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士的職業(yè)壽命_IT從業(yè)人員應如何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
it人士的職業(yè)壽命_IT從業(yè)人員應如何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
對于在IT是否可以做一輩子技術“牛人”的問題,我想很多it人士都想知道答案。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于it人士的職業(yè)壽命以及IT從業(yè)人員應如何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供大家閱讀!
it人士的職業(yè)壽命:
35歲是眾多IT人的一道坎兒嗎?職業(yè)顧問專家分析說,。
職業(yè)顧問樂富認為,從個人角度看,很多人因為IT行業(yè)收入高、熱門、找工作方便等理由,茫然地選擇了這份工作。但工作以后,發(fā)現這個職業(yè)遠非自己想像得那么美好,需要整天對著機器編程、糾錯;如果選擇這份職業(yè)的人的個性偏好、天生才干不適合從事這份工作,那么他一定會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他會懷疑自己的選擇,直至否定自己。
IT行業(yè)的技術更新非??欤@便逼迫這一行業(yè)的人不斷補充新知識、學習新技術。一些人,特別是女性,在35歲期間正面臨著人生的眾多轉折,從單身到結婚,或有了寶寶,家庭牽扯了她們很大的精力與時間,以至于無法投入更多時間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年代里,你原地踏步,而別人快速前進,便意味著你被拋棄。
因此,那些原本便不適合從事這個職業(yè)的人,他們最容易在30歲前后產生“疲態(tài)”,就像800米賽跑,前面一圈還可咬著牙緊追,后面一圈看看實在是與第一名差距太大,人的內心便開始打架,猶豫、彷徨,最終自己就停下腳步了。
如何跨過年齡坎兒?樂富認為:一要了解、分析自己的職業(yè)興趣,看看自己是否適合從事技術工作,是否能夠終生學習,是否對探索問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保持長久的興趣。二要依自己的職業(yè)興趣、個性偏好與職業(yè)滿足感來選擇職業(yè),而不是隨大流、看報酬。第三,投資這個職業(yè)之前,最好能與業(yè)內人士交流、探索,或到工作場所實地看看,以確保最初選擇(所學專業(yè)、第一份職業(yè))的正確性。
其實,35歲的職場人具備了心智成熟、處事老道、經驗豐富、專業(yè)精湛等特點。職業(yè)顧問可銳認為,從技術研究咨詢顧問管理工作的角度,35歲應該是人生的又一次上升期。當然,是否能夠達到這樣一個結果,關鍵就看你在這個階段前后是否已經做好這個準備,給自己一個清楚的定位。
在這樣一個好時段,很多IT人卻沒有能夠好好把握。樂富指出,目前IT人普遍存在以下問題:重技術輕管理,重戰(zhàn)術輕戰(zhàn)略;關注與機器“對話”,缺乏與人相處、交流、溝通與協(xié)調的技術(藝術);性格內向,閱讀或興趣面較窄;重思考輕行動。基于這些特點,大多數IT人缺乏在職業(yè)生命的中后期(32~40歲)“尋隙卡位”的思路,即沒有“投資職業(yè),終生經營”的意識。這樣,他們中的98%便難以上升到管理階段。
對于在IT是否可以做一輩子技術“牛人”的問題,幾乎所有的職業(yè)顧問都持肯定態(tài)度,但一個基本條件是,你必須一直緊跟技術發(fā)展的腳步。這種緊跟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我們知道,IT技術的發(fā)展不是突變的,它在一年內的相差不會很大,但如果回過頭來看幾年前的情況,你就會嚇一跳,原來,距離在不知不覺中被拉大了。因此,如果每年你都能跟著技術進步的話,你的壓力就會很小,因為你時刻都是走在技術的前端,但如果你一旦不小心慢了下來,再要趕上就會很吃力了。
樂富認為,那些對技術真正有興趣,而且樂意不斷學新技術的人,一定可以在IT行業(yè)做一輩子的技術“牛人”。一位在加拿大從事技術開發(fā)工作的IT人說:在他的公司里,有不少年齡超過40歲的工程師還樂此不疲地學習新技術,他們從事這份工作很單純,因為喜歡編程,然后讓同事“抓錯”,他也喜歡“抓”同事的設計錯誤。以這樣的心態(tài),這些技術工程師工作得很開心。
技術人員的職業(yè)壽命分析:
和朋友聊天,談起技術工作者的職業(yè)壽命問題。大致上是覺得現在很多行業(yè)的新技術處于爆發(fā)狀態(tài),軟件行業(yè)來看,07、08年談SOA還很前衛(wèi),然后云計算、分布式火了幾年,10年起移動開發(fā)又成為了大熱門,13、14年大數據技術開始被熱炒。技術人員會擔心“學無止境”,老了后如何跟得上這狂熱的節(jié)奏啊?
