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當前形勢與政策論文1500字(2)
形勢與政策1500字論文篇3
《行動學習法在形勢與政策教學中的運用》
【摘 要】對在形勢與政策課中應用行動學習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探索行動學習法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 行動學習法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對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形勢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形勢與政策課是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各種挑戰(zhàn)。為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不斷地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在課堂中應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因此,如何講授好形勢與政策課程,充分發(fā)揮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值得進一步探索。
一、形勢與政策教學有待改進
在當前經(jīng)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wǎng)絡化的發(fā)展趨勢下,國際國內形勢變得異常復雜,并且時時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大學生很容易片面關注國內一些負面事件,甚至形成崇洋媚外、否定國家政策路線的錯誤觀念。而另一個方面,生活在物質條件良好的歷史時期的大學生只看到我國改革開放的成果,缺乏對我國現(xiàn)狀的清醒認識和危機意識,拋棄艱苦奮斗等優(yōu)良傳統(tǒng),追求物質享受。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勢與政策課擔負著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正確認識和分析復雜社會現(xiàn)象的責任。首先,形勢與政策課通過介紹當前國內外發(fā)生的重大時事以及一些熱點、焦點問題,幫助大學生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使大學生正確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清自己的社會責任,確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其次,形勢與政策課承擔引導大學生客觀認識形勢,開拓視野、拓寬知識面,提高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勢與政策課程如何引導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在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里正確認識形勢,從容面對國際國內局勢風云變幻和社會思潮涌動,這是一個嚴肅和復雜的命題。
形勢與政策課程不但具有政策性強、思想性強、理論性強的特點,而且牽涉到許多學科,授課內容經(jīng)常涉及全球范圍內數(shù)個時間跨度內的重大事件,講授難度很大,這也對教學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往往采用將若干專題分散于幾個學期的方式開展,學時的緊缺很容易導致課堂變成有關政策文件的宣講,純粹的理論內容枯燥無味,學生不感興趣,甚至會出現(xiàn)逆反情緒。另一方面,由于傳統(tǒng)講授法的局限性,教師習慣了課堂灌輸,這嚴重打擊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的熱情,進而抑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更談不上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二、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引入行動學習法的意義
行動學習法即在一個專門以學習為目標的背景環(huán)境中,以組織面臨的重要問題作載體,學習者通過對實際工作中的問題、任務、項目等進行處理,從而達到開發(fā)人力資源和發(fā)展組織的目的。
行動學習法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講授―聆聽單向溝通模式,更能激發(fā)團隊的創(chuàng)造力,為管理人員提高管理能力和獲得系統(tǒng)解決方案提供了更多可能。目前,行動學習法被廣泛應用于企業(yè)管理人員的培訓。
行動學習法的主要目標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組織成員運用知識去分析和研究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并付諸實施。行動學習法是以現(xiàn)實問題為中心,以討論為基礎,以小組成員的經(jīng)驗和相互支持為依托,以創(chuàng)造性思考為條件的學習方法。相比傳統(tǒng)學習模式,行動學習法能夠有效地提高團隊的創(chuàng)造力和提高成員對組織的認同感,是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的良好模式。為了說明行動學習法,該方法的提出者雷吉・雷文斯教授使用了一個簡單的公式,即:L=P+Q。在這里,L代表Learning,即掌握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P代表Programmed,即系統(tǒng)化的流程;Q代表Questioning,即提問。
作為一種建立在團隊互動基礎上的,集計劃、實施、總結、反思于一身的持續(xù)性學習方法,行動學習法的應用并不僅限于企業(yè)管理,其在教育領域同樣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依據(jù)、學生被動接受為手段,是一個知識單向傳輸?shù)倪^程。而從行動學習的構成要素可以看出,其核心在于分享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行動學習是一種在小組討論中實現(xiàn)多渠道知識獲取的模式:一是通過教師的講授,從社會現(xiàn)實中學習;二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從個人已有的知識中回顧;三是通過小組討論,從小組其他成員的知識中學習;四是通過提出建設性解決方案,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行動學習將單向的灌輸變成雙向的、多向的交流,變成分享與思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的不再是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灌輸者”,而是類似“推動者”的角色,主要作用是創(chuàng)造積極參與的活躍氛圍,促進學生在團隊中以更具效能的方式思考與對話。
