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2017年高三上學期語文檢測試卷及答案
廣東省肇慶市2017年高三上學期語文檢測試卷及答案
在高考前,對于高中語文要怎樣有條不紊的做練習呢?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帶你一塊來做份廣東省肇慶市2017年高三上學期語文檢測試卷,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
廣東省肇慶市2017年高三上學期語文檢測試卷
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真實和美
施蟄存
法國作家梅里美曾對俄羅斯作家屠格涅夫說:“您的詩首先尋求真實,而后自然就有了美。”美國女詩人瑪格列特&威爾金蓀在她的《現(xiàn)代詩的技巧》中也說:“歸根結底,什么東西使一首詩有生命呢?可以不假思索地立刻就回答,‘要這首詩里有真實和美。’一首詩里的真實和美是作者心靈的真實和美與作者優(yōu)越的技巧相結合的成果。所謂優(yōu)越的技巧,是說它能夠把真實和美提供給別人,使他們有深刻的印象,永遠不會忘卻。”
詩的美,離不了真實。這是就詩論詩。其實,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也都離不了真實。梅里美把真實列為第一位,而美則從真實中“自然”獲得。威爾金蓀則把真實和美分為兩個成分,它們都需要優(yōu)越的技巧來表現(xiàn)。梅里美是為了贊揚俄羅斯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威爾金蓀是為了討論詩的技巧。因此,二人的話各有偏重。但梅里美這句話,如果斷章取義,容易使人認為“真實即是美”。
真實和現(xiàn)實微有不同。社會的實際情況叫做現(xiàn)實,思想、情緒的實際情況叫做真實。詩,特別是抒情詩,并不必須描寫、表現(xiàn)或反映社會現(xiàn)實,但詩人所描寫、表現(xiàn)或反映的思想感情,必須符合于他自己的心靈狀態(tài),這就是詩的真實性。“反對無病呻吟”是五四運動提出的新詩口號,其意義也正是要求真實。解放以來,我們有許多詩人的詩,都是為趕政治任務而作,當然不能說沒有好詩,但很多都不像是由衷之言。盡管寫得激昂慷慨,赤膽忠心,在讀者中卻不起作用。新詩的發(fā)展,我以為,首先尋求真實。
詩的美,固然并不完全是技巧所賦予,但與技巧很有關系。寫詩不同于寫散文,更不同于記錄口語。語言文字的技巧加工,可以使一首詩中美的本質(zhì)獲得更美的形象及效果。近年來,許多詩作之所以“沒有味道”,大概可以說:一半是由于沒有真實性,一半是由于沒有技巧加工。近來詩壇上出現(xiàn)了一種“古怪詩”,或稱“朦朧詩”,使許多人嘩然。這種詩我看過,覺得并不是“異軍蒼頭突起”,也不是“離經(jīng)叛道”,不過有幾位青年詩人在摸索詩的技巧而已。維諾格拉陀夫在《蘇聯(lián)文藝學的當前任務》中有一段話值得參考:“在文藝作品中,特別是用來有力地諷刺或表現(xiàn)形象的文字,可以創(chuàng)造廣泛的甚至出乎意料的上下文,使其本來相距很遠的意義接近起來。思想、形象、結構、字句,在藝術作品中的相互作用非常密切……”“朦朧詩”的作者所運用的技巧,一般說來,也正是這一種手法。由于多年以來,人們所讀到的都是“開口見喉嚨”的詩,現(xiàn)在面對一種需要腦子想一想的詩,難怪就搖頭了。
對于青年詩人摸索新的技巧,應該放手一些。如果新詩壇有掌舵的人,他應當注意的是詩的真實性。
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梅里美和威爾金蓀的說法雖然不同,但都肯定了真實對于詩歌的重要性。
B.梅里美說:“您的詩首先尋求真實,而后自然就有了美。”這句話的意思是:真實就是美。
C.所謂詩的真實性,是指詩人所描寫、表現(xiàn)或反映的思想感情,和他自己的心靈狀態(tài)相符合。
D.一首詩歌的美是真實的思想情感和優(yōu)越的語言文字技巧加工相結合的結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解放以來,我們許多詩人為趕政治任務而創(chuàng)作,許多作品缺乏真實性,盡管寫得激昂慷慨,赤膽忠心,卻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
B.近來詩壇上出現(xiàn)了一種 “古怪詩”,人們一片嘩然,有人說是“異軍蒼頭突起”,也有人說是“離經(jīng)叛道”,作者卻有不同看法。
C.“朦朧詩”創(chuàng)作運用了“創(chuàng)造廣泛的甚至出乎意料的上下文,使其本來相距很遠的意義接近起來”這樣的技巧。
