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思想品德下冊教案
初二思想品德下冊教案
教案是初二政治教師為了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具體的安排、設計的一種教學文書。這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初二思想品德下冊教案,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初二思想品德下教案
第三課
生命健康權與我同在
第一框 生命與健康的權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了解人格權的內(nèi)容,知道生命健康權是首要的人格權;知道法律保護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對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護,了解行使生命健康權的方式;明確每個公民都不得侵犯和危害別人的生命和健康。能力目標: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夠正確區(qū)分哪些行為是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權的行為;逐步形成正確行使生命健康權的能力;提高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的能力,如果受到傷害能運用法律武器追究對方的法律責任。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熱愛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關注自己的健康;尊重生命,尊重,關愛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尊重權利,增強法律意識,遠離暴力。
★ 重點和難點重點:什么是人格權?怎樣用法律捍衛(wèi)我們的生命健康權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了解學生對“生命健康權”、“人身自由權”等相關內(nèi)容的已有認識,加強教學的針對性;調(diào)查學生對此部分內(nèi)容有何疑問,以便有針對性進行講解;相關知識的貯備和拓展。如:有關人格權、生命健康權、人身自由權等相關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內(nèi)容,圍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確立本課和各框的教學主題;收集相關的案例與素材。學生準備:向老師提出自己在“人格權”方面想要了解的問題;反思自己是如何行使生命健康權的;反思自己是否有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權的行為;收集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權的相關案例。
★教學方法:講授法、閱讀法、設疑討論法、體驗教學
★授課過程導入新課:
引言導入,學生閱讀引言中的3個情景,簡要回答引言中提出的兩個問題。之后,請學生說說自己也有這方面的經(jīng)歷,在這個方面還有哪些疑問。(增強教學針對性,激發(fā)學生興趣,利于教學。)生命權和健康權是人們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權利。珍惜生命,維護健康既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對自己、對社會的義務。
新授:板書
第三課 生命健康權與我同在
第一框 生命和健康的權利
一、生命健康權是首要的人格權
(一)看圖例案例回答問題:
1、請同學觀察三副圖,編一個情景劇本。惡作劇的可以讓學生表演;
2、補充最近煤礦爆炸新聞(北京訊)就在中國溫家寶強調(diào)煤炭生產(chǎn)安全之際,山西卻發(fā)生煤礦爆炸事故,呂梁交城縣煤礦在3月8下午6點半左右,發(fā)生瓦斯爆炸事故。至9日下午3時為止,已確認有16人死亡,11人仍然下落不明,傷者6人已送醫(yī)院搶救。事發(fā)當時井下有83人工作,54人成功脫險。中國有三分之一的煤炭產(chǎn)于山西,山西也因礦難頻發(fā)而出名,官方數(shù)字顯示,2004年各類煤礦發(fā)生死亡事故175起、死亡497人。
2、以上行為,侵害了人的什么權利? (生命健康權是人格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人格權的重要性
(三)相關鏈接 人權知識
(四)人格權的構成及其特點特點: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它由每個人單獨享有,不得轉讓、拋棄、繼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限制,更不可與我們的人身相分離。
(五)相關鏈接 封建和新中國對于人格權的維護情況
(六)生命健康權的地位——首要地位
(七)相關鏈接 健康和其他利益的比較(請學生齊讀后,談對健康問題的看法)
(八)通過對書本三個情景問題分析,引出人身自由權
1、分析三個情景,提問上述行為侵害了人的什么權利? 2、了解人身自由的作用、具體內(nèi)容、侵權行為
二、法律捍衛(wèi)我們的生命健康權
(一)分析雇傭童工的案例
1、閱讀案例
2、提問法律禁止使用童工,對于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有什么意義?
