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天津事故如何寫成論文
“8.12”天津事故是令國人痛心的事故,為了深刻地記著這教訓,我們要用寫論文的形式來記著。那8.12天津事故如何寫成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8.12”天津事故論文范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8.12”天津事故論文范文篇一
天津爆炸論文
關于“8.12”天津爆炸事故的專項自查自糾報告
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天津濱海新區(qū)塘沽開發(fā)區(qū)的天津東疆保稅港區(qū)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所屬危險品倉庫發(fā)生爆炸。截至8月13日中午12時,此次爆炸事故共造成44人死亡,其中包括12名消防官兵;住院治療520人,其中重癥傷員66人。
發(fā)生事故后,市運管局立即召開了專項主題會議,針對“8.12”天津爆炸事故提出三點要求:一是結合公司實際開展自查自糾專項活動;二是分析事故原因,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三是總結事故經驗,杜絕事故發(fā)生。
會議結束后,我公司領導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召開了企業(yè)內部專項會議,要求在取得實效上下功夫,明確分工,將工作嚴而又嚴、細而又細的開展?,F(xiàn)依據(jù)運管部門的要求,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將隱患專項自查自糾工作報告如下:
一、指導思想
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fā)展的理念,加強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認真排查治理各類安全隱患,提高從業(yè)人員安全意識,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fā)生。
二、組織領導
為確保隱患排查專項行動順利開展并取得實效,特成立安全隱患自查自糾專項行動領導小組:
組長:楊東杰
副組長:任延濤
成員:李建偉、李飛、郭夏輝
三、工作內容
針對公司實際,突出重點部位和薄弱環(huán)節(jié),認真查找可能導致安全事故的各種危險源、隱患漏洞。堅持把隱患自查自糾工作與日常安全監(jiān)管結合起來,加大整改力度,加強安全監(jiān)管。
(一)專項隱患排查主要分4個方面:
1、車輛設施設備、消防器材排查
2、對車輛牽引車進行全面排查;
3、對車輛罐車進行排查;
4、GPS動態(tài)監(jiān)控排查;
(二)發(fā)現(xiàn)的問題:
1、豫M30089、豫M30081等部分車輛存在共震問題;
2、豫M30081、豫M35698 、豫M30096號車排氣軟管壞、曲軸后油封漏油
3、車輛磨損嚴重、“吃”胎。
4、GPS客戶端系統(tǒng)不穩(wěn)定。
(三)風險分析;
1、車輛發(fā)動機共震引起車輛牽引車大燈抖動,腳蹬震酥、保險杠松動、長期會導致車輛發(fā)動機動力不足等其他隱患,影響安全行車;
2、牽引車曲軸后油封漏油原因是由于油封口密封不嚴或磨損松曠,軸頸磨損起槽,螺絲紋松動導致曲軸后油封漏油,如長期不整改處理,為事故埋下隱患,很可能發(fā)生事故。
3、驅動輪胎“吃”胎,由于位置調整存在誤差,一邊花紋磨損的比同一車軸的另一邊磨損的快,長期會造成偏磨、爆胎導致輪胎報廢或引發(fā)事故。天津爆炸論文2000字
4、GPS監(jiān)控系統(tǒng)由于升級為北斗系統(tǒng),網絡全面升級,導致車輛終端數(shù)據(jù)經常出現(xiàn)異常超速、異常疲勞駕駛情況,部分車輛信息監(jiān)控不到。
(四)整改措施
1、對于車輛共震、油封漏油情況:我公司安全經理給東風車輛售后部門電話聯(lián)系,告知車輛各種隱患后,昨日東風車輛售后部安排專家來我廠了解車輛情況,實地勘查部分車輛隱患部位后,積極討論解決方案,一周后將隱患陸續(xù)解決完畢。