D.由于多年以來,人們所讀到的都是一些沒有技巧加工的詩,所以難以接受需要腦子想一想的“朦朧詩”。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近來詩壇上出現(xiàn)的“朦朧詩”,是幾位青年詩人在摸索詩的技巧而已,對于青年詩人摸索新的技巧,不應該有過多的束縛。
B.真實是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的生命,所以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首先應該追求真實。
C.詩歌由于追求美感,所以需要語言文字的技巧加工,使詩中美的本質(zhì)獲得更美的形象及效果,散文和記錄口語則不必講技巧。
D.文藝作品要追求的是真實,而真實和現(xiàn)實有所不同,詩歌如果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就不必考慮是否描寫、表現(xiàn)或反映了社會的實際情況。
二、古代詩文閱讀(61分)
(一)文言文閱讀(44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14小題。
(1)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觯Y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shù)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shù)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shù)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3分)
A.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B.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C.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D.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田父紿曰 紿:欺騙
B.何興之暴也 暴:殘暴
C.騎皆伏曰 伏:通“服”,心服
D.吾知公長者 長者:年高有德的人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①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②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B.①項王瞋目而叱之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C.①是何楚人之多也 ②夫晉,何厭之有
D.①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②申之以孝悌之義
7.下列與“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句式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大王來何操 B.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C.客有吹洞簫者 D.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赤泉侯指漢將楊喜,他因破項羽有功,后被封赤泉侯。
B.江東,秦漢時指長江下游地區(qū)。
C.項羽,名籍,字羽。項羽自稱為“籍”,是謙稱。
D.亭長是秦漢時鄉(xiāng)官,騎司馬是騎兵將領官名。
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垓下被圍的困境中,項羽帳中夜飲,“慷慨悲歌”,慨嘆自己時運不利,戀戀不舍地和名騅、虞姬訣別,充滿了悲涼和無奈的情緒。“垓下之圍”刻畫出項羽多情善感的性格側(cè)面。
B.東城快戰(zhàn),共寫了項羽“潰圍、斬將、刈旗”的三次行動,表現(xiàn)了項羽是一個勇猛無敵的人,同時也表現(xiàn)了他的自負。
C.項羽在絕境中,分析自己戰(zhàn)敗的原因:他在軍事上由優(yōu)勢變?yōu)榱觿?,滅亡就在面前,不僅是因為自己用兵的過失,更在于天命難違。
