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和八卦掌的區(qū)別
本文學習啦小編主要介紹林朝珍談太極拳和八卦掌的區(qū)別,歡迎大家閱讀了解。
太極拳和八卦掌的區(qū)別
八卦掌和太極拳不同的是,太極拳強調氣沉丹田,意到手,用勁要連綿不斷,陰陽變化,用意不用力。
八卦掌循圓走轉,螺旋運動,氣沉丹田,要意到手,有剛有柔,因敵變化,生動靈活,用法巧妙。各家太極拳都不一樣,諸如陳式,剛柔兼?zhèn)洹6鴹钍絼t柔多剛少,易于學習。
太極和八卦的練功是一樣的,而外表卻不同。太極是走直線,而八卦是走圓圈。都是內家拳,其用法各有特點。
在內家拳中,必須意到手,氣沉丹田,每一個動作都要這樣做。
其次,在演練時必須分清虛實,很多學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能達到意到手和氣的運行。
意念不能跟隨動作,動作不能一氣呵成。練太極拳,是不能停的,你必須把動作連貫下去。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更有很多人沒有放松。為了達到這個要求,你必須每天練習。你要意到手,而且每一個動作都這樣做,進一步達到意氣力的一致。
要使功夫達到更高的境界,就必須每日多練。日久見功夫,要靠自己去練,沒有更好的辦法。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好老師。如果你的老師水平一般,那么你就無法提高。如果學生不能勤學苦練,認真鉆研,那么老師再好也沒有。
八卦掌則較太極拳更為復雜,它主要是邊走邊練,“走”要靠腿,以步帶腰,以腰帶掌,下盤功夫至為重要。
通過太極和八卦的招式及站功練習,來培養(yǎng)內功。在練站功時,轉動來練勁和發(fā)勁,或爆發(fā)勁。動作開始必須氣沉丹田,在做壓和推的動作時,氣貫全身。
腹內是有運動的,它是以氣來推動的,手是隨內動而動的。內動是丹田運動的結果。
訓練八卦的內功和發(fā)勁時,隨著各種招式的剛與柔,速與緩表達出來。剛柔是兩個對立面,你要發(fā)勁,必須懂得剛與柔。越柔越松,發(fā)勁就會越強。這是剛柔的一方面。
要想柔和松,必須學會用意念支配;欲使意念由大腦指導身體的各個部位,需要花很長時間鍛煉,才能達此境界。
至于八卦和太極,腰的運用是一樣的,基礎是在腿,力量是從腿到腰而達手。腰必須直,當轉身時,腰必須放松,尾閶端正,才能做好。
陳式太極拳之“晃”
在太極拳招式熟練后,特別是陳式拳節(jié)節(jié)貫穿、連綿不斷、螺旋纏絲、螺旋上升、螺旋下降、蓄發(fā)相變、虛實轉換、對稱折疊、松活彈抖、快慢相間等原理的要求下,為了使整套動作不丟不頂,八面支撐,一動無有不動,為了蓄發(fā)動力,讓意氣通暢無滯,周流全身,有一些技術上的晃動,只要是頭頂懸起,中軸不偏斜,就是符合太極原理的。這樣的晃動,是為了導引內氣隨動作而循行,是為了起落承轉,把勁力蓄滿。這種晃,是為了達到以意領氣,以意催形,勁力飽滿,氣韻流暢,縱放伸縮之目的,也是因為懂得了周身纏絲,陰陽互變,由腿而腰達于四肢的太極勁力,功夫上身了,才有的晃動。嚴格地說,那不是晃動,是內氣開始充盈,有周流循環(huán)跡象的外在表現(xiàn)?;尾豢纱?,不可久,太極還是要遵循“無過不及,隨屈就伸”。圈要越來越小,漸漸無形,也就是無圈。如果是這樣的“晃動”,說明境界有了提升,走進了太極的殿堂,是正常的。但“晃”不可造作,造作與功夫的提升無關。有人故意模仿陳式太極拳名家陳正雷先生的晃動,卻知其表不知其里,殊不知人家是螺旋上升和螺旋下降。不懂的人就變成了斷續(xù)的、僵直的、根基不穩(wěn)的搖晃,是毛病。應該首先端正規(guī)范拳架,走架至純熟懂勁后再體驗螺旋升降。不然,就會誤入歧途,或出現(xiàn)偏差而難以提高了。
暫時的“晃”是內氣循行初級階段的表象,隨著功力的不斷加深,內景隧道不斷暢通,這種晃動會逐漸變微,直至看不見,那就是連招式也不太明顯了。即“其象在內,其內勁不為人知”了。
太極拳相關文章:
1.太極拳教學視頻
2.太極拳的簡介
4.太極拳入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