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人物訪談訓練
高考語文閱讀中常常出現人物訪談,因此在復習語文的時候同學們需要在這方面加強訓練,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呖颊Z文人物訪談訓練,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語文人物訪談訓練一
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訪談錄(節(jié)選)
記者(下稱記):您在中大講學,很多師生反映“受益良多”,但我發(fā)現也有不少人說聽不懂,就不聽了。
丘成桐(下稱丘):這是大學里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其實,我自己很多次聽演講聽不懂。幾年后,在做一個論題時,碰到了這個問題,不懂,但想起有人做過。我就去找演講的企業(yè)家要演講稿。其實,聽講座、 聽演講,聽不懂沒什么,可以馬上去找資料、學習。但是不聽的話,就連機會都沒有了。說得遠點,連觀念都沒有了。很多學生喜歡聽完美的講座,從頭到尾都聽懂。聽好的大學問家講學,他們講的內容、方式方法、風度、氣質等等都值得學,因此一定要去聽。
記:聽不懂不是浪費了時間?
丘:其實做學問都是這樣,剛開始不懂,事實上不是完全不懂,其實資料已經在腦海里面,多了久了以后,重新溫習,就懂了。完全不去看,就肯定不懂了。所以要多看多聽,不一定全部懂,有些事情不是一定要每一步都弄懂了才向前走。
即使再有學問的大學者,也不可能全部問題都弄懂了才開始做研究的。比如說乘法,開始就是不懂為什么3乘8就是24,多做幾次就成了記憶的一部分。有些東西需要記憶,有些需要思考。我們鼓勵學生多聽有學問的人演講,就算不懂,也可以學習他們說話思維的方式方法和做學問的態(tài)度。學問要做好很難,人們往往只看到成功,而忽視失敗的一面。其實失敗的也很重要,因為可以從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記:您覺得國內學者該提升論文水平?
丘:過去10年間中國科技有驚人發(fā)展,單就數學論文一項,中國人發(fā)表的文章就從6%上升到10%,包括居住于世界各地的中國數學家。但發(fā)表在一流期刊的只占少數,所以當務之急是提升論文水平。
記:這是不是中國培養(yǎng)不出菲爾茲獎學者的一個原因?
丘: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除了體制差異,我想這跟中國科學文化上的修養(yǎng)也有很大關系。我們做學問跟寫小說很像,文學家怎么寫文章,怎樣布局,是個宏觀的問題,做學問也是這樣。
國外的學者比較宏觀,如他們會自己比較世界上不同的文化。一個好的有文化的中國學者,應該既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要對世界各國的文化有所了解,并不是說這樣的文化對研究數學有直接的好處,但你的心胸視野就開闊了很多,能吸收不同的文化觀念、看法,訓練了做學問的宏觀視角。接受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也滲透對整個做學問思維的影響。
中國沒有包含西方文化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廣州就可以建一個,容納各國文化,其實可以收獲很多。像倫敦、巴黎的博物館、歌劇院等,學人和國民都很受益。
記:文化訓練也包括語言?
丘:對,現在很多香港學生只會用方言俚語寫文章,大學里的海報欄清一色口語,不能用中國的傳統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喪失了這個能力,只能使用膚淺的口語,這是件很悲哀的事。
他們缺乏文化的訓練,不能把自己表達出來,把自己的感情、思想表達出來。文化的訓練,素質的培養(yǎng),是做學問的第一步,沒有這個很難做大學問。
記:您從小就喜歡數學?
丘:我在香港農村長大,年輕時不大認真讀書,試過逃學半年(笑)。我喜歡歷史,跟家庭有很大關系。
記:是受父親的影響?
丘:是。父親從我小學五年級開始教我詩詞、古文和古典小說,如《三國演義》等。以前讀書背古文,要背得很準。雖然背的時候要花點功夫,但我覺得背書是件很愉快的事?,F在,每天晚上我都會花半個小時讀歷史方面的書。這不叫堅持,因為自己喜歡。
記:年輕時讀過的歷史書,對您影響最大的是哪些?
