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xué)習(xí)啦 > 學(xué)習(xí)方法 > 高中學(xué)習(xí)方法 > 高三學(xué)習(xí)方法 > 高三語文 > 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詳細(xì)介紹

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詳細(xì)介紹

時間: 夏萍1132 分享

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詳細(xì)介紹

  文言文的虛詞在文言文的學(xué)習(xí)中是很重要的,下面學(xué)習(xí)啦的小編將為大家?guī)砀咧姓Z文的文言文虛詞用法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

  一、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傩妨蚨巧喵X之穴無可寄者。(荀子《勸學(xué)》)

 ?、趧﹂w崢嶸而崔嵬,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李白《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xué)》)

 ?、诔淹踟澏艔垉x,遂絕齊。(司馬遷《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姚鼐《登泰山記》)

 ?、芤云淝笏贾疃鵁o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guān)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

 ?、俟噬崛甓檬尘?,以求斗斛之祿。(李密《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司馬遷《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

  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卻”。

 ?、偾啵≈谒{(lán),而青于藍(lán)。(荀子《勸學(xué)》)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坌乓?,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陳情表》)

  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僦T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谒蓝兄鋷缀坞x(韓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傥釃L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勸學(xué)》)

 ?、谔钊还闹?,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垌椡醢磩Χ赵唬?ldquo;客何為者?”(司馬遷《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guān)系

 ?、儆嘁嗷谄潆S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诒韾浩淠芏挥靡?。(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8.表示目的關(guān)系

 ?、倏z立遠(yuǎn)視,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宮賦》)

 ?、诩裘?,封府庫,而待將軍。(司馬遷《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蒲松齡《促織》)

 ?、趮灻恐^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歸有光《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

 ?、傥磶锥鴵u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

 ?、诼劦烙邢群螅g(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畚覜Q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莊子《逍遙游》)

  【而后】才,方才。

 ?、俪季瞎M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出師表》)

 ?、谌露蟪伞?/p>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jìn)一層的意思。

 ?、俳褚早婍嘀盟?,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蘇軾《石鐘山記》)

  ②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鄢茧m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偌榷詤敲裰畞y請于朝,按誅五人。(張溥《五人墓碑記》)

 ?、诩榷闷涫诰?,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蒲松齡《促織》)

 ?、奂榷鴮⒃V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李朝威《柳毅傳》)

  二、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俸握?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谟鑷L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范仲淹《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蘇洵《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僭ブ萁裼沃?(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②大王來何操?(司馬遷《鴻門宴》)

 ?、垡坏┥搅瓯?,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倨溟g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

 ?、谌粍t何時而樂耶?(范仲淹《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僦劣谑奶鞌喟l(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歐陽修《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dāng)于“啊”

 ?、傩聥D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傩懦季潢惱l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賈誼《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僖晕迨叫Π俨剑瑒t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谄淙枞速v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張溥《五人墓碑記》)

 ?、叟婀篌@,曰:“為之奈何?”(司馬遷《鴻門宴》)

 ?、苣魏稳≈M錙銖,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僖坏┥搅瓯溃L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诓粸檎吲c不能者之形何以異。(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畚嵬跏鼛谉o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贀彳姴煌裕瑹o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蒲松齡《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侔⒛钢^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

  三、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賻缀?欲食乎?(歸有光《項脊軒志》)

 ?、诩忌w至此乎?(《庖丁解?!?

 ?、塾菜鶜w乎?(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俨家轮簧胁幌嗥郏瑳r在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谖釒煹酪玻蛴怪淠曛群笊谖岷?(韓愈《師說》)

 ?、廴辉ブ菪聰≈?,安能抗此難乎?(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谑ト酥詾槭?,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韓愈《師說》)

 ?、廴帐筹嫷脽o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司馬遷《陳涉世家》)

 ?、轃o以,則王乎?(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诨谙嗟乐徊熨?,延佇乎吾將反。(屈原《離騷》)

 ?、畚魍目冢瑬|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蘇軾《赤壁賦》)

 ?、荛L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儆谑呛鯐?。

  (二)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僮砦讨獠辉诰?,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醉翁亭記》)(乎:于)

 ?、诮耠m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柳宗元《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芪釃L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xué)》)(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于)

 ?、呱w進(jìn)乎技矣。(《庖丁解?!?(乎:比)

 ?、嘁晕嵋蝗臻L乎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僖詿o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

 ?、诤坪坪跞珩T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蘇軾《赤壁賦》)

  四、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僭O(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谙な官?fù)草填之,騎乃得過。(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2.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賳柦袷呛问?,乃不知不漢。(陶淵明《桃花源記》)

