絲毫分厘為民生社會請命者乎?”在《平民之貴族,奴隸之平民》中這擲地有聲的探問,道出了當時社會報刊為權貴呼號的社會現(xiàn)實。黃遠生誓為“民生社會請命”,不畏權貴。

  向上督責當權者,向下為“民生社會請命”,這兩者共同構成了黃遠生新聞傳播思想中的辦報目的。

  三、“何事”:報道特征

  記者為了督責當權者和為“民生社會請命”,進行新聞報道,這便是新聞五要素中的“何事”。黃遠生對于新聞報道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實踐。

  1.新聞報道要客觀公正,真實全面

  在《本報之新生命》中,黃遠生說:“吾曹此后,將力變其主觀的態(tài)度,而易為客觀。故吾曹政局,對于時事,乃至對于一切事物,固當本其所信,發(fā)揮自以為正確之主張,但決不以吾曹之主張為唯一之主張,決不以一主張之故,而排斥其他主張。”

  過去的文章多含有作者的主觀態(tài)度,而少有客觀的敘述。黃遠生認為新聞報道要客觀公正,不應加入作者不能確定的任意而言的觀點。對于一切事物,如要發(fā)表評論與主張,也要是真實全面的觀點,并且不能夠要求別人都接受自己的觀點而盲目排斥其他主張。

  在當時社會,新聞報道的不正之風盛行,能在環(huán)境壓力之下提出這種觀點實屬不易。

  除此之外,黃遠生還說“以今日大勢,固已指導吾人趨于研究討論之途,決不許吾人逞臆懸談騰其口說故也。”他反對一些記者以聞傳聞,道聽途說寫報道,更反對“一人杜撰,萬報謄寫”的現(xiàn)象。他對報道及評論的真實性是非常嚴肅的,所以他自己十分重視跟蹤采訪,掌握第一手材料。

  2.通訊見長

  黃遠生是新聞通訊文體的開創(chuàng)者,其“遠生通訊”被視為當年中國新聞界的一大品牌。明國初期以前,著名報人多以政論見長,而黃遠生則開創(chuàng)通訊局面之先河。由于一般的新聞報道內(nèi)容簡單不足以反映新聞事件的全貌,他便在大量的新聞事實采寫基礎上,將更多內(nèi)容寫到新聞報道中,形成了一種比消息更加詳實豐富、生動有力的報道文體,后發(fā)展成為當今的通訊文體。黃天鵬在《新聞文學概論》中說:“自黃遠生出,而新聞通訊放一異彩”,“為報界創(chuàng)一新局面”“崛起而為通信界之大師”。

  黃遠生對于通訊文體的貢獻,可見其新聞傳播思想中極強的實踐部分。

  四、結語

  黃遠生作為一名職業(yè)采訪記者,他的新聞思想具有強烈的實踐性,與新聞實踐聯(lián)系緊密。本文以新聞五要素為框架,結合其新聞傳播思想的實踐性,對黃遠生關于“何人”記者素養(yǎng)、“何因”報紙作用與“何事”報道特征的新聞傳播思想進行了探究與梳理評析,發(fā)現(xiàn)黃遠生在短暫的新聞生涯中,對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為后人在新聞道路上前赴后繼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黃遠生.遠生遺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遠生.本報之新生命[N].庸言,1914-2-15.

  [4]黃遠生.少年中國之自白[M].//黃遠生.遠生遺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77

  [5]邦梁.試論黃遠生的新聞思想[J].試聽縱橫,2006,(01):115.

  [6]宋三平.論黃遠生新聞思想的內(nèi)在邏輯[J].南昌大學學報,2012,43(06):120.

  [7]張潔.新聞職業(yè)化的萌芽――重讀黃遠生的新聞實踐與新聞思想[J].新聞大學,2006,(89):28.

  [8]高坡.黃遠生新聞思想探析[J].鹽城師專學報,1998,(02):94.

  [9]李晨光.民初記者黃遠生研究綜述[J].媒介縱橫,2013,(07):223.

  [10]雷素云.論黃遠生的新聞思想[J].棗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4(20):110.

  [11]宋三平.從《庸言》看黃遠生的新聞思想與實踐[J].中國出版社,2010.54.