丘:我最喜歡《左傳》和《史記》,也喜歡看《楚辭》,尤其對《史記》著迷,不僅是因為其文字優(yōu)美、音調鏗鏘,還因它敘事求真、史觀獨特。
每個做學問的人都有不同的成長方法,很多大數學家在文學上有很深的造詣、修養(yǎng),你跟他談話,就覺得受到他的熏陶。
1、本訪談主要探討了一個什么話題?丘成桐有何獨到的見解?(5分)
參考:(1)話題:治學的方法和態(tài)度。(或:治學應有開闊的視野和宏觀的角度)(2分)(2)見解:①要善于從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中學習治學的方法和態(tài)度。②治學要有開闊的視野和宏觀的視角。③搞科學研究也要培養(yǎng)和提高文化素養(yǎng)。(3分,每點1分)
2、韓愈說過“術業(yè)有專攻”,而丘成桐教授則提出搞數學也需要廣博的文化知識的觀點,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6分)
參考:看法一:無論是搞數學還是其他科學,都需要廣博的文化知識。因為:①學習文化、培養(yǎng)素質是做學問的第一步,只有打下廣泛的知識基礎,才有可能在某一專業(yè)上有突破;②吸收不同的文化,可以形成做學問的宏觀視角,影響做學問的思維;③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提升自然科學論文的水平。
看法二:韓愈說過的“術業(yè)有專攻”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現代社會是知識爆炸的信息社會,要想做出成績,就一定要集中精力,在某一領域作深入的鉆研。 (6分。只要答出看法一或看法二中的一種,言之成理即可。觀點鮮明2分,分析合理2分,語言表達2分)
高考語文人物訪談訓練二
奧斯卡決勝之前接受采訪 張藝謀:得失平常心
《南方都市報》記者 謝曉
記者:您獲獎無數,那在您看來奧斯卡獎的特殊意義在哪?
張:中國老百姓有奧斯卡情結。其實圈中人都知道這只是一美國人的獎,只是美國人的評判標準,與其它電影節(jié)不一樣,它不代表最高水準。但中國人很特別,從媒體到老百姓始終有這情結,也許是因為影響力大,而在所有獎項中,它在商業(yè)上影響力最大,這可能與美國國情、它在電影界老大的地位有關。
記者:您得獎或不得獎希望說一些什么?
張:獲不獲獎都說得差不多,都是要感謝關注中國電影的人們。每年都有很多作品、導演出現,但通過奧斯卡游戲方式引起廣泛關注也是一件好事。
記者:您的《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都獲過奧斯卡提名,您怎么看奧斯卡獎的評選標準走勢?
張:很難評價它的走勢。從歷年來看它沒特別的標準,大標準是美國標準,但這么多年《辛德勒名單》和《芝加哥》就是完全不一樣的風格,有個共同點就是賣錢。好像美國評獎與影片的受歡迎程度與票房經常一致,很少看到爆一大冷門即從來未聽說過或沉悶的電影獲獎的,這可能代表美國投票心理,他們還是希望電影能帶給他們興奮。
記者:您對這一屆參賽作品大贏家《芝加哥》怎么評價?
張:這次《芝加哥》的提名最多,還是能給我一些啟發(fā),比如傳統歌舞片中作了一些轉換和內心表達,這些新形式特別好,還有歌舞特別好看,音樂的表現方式很美國化,讓年輕人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同時針砭時弊的現實主義命題,對社會對媒體等幕后有批判,這也是它獲獎的原因吧。還是有一點思想性。
記者:馬丁•斯科塞斯是美國堅持藝術個性的一位導演,他沖擊奧斯卡20年了,一次沒得,您怎么看?