(二) 未成年人的生命受法律的特殊保護的具體法律條文(引導學生尋找現(xiàn)實生活中有哪些侵害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違法行為,并共同討論作為未成年人受害者應如何依法維權。)(三)相關鏈接 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規(guī)定以及雇傭童工的危害
(四) 國家法律(提問哪些法律?)對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加以保護。當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受到非法侵害時,受害人有權請求國家保護。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和體會?(初步了解人格權的內(nèi)容,知道生命健康權是首要的人格權;知道法律保護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對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護,了解行使生命健康權的方式;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夠正確區(qū)分哪些行為是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權的行為;逐步形成正確行使生命健康權的能力;提高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的能力,如果受到傷害能運用法律武器追究對方的法律責任
采用多種途徑,提高社會課的教學效果
我國自90年代后期以來大力提倡素質(zhì)教育。鄧小平同志也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xiàn)代化。”的指導思想,只有科教才能興國,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擔負起改革教育的重任,不斷研究教學規(guī)律及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過程。
小學社會課最早開設于美國的1916年,1923年我國才正式啟動社會課課程,并隨之展開了各種各樣的研究和探索,包括教學原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雖然是這樣,直到現(xiàn)在,有些人對“為什么要在小學開設社會課”,它的開設到底有什么意義和價值,還持有懷疑態(tài)度,他們認為:只有意義重大的科目,如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才有充分的理由去占用小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否則就是加重學生的負擔,浪費教師和學生的時間,種種原因造成了我國社會學科的到現(xiàn)在還比較薄弱。它還期待著全體社會學科工作者的積極探索和研究。多年從事社會學科的教學工作,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學方法,結合小學社會課的特點,即它是以認識社會為主線,按照認識祖國、認識世界的順序,使小學生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逐步擴大對社會的認識范圍。培養(yǎng)學生正確觀察社會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它豐富的課程內(nèi)容,種種方面,都決定了社會學科的獨特性。為了全面提高社會課的課堂效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圍繞以下幾方面具體實施。
一、教學目標應全方位制定
社會課結合自身的特點,它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情感、行為、技能、德育五個方面具體如下:
(1)知識目標:使學生知道一些社會常識,包括所處地域,社會環(huán)境,能用所學的知識正確的判斷和解釋一些社會現(xiàn)象,對所學社會常識有初步的體驗。
(2)情感目標:感受課程內(nèi)容反映的社會的真、善、美,認同課程內(nèi)容,所表達的知識和道德,以及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事物,喜愛社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祖國、鍛煉意志,有困難、受挫折時不自卑,獲得成功時不驕傲。
(3)行為目標:養(yǎng)成學習專心、認真的態(tài)度,舉止文明、禮貌待人和勤勞節(jié)儉的行為習慣,學會尊師敬長和待人接物的禮節(jié),學會做簡單的家務勞動及公益勞動。有言行文明的習慣,有自尊、自愛、自立、自理和勤勞節(jié)儉的習慣。
(4)技能目標:初步的判斷和思考具體社會事物、現(xiàn)象的能力;初步參與合作、交往能力和處理人際關系的社會技能;會查找資料、選擇資料;會用圖畫、數(shù)字、文字、語言、實物來表現(xiàn)身邊的事物、現(xiàn)象和表達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5)德育目標:初步具有集體主義觀念和服務社會的意識,逐步樹立民族自尊心和建設家鄉(xiāng),振興中華的責任感,熱愛祖國、文化、國土,培養(yǎng)為人類的發(fā)展做貢獻的意識。
二、教學過程,以活動為中心進行
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就要突出以活動為中心,強調(diào)學生作為主體對課堂教學的參與,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交往,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為此,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主動參與,主動思考的、積極探索的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多思、多說、多做,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主體性發(fā)揮創(chuàng)造自由無拘束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并對學生表現(xiàn)出尊重、信任、愛護和平等,師生合作的態(tài)度使學生從心里感覺到自由與安全,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的氛圍中學習,并經(jīng)常受到教師的成功激勵,使學生整個精神活動處于主動激活的狀態(tài),使課堂煥發(fā)生命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提供積極條件。