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卷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
全國卷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
高考使用全國卷,語文的試卷相信大家都做了不少,想要更好的備考,就多做語文試卷吧。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提供關(guān)于全國卷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全國卷高考語文試卷題目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青花瓷發(fā)展的黃金時代是明朝永樂、宣德時期,與鄭和下西洋在時間上重合,這不能不使我們思考:航海與瓷器同時達到鼎盛,僅僅是歷史的偶然嗎?從歷史事實來看,鄭和下西洋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歷史契機。近三十年的航海歷程推動了作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產(chǎn)與外銷,不僅促進技術(shù)創(chuàng)新,使青花瓷達到瓷器新工藝的頂峰,而且改變了中國瓷器發(fā)展的走向,帶來了人們審美觀念的更新。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鄭和遠航帶來活躍的對外貿(mào)易,青花瓷也許會像在元代一樣,只是中國瓷器的諸多品種之一,而不會成為主流,更不會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見,青花瓷崛起是鄭和航海時代技術(shù)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的碩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動文明大交融的同時,也推動了生產(chǎn)技術(shù)與文化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作為中外文明交融的結(jié)晶,青花瓷真正成為中國瓷器的主流,則是因為成化年間原料本土化帶來了民窯青花瓷的崛起。民窯遍地開花,進入商業(yè)化模式之后,幾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一種海外流行的時尚由此成為中國本土的時尚,中國傳統(tǒng)的人物、花鳥、山水,與外來的伊斯蘭風格融為一體,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進而走向世界,最終萬里同風,成為世界時尚。
一般來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而時尚興盛則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因此,瓷器的演變之所以引人注目,還在于它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從單一向多元社會的轉(zhuǎn)型同步。瓷器的演變與社會變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使我們對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如果說以往人們所了解的明初是一個復興傳統(tǒng)的時代,其文化特征是回歸傳統(tǒng),明初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則可以使人們對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個新的認識。事實上,與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關(guān),明代中國正是通過與海外交流而走向開放和進步的,青花瓷的兩次外銷高峰就反映了這一點。第一次在亞非掀起了中國風,第二次則興起了XX的中國風。
可見,明代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zhuǎn)折時期,也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重要轉(zhuǎn)型時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動了中國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的轉(zhuǎn)型,青花瓷以獨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變過程,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從單一走向多元的例證。
(摘編自萬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
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鄭和下西洋推動了瓷器生產(chǎn)、銷售和技術(shù)創(chuàng)新,帶來了青花瓷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發(fā)展進入新階段,此時青花瓷與外來文化已無關(guān)系。
C.明代社會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風格表明當時社會比較開放和進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動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從而推動了當時的社會向多元轉(zhuǎn)型。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guān)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通過元明兩代瓷器的比較,論證了瓷器發(fā)展與審美觀念更新的關(guān)系。
B.文章從民窯崛起、商業(yè)化和風格變化等方面論述了青花瓷成為世界時尚的過程。
C.文章論述青花瓷崛起的軌跡,為中外交往推動明代社會轉(zhuǎn)型的觀點提供了例證。
D.文章提出問題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論證了崛起帶來的影響。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為商品大量生產(chǎn)和外銷,青花瓷可能就不會崛起
B.時尚興盛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可見青花瓷興盛的成化年間社會變化很快。
C.青花瓷外銷掀起世界性的中國風,可見青花瓷對明代的世界影響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領(lǐng)了世界時尚,由此帶來的啟示是,應注重社會的多元和開放。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4~6題。(12分)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話從哪里說起?等到你要說話,什么話都是那樣渺茫地找不到個源頭。