張:馬丁是我非常喜歡的導演之一。8年前我在他家吃飯還見過他媽媽。上次金球獎頒獎后有個聚會,可
是人挨人,我等了兩小時想祝賀他,但他一直忙著,后來在一個人擠人的長過道里,我跟他擦身而過了。我很喜歡他的作品,在美國這樣一個程式化的電影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他的個性非常鮮明。但這次《紐
約黑幫》不是他的代表作,聽說原片長三個半至四個小時,現在看到的是兩個半鐘頭,我覺得剪得很碎,不知是不是導演原先的版本,但看得出他極具野心,想對紐約及美國人歷史進行濃縮,又都是大牌演員,能控制這么大題材已經很難了。
記者:您認為外國人能看懂《英雄》中的傳統文化嗎?
張:不管大家怎么看《英雄》,它里面充滿了傳統文化的很多視覺符號,琴棋書畫對外國人來說可能很陌生,他們可能還覺得神秘,感到很遙遠,不太像中國人能看那么透徹。
記者:之前很多人認為《英雄》不可能得獎,因為離《臥虎藏龍》太近了,您認為假如它落敗這是主要原因嗎?
張:我也是這么個看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給同類型兩部電影一個獎不大可能,所以我也不太期望。
記者:您正在籌備下一部武俠片,那您是否會將《英雄》中的經驗教訓全帶到下部片中去?
張:其實不能光拿《英雄》來說,我每拍一部片都會總結,我自己總結比媒體早得多,一般是剪完或看完拷貝就開始總結。我肯定是希望總結好的經驗,每一部都能提高,但有這樣的心也不一定做得到,有時自己認為做到提高了,和別人看你是兩個標準。我很坦率地說,到今天我不是用別人的眼光來判斷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斷自己,我只要盡量客觀嚴格要求就沒問題,只靠別人評價就會失去個性,眾說紛紜該聽誰的呢?我相信任何一個導演都不會聽別人說來改變,創(chuàng)作最寶貴的是個人角度,評價往往是他人角度。
記者:謝謝您接受我的采訪。再見。(有刪節(jié))
1、張藝謀說完最后一段話后,記者沒有作任何評論就結束了訪談,你認為有沒有必要評論一下?如果不必要,請說明理由。如果必要,請說明理由并說一說你準備如何評論。
參考:不必要,理由如下:(1)張藝謀這一段話有兩層主要意思,一層是每拍一部電影他都會總結提高,二層是不用別人的眼光來判斷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斷自己,只靠別人評價就會失去個性。這兩點都不好評論,第一點要評論就必須舉例證明,會使訪談結尾顯得臃腫、偏離主題;第二點要評論就涉及到一個對與錯的問題,無論記者同不同意張的看法都不好評說,因為張的觀點有一些絕對,如果同意,顯得不是發(fā)自內心,說不同意則很可能引起對方不愉快。(2)記者至此訪談的目的均已達到,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糾纏,適時收尾正是一種智慧,再評論下去則可能畫蛇添足。
有必要,理由是:(1)張藝謀興致勃勃講的一段自己關于電影的觀點卻沒有得到回應,顯得記者不夠禮貌。(2)張藝謀的觀點確實有一些絕對的成分,有必要指出來,給讀者一定的閱讀指導。(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重在看思維的深度。)
高考語文人物訪談訓練三
席慕容:追尋我的游牧文化之根
陳遠
新京報:1989年你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以后,你的詩歌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明顯的轉變,從那時開始的一次接一次的尋根之旅,對你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席慕容:我是蒙古族人,自小父母都是用蒙古語講話,但我卻沒有出生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因此既不能講正確的蒙古語言,也不認識蒙古文字。自1989年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的土地以來,我?guī)缀趺磕甓家獜呐_灣來到蒙古高原,感受那里的文化和氣息。這次將近兩個月的內地尋根之旅中,北京是我的最后一站。
1989年成為我創(chuàng)作的分水嶺,我自己也是十年之后才發(fā)現。如果說有什么影響的話,我覺得是土地給予了我某種力量。我從前沒有自信心,不善于出頭露面,即使在我的詩歌很暢銷的時候,我也不愿意出來演講。因為我覺得詩歌創(chuàng)作是我個人的事情,要讓我出來說點什么,我說不出來,我只是躲在家里寫詩,如此而已。第一次回到內地的時候,民族大學的教授曾邀請我去演講,我婉言謝絕,因為不知道自己要說什么,但是在1999年當我再次回到這里的時候,我自己主動跟他要求要去民族大學演講。
新京報:你為什么想到要去追尋這種游牧文化的根呢?
