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老子的成功名言
有關老子的成功名言
老子(約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楚國苦縣人,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向老子問禮。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于老子成功格言,希望大家喜歡!
老子成功格言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翻譯講解】:了解別人稱為機智,認識自己才叫聰明。能戰(zhàn)勝別人只能說明有力氣,戰(zhàn)勝自己才叫剛強。知道滿足的人總能很富有,身體力行者才能實現(xiàn)他遠大的志向。
此為老子精神修養(yǎng)論。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戰(zhàn)勝自己,實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實為千古名言。
2.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翻譯講解】:天下最柔的東西,反而能馳騁穿越于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中。
“柔弱勝剛強”,這是老子對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3.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翻譯講解】:過分愛惜名聲必帶來大的損傷,過多的積聚財物,必定給自己帶來不幸。知足的人就不會遭受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給自己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平安。
常人多輕身而徇名利,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應當成為人們在生活中奉行的一個原則。
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翻譯講解】:最完善的,總讓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虛,它的作用沒有窮盡。最正直的好似彎曲,最靈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辯的卻好像有理說不出。
老子認為,事物達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現(xiàn)形式將歸于自然。
5.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翻譯講解】:察見幾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強。
有為者當明察秋亳,而對外又能守持柔弱。
0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弛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翻譯講解】: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鏗鏘之聲使人聽覺不靈敏,悅口五味使人永不滿足,騎馬打獵使人心發(fā)狂,珍貴的財物使人偷和搶。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張禁欲,而是反對縱欲。
07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翻譯講解】:狂暴的颶風刮不一早晨,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張“希言自然”,即少發(fā)號施令,是合于自然的。飄風、驟雨不能持久,故爾:暴政是不會持久的。
08.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翻譯講解】:保持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欲。
老子提出素樸、寡欲的主張。絲不染為素,木未雕為樸,見素抱樸意思是說:不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張人不能沒有欲望,但不可有貪欲,更不能縱欲。
09.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譯解】委曲反能求全,彎曲則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舊反能求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語,老子主張用辯證的思想,來認識和把握社會生活的變化。
10.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翻譯講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更彰顯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業(yè);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因為不爭,所以天下都難與之爭。
“不爭”被道家視為一種天道自然準則,它實際上是一種以不爭而爭的君子之術和處世之方。
11.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
【翻譯講解】:靜下心來,守住寧靜,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存在。
只有合乎自然,才能合乎主宰萬物的道,只有合乎道,才能久遠。
1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翻譯講解】:誠信不足,就會失去信任。
人無信不立,一個人不講信用,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
1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翻譯講解】:踮起腳跟不能久立,跨步過大無法遠行。自以為有見識的人反而不不辨是非,自以為是的人反而無法獲得好名聲,自我吹噓的人不可能再立新功,自高自大的人不會有什么長進。
體現(xiàn)了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只有不違背自然,才能達到目的。
1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譯講解】:人要向地學習,地要向天學習,天遵循規(guī)律,規(guī)律純?nèi)巫匀弧?/p>
此句為老子理論的綱領,闡述了老子“道”的理論中與天、地、人之間的基本關系。“道法自然”,指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都必須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5.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翻譯講解】:輕率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失去主宰。
《老子校詁》云:“重謂寡欲自重,輕謂縱欲自輕,二者皆以治身言。靜謂清靜無為,躁謂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國言。”
16.物壯則老。
【翻譯講解】:事物達到強盛之時,也就走向衰老。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17.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翻譯講解】:大到無邊的方正卻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貴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高分貝的聲音聽不到,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跡。
此句老子意在解釋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難以理解。因為大道具有無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難以體察,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18.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翻譯講解】:要讓其收縮,必先讓其張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強他;要廢除他,就先讓他興盛,要想奪取他,就先給予他。
老子通過四對矛盾運動的分析,闡述了他的辯證法思想。他把這一原則歸結(jié)為“柔弱勝剛強”,并認為作戰(zhàn)和治國不能離開這一原則。
19.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翻譯講解】:大道永遠順應自然而無為,但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這是老子哲學思想的重要命題。無為并非什么都不做,無不為是對無為的作用的最高評價。
20.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翻譯講解】:天網(wǎng)廣大無邊,網(wǎng)眼雖稀,卻不會有一點失漏。
這與“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樣的道理。
有關老子的成功名言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
譯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樣。水乃萬物之源,可它卻利養(yǎng)萬物而于世無爭,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tài)。它安處于眾人不喜歡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感悟:老子用水來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人爭。人的至柔至剛?cè)谝荒钪g,生活中剛?cè)岵斤@英雄本色。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條路才能通向勝利的彼岸。具有“強者”的資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態(tài),這是歲月積淀的人生智慧。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二章
