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月亮上的足跡》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真實地記錄了人類第一次登月的全過程。那么,這篇課文在講解時,往往需要如何去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呢?接下來,學習啦小編就和大家分享魯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魯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速讀課文,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一、導語激趣,引入課題
1.課間播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2.教師:同學們,剛才那首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蘇軾的這首詞,除了讓我們感受到兄弟間的濃濃情意之外,也勾起了我們對月亮的想象。其實我們?nèi)祟愒缇陀械巧显虑虻脑竿⒁虼水a(chǎn)生了很多美麗的神話傳說。
《嫦娥奔月》的故事,就直接代表了古時人們對神秘月球的無限向往,當然,嫦娥奔月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嫦娥并沒有奔上月亮,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今天,我們先看一個短片,簡單了解一下人類對月球探索的歷程。
二、詞語積累
1.在同桌的詞語抄寫本上寫出自己認為要掌握的詞語,并設計成小測題,同桌互測互改。
2.建議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①暢談:盡情地談。
?、诎菏淄αⅲ禾痤^筆直地站著。
?、圻b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
?、芸赏豢杉矗褐荒軌蛲姸荒軌蚪咏<矗拷?,接觸。
三、學法指導(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
1.寫什么?――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
2.怎么寫:――按時間先后順序?qū)憽?/p>
既然是按事情發(fā)展的時間順序?qū)懙模敲凑垖⒂嘘P表示時間的短語在書上圈點。(教師提供時間線索,指名復述,要求其他同學不看書填表。)
時間與事情的進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fā)射升空。
19日晚8點33分飛船飛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點。
20日上午7點32分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wěn)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時39分登月艙打開艙門。
1969年7月21日11時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飛船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
3.登月的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明確: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準備(3-4)升空前氣氛、登機。
?、谏?5一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鄣窃?10—14)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15一18)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登月感受。
4.根據(jù)這些時間的變化,畫一張人類首次登月全過程的示意圖,并作簡要解說。
5.為什么這樣寫?引導學生了解人類首次登月的歷史意義。
四、延伸拓展
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1.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2.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diào)整性解答。
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五、想象
1.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2.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在寫作中盡可能地使用。
六、小結
這篇記實報道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本文按照事情發(fā)展的時間順序來記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xiàn)了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
七、作業(yè):綜合實踐活動:探索月球的奧秘(舉行知識比賽)
利用一節(jié)閱讀課讓學生到圖書館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梢宰寣W生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宇宙探索》《自然與科技》《科學24小時》等等,也可以網(wǎng)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看了六年級上冊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案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