2、GPS系統(tǒng)異常:我公司安全員給GPS客戶終端(三門峽金燕安防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取得聯(lián)系,反映了車輛數(shù)據(jù)異常情況,三門峽金燕安防科技有限公司管理人員積極配合工作,現(xiàn)已恢復正常。天津爆炸論文2000字
(五)組織學習,加強教育
“8.12”天津爆炸事故發(fā)生后,在開展自查自糾專項行動的同時組織公司所有駕駛員、押運員進行安全教育,利用新聞信息和新聞材料并與上級通報的會議內容相結合的方式傳達此次爆炸事故,教育引導所有從業(yè)人員,積極踴躍分析事故原因、舉一反三總結事故經驗、吸取事故教訓,堅決杜絕此類事故的發(fā)生。
“8.12”天津事故論文范文篇二
天津“8·12”事故的傳播圈層與響應路徑研究
關鍵詞:天津爆炸;圈層傳播;風險社會;媒介圖景
摘要:近年來,新媒體的發(fā)展更新了原有互聯(lián)網“圈層”建立的信息模式與傳播結構,增加了內聚信息建構、多層聯(lián)動傳播等特色,從而影響到了全社會信息的組織模式。此次天津“8.12”爆炸事故中雙微圈層立體式的建構、外媒圈層多維度的報道、組織圈層自上而下的傳播、社區(qū)圈層理性與情緒的并和,呈現(xiàn)出與以往任何風險事故都不同的互聯(lián)網傳播圖景,并在爆炸72小時中展現(xiàn)了對媒體的質疑、悲情美學的爆發(fā),謠言的擴散、發(fā)布會的舉行等響應機制,其復雜多變的輿情張力啟示著政府應注重思維轉變及情感話語的運用,媒體應注重監(jiān)督質疑中的風險預判與自凈功能,才能在協(xié)調中更好的重塑公共與社會的輪廓。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16)03-0024-07
Dissemination Circle and Response Path of the Tianjin “8?12” Accident
JIANG Hai1, LIU Cong2
(1.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2.School of Journal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Key words: Tianjin Explosion; circle dissemination; risk society; media landscap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has updated the information pattern and propagating structures of the traditional circle dissemination on the internet,and it has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ormulation of cohesive information, multilayer linkage propagation and so on, thus impacting the organizational model of the whole society of information. News reports of Tianjin 8.12 Accident presented some landscapes propagation of the internet unlike any previous accidents, and the dissemination was based on the formul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information in WeChat and Weibo circle, multidimensional reports in foreign media circle, topdown propagation in organization circle and the coexistence of rationality and emotions in community circle. Within 