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觀上總是分為真、善、美和假、惡、丑兩個對立的方面。自古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每個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東西不同,所有每個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兩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達摩祖師所說的一樣,行善不能總掛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的偉大,這樣的善是虛偽的也是無有功德的,一切隨緣。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
譯文: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
感悟:走一千里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做事情也應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再艱難的事情,只要持續(xù)不懈的行動,必能有所成。萬事起于忽微,量變才能引起質(zhì)變。
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
譯文:“寵”來了,就很高興;“寵”走了,就很失落;“辱”來了,就很傷心;“辱”走了,就如釋重負。一顆心隨著外界的毀譽飄來蕩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寧清凈。喜怒無常,悲歡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樣。
感悟:為什么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我們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敗得失了。我們的心里裝滿了很多我們以為應該非常在乎的東西:錢財、名譽、地位、親情、友情、愛情等等。對這些外在的東西執(zhí)著的越多,我們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實上,這些東西都是建立在“有”這個層次上,說到頭都是“鏡花水月”、“電光石火”、“夢幻泡影”一類的東西,是不值得我們過分重視的。
5、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七章
譯文:我有三寶,我一直都在持守著它。一個是慈愛,一個是節(jié)儉,一個是不出人頭地。
感悟:這里所列出的三“寶”其實是接近“道”的方法和途徑。
第一種“寶”,叫慈愛。慈愛就是對宇宙里所有的眾生無差別的熱愛。這種熱愛是宇宙中最偉大的感情,能產(chǎn)生出宇宙里最偉大的動力,甘愿為眾生奉獻自己的一切,是犧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的不二法門。
第二種“寶”,叫克制??酥凭褪窃诿靼讘撟鍪裁春筒粦撟鍪裁吹那疤嵯?,堅決不去做那些違反“道”的、不能做的事情。
第三種“寶”,叫“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就是自覺、自愿地去“處下”、“處后”,為了造就最后共同的大利。
6、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六章
譯文:罪過沒有比行私縱欲更為嚴重的,禍患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嚴重的,災難沒有比貪欲必得更為慘痛的。所以說懂的知足知止而心無貪求,才能經(jīng)常適可而滿足。
感悟:人生在世,貴在懂得知足常樂。擁有一顆豁達開朗平淡的心,在繽紛多變、物欲橫流的生活中,拒絕各種誘惑,心境變得恬適,生活自然就愉悅了。
7、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
譯文:人們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時失敗了,如果能始終如一、持之以恒、慎終如始,事情就不會失敗了。成語“功敗垂成”就出自這里。
感悟:人們從事事業(yè),經(jīng)常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們不能遵循自然規(guī)律,心存輕忽。如果做事情都能有始有終,堅持不懈,那就不會失敗了。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五章
譯文: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
感悟:事物達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現(xiàn)形式將歸于自然。
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四章
譯文:愈是讓人喜愛的東西,想獲得它就必須付出很多;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讓人感到愈難過。因此人要知道滿足,知道適可而止,如此方可長久。
感悟:愈是讓人喜愛的東西,想獲得它就必須付出很多;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感到愈難過。所以,知足的人比較不會受到屈辱,凡事適可而止的人比較不會招致危險,生活得更長久。
10.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翻譯講解】:以正道治國,以奇計用兵,與民休戚與共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國須正,用兵須奇,順應自然,才能達到無為而治。這是老子關于治國、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1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翻譯講解】:禍啊,福就依傍著它,福啊,災禍就隱含其中。
這是老子具有辯證思想的名言。要正確對待禍福,從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發(fā)現(xiàn)不利。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中引用了這句話,說明了“好的東西可以引出壞的結(jié)果,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jié)果”。
12.治大國若烹小鮮。
【翻譯講解】:治理大國就像烹煮小魚(一樣的道理)。
這是老子關于治國的方略。毛傳云:“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矣。”
13.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翻譯講解】:處理困難的事,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從細微處做起。
只有由易入難,積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14.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翻譯講解】:天下的難事,必定發(fā)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細微。
對天下大事難事,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沒有辦不成的。往往有為的人,從不大而化之做事,卻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15.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翻譯講解】:輕易就許下諾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難。
一諾千金,言出則必行。遇事思慮周詳,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16.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翻譯講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沒有發(fā)生之前,處理禍亂一定要在禍亂發(fā)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變化發(fā)展的觀點。事物在量變之中,但還未形成質(zhì)變之前,有的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就要及早動手解決。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翻譯講解】:合抱的大樹,是從幼芽發(fā)起,九層的高臺,是用一筐筐土積累的;千里遠行,也是從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
揭示了量變與質(zhì)變的深刻道理,只有從實際出發(fā),一點點積累,才能成就大事。
18.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翻譯講解】:對待即將結(jié)束時的工作,還像開始時一樣認真,則做任何事都沒有不成功的。
做事貴在堅持。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
19.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翻譯講解】:江海永遠處于(百川)最低處,能納百川,故能為河谷之王。
山海爭水,水必歸海。只有善于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們的擁戴和支持。
20.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翻譯講解】:我有三件寶物永不放棄:一是慈愛,二是儉約,三是不逞強好勝。
老子提出“三寶”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慈愛是“三寶”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生活上節(jié)儉及為政簡約,是“三寶”的關鍵;“不敢為天下先”,才能處處爭先,這是老子“三寶”的核心。
>>>下一頁是老子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