此刻,就在我眼簾底下坐著,是四個鄉(xiāng)下人的背影:一個頭上包著黯黑的白布,兩個褪色的藍布,又一個光頭。他們支起膝蓋,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墻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簡單的東西:一個是白木棒,一個籃子,那兩個在樹蔭底下我看不清楚。無疑地他們已經(jīng)走了許多路,再過一刻,抽完一筒旱煙以后,是還要走許多路的。蘭花煙的香味頻頻隨著微風,襲到我官覺上來,模糊中還有幾段山西梆子的聲調(diào),雖然他們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鐵紗窗以外。
永遠是窗子以外,不是鐵紗窗就是玻璃窗,總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動的顏色、聲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過是永遠地在你窗子以外罷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區(qū)域的起伏的山巒,昨天由窗子外映進你的眼簾,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動著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麥黍,都有人流過汗;每一粒黃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間還有的是周折,是熱鬧,是緊張!可是你則并不一定能看見,因為那所有的周折,熱鬧,緊張,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著。
在家里罷,你坐在書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兩樹馬纓,幾棵丁香;榆葉梅橫出瘋權(quán)的一大枝;海棠因為缺乏陽光,每年只開個兩三朵——葉子上滿是蟲蟻吃的創(chuàng)痕,還卷著一點焦黃的邊;廊子幽秀地開著扇子式,六邊形的格子窗,透過外院的日光,外院的雜音。什么送煤的來了,偶然你看到一個兩個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臉;什么米送到了,一個人掮著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過屏門;還有自來水,電燈、電話公司來收賬的,胸口斜掛著皮口袋,手里推著一輛自行車;更有時廚子來個朋友了,滿臉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進門房;什么趙媽的丈夫來拿錢了,那是每月一號一點都不差的,早來了你就聽到兩個人唧唧噥噥爭吵的聲浪。那里不是沒有顏色、聲音、生的一切活動,只是他們和你總隔個窗子,——扇子式的,六邊形的,紗的,玻璃的!
你氣悶了,把筆一擱說,這叫做什么生活!檢點行裝說,走了,走了,這沉悶沒有生氣的生活,實在受不了,我要換個樣子過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剎的名勝,又可以知道點內(nèi)地純樸的人情風俗。走了,走了,天氣還不算太壞,就是走他一個月六禮拜也是值得的。
沒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遠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內(nèi)的。不錯,許多時髦的學者常常驕傲地帶上“考察”的神氣,架上科學的眼鏡,偶然走到哪里一個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無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檢查他們的行李,有誰不帶著罐頭食品,帆布床,以及別的證明你還在你窗子以內(nèi)的種種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們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鈔票;一到一個地方,你有的是一個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則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層玻璃,或是鐵紗!隱隱約約你看到一些顏色,聽到一些聲音,如果你私下滿足了,那也沒有什么,只是千萬別高興起說什么接觸了,認識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過!(有刪改)
4. 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第二段描寫窗外四個鄉(xiāng)下人的背影,筆觸細致,表露出觀看者對他們的陌生與好奇,并引發(fā)下文關(guān)于窗子內(nèi)外的感嘆。
B. 既然所有活動的顏色、聲音、生的滋味,永遠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過健康的旅行,領(lǐng)略了名勝古跡和風土人情,就會獲得深刻的認識。
C. 本文寫“時髦的學者”架上“科學的眼鏡”,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調(diào)侃的方式來譏刺他們的“考察”不過是浮光掠影罷了。
D. 開頭的“話從哪里說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讀完全文之后,就會明白作者正是從那種渺茫之感開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 結(jié)合全文,說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6.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兩個不同的人稱,其中蘊涵著怎樣的態(tài)度?請結(jié)合全文進行分析。(6分)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材料一: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總量也在不斷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對天氣、土壤、水的環(huán)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廚垃圾與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燒,產(chǎn)生有毒物質(zhì),威脅著居民健康,這種現(xiàn)象正在向農(nóng)村地區(qū)漫延。
垃圾分類作為垃圾處理的前端環(huán)節(jié),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認,分類收集不僅能大幅度減少垃圾給環(huán)境帶來的污染,節(jié)約垃圾無害化處理費用,更能使資源得到重復利用,有人將垃圾稱為“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據(jù)保守估計,我國城市每年丟棄的可回收垃圾價值在300億元左右。但我國的垃圾分類工作一直難以有效推進,相關(guān)調(diào)查顯示,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垃圾分類效果不明顯或完全沒有效果。
(摘編自《垃圾變資源,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類,2017年4月5日新華網(wǎng)》)
材料二:
筆者所在的小區(qū),居民樓前三個垃圾桶分別表示出應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廚垃圾??墒谴蠖鄶?shù)居民還是把垃圾混雜在一起,一扔了之。問及原因時,有人說:“我辛辛苦苦分了類,環(huán)衛(wèi)車輛卻混在一起運走了,分類還有什么意義?”