  黃遠生的新聞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論文篇3:《淺談黃遠生媒介使命觀及其新聞實踐》

  摘 要:黃遠生是我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卓有成就的政治記者,中國第一個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記者。黃遠生在他的新聞活動中,提出了“為民生社會請命”的媒介使命觀,并且通過其新聞實踐來闡釋這一媒介使命觀。

  關鍵詞:黃遠生;“為民生社會請命”;媒介使命觀;新聞實踐

  一、引 言

  黃遠生(1885—1915),原名為基,字遠庸,筆名遠生,江西德化(今九江)人。曾祖父黃鳳樓,清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進士,歷任安徽歙縣、銅陵、繁昌、當涂、阜陽等地知縣,太平府同知,江南同考官等職。叔伯父黃儒荃、黃儒藩、黃儒濂均為舉人。父親黃儒藻,字鏡恒、諸生,是個秀才,在鄉(xiāng)里素負文名,被譽為“文采秀發(fā)”。母親姚氏,出身名門望族,是候補員外郎姚蘭階之女,習禮明詩。1903年,黃遠生參加縣試, 即為“秀才”,隨后考中舉人。1904年,中進士,成為當年考中光緒進士的最年輕者。后到在日本學習法律,回國后,做官兩三年后,后因李盛鐸的一番話:“吾見歐土之諳近掌故者,多為新聞撰述家,以君之方聞博涉,必可成為名記者。” 黃遠生開始致力于新聞實踐工作。曾先后擔任《申報》、《時報》的駐京記者,并積極為《東方日報》、《國民公報》、《亞細亞報》撰稿,還主編過《少年中國》周報和《庸言》報。

  在我國新聞史上,黃遠生是第一個卓有成就的政治記者,是第一個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記者。黃遠生從創(chuàng)辦《少年中國》周刊開始,他就提出了“為民生社會請命”的媒介使命觀,并且他在新聞實踐中很好地闡釋了這一媒介使命觀。

  二、“為民生社會請命”:黃遠生的媒介使命觀

  黃遠生所處的時代,北京輿論界是報人、報紙被“據(jù)為私有”、“正氣消沉”,報紙言論墮落。為此,他指斥一些不良報人“袁總統(tǒng)以馬為鹿,我亦不敢以為馬;袁總統(tǒng)以糞為香,我亦不敢以為臭。此其人,除為袁氏之家奴或走狗外,有何用處!我不知之矣。[1]”而“舉國言論趨于暮氣,趨于權勢,趨于無聊之意識,不足以表見國民真正之精神。[1]”在看清當時輿論界的狀況后,黃遠生認為,報館或為大總統(tǒng)、或為政府、或為官僚、或為黨會、或為豪疆雄杰奸商著猾私人占有,黃遠生一針見血地指出作為新聞媒介“不能據(jù)為私有”,其使命是“為民生社會請命”。

  (一)辦報應“主持正論公理”

  1912年,黃遠生與藍公武、張君勱三人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少年中國》周刊,任主編。黃遠生在為《少年中國》周刊撰寫的《少年中國之自白》一文中,詳細介紹了《少年中國》周刊發(fā)行的動機,他說:“今請述少年中國發(fā)行之動機”,是因為“神州之正氣日以消絕,遂令墮心喪氣,親見大難之將至。[1]”面對這種狀況,黃遠生認為作為輿論機關的報紙應該“發(fā)揮公論于一二”,“一新政治或社會之空氣”,應“主持正論公理,以廓清腐穢,而養(yǎng)國家之元氣。使百年之后,吾黃種猶有再興之日。[1]”黃遠生這種辦報“主持正論公理”,反映了民眾的要求。

  黃遠生在《少年中國之自白》一文中還說 “吾少年中國之發(fā)行,亦僅積鯁在喉,不能不吐。幸以三人積鯁相同,乃遂相共而傾吐之。[1]”黃遠生大聲疾呼:“夫人生之最慘,莫慘于良心之所不欲言者,而以他故,不能不言,良心之所急于傾吐者,而乃不得盡言,而身死或族滅乃次之。[1]”他以“為民請命”為己任,“犧牲耶,我等不復計也。”