 ?、诮衿渲悄朔床荒芗?。(韓愈《師說》)

 ?、鄱吣艘愿锟紦舳笾?蘇軾《石鐘山記》)

 ?、芊蜈w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夙椡跄藦?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jì)》)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偃羰轮粷?jì),此乃天也。(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②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蹮o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偻鯉煴倍ㄖ性?,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俜蛭夷诵兄?,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俳窬跫葪跁?,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劢裆偾淠私桃酝瀑t進(jìn)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司馬遷《報任安書》)

  【乃爾】譯為“這樣”。

 ?、俑粼侔葸€,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五、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

 ?、俪紡钠溆嫞笸跻嘈疑獬?。(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yīng)譯為“他”“它”(包括復(fù)數(shù))。

 ?、偾赝蹩制淦票?。(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俳衩C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劾铣家詪嫗殚L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4.指示代詞,表示遠(yuǎn)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偌捌涑觯瑒t或咎其欲出者。(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鄄患蘖x郎體,其往欲何云?(《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說》)

 ?、诮翊嫫浔静蝗虖U。(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蘇軾《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dāng)于“可”、“還是”。

 ?、俟讶擞晕灏倮镏匾装擦?,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dāng)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韓愈《師說》)

 ?、谕踔脴飞?,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

 ?、僖詺埬暧嗔Γ荒軞街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诒M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矍倚星Ю铮湔l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是……還是……”。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

 ?、趩韬?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韓愈《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如果”。

  ①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

 ?、俾仿湫捱h(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谂謇_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屈原《離騷》)

  【何其】譯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歐陽修《伶官傳序》)

  六、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jìn)關(guān)系,而且,并且。例:

 ?、偾伊⑹谄淠怪T(張溥《五人墓碑記》)

 ?、诿C宣權(quán)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郾怂鶎⒅袊瞬贿^十五六萬,且己久疲。(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遞進(jìn)關(guān)系,況且,再說。

 ?、偾覊咽坎凰兰匆眩兰磁e大名耳。(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③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六國論》)

  3.讓步關(guān)系,尚且,還。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司馬遷《鴻門宴》)

 ?、诠手ト?,其出人也遠(yuǎn)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韓愈《師說》)

  4.并列關(guān)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诿缒仙绞?,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塾钟腥衾先丝惹倚τ谏焦戎姓?蘇軾《石鐘山記》)

 ?、芊菜姆街繜o有不過而拜且泣者。(張溥《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儆械《稣?,曰:“不出,火且盡”(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司馬遷《鴻門宴》)

 ?、廴魧俳郧覟樗?司馬遷《鴻門宴》)

  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俅嬲咔彝瞪?,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

 ?、谑牟幌喔羟洌視哼€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jìn)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偾曳蛱煜路切∪跻?,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賈誼《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蘇軾《赤壁賦》)

 ?、矍曳蜿矮@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司馬遷《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

 ?、偾胰缃衲甓?,未休關(guān)西卒。(杜甫《兵車行》)

  七、若

  (一)動詞,像,好像。

 ?、僖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蒲松齡《促織》)

 ?、谖岵蝗唐潇馋?,若無罪而就死地(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燮淙羰?,孰有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二)用作代詞。

  1.表對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司馬遷《鴻門宴》)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

 ?、鄹粢郏瑥?fù)若賦……(柳宗元《捕蛇者說》)(若:你的)

  2.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

 ?、僖匀羲鶠榍笕羲q緣木而求魚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

 ?、偃魮?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谌魝渑c彼協(xié)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jié)盟好。(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廴舨荒埽尾话幢?,北面而事之!(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

 ?、僖匀f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jì)》)

  3.至,至于。

  ①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偃舴蛞牿?,連月不開。(范仲淹《岳陽樓記》)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游》)

  【若定】心中有數(shù),從容不迫。

 ?、僦笓]若定。(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若何】怎么樣。

  ①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zhàn)》)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dāng)于“幾許”、“多少”。

 ?、佘嚭笕舾蛇f送夫。

  八、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儆珠g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司馬遷《陳涉世家》)

 ?、诔煞磸?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蒲松齡《促織》)

 ?、勰乘噶⒂谄?。(歸有光《項脊軒志》)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贂鞔倏?,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蒲松齡《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圻^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李密《陳情表》)

  2.“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

 ?、僖箘t以兵圍所寓舍。(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诔妓^屠者朱亥。(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儋勅缂Ц笧槿怂鶜?。(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谄鸵钥谡Z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司馬遷《報任安書》)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dāng)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傥崴源钌邆湟?,天下莫不聞。(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趲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dāng)于“……的原因(緣故)”。