72 hours after the explosion, those circles showed the response mechanism including doubts of the media, outbreak of sadness aesthetics, diffusion of rumors and the press conference and so on. Those complex public opinion tension implications of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shift in thinking and emotional discourse, and media should focus on risk anticipation and selfpurification function in supervision so as to reshape the contour of the public and society.
自互聯(lián)網以新的傳播方式改變了傳播路徑以來,其建構的公共領域以個人身份疊加組織機構的形式加以演變。結構化的轉變使得日常生活體驗的個人世界開始與外界鏈接形成一個個多重的網絡圈層。它“不斷分化和衍生出一系列、相互重疊的國際的、國家的、地區(qū)的、本土的和亞文化的領域”〔1〕,信息傳播的圖景也隨之變更。近年來,在甬溫動車、馬航事故、外灘踩踏等大型的突發(fā)風險性事件中,互聯(lián)網以“圈層”促使著碎片化信息的聚攏,產生了多元生產與定向擴散的流通特征,強化了線上信息的流通趨勢,呈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點與方式。此次天津“8?12”爆炸事件亦不例外。
一、傳播圖景:多圈層聯(lián)動擴散的突發(fā)“信息流”1.“雙微”圈層:輿論場域中立體式的信息建構
在風險事件的傳播中,新聞從來都不是狹義的信息提供,它是通過敘述行為對于有關價值與集體身份的對話貢獻〔2〕,其涉及的結構關系源于其環(huán)境的轉化。社會網絡分析則認為,結構性關系要比年齡、性別、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等個體特征更加重要〔3〕。在此次天津“8.12”爆炸中,“雙微”(微博、微信)建構的結構關系圈層已經不僅僅是傳統(tǒng)輿論場域的補充和推動信息流動的助推劑了,而是以首發(fā)性、活躍性、創(chuàng)作性成為了鏈接事故現(xiàn)場與公民身份的主流輿論平臺。本文統(tǒng)計了新浪微博12日晚第一條微博(23:26分)發(fā)出后4小時內的信息遞增情況,發(fā)現(xiàn)微博圈層以信息傳播的方式建構和組成了主要的爆炸信息內容的場域,這是以往任何一次大型突發(fā)性事故都未有的現(xiàn)象,其爆炸信息變量如表1所示。 從表1我們發(fā)現(xiàn),此次爆炸中微博個人用戶首先發(fā)布信息,再被官方微博(爆炸后41分鐘)關注并轉發(fā),傳統(tǒng)媒體直到爆炸發(fā)生近2個小時后才第一次報送相關信息,而事件推進的關鍵性信息如官兵失聯(lián)、確認單位、遇難人員遞增(次日6:34的央視新聞微博報道遇難人數(shù)增至14人,14:36人民日報官微確認造成44人死亡)、有毒物處理等均由微博圈層傳遞而出。而且,微博圈層中又以官微的活躍程度最高,在信息得到確認的6小時后幾乎形成了多元信息生產(爆炸影響、輸血搶救、市民疏散、企業(yè)情況、物資救援、交通管制等),傳播了諸多關鍵性信息。同時,一些諸如“爆炸急需HR陰性血”、“天津啟動空氣污染預警”等謠言也開始在微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3期姜海天津“8?12”事故的傳播圈層與響應路徑研究表14小時內新浪微博爆炸信息統(tǒng)計①
記者火勢減小228分鐘13日3:42官微人民日報7人遇難256分鐘13日3:53電視
媒體央視市長現(xiàn)場救援267分鐘博圈層流傳,而兼顧信息傳播的微信圈層則開始出現(xiàn)“你爸是我爸”“最帥逆行”等悲情宣泄式信息,從而推動了下一階段輿情的發(fā)展。