  (二)記者應“為民生社會請命”,為國民服務

  黃遠生認為記者應該“為民生社會請命”,真正為國民服務,他在《平民之貴族奴隸之平民》一文中指出,今天,中國沒有平民,那些稱呼自己為平民的,其實是那些爭權奪利、爭自由的貴族等等,真正的平民,則是奴隸。大總統(tǒng)、革命元勛、官僚政客、新聞記者、奸商著猾、豪疆雄杰等不過百萬的人享有全國最高的俸祿,然而三萬萬九千九百萬的國民,“則皆呻吟憔悴,困苦顛連,于莫敢誰何之下,而供租稅服勞役者也。此其人口不能為文明之言,身不能享共和之福,皆以供百萬貴族之奴隸狼藉而已。非大總統(tǒng)及政府之所能顧念而珍惜,非輿論機關之所屑為代表而呼吁,非彼堂堂政客之所屑為調(diào)查而研究。[2]”作為“輿論機關”的媒介沒有為這些顛沛流離的國民大聲呼喊,我們的新聞記者不但沒去管國民的疾苦,反而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國民的幸福之上。他提出記者之流,“亦能造作文字,遇事生風,然何嘗稍益于衣食我而恩厚我之同胞。今若有人創(chuàng)意曰,此少數(shù)者皆可殺,則記者必先自服上刑矣。[2]”這是黃遠生對“必殺之人”的一種假設,但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他要求新聞記者應該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會黑幕、為人民講話。

  (三)辦報應對當政者進行監(jiān)督

  黃遠生強調(diào)辦報要對當政者進行監(jiān)督,這是為他所主張的新聞媒介要“為民生社會請命”的使命觀服務的。他繼續(xù)記者應該“指斥乘輿”、“指斥權貴”的主張,并提出要敢于指責皇朝與皇親國戚,監(jiān)督那些最有權力者。他在《少年中國之自白》中,黃遠生重點說了對袁世凱總統(tǒng)這一最有權利者的態(tài)度,“以公明督責,督責此最有權力者”。他說:“希望于各黨派或言論界者,在以公明之心,政治之軌道,忠告袁公。[1]”“本報對袁之宗旨,實系為國家讓一步,不愿絕對排之,亦欲勉袁進一步,而愿普天下皆以公明之正義督責之,而我今則為前驅者也,為其犧牲者也,持論或有偏激,宗旨決不少變者也。[1]”

  三、用新聞實踐去闡釋“為社會民生請命”的媒介使命觀

  新聞事業(yè)活動首先是以通過這一活動所解決的使命和任務為特征[3]。新聞事業(yè)活動從使命觀的確立開始,通過新聞實踐去實現(xiàn)預期的結果。黃遠生在他的新聞事業(yè)活動,以自己的新聞實踐詮釋“為民生社會請命”的媒介使命。

  (一)憂國憂民,悲觀“社會”,同情“民眾”

  民國初年,中國內(nèi)憂外患、瀕于絕境,整個社會充滿凄楚與失望。面對這樣的情況,黃遠生憂國憂民,他以一名新聞記者特有的體會和觀察,用大量的通訊、政論文章為社會立言、為民奔走呼號,對整個社會表現(xiàn)出一種悲觀,對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民眾的疾苦充滿同情。   俄蒙協(xié)約,西藏問題,日本對中國提出的二十一條等很是觸動黃遠生的悲觀情緒。特別是日本向中國提出的“二十一條”屈辱條約,遠生很悲憤,進行了連續(xù)報道。從日本無理要求的具體內(nèi)容,當時中國政府的態(tài)度,日方報紙的輿論,談判中的各種動向,他都寫在《新聞日記》里,使人們了解事件真相。他在1915年5月7日寫道:

  “秦皇島已到有日本魚雷艇四軍艦一矣,關東州已下戒嚴令矣!膠濟路已戒嚴矣,威嚇強迫,無所不用其極矣!……蓋日人此次舉動,在吾國為深仇大恥創(chuàng)鉅痛深。”

  “余堅詢一外交官,以最后辦法如何,此外交官慨然而道,謂城下之盟,或尚可說。以外交官而讓步至現(xiàn)今程度,豈徒外交官之辱之罪耶。國民若無自覺心,則此后之危險何可言狀,言時淚下。[4]”當他得知日方已下最后通牒,而袁世凱政府尚在開會商議,痛呼道:“此時——,此時,——方在會議之中,——嗚呼!吾國之命運系于此時。[4]”