 ?、俪妓匀ビH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谖崴詾榇苏?,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鬯郧矊⑹仃P(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司馬遷《鴻門宴》)

  【所謂】所說的。

 ?、俅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诜俏崴^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韓愈《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僭瓉碛羞@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湯顯祖《閨塾》)

 ?、诩壁呏?,折過墻隅,迷其所在。(蒲松齡《促織》)

  九、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dāng)”“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贁啬緸楸?,揭竿為旗。(賈誼《過秦論》)

 ?、谌缓笠粤蠟榧?,崤函為宮。(賈誼《過秦論》)

 ?、圩湎嗯c歡,為刎頸之交。(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xué)》)

 ?、葳w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藿袢召疄?幫助)公子亦足矣(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賈誼《過秦論》)

 ?、酁?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以為,認(rèn)為。

 ?、俅送銮刂m(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司馬遷《鴻門宴》)

 ?、趦尚盒υ唬?ldquo;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偃缃袢朔綖榈顿?,我為魚肉。(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诜菫榭椬鬟t,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傥釋俳駷橹斠印?司馬遷《鴻門宴》)

 ?、谒鞛榛銏蟪淅镎?。(蒲松齡《促織》)

  ③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賈誼《過秦論》)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葙鵀槿笋R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孟子《魚我所欲也》)

 ?、劢駷閷m室之美為之。(《莊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谡堃在w十五城為秦王壽。(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請為王言樂。(《莊暴見孟子》)

  4.對,向。

 ?、贋橹魏?(司馬遷《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dāng)”“等到”等。

 ?、贋槠鋪硪玻颊埧`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谑巧琊⒅家?。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司馬遷《屈原列傳》)

  十、焉

  (一)兼詞。

  1.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于彼”。

 ?、偃诵?,必有我?guī)熝?在其中)。(《論語》)

 ?、诜e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從這里)。(荀子《勸學(xué)》)

 ?、畚迦苏?,蓋當(dāng)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2.相當(dāng)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偾已芍猛潦?(《愚公移山》)

 ?、诜窃僦?,焉知其若此?

 ?、垩捎腥嗜嗽谖?,罔民而可為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二)代詞。

  1.相當(dāng)于“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韓愈《師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張溥《五人墓碑記》)

  2.哪里,怎么。

 ?、傥粗芍?《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僦恋ひ郧G卿為計,始速禍焉。(蘇洵《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蹌t牛羊何擇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dāng)于“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xué)而大遺。(韓愈《師說》)

 ?、谏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蘇軾《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dāng)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俦P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杜牧《阿房宮賦》)

 ?、谟趤y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蘇軾《石鐘山記》)

  十一、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俪潜毙旃R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司馬遷《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偌床蝗唐潇馋?,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诶做@,宮車過也。(杜牧《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嬴Q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賈誼《過秦論》)

 ?、谥劣谑奶鞌喟l(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歐陽修《伶官傳序》)

 ?、酃胖瞬挥嗥垡病?蘇軾《石鐘山記》)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谖嵬跏鼛谉o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凼骨貜?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賈誼《過秦論》)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zhàn)》)

 ?、诋?dāng)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馮夢龍《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蘇軾《石鐘山記》)

 ?、谄渎劦酪惨嘞群跷?。(韓愈《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僭娫疲?ldquo;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儇M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龔自珍《病梅館記》)

 ?、圬M獨伶人也哉!(歐陽修《伶官傳序》)

  十二、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僭敢允宄钦堃阻?。(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谑看蠓蚪K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蘇軾《石鐘山記》)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僖杂職饴動谥T侯。(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诰弥?,能以足音辨人。(歸有光《項脊軒志》)

 ?、诮院棉o而以賦見稱。(司馬遷《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

 ?、谝猿绲澥吣晗模跃熗讲饺肴A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谧湟晕峥み@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張溥《五人墓碑記》)

 ?、蹜淹跻圆恢页贾?,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司馬遷《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jù)。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

 ?、俳褚詫嵭V?。(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谟啻源尉氵M(jìn)。(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僖砸划?dāng)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蹖⒆訜o怒,秋以為期。(《詩經(jīng)·氓》)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勺g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俜蛞囊越瑒t游者眾。(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诤龌昙乱云莿?。(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

 ?、儆嗯c四人擁火以入。(蘇軾《石鐘山記》)

  ②樊噲側(cè)其盾以撞。(司馬遷《鴻門宴》)

 ?、鄹鞲黢盗⒁月?。(蒲松齡《促織》)

  3.表示目的關(guān)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

 ?、僬埩⑻訛橥酰越^秦望。(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dāng)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韓愈《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蘇洵《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俨毁T者以賂者喪。(蘇洵《六國論》)