席慕容:我第一次回來雖然是在1989年,但追尋游牧文化之根的這種想法卻是我從小就有的,甚至在我出生之前,那個基因就已經有了。我覺得,土地對于血緣有一種呼喚。我到蒙古高原去,那里的人根本沒有這種感覺,他們就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因此感覺不到土地的召喚??墒且坏┠汶x開了,你就會感覺到這種呼喚,或者是你正在離散天涯,或者是你感受到這種文化正在消失。
這兩種東西都會把你心底的感覺召喚出來,然后去追尋,去珍惜,去探索。每個人的血緣里都會有這種呼喚,有些人可能一輩子很幸福,不用感受這種呼喚,因為他就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我想我之所以要追尋,是因為我曾經46年都離散在外頭,從來都沒有見過真正的蒙古高原,這讓我想要見到蒙古高原的感覺非常強烈。
新京報:那你是如何理解這種游牧文化的呢?
席慕容:我是一個漢化很深的蒙古族人,我在蒙古高原的一系列探訪,既是我探尋游牧文化奧妙的過程,也是我解除自己桎梏的過程。在中原農耕文化看來,游牧文化是異己的“反宇宙”;但是,文化應該是多元的,在游牧文化看來,它自身就是“正宇宙”,所以,世界上應該存在很多的“正宇宙”。與中
原相比,蒙古高原的土地是貧瘠的,蒙古高原的人民靠一種堅持生存的信念產生了一種強大的力量,才讓這塊貧瘠的土地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同時,他們又對大自然有一種由衷的崇敬,對自然生態(tài)抱以愛惜之情,才使得自己得以生存,游牧文化得以代代流傳,這正是游牧文化的本質。這種游牧文化就是我的精神的根。但這種游牧文化,在臺灣并不為人所知,臺灣學界甚至對游牧文化有些輕視。臺灣中研院的一位學者曾經反問我說,游牧文化除了烤肉還有什么?我希望自己能為介紹游牧文化而做一些努力。
新京報:看得出來,草原情結已成為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出過5本關于蒙古高原題材的散文集了,今后還有這方面的寫作計劃嗎?
席慕容:今年會有一本新書出來,叫《席慕容和她的蒙古高原》,但是文字部分大概只有兩萬多字,其余部分主要是我這些年到蒙古高原去拍的一些照片,在我看來,那才是真正的蒙古高原。
(摘自《新京報》2005年7月29日)
1、席慕容說,“每個人的血緣里都會有這種呼喚,有些人可能一輩子很幸福,不用感受這種呼喚,因為他就在自己的家鄉(xiāng)。”你同意他的這種說法嗎?請簡要談談你的感想或認識。(4分)
參考:蒙古高原的土地雖是貧瘠的,但游牧文化是異己的“反宇宙”;(2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靠一種堅持生存的信念產生了一種強大的力量;(2分)他們對大自然有一種由衷的崇敬和愛惜之情。(2分)
22.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意在引導學生探究文本中的難點,提出自己的見解。學生只要鮮明的提出自己的觀點(同意或不同意),(1分)然后有理有據的論述自己的觀點,語言簡煉、言之成理即可得滿分。(3分)
高考語文人物訪談訓練四
《丁肇中訪談錄》(有刪節(jié))
主持人:有一位科學家曾經作過一個比喻,他說人類就像是一些生活在海洋深處的深水魚,從來沒有到海邊去過,意識不到自己生活在水里,只有當海水濺起水泡的時候,才會引起某些有智慧的魚對水的注意:原來我們是生活在水里!您或者其他科學家是不是就像這些有智慧的魚?