不光是軟件行業(yè),很多行業(yè)都日新月異,新的技術被引入,新的方法被創(chuàng)造。大部分職業(yè)都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而且似乎這種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有不少人都存在這樣的擔心,如果失去了學習的能力,職業(yè)的發(fā)展是否就此停滯了。不過這種擔心在工科行業(yè)中表現得更突出一些。
拿寫程序來說,程序框架的發(fā)展是很快的,API的數量呈爆發(fā)式的增長。這是這些表象的快速發(fā)展,形成了技術爆發(fā)的感覺。似乎永遠在學,而永遠也學不完。
難道一個J2SE的程序高手,在MapReduce的時代就沒有價值了嗎?
面試的時候也常常遇到一面試者談起想換工作的原因是,寫SSH框架寫太多了,覺得膩了,想寫寫MapReduce,覺得比較火爆。他們的想法對嗎?難道MapReduce寫膩了,或者說新的火爆的框架出現了,再學習再換么?
我的感覺是所有的技術的發(fā)展都是成體系發(fā)展的,技術的基石在一定程度上是很穩(wěn)定的。例如整個物理學的大廈都是基于幾個簡單的定理的,現代數學、化學都是建立在古典理論基礎之上的;就算文學、美學等人文學科也是這樣。
站在程序角度來說,對各種框架的熟練運用還是表象。無論是傳統(tǒng)的J2SE,還是SSH三大框架,或者EJB,以至于現在火爆的Activity和MapReduce,都是這樣。所謂的學習,大部分是對API的使用方法的學習。
寫程序的體系,或者說基石存在么?又是什么呢?
我認為基石就在我們學習程序的第一課——面向對象。什么是面向對象,不同的理解就能寫出不同的程序,這種理解是我們程序的靈魂,各種API變得只是工具。
舉幾個例子吧,寫了3年的SSH,對如何拆類拆包有理解么?寫了3年MapReduce的程序自己寫了幾次父類、定義了幾個接口?寫了3年Activity,怎么看設計模式了?或者說程序的擴展性怎么體現的?其實以上幾個問題無論用什么框架都回答不了,但是無論專注寫哪個框架都會對以上幾點的理解加深。所以證明了程序理念和框架無關的,框架只是外在的表現。
當然不得不承認,有些框架寫多了確實會限制思維,比如SSH框架就封裝的比較徹底了,大部分寫SSH程序的程序員都不需要太考慮繼承的問題。但這不并不是問題的本質,如果能認清其關鍵,還是能有意識的規(guī)避這些思維限制的。
另外一個例子是,如果看過一些源碼的話,不管是傳統(tǒng)框架的源碼還是大數據、分布式、移動客戶端的源碼,都是很面向對象的。各種接口、父類、抽象類。說明了再華麗的框架其實本身都還是建立在面向對象的基礎之上的。
因此我建議,如果一個程序員在對程序理解的能力沒有提升的情況下,頻繁換框架并不是一件好事,最后只能浮于對API的掌握熟悉程度上。
說起我對面向對象寫起來的感覺,我覺得接口、抽象類、默認實現類、父類、業(yè)務子類,就像是畫素描,一層層的細化。開始只有一個框架,逐步實現,把抽象逐步實例化業(yè)務化。寫程序變得像是一次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我比較喜歡MINA的源碼,接口和抽象類的結構很清晰,就像是大師的速寫,寥寥數筆就把框子輪廓畫了出來。以后的實現類都是對細節(jié)的刻畫。
這樣的感覺很好,其實也多少能回答一個問題,程序員是不是碼農?我覺得不是,因為程序員其實是藝術家,程序員創(chuàng)造程序結構的過程和作畫很像。而不單單是對API的堆砌。這有些偏題了,對碼農的看法在以后的章節(jié)再說了。
有了程序感覺后,無論做什么類型的程序架構設計都很容易上手的。對于API的簡單了解后就能設計結構合理、擴展性強、可維護、易讀的程序了。這也是高級程序員和初級程序員在價值上的區(qū)別?;叵胫車?,有經驗的程序員往往簡單的學習了幾天就能開始做很頂層的設計了。而初級的程序員即使對一個框架做了很久,仍然不能達到設計的水平。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有了程序感覺后,是不是就萬能呢?當然也不一定,但是只要面向對象還是主流的話,總還是可以依賴的。如果有新的編程理念成為主流的化,那可能就會比較大的一次觀念轉變了。就好像很多人還是容易寫出很結構化的程序一樣,這種理念的轉變不容易。
對于其他行業(yè)的同志,我雖然不了解,不過我相信也是一樣的,找到屬于自己的體系和基石。所謂一法通百法通,就能真正理解自己到底在學習什么,要學習的東西也更容易上手。
突然發(fā)現做軟件相關工作7年了,如果寫在簡歷上的話,都能算資深軟件人了。對很多方面有一些想法,想寫一本書。會在公眾賬號上發(fā)一些樣張,歡迎大家督促成書。感謝!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交流,歡迎關注我的公眾好“語新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