 ?、谒^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倌拘佬酪韵驑s,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偈苊詠?,夙夜憂嘆。(以:表時間)(諸葛亮《出師表》)

 ?、谥笍拇艘酝宥加柃w。(以:方位)(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圩酝鹾钜韵履挥獬蕖?以:表范圍)

  2.作語助,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例:

 ?、倌嬉约逦覒选?《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rèn)為。

 ?、倮铣家詪嫗殚L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诮砸悦烙谛旃?《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僦也槐赜觅猓t不必以。(屈原《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俟湃吮鼱T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jīng)。

  ①固以怪之矣。

 ?、谌找员M矣。

  2.通“已”,止。

 ?、贌o以,則王乎?(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以為】

  1.認(rèn)為,把……當(dāng)作或看作。

 ?、倩⒁曋嬋淮笪镆?,以為神。

 ?、卺t(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2.把……作為或制成。

 ?、倌先“僭街?,以為桂林、象郡。(賈誼《過秦論》)(以為:把它設(shè)為。)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賈誼《過秦論》)

  【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

 ?、儆嗍且杂浿?,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蘇軾《石鐘山記》)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fù)返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yīng),曰:“坐。”(司馬遷《鴻門宴》)

 ?、谕跽Z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

 ?、酃什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荀子《勸學(xué)》)

 ?、艹紵o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李密《陳情表》)

  十三、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jù)。

  ①罔不因勢象形。(魏學(xué)洢《核舟記》)

 ?、谧兎ㄕ咭驎r而化。

 ?、凵茟?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dǎo)之。

  2.依靠,憑借。

 ?、僖蚶吮?,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賈誼《過秦論》)

 ?、谝蛉酥Χ种蝗?《燭之武退秦師》)

 ?、塾忠蚝駧庞檬抡叱冀小?司馬遷《屈原列傳》)

  3.趁著,趁此。

 ?、俨蝗缫蚨裼鲋?。(司馬遷《鴻門宴》)

 ?、谝驌襞婀谧?。(司馬遷《鴻門宴》)

  4.通過,經(jīng)由。

 ?、僖蛸e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5.因為,由于。

 ?、僖蛟煊袂鍖m,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诙魉?,則思無因喜以謬賞。(魏徵《諫太宗十思書》)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

 ?、僖虬蔚俄角白喟浮?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谙嗳缫虺骤祬s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原因,緣由,機緣。

  ①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jù)

  ①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xù)。

  ①蒙故業(yè),因遺策。(賈誼《過秦論》)

 ?、诩又詭熉茫蛑责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十四、于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shè)九賓禮于庭。(在)(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诳N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③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前一個“于”:從)(荀子《勸學(xué)》)

 ?、谟谌藶榭勺I,而在己為悔。(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由于

 ?、贅I(yè)精于勤、荒于嬉。(《進(jìn)學(xué)解》)

  4.向,對,對于。

 ?、僬埛蠲缶扔趯O將軍(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quán)曰……(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韓愈《師說》)

  5.被。

  ①君幸于趙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诠蕛?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司馬遷《屈原列傳》)

  6.與,跟,同。

 ?、偕黹L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陳壽《隆中對》)

 ?、谘嗤跤Y(jié)于君。(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jì)世業(yè)。(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7.比。

 ?、倏鬃釉唬?ldquo;苛政猛于虎也。”

 ?、谇啵≈谒{(lán),而青于藍(lán)。(后一個“于”:比)(荀子《勸學(xué)》)

  【于是】

  1.相當(dāng)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儆谑琴e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林嗣環(huán)《口技》)

 ?、谖嶙嫠烙谑?,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柳宗元《捕蛇者說》)

 ?、塾谑乔赝醪粦?,為一擊缶。(對此)(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苡谑怯嘤袊@焉。(因此)(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菟炷栽嵛墓瑫x于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代漢語“于是”相同。例:

  ①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張溥《五人墓碑記》)

 ?、谟谑菫殚L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見……于】表示被動。

 ?、傥衢L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诮袷窍氁娙栌谟蓿卧?(《愚溪詩序》)

  十五、與

  (一)介詞

  1.介詞。和,跟,同。

 ?、倥婀姲陨?,未得與項羽相見。(司馬遷《鴻門宴》)

 ?、诙虤w,自與汝復(fù)算耳。(蒲松齡《促織》)

  2。給,替。

 ?、訇惿嫔贂r,嘗與人傭耕。(司馬遷《陳涉世家》)

 ?、谂c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

  3.比,和……比較。

 ?、傥崾肱c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谳^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蘇洵《六國論》)