這種現(xiàn)象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垃圾分類處理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包括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各個環(huán)節(jié)必須配套銜接,才能高效運行。分類投放是居民的責任;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是政府的責任。分類投放的參與率和準確率較低,會影響垃圾分類制度的實施效果;而分類的目標和途徑不十分清晰,后端分類處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響前端居民分類的積極性。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轉(zhuǎn)發(fā)國家發(fā)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給出了我國推進垃圾分類的總體路線圖。但是,這一方案即使再科學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動員、全民參與,也難以由藍圖變?yōu)楝F(xiàn)實。我們應當認識到,生活垃圾雖然有資源屬性,但污染屬性更不可忽視。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資源放錯了地方”而已,實際上,那就是隨意丟棄污染物、危害環(huán)境的行為。垃圾分類是我們作為“污染者”的基本責任,責無旁貸。當然,各地政府同樣不能以“居民沒有分類”“缺乏資金”等理由拖延、觀望,應當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堅持政府主導,根據(jù)本地特點,做好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設(shè)施體系建設(shè),同時制定完善的懲罰和獎勵的政策措施。
隨著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的持續(xù)推進、國民素質(zhì)的提升和垃圾處理設(shè)施的進步,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門前雪”打掃干凈吧!各負其責,各盡氣力,形成合力,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一定能夠?qū)崿F(xiàn),垃圾分類前景可期。
(摘編自劉毅《垃圾分類應自掃門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報》)
7.下列關(guān)于民眾對垃圾分類認知與實踐相關(guān)情況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大多數(shù)民眾都知道垃圾分類的概念,而50.9%的民眾“僅了解常見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眾對垃圾分類的認知程度與實踐情況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從未進行分類的都是少數(shù)。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類意識,而是后端分類處理不到位、不完善,挫傷了他們分類的積極性。
D.居民分類投放的參與率和準確率較低,是我國以往垃圾分類工作難以有效推進的主要原因。
8.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兩項是(5分)( )(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對民眾的認知與實踐情況作了統(tǒng)計;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類難以有效推進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知與實踐制約著垃圾分類的實施效果,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有助于形成輿論氛圍,增強居民分類投放、分類收集的意識。
C.生活垃圾既有資源屬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屬性,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所謂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這類說法并不準確。
D.針對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種理由對垃圾分類工作拖延、觀望的情況,《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懲罰和獎勵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發(fā)布,明確了我國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總體規(guī)劃,具有重要的新聞價值,受到主流媒體的關(guān)注。
9.怎樣才能有效跪進我國的生活垃圾分類?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概括。(4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趙憙字伯陽,南陽宛人也。少有節(jié)操。從兄為人所殺,無子,憙年十五,常思報之。乃挾兵結(jié)客,后遂往復仇。而仇家皆疾病,無相距者。憙以因疾報殺,非仁者心,且釋之而去。顧謂仇曰:“爾曹若健,遠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見,即除為郎中,行偏將軍事,使詣舞陰,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尋、邑,憙被創(chuàng),有戰(zhàn)勞,還拜中郎將,封勇功侯。鄧奉反于南陽,憙素與奉善,數(shù)遺書切責之,而讒者因方憙與奉合謀,帝以為疑。及奉敗,帝得憙書,乃驚曰:“趙憙真長者也。”后拜懷令。大姓李子春先為瑯邪相,豪猾并兼,為人所患。憙下車,聞其二孫殺人事未發(fā)覺,即窮詰其奸,收考子春,二孫自殺。京師為請者數(shù)十,終不聽。時趙王良疾病將終,車駕親臨王,問所欲言。王曰:“素與李子春厚,今犯罪,懷令趙憙欲殺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無復言。其年,遷憙平原太守。時平原多盜賊,憙與諸郡討捕,斬其渠帥,余黨當坐者數(shù)千人。憙上言:“惡惡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師近郡。”帝從之,乃悉移置潁川、陳留。于是擢舉義行,誅鋤奸惡。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輒死,歲屢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賜爵關(guān)內(nèi)侯。時南單于稱臣,烏桓、鮮插并來入朝,帝令憙典邊事,思為久長規(guī)。建初五年,憙疾病,帝親幸視。及薨,車駕往臨吊。時年八十四。謚曰正侯。
