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搶購有"陷阱"咋維權
網購搶購有"陷阱"咋維權
網購搶購有"陷阱" 咋維權?下面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了解。
網購搶購有"陷阱" 咋維權?
編者按:今年“雙11”購物狂歡節(jié)24小時總成交額達到1200億元,在這些“剁手黨”中,農民網購者也占據很大一部分。如今搶購硝煙已散,大家都陸續(xù)收到了“網購”成果,但很多人發(fā)現自己不小心落入不良商家的精美“陷阱”。作為農民“剁手黨”的一員,遭遇網購侵權時該怎么辦呢?
陷阱一:商品質量不合格
【案例】小李在某網購買香菊禮盒20個、葡萄干10罐,收貨后發(fā)現香菊包裝上無食品生產許可證號、保質期、產品標準代碼、成分或者配料表,葡萄干外包裝上無生產日期、產品標準代碼、成分或者配料表等信息。小李認為商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故訴至法院,要求退還貨款并支付10倍價款賠償金。
【說法】預包裝食品應標注生產日期,否則消費者無法判斷食品的可食用期間,可能使消費者食用過期食品而導致健康隱患。網絡經營者在進貨和在網站發(fā)布信息時,應當會對商品的相關信息進行查看和發(fā)布。根據《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的規(guī)定,該網絡經營者系銷售明知是不符合涉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應當向消費者退還貨款并支付10倍價款賠償。
陷阱二:虛假信息做宣傳
【案例】老王是村里的機械表愛好者。雙“11”的時候,老王看到某網站以非常優(yōu)惠的價格銷售自己心儀已久的梅花牌手表,就訂購了一只。通過與該網站銷售人員溝通,網站承諾該手表系“正品行貨”。但老王收貨后才發(fā)現,該手表無法在專柜享受售后服務。老王起訴至法院,要求退貨退款并3倍賠償損失。
【說法】能夠享受國內特約經銷商和特約維修點的保養(yǎng)、維護和保修等售后服務是手表等貴重物品“行貨”的重要特征。本案中經營者的銷售行為屬于隱瞞商品的重要信息誘導消費者購買的欺詐行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的規(guī)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3倍。
陷阱三:虛構原價搞促銷
【案例】村民王女士在某網上旗艦店購買減肥香皂5塊,網頁顯示促銷價38元,價格88元(88元用刪除線劃除),買2減10元,王小姐實付款170元。后來,同事提醒她,該產品的月成交記錄中并無以所標原價88元銷售的記錄。王女士認為該公司的行為已構成欺詐,起訴至法院,請求退貨退款并3倍賠償損失。
【說法】虛構原價、虛假優(yōu)惠折價,誘騙他人購買的,應屬價格欺詐。“原價”是指經營者在本次促銷活動前7日內在本交易場所成交,有交易票據的最低交易價格;如果前7日內沒有交易,以本次促銷活動前最后一次交易價格作為原價。本案經營者明知其產品不存在88元的原價仍然捏造交易價格,已構成價格欺詐,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的規(guī)定,應退貨退款并3倍賠償消費者損失。
陷阱四:自定“規(guī)則”欲躲責任
【案例】某典藏公司在網站銷售名為《春意盎然》的拍品,市場價3500元。小張下單購買了此拍品。數小時后,該公司致電小張稱由于公司失誤在網站上將價格登錯,且商品已被賣出;依據其網站中公布的《注冊協(xié)議》規(guī)定,僅在藝術品從倉庫實際向消費者發(fā)出時,雙方之間的合同才成立,故不予發(fā)貨。小張訴至法院,要求典藏公司交付拍品及相關證書。
【說法】本案注冊協(xié)議中關于僅在藝術品從倉庫實際向消費者發(fā)出時雙方合同才成立的條款,實質排除了消費者基于要約進行承諾的權利,賦予了經營者單方決定是否發(fā)貨的權利并免除了其不予發(fā)貨的違約責任,對此應作出合理的、充分的提示并提醒消費者注意。但其并未要求注冊時必須閱讀《注冊協(xié)議》,且僅在用戶下單成功后在下方以小字提示,故《注冊協(xié)議》中關于要約承諾的相關條款對消費者不發(fā)生法律效力。(鄭慧媛黃丹)
猜你喜歡:
4.網購英語怎么說
5.致網購者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