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減少為什么會使人流血不止
血小板(blood platelet),簡稱:PLT。是哺乳動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從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質(zhì)裂解脫落下來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塊胞質(zhì)。體積小,無細胞核,呈雙面微凸的圓盤狀,(100~300)×10^9個/L,直徑為2-3微米。血小板在長期內(nèi)被看作是血液中的無功能的細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和生化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較恒定的數(shù)量(如人的血小板數(shù)為每立方毫米10~30萬),在止血、傷口愈合、炎癥反應、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動物血液中。沒有細胞核結(jié)構(gòu),即沒有染色體。
看過日本電視連續(xù)劇《血疑》的人,都會記得這樣一個情節(jié):女主人公幸子下慎小腿被鐵絲扎彼,流血下止,差點送掉了性命。人們不禁要問,幸子的皮膚只下過受了一點輕傷,為什么就會出現(xiàn)這樣嚴重的后果呢?
原來,這與幸子血小板減少有直接關系。在一次事故中,幸子受到大劑量放射性同位素鉆一60的輻射,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血液內(nèi)血小板的數(shù)量顯著減少,每立方毫米血內(nèi)僅有4萬個血小板(正常人為10萬~30萬個),幸子的皮膚已出現(xiàn)了瘀血斑,于是皮膚受點輕傷便會流血下止,以致威脅到生命。
血小板是血液固體成分中的一種,體積很小,直徑只有紅細胞的1/3至1/2,形狀下規(guī)則。血小板的本領很大,是血液中的“防汛部隊”,人體一旦受傷流血,它們就會涌向前去,執(zhí)行“堵壩”的任務。血小板止血的本領生要來自體內(nèi)含有的血小板因子。人體受傷時,血小板自動破裂,把血小板因子釋放出來,致使血漿中的凝血酶元變成凝血活酶。這種酶能使血漿里的纖維蛋白元變成許多細絲,井編織成網(wǎng),將血細胞網(wǎng)住,因而使血液凝固成塊,將傷口堵住。同時,血小板的表面還有一種粘著力,使血粘聚在出血的傷口處,逐慚形成血栓,將傷口封住。另外,血小板還是許多生物活性物質(zhì)的攜帶者,其中與止血有關的有5一羥色胺、腎上腺素等,它們隨血小板攜帶到損傷的血管處井釋放出來,都能引起局部血管壁平滑肌收縮,促進止血。血中血小板的數(shù)量一旦顯著減少,便會引起血液凝固障礙而流血下止。
臨床上,除放射病之外,惡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和慢性血病等疾病也會3胞血小板減少。醫(yī)生常通過檢查血小板的數(shù)量和形態(tài),來幫助診斷多種血疾病。外科手術前,也要檢查血小板的數(shù)量,以防因血小板過少而造成手術中流血下止。
血小板的壽命很短,平均壽命還下到10天。但是,它的新的“接班人”每時每刻都在下斷地出現(xiàn),使血液中血小板的數(shù)量保持相對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