D.項羽進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殺之后身受重傷,此時看到了背楚投漢的故人呂馬童,于是贈頭給他,自刎而死,這個情節(jié)再次表現(xiàn)了項羽的視死如歸。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1)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4分)
(2)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3分)
(2)
李參,字清臣,鄆州須城人。以蔭知鹽山縣。歲饑,諭富室出粟,平其直予民,不能糴者,給以糟籺,所活數(shù)萬。
通判定州,都部署夏守恩貪濫不法,轉(zhuǎn)運使使參按之,得其事,守恩謫死。知荊門軍,荊門歲以夏伐竹,并稅簿輸荊南造舟,積日久多蠹惡不可用,牙校破產(chǎn)不償責。參請冬伐竹,度其費以給,余募商人與為市,遂除其害。
歷知興元府,淮南、京西、陜西轉(zhuǎn)運使。部多戍兵,苦食少。參審訂其闕,令民自隱度麥粟之贏,先貸以錢,俟谷熟還之官,號“青苗錢”。經(jīng)數(shù)年,廩有羨糧。熙寧青苗法,蓋萌于此矣。
朝廷患邊費益廣,參建議輦錢邊郡,以平估糴,權罷入中法。比其去,省榷貨錢千萬計。召為鹽鐵副使,以右諫議大夫為河北都轉(zhuǎn)運使。與安撫使郭申錫相視決河,議不協(xié);又與真定呂溱相惡,二人皆得罪,參移使河東,知荊南。
嘉祐七年,召為三司使,參知政事孫抃曰:“參為主計,外臺將承風刻剝天下,天下之民困矣。”乃改群牧使。詔王安石、王陶置局經(jīng)度國計,參言:“官各有職,臣若不任事,當從廢黜。不然,乞罷此局。”從之。
治平初,加集賢院學士、知瀛州,賜黃金百兩,帥臣有賜自參始。再遷樞密直學士、知秦州。蕃酋藥家族作亂,討平之,得良田五百頃,以募弓箭手。居鎮(zhèn)閱歲,未嘗以邊事聞。英宗遣使問故,對曰:“將在邊,期于無事而已,不敢妄以寇貽主憂。”以疾解邊任,判西京御史臺,起知曹、濮二州。神宗久知其才,書姓名于殿柱。以知永興軍,不行,卒,年七十四。
參無學術然剛果嚴深喜發(fā)擿奸伏不假貸事至即決雖簿書纖悉不遺時稱能吏。
(選自《宋史&李參傳》)
11.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參無學術/然剛果嚴深/喜發(fā)擿奸伏/不假貸/事至即決/雖簿書纖悉/不遺時/稱能吏。
B.參無學術/然剛果嚴深/喜發(fā)擿奸伏/不假貸/事至即決/雖簿書纖悉不遺/時稱能吏。
C.參無學術/然剛果嚴深/喜發(fā)擿奸伏/不假貸事/至即決/雖簿書纖悉不遺/時稱能吏。
D.參無學術/然剛果嚴/深喜發(fā)擿奸/伏不假貸/事至即決/雖簿書纖悉不遺/時稱能吏。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如屈平字原,曾點字皙,李白字太白,李漁字笠翁。
B.“蔭”,即恩蔭。又稱為任子、門蔭、蔭補、世賞,是中國上古時代世襲制的一種變相。是指因上輩有功而給予下輩入學任官的待遇。
C.“遷”指調(diào)動官職,一般是提升調(diào)用。一般情況下,“轉(zhuǎn)遷”、“遷調(diào)”表示調(diào)職;“右遷”、“遷除”、“遷謫”表示升職;“左遷”表示削職降等。
D.“御史臺”是中國古代一種官署名。東漢至元設置的中央監(jiān)察機構,以御史負責監(jiān)察事務,御史所居官署稱御史府,又稱蘭臺、烏臺、憲臺。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參關心民生。他任鹽山知縣時,遇到荒年,就告諭富有人家拿出糧食,平價售給百姓,有貧窮買不起的,就發(fā)給酒糟和糧食的碎屑,救活了幾萬人。
B.李參敢于走在改革前沿。任淮南、京西、陜西轉(zhuǎn)運使時,為解決兵士缺糧問題,他參考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先貸錢給百姓,待糧食收獲后以糧償貸,史稱“青苗錢”。
C.李參懂得應變。在朝廷為邊防費用增加而擔憂的時候,他建議運錢到邊界各州,平價買進糧食,為朝廷節(jié)省了數(shù)以千萬的邊防貨物交易費用。
D.李參練達能干,得到朝廷的重用。他提出的建議常被采納,他加官后作為長官受到賞賜,后來神宗趙頊甚至把李參的名字寫在殿柱上以示推重。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參請冬伐竹,度其費以給,余募商人與為市,遂除其害。
(2)將在邊,期于無事而已,不敢妄以寇貽主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