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的詩句古詩
端午節(jié)的詩句古詩(精選5篇)
農(nóng)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端午。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端午節(jié)的詩句古詩,僅供大家參考!
端午節(jié)的詩句古詩篇1
1、《乙卯重五詩》陸游 ? 宋代
重五山村好, 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 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 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 一笑向杯盤。
2、《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顧太清 ? 清代
薰風(fēng)殿閣櫻桃節(jié), 碧紗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涼, 悠悠夏日長。 野人知趣甚, 不向炎涼問。 老圃好栽培, 菊花五月開。
3、《競渡詩/及第后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yīng)元》盧肇 ? 唐代
石溪久住思端午, 館驛樓前看發(fā)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 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 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 果然奪得錦標(biāo)歸。
4、《減字木蘭花·競渡》黃裳 ? 宋代
紅旗高舉。 飛出深深楊柳渚。 鼓擊春雷。 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 驚退萬人爭戰(zhàn)氣。 金碧樓西。 銜得錦標(biāo)第一歸。
端午節(jié)的詩句古詩篇2
1、《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歐陽修 ? 宋代
五月榴花妖艷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里黃驪時一弄。 猶瞢忪。 等閑驚破紗窗夢。
2、《午日觀競渡》邊貢 ? 明代
共駭群龍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xiāng)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 醉諷離騷不解愁。
3、《南鄉(xiāng)子·端午》李之儀 ? 宋代
小雨濕黃昏。 重午佳辰獨掩門。 巢燕引雛渾去盡, 銷魂。 空向梁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 好事無人載一樽。 唯有鶯聲知此恨, 殷勤。 恰似當(dāng)時枕上聞。
4、《和端午》張耒 ? 宋代
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騷在世間。
端午節(jié)的詩句古詩篇3
1、《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陳與義 ? 宋代
高詠楚詞酬午日, 天涯節(jié)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 無人知此意, 歌罷滿簾風(fēng)。 萬事一身傷老矣, 戎葵凝笑墻東。 酒杯深淺去年同。 試澆橋下水, 今夕到湘中。
2、《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黃庭堅 ? 宋代
君家玉女從小見, 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 萱草石榴偏眼明。
3、《浣溪沙·端午》蘇軾 ? 宋代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午節(jié)的詩句古詩篇4
1、《午日處州禁競渡》湯顯祖 ? 明代
獨寫菖蒲竹葉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 舟楫何勞吊屈來。
2、《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蘇軾 ? 宋代
肩輿任所適, 遇勝輒留連。 焚香引幽步, 酌茗開靜筵。 微雨止還作, 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 草木自蒼然。 忽登最高塔, 眼界窮大千。 卞峰照城郭, 震澤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 曠蕩亦所便。 幽尋未云畢, 墟落生晚煙。 歸來記所歷, 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寢, 孤燈同夜禪。
3、《端午》文秀 ? 唐代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4、《已酉端午》貝瓊 ? 元代
風(fēng)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fā)應(yīng)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節(jié)的詩句古詩篇5
1、《摸魚兒·午日雨眺》納蘭性德 ? 清代
漲痕添、半篙柔綠, 蒲梢荇葉無數(shù)。 臺榭空蒙煙柳暗, 白鳥銜魚欲舞。 紅橋路, 正一派、畫船蕭鼓中流住。 嘔啞柔櫓, 又早拂新荷, 沿堤忽轉(zhuǎn), 沖破翠錢雨。 蒹葭渚, 不減瀟湘深處。 霏霏漠漠如霧, 滴成一片鮫人淚, 也似汨羅投賦。 愁難譜, 只彩線、香菰脈脈成千古。 傷心莫語, 記那日旗亭, 水嬉散盡, 中酒阻風(fēng)去。
2、《賀新郎·端午》劉克莊 ? 宋代
深院榴花吐。 畫簾開、束衣紈扇, 午風(fēng)清暑。 兒女紛紛夸結(jié)束, 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觀渡。 老大逢場慵作戲, 任陌頭、年少爭旗鼓。 溪雨急, 浪花舞。 靈均標(biāo)致高如許。 憶生平、既紉蘭佩, 更懷椒糈。 誰信騷魂千載后, 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 料當(dāng)年、醉死差無苦。 聊一笑, 吊千古。
3、《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jié)之貺以詩還答》權(quán)德輿 ? 唐代
良辰當(dāng)五日, 偕老祝千年。 彩縷同心麗, 輕裾映體鮮。 寂寥齋畫省, 款曲擘香箋。 更想傳觴處, 孫孩遍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