  (二)連詞。

  1.連詞。和,跟,同。

 ?、偃恢\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勾踐滅吳》)

  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三)動詞

  1.給予,授予。

 ?、偕?,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趧t與一生彘肩(司馬遷《鴻門宴》)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

  2.結(jié)交,親附。

 ?、僖蛉酥Χ种?,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②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賈誼《過秦論》)

 ?、叟c嬴而不助五國也(蘇洵《六國論》)

  3.對付。

 ?、冽嫙溡着c耳。

  4.參加,參與。

 ?、衮q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

  5.贊許,同意。

 ?、傥崤c點也。(《論語·季氏》)

 ?、诔^夕改,君子與之。

  (四)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贌o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诨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然則廢釁鐘與?(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僦^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谂婀唬?ldquo;孰與君少長?”(司馬遷《鴻門宴》)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芪崤c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哪如”“與其……哪如……”

  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②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qū)寄傳》)

  十六、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

 ?、夙椡踉唬?ldquo;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诠誓臼芾K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xué)》)

 ?、坌於熘瑒t山下皆石穴罅。(蘇軾《石鐘山記》)

 ?、芘R視,則蟲集冠上(蒲松齡《促織》)

  2.表示條件、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偃雱t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谙蛭岵粸樗挂?,則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說》)

  3.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勺g為“就”,或不譯。

 ?、傥槐皠t足羞,官盛則近諛。(韓愈《師說》)

 ?、谌雱t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

 ?、坌t獲邑,大則得城。(蘇洵《六國論》)

  4.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轉(zhuǎn)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儆谄渖硪?,則恥師焉,惑矣。(韓愈《師說》)

 ?、谑植门e,則雙超忽而躍。(蒲松齡《促織》)

  ③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詩經(jīng)》)

  5.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和“非”“不”呼應(yīng)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俜撬绖t徙爾。(柳宗元《捕蛇者說》)

 ?、诜瞧渖碇N則不食。(《勾踐滅吳》)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2.表對已然或發(fā)現(xiàn)的強調(diào)。可譯為“已經(jīng)”“原來”、“原來已經(jīng)”。

  ①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崤之戰(zhàn)》)

  (三)名詞

  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shù)。

  ①《論語》六則。

  2.準(zhǔn)則,法則。

 ?、僖陨碜鲃t。(成語)

  (四)動詞,效法

 ?、僮窈箴?、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輒”,總是,常常。

  ①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

  【則是】只當(dāng)是。

  ①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關(guān)漢卿《竇娥冤》)

  【則則】贊嘆的聲音。

 ?、龠B呼則則。

  十七、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谇刈钥姽詠矶嗑磭L有堅明約束者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shù)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xùn)|西”“……件事情”。

  ①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诨虍愑诙咧疄椋卧?(范仲淹《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傺灾踩羯跗菡?柳宗元《捕蛇者說》)

 ?、谌煌鶃硪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dāng)于“的”。

 ?、偾笕丝墒箞笄卣?,未得。(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陧曋?,煙炎張?zhí)欤笋R燒溺死者甚眾。(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倭H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

 ?、俳叻钷o伐罪。(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诠耪咭蕴煜聻橹?,君為客。

 ?、圻h(yuǎn)者數(shù)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偃徊偎炷芸私B,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畚崞拗牢艺?,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俸握?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谡l為大王為此計者?(司馬遷《鴻門宴》)

  十八、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诓恢獙④妼捴链艘病?之:我)(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鄢寄耸芯牡锻勒撸訑?shù)存之。(之:我)(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芮夜涌v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萑徽Z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dān)憂。(之:你)(林覺民《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俜蜃佑岫颊呓圆挥?。(《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后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壑x又何知。(莊子《逍遙游》)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fù)秦曲。(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倩①畛鲇阼裕斢駳в跈持?,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谧佣紙蟾改钢?,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俪贾畨岩?,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鄄换计浔娭蛔阋?,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芡鯚o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

 ?、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韓愈《師說》)

 ?、谄┤粢匀馔娥H虎,何功之有哉?(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墼娫疲?ldquo;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xué)》)

 ?、谌苏l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司馬遷《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

 ?、偬钊还闹屑冉?,棄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谟囔珉欢樱弥?,能以足音辨人。(歸有光《項脊軒志》)

 ?、垌曋?,煙炎張?zhí)臁?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三)動詞,到……去。

 ?、俸鸀楹蹂劐赜沃?(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谵梢灾湃f里而南為?(莊子《逍遙游》)

 ?、塾袪颗6^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高中課本文言文虛詞的解釋

3767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