按照孔德“根據(jù)社會行動者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來考察社會”的思想,從總體上看,此次事件不僅再次表明媒體是居于主導型權力機構的中介力量,更改變了原有影響研究的傳統(tǒng)和“媒體起點,受眾終點”的線性影響模式〔1〕。比起以往的突發(fā)性事件,此次“雙微”圈層不再是簡單補充性、宣泄性的社交場域,成為了信息傳播與輿論場域建構的主要陣地――在推進事件發(fā)展、受眾獲取信息、輿論風暴形成、意見領袖傳達、災后尋人救災、謠言滋生蔓延、網民悲情宣泄等功能的表現(xiàn)上,“雙微”圈層成為了核心,并以此輻射入其他圈層,引起了全社會的信息波動。同時,相比于9.11事件、汶川地震、馬航失聯(lián)等以往突發(fā)性事件,此次的信息主導性建構形成了由傳統(tǒng)媒體(廣播電視)――新媒體(互聯(lián)網)――新媒體+自媒體(雙微)的場域變化,互聯(lián)網線上圈層(微博)以鏈接現(xiàn)實社會關系的線下圈層(微信)的傳播模式,打破時空間隔以基于社會關系網絡的形式來突破了信息傳播的邊界,構成了信息傳播強鏈點、無盲點、多聚點的社群圖。正如西美爾曾經指出的:“社會是一些關系的總和,由于那些關系,正好是由個人變成為第一種意義上的社會?!薄?〕這個社群圖對于今天風險事件下的受眾認知傳播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
2.外媒圈層:多維度報道內容呈現(xiàn)的客觀與質疑
比起雙微圈層,此次外媒圈層以快反應、連續(xù)性、多角度的方式呈現(xiàn)了爆炸全景,雖偶有質疑與反華等的過激言論,但整體而言較為客觀全面,恪守了新聞的基本準則。表2為爆炸48小時后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情況。
此次境外媒體的關注點除了集中在傷亡人數(shù)、報道救援等傳統(tǒng)新聞點以外,赫芬頓郵報關注了中國消防隊員的救援并謳歌了其犧牲精神,而美聯(lián)社則高度關注中國領導人態(tài)度并報道了中國對此事的信息管控。此外,我們發(fā)現(xiàn)外媒對此事件的信息傳遞與新聞報道是高度依賴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的。截至14日14時,Twitter話題標簽#Tianjin#按每30分鐘60~80條的速度遞增,#PrayForTianjin#、#TianjinExplosion#兩個熱門話題數(shù)量也在持續(xù)性增加;YouTube上關于天津爆炸的視頻量突破1萬個,其中由“Weibo Video”發(fā)布的視頻播放量最多,超過490萬,獲點贊1萬多個。而且4個爆炸現(xiàn)場視頻播放量突破100萬②。有趣的是,Twitter等的信息來源主要來自國內的網絡平臺,如新浪微博、國內媒體海外賬戶等??梢哉f,雙微圈層建構的信息場域客觀的輻射到了外媒圈層,并以信息“意見領袖”與“議程設置”的方式促使了外媒圈層的客觀報道。表2主流外媒的報道統(tǒng)計
深度調查外資企業(yè)損失;化學專家派出;質疑中國風險管理3.組織圈層:自上而下傳統(tǒng)式路徑的傳播與仲裁
媒體呈現(xiàn)的研究表明,媒體正在勾勒社會的“地圖”,在提供概念類別和參考框架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正如霍爾(Stuart Hall)所說,媒體能夠產生“意識形態(tài)上的影響”〔1〕。而不同符碼、不同圈層的解釋性語境以及關系鏈會把信息特權賦予某些社會關系圈,從而營造出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此次事故以媒介網絡所建立,為實現(xiàn)特定目標而分工明確的共同活動群體的組織圈層(如新浪網、騰訊網等四大門戶網站以及中國政府各地級的官方網站等)依然沿用了自上而下的傳統(tǒng)的傳播路徑,目的明確、規(guī)范的傳遞著相關的事故信息。在事故12小時后,四大門戶網站及鳳凰網、新華網、人民網、中國政府網等主流網在網頁頭版均開辟了報道專題,派出了專業(yè)記者進行實地采訪或連線現(xiàn)場,凸顯了其專業(yè)性,各自客戶端也以滾動新聞、及時播報、信息推送等方式不間斷地對事故各類信息進行傳播,做到了組織圈層的全方位覆蓋。