  黃遠生在他的通訊中,直接而集中地揭示人民生活疾苦的篇章雖不多,但從他的一些文章中,可以看見一幕幕外國侵略者兇殘地殘害中國人民的情形,可以看出他對“困苦無辜供租稅以養(yǎng)國家”的平民百姓寄予深切同情,為之奔走呼號而大鳴不平。

  黃遠生曾描述外國侵略者在租界的兇殘一幕,一天,大雨,一對洋人分別坐在兩輛洋車上,其中一輛上載得有他們的愛狗。突然車翻倒,狗的頭被壓碎,這對洋夫婦按住車夫的頸子用鞭子一陣亂打,車夫被活活打死,這對夫婦洋洋灑灑抱著病狗而去。

  (二)直言不諱,指斥權貴,為民發(fā)言

  黃遠生力主辦報要向“有權責之人督責”,黃遠生從事新聞事業(yè)以來,時刻不忘向“有權責之人督責”。黃遠生所寫的政論和通信,不管是總統(tǒng),還是各級各類官僚,他都是直言不諱。

  黃遠生把袁世凱政權集團描繪為“如中央百鬼晝行,萬惡皆聚,私蠹闐塞,危亡在前,而不為動[5]”。對袁世凱這一最有權力者,他也常常批評和指斥,為民眾說出了他們想說而不敢說的話。

  他說:“袁總統(tǒng)自受任以來,專以調(diào)停及牢籠個人為事,于政治上之新生面絕無開展。[6]”他批評袁世凱只能扶植個人的勢力,而不能執(zhí)行國家的權力等。民國二年,面對全國政局的險惡,他批評袁世凱道:“故政局之日趨于險惡者,非他人為之,乃袁總統(tǒng)自為之也。彼等及今而不改此度者,則吾國運命可以二言定之,蓋瓦解于前清,而魚爛于袁總統(tǒng)而已[7]”。 “世有以袁公此后將大有為者,某亦以為然,特恐其所為,無利于國,并無利于身也。[5]”黃遠生對袁世凱的批評可謂是十分尖銳。

  四、小 結

  黃遠生以“為社會民生請命”為他新聞業(yè)的出發(fā)點,又通過自己的新聞實踐很好地闡釋了“為社會民生請命”這一媒介使命觀。首先,黃遠生的媒介使命觀超越了政治效益,突出社會效益。他認為反映人們的社會生活、體現(xiàn)人們精神力量的文字,發(fā)表和傳播后“必有一部分之感應,無論正負,皆不能不名為此精力所激射之效果。[1]”其次,黃遠生的媒介使命觀具有“真平民”意識。黃遠生的新聞理念體現(xiàn)的是“平民”觀念,新聞實踐是為“呻吟憔悴,困苦顛連”的國民真正奔走吶喊。再次,黃遠生的媒介使命觀突出公共屬性。黃遠生認為,新聞媒介“為誰服務、代表什么人講話”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他主張媒介為大多數(shù)人服務的,是大多數(shù)人共享、共有、共用的。

  參考文獻:

  [1] 黃遠生.少年中國之自白[J].沈云龍編.黃遠生遺著(卷一)[C].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2] 黃遠生.平民之貴族奴隸之平民[J].沈云龍編.黃遠生遺著(卷一)[C].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3] (蘇)E·普羅霍羅夫等.新聞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7.

  [4] 黃遠生.新聞日記(民國四年五月七日)[J].沈云龍編.黃遠生遺著(卷四)[C].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5] 黃遠生.袁總統(tǒng)此后巡回之徑路[J].沈云龍編.黃遠生遺著(卷一)[J].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6] 黃遠生.社會心理變遷中之袁總統(tǒng)[J].沈云龍編.黃遠生遺著(卷一)[C].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7] 黃遠生.政局之險惡[J].沈云龍編.黃遠生遺著(卷一)[C].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猜你喜歡:

1.大一思修論文范文

2.大一思想道德論文2000字范文

3.2017年黨員新聞事件思想?yún)R報

4.思想政治工作優(yōu)秀論文

5.政治思想論文

359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