丁肇中:可能是吧,但我認為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動力還是好奇心。每一個不同的研究者可能會有不同的動因,但我只能說我自己,我最主要的動因是好奇心。
主持人:是好奇心促使您把最微小的粒子以至最廣大的宇宙,都當作自己的研究對象?
丁肇中:對,這樣研究才能不斷地深入下去。你不去做實驗,永遠不會知道謎底和真相。你可以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們對物理、對世界的認識和現在完全是兩回事情。一百年以前,我們認為化學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學元素是組成物質的最基本的元素;幾十年后人們發(fā)現,原子核是最基本的東西;再后來
人們進一步發(fā)現,基本粒子才是最基本的東西。所謂的基本粒子,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我們認為是夸克,可是沒有人能夠知道一百年以后,又將會是什么樣子。
主持人:作為一個終生從事研究的物理學家,如果永遠不知道自己所研究的“謎底”是什么,會不會對自己的工作產生懷疑和茫然感?
丁肇中:我所懷疑過的,只是實驗技術本身有沒有錯誤。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做過方向錯誤的實驗。
主持人:您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您經常說,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做你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如果別人不認可,那是別人的事,絕對不要因為他們不認可,而改變你自己;但同時也要不斷地懷疑自己。這聽
上去有點矛盾。
丁肇中:自信,同時也要能自疑,這不矛盾。
主持人:怎么把握這種自信和懷疑之間的度?
丁肇中:自信你的實驗好好去做是會成功的,但是在做具體每一步的時候,一定要非常非常小心,要花很多時間去檢查它,因為實驗中任何一個錯誤,都可能導致你最后的錯誤。
主持人:也就是說,您懷疑的是手段、是過程,但絕對不會懷疑目的。
丁肇中:不能輕易懷疑你的最終目的,那是很不好的。
主持人:其實在很年輕的時候,您的一些天賦就表現出來了,中學同學因為您聰明管您叫“丁大頭”,美國的大學同學管您叫“怪人”,那個時候您有沒有意識到自己跟大家不一樣、有沒有覺得自己怪呢?
丁肇中:總而言之只能這么說,我個性比較孤獨,就是說朋友不是特別多。比方說,我念中學的時候,很多同學喜歡看武俠小說,我是從來不看;同學喜歡出去打彈子球,我也從來不去;我喜歡的是看看歷史或者物理、數學方面的書。
主持人:可是今天您領導著幾百個科學家,實際上是一個寵大組織的領導,現在您還會覺得孤獨嗎?
丁肇中:與物理學無關的事情我從來不參與;我的同事們愿意怎么樣就怎么樣;我從來不參與。跟我工作的人,絕大多數人跟我工作了很多年;我從來和他們沒有什么朋友似的來往,只是業(yè)務的來往。我很少、幾乎沒有到任何科學家家里吃過飯。
主持人:大家會不會說您沒有人情味?
丁肇中:就是說我保持距離,原因是有重要問題時我得做決定。這絕對不是說我故意敵對或者冷淡任何人,我只是愿意自己獨立思考。
1、訪談開始時,主持人用“智慧的魚”引起話題有什么好處?
參考:①因為在世人的眼里,科學家就是有智慧的人,用這個比喻很恰當;②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故事、人物舊事等開始對話,比直接用嚴肅、深奧的問題提問或者開始就直接恭維、頌揚受訪者,更親切、自然,不突兀、不讓受訪者尷尬,這是跟陌生人對話的藝術。(共4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