由于具備種種優(yōu)點,在形勢與政策課堂中引入行動學習法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幫助教師將課堂轉化為一個學習系統(tǒng),達到教學目標。首先,通過行動學習法組織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與學習相關的結果和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熱情。其次,學生通過對某一事件或者政策展開討論并得出的結論,說服力要遠勝于教師單向灌輸?shù)慕Y果(當然,前提是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合格的“催化者”角色,正確控制討論的走向)。最后,小組成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一定的條件和目標框架內,對自己及其他成員的解決方案進行質疑和提煉,從而對問題的本質達到更深層次的認識,最終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建設性思維能力。
三、行動學習法在形勢與政策教學中的實踐
作為一種建立在團隊互動基礎上的學習方法,在形勢與政策教學中運用行動學習法必須遵循一定的要求。首先,必須明確采用行動學習法的宗旨是讓學生在自主討論中獲得符合主流價值判斷的知識,而不能為討論而討論。其次,教師這一教學主導者的身份由傳統(tǒng)的灌輸者變?yōu)榇呋?,要避免使用絕對化、權威性的表述,要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提問,而不是給出答案。第三,行動學習法的學習單位是團隊,成員之間要相互支持并提出不同的觀點,在建設性的討論氛圍中解決問題。最后,教學管理層應當支持此新型教學方法,在場地、師資、道具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幫助,并將其形成固定的教學模式,避免流于形式。
具體而言,行動學習法的啟動和運作可以分為以下步驟:
一是成立小組,可將班級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為保證討論的順利進行,人數(shù)在10人以內為宜,團隊領導可由成員推舉。二是提出問題,這一問題必須是根據(jù)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提出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是分析問題,教師提供待解決問題后還要設定目標,即小組要解決何種現(xiàn)實問題、達到何種目的,并給出可供利用的條件。四是問題重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小組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核心問題達成共識,并尋找困難、問題的癥結所在,這一發(fā)現(xiàn)很有可能不同于起初的判斷和認定。五是列舉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案,小組成員針對分離出來的關鍵問題提出建設性解決方案,并對所列舉的方案進行可行性分析,最后得出最優(yōu)方案。最后,由小組代表對該最優(yōu)方案的選擇進行總結。
以大學生就業(yè)為實例闡述行動學習法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大學生就業(yè)是一個社會關注的民生問題,關系到學生切身利益,因此學生關注度相當高。大學生就業(yè)問題有宏觀的經(jīng)濟等方面原因,也有微觀的學生本人綜合素質原因。教師在大概講授背景知識后,提出“大學生如何才能就業(yè)”這一復雜問題。
為了使問題在可控的環(huán)境中討論,教師需要歸納總結出若干條件,大學生就業(yè)問題的背景條件顯然是復雜多樣的:畢業(yè)生人數(shù)方面,2011年高校畢業(yè)生達660萬人,其人數(shù)之多,就業(yè)形勢之嚴峻可以說史無前例;經(jīng)濟方面,今后五年我國經(jīng)濟增長預期目標是年均增長7%;產(chǎn)業(yè)結構方面,制造業(yè)占的比重還是很大,低層次的產(chǎn)業(yè)結構升級緩慢,總體上需要高素質勞動者的崗位偏少,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yè)空間。列舉出上述條件后提出目標:大學生如何在嚴峻的形勢下實現(xiàn)就業(yè)。在討論階段,教師引導組員針對給出的目標和條件總結出關鍵問題,如各級政府出臺了怎樣的就業(yè)政策、學校的實習制度有何意義、學生本人應當如何提高綜合素質等等。
下一步是列舉解決方案:自主創(chuàng)業(yè)還是進入單位、企業(yè),以及在校期間個人要如何做好準備。各個方案的支持者分別利用給出的條件,闡述理由。最后,由教師對得出的方案進行點評,并結合教材以及最近的就業(yè)要聞進行總結。
實踐證明,行動學習法的引入可以活躍形勢與政策課堂的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從教學評價及學生教學信息員的反饋來看,學生對這一新穎的教學方法表示歡迎,認為經(jīng)過討論和自己的思考后更能理解國家的形勢和相關政策了。
然而,行動學習法也有其局限性。一是由于討論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步驟,要求班級有較好的學習氣氛和分享氛圍,如果組織不好,將會事倍功半。二是學生有時可能關注于得出結論和辯論的成敗,而對學習過程不夠重視。三是需要教師課前整理好專題的背景資料,并歸納出條件和關鍵問題,并在討論的過程中及時進行協(xié)調和引導。
【參考文獻】
[1]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高等學校工作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育廳.形勢與政策教育讀本[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溫海燕,潘杰義.行動學習法簡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05)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