學生有了自我教育、自主學習的意愿后,他們自然就會參與到課程的的認識活動中去,如:講古老文明(二)古代巴比倫和古代印度時,為讓學生明白什么楔形文字時,教師提出了學生課下自制的“木楔”并和投影出的“楔形文字”比較,學生之間傳遞觀看的形式,使對一個抽象的楔形文字,一下變成了具體實物,大家感受很深,課堂效果很好,而且通過對自制“木楔”同學的表揚,激發(fā)了課上的積極性,而且通過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設計,還突出的展現(xiàn)出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如:在講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一課,為了讓學生明白“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和認清清政府投降賣國的可恥行為這一教學重難點,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以先放映錄象片,然后組織學生分組自由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將這一課中的兩部分內(nèi)容進行對比思考,從廣大官兵和清政府對待日本侵略者的態(tài)度行動和結果等幾方面舉行對比,并讓學生自己從對比中歸納出結論,面對外國的侵略者,只有勇敢抗戰(zhàn),才能贏得勝利,贏得人民尊敬,妥協(xié)投降,只能導致割地賠款。最后遭到人民的唾罵。在整個自由討論過程中,學生充分表現(xiàn)出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從中只起到點撥作用,經(jīng)過學生相互討論、啟發(fā)最后得出結論。
三、學習空間應全面開放
社會課的學習應該是被開放的、活動的空間應該是自由自主的課程教學,并不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課堂的桌椅布局可以靈活多樣性,總之課堂的氣氛應該是生動活潑的,給學生更多的發(fā)言機會,讓學生走上講臺去講,讓老師離學生更近些,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媒體,以生動的方式展示教學內(nèi)容,課上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讓他們的個性得到自由的舒展。比如:在古老文明的(二)古代巴比倫和古代印度一課中,關于“古代巴比倫”空中花園的介紹,我讓學生大膽去設計空中花園,并畫出設計圖,在課上到前面給大家去介紹自己的設計方案,效果很好。充分體現(xiàn)出孩子課上的活動空間的開放的特點。同時,學習空間的開放性還應體現(xiàn)在教師的課上提問的技巧問題,力求讓學生達到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如:講甲午中日戰(zhàn)爭,針對鄧世昌等官兵不怕犧牲、英勇奮戰(zhàn)的壯舉,尤其以鄧世昌的愛國言行等有關內(nèi)容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應如何學習鄧世昌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換一個角度提問“鄧世昌的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為什么值得我們學習?”雖說這兩種問法答案差不多但后一種問法比前一種更廣。
四、學習方式應多元化
社會課的綜合性、活動性、生活性等特性客觀上要求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新的學習方式,有主題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問題解決學習、討論學習、體驗學習等。主題學習可以很好的綜合各學科的知識,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利用游戲、角色扮演、討論等手段學習,培養(yǎng)學生合作與競爭的社會行為,讓學生在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中獲得發(fā)展。如:在古老文明(二)古代巴比倫和古代印度中,通過分組討論:“古代印度對世界文化重要影響是什么?”學生們以“數(shù)學、宗教”等方面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得出正確的答案。又如“社會課本第五冊十四單元:我國的基本國情,就可以把人口、資源、環(huán)境分別列為三個社會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引導學生從生活知識的各個角度來認識和思考,從而形成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學習,即是強調(diào)學生的社會參與,獲得對會的真情實感,這可以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來體現(xiàn)。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本班實際學習需要靈活選用,以便取得最佳效果。
五、加強師生的合作學習
所謂師生合作,就是師生共同探索、求知的過程。學生的探究活動需要教師進行探索性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行發(fā)現(xiàn)問題、師生共同尋求答案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設探索情境提出探索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小學的社會學科做為一名新課程,它還很稚嫩,它還需要我們廣大從事小學社會教學一線教師的不斷探索和總結。這些經(jīng)驗和總結都將成為小學社會學科理論研究最直接和生動的資源。并會給小學社會這門新學科注入新的活力。有我們的努力,我相信小學社會這門新學科定會在我們的期盼中日趨成熟。
看了“初二思想品德下冊教案”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