按照群體動力學的觀點,團體的結構特征是由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決定的,而不是由單個成員本身性質決定的〔5〕。應該說,組織圈層相對而言是一個具有清晰輪廓的相對范疇,被社會權利視為主導型的中介組織,并認定其首要功能是維護現(xiàn)存話語秩序的合法性的。因此,組織圈層所承擔的任務不僅僅是告知信息,還要在信息建構性的雙微圈層、質疑性的外媒圈層以及宣泄性的社區(qū)圈層中進行互聯(lián)網話語框架的仲裁。這一點在此次風險事故中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因為它直接以辟謠、解釋、普及、告知等方式展示了官方的態(tài)度及主體性群眾的觀點,并間接影響了后期信息資源的分流與傳播機會的再造。
4.社區(qū)圈層:理性懷疑的凸顯與情緒宣泄的并和
諸多研究表明,計算機媒介傳播(CMC)足以維持有意義的長期關系,使在遠距離上維持文化聯(lián)系成為可能,并基于互聯(lián)網的新通信技術促成一種“外在互動”(outeraction)效應,從而提供了超越信息交流、更高層次的個人連通〔6〕。比起以往突發(fā)事件的大量謠言滋生以及無端的謾罵,此次作為以網絡相鄰的社會群體或相鄰機構而形成的網民共同體――社區(qū)圈層(如天涯、貓撲社區(qū)、百度貼吧以及各大BBS論壇)發(fā)現(xiàn)的卻是大量諸如“究竟如何避免”“信息為何公開”“先別著急感動”“天津如何問責”等網民理性的質疑與諸如“犧牲消防員最小才18歲”“人性光輝在爆炸中”等情緒宣泄內容。應該說,此次社區(qū)圈層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網民趨于理性并探求真相的輿論表達,而夾雜的情緒宣泄也是自媒體時代的標志之一。 羅家德認為,社會學理論如果總停留在大型理論階段,則實證研究很難銜接,必須由大型理論到中層理論,再發(fā)展奧可驗證的、制定清楚的因果模型,環(huán)環(huán)相扣〔7〕。圖1為此次事件的互聯(lián)網傳播圈層的立體式展現(xiàn)。
圖1天津“8.12”事故傳播圈層的結構組織我們可以看到“雙微”圈層建構了此次事故的大部分信息。社區(qū)圈層與“雙微圈層”重合的部分承擔了網民質疑與宣泄的功能,而四個箭頭表明其信息向外圍的擴散,被外媒圈層所多維度報道。組織圈層立體式的居于圖層上方,表明其經過提純與組織性的選擇,呈現(xiàn)出最為明顯的結構化信息表達,從而展現(xiàn)了整體信息流的傳播路徑與圖景。
二、響應路徑:多維度輿論生成的轉合“響應潮”哈貝馬斯把公共領域定義為“傳播信息和視角的網絡”。按照這種模式,媒體應把人民所關注的事務由邊緣向中心傳輸,應當引發(fā)公共討論并使之成為“有特定主題的公共輿論”〔1〕。就天津爆炸引發(fā)的諸如人員搶救、爆炸善后、市民疏散、企業(yè)情況、物資救援等特定主題的公眾輿論,互聯(lián)網及新媒體所代表的民間響應比起主流媒體所建構的場域,呈現(xiàn)出了更大的話語合意空間,在多維度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響應潮”,推動著輿論場域的張力變更。
1.0~24小時:輿論批評――質疑媒體不作為與悲情美學的爆發(fā)
截至8月13日16:00時(爆炸發(fā)生后16小時),微話題#天津塘沽大爆炸#相關閱讀量已超過11億,相關報道及轉載共計7010篇,微博主貼共計119萬條。在此階段輿論的整體響應③如圖2所示。圖216小時內輿情響應內容的分布從圖2可見,此階段輿情呈現(xiàn)特點為“批評潮”――主要是批評與質疑天津本地媒體未能及時報道事故消息,輿論指責“天津是一座沒有新聞的城市”?!邦^條新聞”“財經網”“鳳凰衛(wèi)視”等20多家認證微博紛紛譴責天津衛(wèi)視在事故發(fā)生后播出韓劇的行為與方式。而且,天津衛(wèi)視、天津發(fā)布、天津消防等本地官微發(fā)布的“祈求傷亡數(shù)字可以停止”“眾志成城”等非信息性消息引發(fā)公眾反感,指責事故發(fā)生時媒體應報道的是事實性新聞而非大打悲情牌。與此同時,對于政府救援水平的質疑以及消防職業(yè)化、追問事故細節(jié)、討論城市建構等輿情響應也紛紛凸顯。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爆炸發(fā)生的24小時內,輿論批評夾雜著大量的悲情宣泄及不明確信息,這些信息在網絡多個圈層傳遞,如“逆火而行,最帥的人”“如果回不來,你爸是我爸”等悲情信息;“爆炸原因系乙醇罐爆炸”“空氣污染影響北京”“現(xiàn)場消防員全部犧牲”“CNN記者采訪被阻”等不實謠言的大量傳播,使得本該在突發(fā)事件后提供大量真實信息、把握傳播方向、引導社會正確輿論的新聞媒體及傳播平臺變成了謠言與悲情滋生之地,使媒體成為了眾矢之的,變成了輿論攻擊的對象,讓媒體形象及公信力再次受到質疑。
2.24~72小時:輿論轉彎――質疑企業(yè)、謠言擴散與新聞發(fā)布會
第一階段情緒宣泄后,在隨后的3天內輿論開始多維度的逐漸轉合,信息傳播從“爆炸式”擴散開始向深度性轉合。人們開始從專業(yè)角度來質疑與探索有害氣體、預防災難、危險品儲存等事故的延伸性領域。這一階段最大的關注點來自涉事企業(yè)瑞海公司,人們對瑞海公司的負責人、運營資質、經營范圍、消防安全等進行了質疑,其負責人“只峰”更因與天津市原副市長只升華同姓而遭到輿情質疑。而其他謠言在此階段持續(xù)性發(fā)酵并擴散,如“九個中隊無一人生還”“氰化物雨水成劇毒”等謠言在自媒體平臺被刻意的放大,更有甚者以科普的名義進行詐騙行為??梢哉f,此階段輿論響應轉為多元化聲音,但“眾聲喧嘩”下未有權威的信息來源進行合理化的解釋與疏導,言論感性化、情緒化依然較強,因而官方第一次正面回答的新聞發(fā)布會卻再次激發(fā)起了群體極化效應。官方在72小時內舉行了5次發(fā)布會,具體內容見表3。表3官方發(fā)布會信息及輿情爆點統(tǒng)計
從這5次發(fā)布會可以看出,官方就死亡人數(shù)、安置人員、救援情況、污染物處理、水與空氣安全等公共議題進行了說明與解釋,一定程度上緩解與釋疑了第一階段群眾所關心的問題,但由于缺乏傳播技巧與應對技能,其大量模棱兩可的回答如“暫時說不清楚”、“還是蠻遠的”、“這個情況還不了解”以及記者提問被中斷、家屬沖擊現(xiàn)場等情況持續(xù)性的刺激了輿情的爆點,本應該解釋真相、疏導情緒、引導輿論的新聞發(fā)布會實際效果卻大打折扣。
3.72小時后:輿論高位――復雜多元的突發(fā)信息輿情爆點不斷
從表3可見,本應帶有強制糾正與匡扶作用的官方發(fā)布會,卻因為語境與信息的不明確使得現(xiàn)場儀式化作用降低,即使是72小時后后續(xù)的發(fā)布會,也造成了輿論再次的爆點,并長時期的處于高位。應該說,線性單向度傳播的官方新聞發(fā)布會的理性效果是在風險事件后期輿論主導中起到“自我修正”的作用,是匡扶實踐、響應謠言的最佳節(jié)點之一。然而,此次系列發(fā)布會直播幾乎每場斷層,且充斥著“官謠”以及非形式邏輯的自我判斷,降低了整體傳播的信息含量,表現(xiàn)出了強制性信息錯置以及公眾單向度的忽略心理,從而導致了后續(xù)更多輿情質疑的興起。
應該說,此次輿論響應路徑符合突發(fā)事件通過信息鏈接來進行邏輯論證的傳統(tǒng)模式,既有為駁輿論場中松散信息而存在的強制性說服(官方發(fā)布會、官方微博、訂閱公眾號等),又有著以論辯或質疑形式存在的商討性勸服(大量存在于微博、微信、社區(qū)等場域的個人意見發(fā)布)。但此次輿論響應長時期保持著高位,既有著一定的事件功能效應,卻也凸顯了在響應機制節(jié)點上的認知斷層、把控失誤以及風險預判的缺失。這些都會導致輿論的“不懷好意”以及主流與民間場域話語合意空間的變更。
4.響應反思:雙立場傳播疏導中的思考與預判
通過對傳播圈層的梳理以及響應路徑的內容分析,我們清晰的發(fā)現(xiàn)雖然互聯(lián)網的一些結構性障礙可能會妨礙傳播路徑,但信息流的實際格局卻顯示出一個完全互聯(lián)的系統(tǒng),這使得一個勻質普遍信念體系的趨同存在可能〔6〕。在此次風險事件后,輿論的響應機制給予了我們新的傳播啟示,有利于我們反思在政府立場與媒介立場之間如何完善與把控這一信念體系。 就政府立場來說,應注重思維轉變下的信息公開與情感話語的使用。在互聯(lián)網傳播圈層中已不存有新聞的絕對盲點,強制遮掩、任其發(fā)展、忽視反饋、逃避信息等方式都會錯過信息公開的最佳時機,也會給予謠言噪音污染與遮蔽正常傳播渠道與場域的機會。從傳播后果看,一味對于信息的遮掩、瞞報,甚至延后都會使得尚未呈現(xiàn)自身傾向性觀點與效能的政府承擔相應的責任風險,從而降低自身的信譽度,讓政府公信力為某一事故“背書”,無異于將其公權錯置。因此,事故發(fā)生后政府應盡快全面了解信息的真實性,并以其主管的大眾傳播工具對輿論場域進行主動的議程設置,因政府力量的介入既可以幫助事情的解決,又可防范事故連鎖反應的發(fā)生。同時,在新聞發(fā)布會這類重構信息式的節(jié)點中,應特別注意情感話語的運用。情感話語應包括明確與隱含情感的描述、轉述、評論性語言,它是在行動反應之后最能夠引起輿論情緒量變及質變的關鍵因素之一。在甬溫動車事故中,發(fā)言人王勇平的“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以及此次事故中“不是我的職責”等太過于冷漠的“官腔”“套話”凸顯了相關處理人人文關懷的缺失,從而再次促使次生輿情。
就媒介立場來說,應注重監(jiān)督質疑中的風險預判與自凈功能。監(jiān)督質疑乃媒介本質責任,但此次事件表明媒介還應擔有風險預判之責,即當輿情進行到某一階段時,媒體應收集場域時間段內的中外媒體的核心議題進行相應的分析,從而得出下一階段可能產生的輿情轉合及應對措施。如當爆炸離居民區(qū)較近發(fā)生時,媒體就應敏銳的意識到“鄰避運動”討論的升級;當爆炸事故確定系人為時,其追責與問責之聲也將凸顯;當死傷人員公布之時,情緒安撫及后續(xù)賠償將會成為關鍵……可以說,風險預判將成為媒介未來主導輿論的關鍵所在。不僅如此,此次傳播圈層的描繪表明了信息流的傳播路徑,也暗示了媒體“信息自凈”的圈層范疇。不同于傳統(tǒng)辟謠的外力論證模式,在互聯(lián)網視域下,媒體應自覺加強不同圈層相對互動的自凈功能,讓其以粗放式的傳播轉向更為清晰化、精細化的傳播結構模式。
三、結語“社會化媒體不僅改變著營銷的模式,也改變著整個傳播模式與傳播格局”〔8〕。天津“8.12”濱海爆炸事故已經表明在現(xiàn)有的媒介圖景及傳播格局中,互聯(lián)網的傳播圈層模式已經呈現(xiàn)出一種雛形或趨勢,在風險性事件中其促生的“碎片化”信息凝聚、響應機制的局部調整以及社會媒介場域的重構,這些都會被放大并影響到整個社會的信息傳播系統(tǒng)。因此,梳理其傳播路徑,通過相關信息在圈層中的擴散尋找到一條可持續(xù)建構的主流價值信(下轉107頁)息鏈,便成為了在互聯(lián)網場域下引導輿論、建立響應機制的核心,也是促使其在媒介深度融合的基礎上,響應風險事件的信息建構、升級、傳播、認知,甚至轉向更為多元的公眾領域服務的必由之路。
注釋:
①13日4:00以后傳統(tǒng)媒體介入逐步加深,微博場域開始增加對其他亞文化領域(獻血救人,物資救援,粉塵影響等)的關注,信源從普通用戶和官V轉變成為用戶、大V,認證微博(企事業(yè)單位)為主的信息建構。信源增多,內容量大,信息建構愈加豐富,同時也開始滋生謠言與悲情宣泄。
?、跀?shù)據(jù)統(tǒng)計來源北京艾利艾智庫/中國傳媒大學互聯(lián)網信息研究院2015年8月14日輿情分析報告。
?、畚⒉┮蜷_放性大,平臺廣而容易產生輿論自凈力,但封閉的微信平臺及社區(qū)圈層則相對較弱。
參考文獻:
〔1〕詹姆斯?卡倫.媒介與權利(第一版)〔M〕.史安斌,董關鵬,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7):275,190,130,275.
〔2〕詹姆斯?庫蘭,米切爾?古爾維奇.大眾媒介與社會〔M〕.楊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220.
〔3〕戴維?諾克.社會網絡分析〔M〕.楊松,李蘭,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9.
〔4〕西美爾.社會學:關于社會化形式的研究〔M〕.林榮遠,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7.
〔5〕申荷永.充滿張力的生活空間:勒溫的動力心理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4.
〔6〕葉海亞?R?伽摩利珀.全球傳播〔M〕.尹宏毅,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31,129.
〔7〕羅家德.社會網分析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
〔8〕唐興通.社會化媒體營銷大趨勢――策略與方法(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