(節(jié)選自《后漢書•趙憙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下車,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職。后來又常用“下車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將嫌犯拘捕關(guān)進監(jiān)獄,然后再作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工作。
C.車駕,原指帝王所乘的車,有時因不能直接稱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稱。
D.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三國演義》中就經(jīng)常提到“京師”,現(xiàn)代泛指首都。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趙熹耿直磊落,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節(jié)操,從兄被害,為給從兄報仇,他有備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為暫時放過仇家。
B.趙熹忠于朝廷,除惡得到支持。他雖與鄧奉友善,但屢次譴責鄧謀反,最終受到皇上贊賞。擔任懷令時,堅持誅殺李子春,皇上也拒絕了趙王求情。
C.趙熹制止禍患,大力推崇義行。他擔任平原太守時,誅殺盜賊首領(lǐng),但對待余黨卻能區(qū)別處理,只是將他們遷往異地,并教導他們應該棄惡從善。
D.趙熹忠于職守,身后深享哀榮。他官拜太尉時,南單于稱臣,烏桓等來朝,于是受命對邊事作長久規(guī)劃。他患病去世期間,皇上親自前往慰問吊唁。
1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無復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輒死,歲屢有年,百姓歌之。
(二)古代詩歌鑒賞(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送子由使契丹 蘇軾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應夢武林春②。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宮。蘇轍時任翰林學士,常出入宮禁。②武林:杭州的別稱。蘇軾時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譽為“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后來入吐蕃會盟,酋長問他:“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騙他說:“彼李揆,安肯來邪?”
14.本詩尾聯(lián)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對此進行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本聯(lián)用李揆的典故準確貼切,因為蘇軾兄弟在當時聲名卓著,與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遼闊,人才濟濟,豪杰輩出,即使卓越如蘇軾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從李揆的典故推斷,如果蘇轍承認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蘇軾告訴蘇轍,作為大國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謙恭的君子風度。
E.蘇軾與蘇轍兄弟情深,此時更為遠行的弟弟擔心,希望他小心謹慎,平安歸來。
15.本詩首聯(lián)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性格?請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5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莊子•逍遙游》中以八千年為一季的大椿為例,闡述何為“大年”,隨后指出八百歲的長壽老人實在不算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劉禹錫在《陋室銘》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來借指自己的陋室,抒發(fā)自己仰慕前賢、安貧樂道的情懷。
第II卷 表達題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龠@是一條經(jīng)典的旅游路線,既能讓你飽覽大自然巧奪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讓你領(lǐng)略多姿多彩的異域風情。
?、诮陙磙r(nóng)民收入穩(wěn)步增長,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對商場里琳瑯滿目的高檔電器也不再望塵莫及了。
③他在學習上堅持博學審問,對待工作更是兢兢業(yè)業(yè),經(jīng)過長時間的努力,終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苡捎谶^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斷,不肯認真研究調(diào)查,他對于群眾的意見總是充耳不聞,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評。
?、萦械耐瑢W過去對語文學習不重視,到了高中才發(fā)現(xiàn)既要補欠賬,又要學新知識,被弄得左支右絀,狼狽得很。
⑥央視《中國詩詞大會》這個溫文爾雅的節(jié)目走紅,引起社會廣泛關(guān)注,節(jié)目中一舉奪冠的小姑娘更是成為談論的焦點。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3分)( )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經(jīng)推出了40多次以聲光電技術(shù)打造的主題鮮明的展覽,是建院90年來展覽次數(shù)最多的一年。
B.書法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近年來在教育部門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學書法教育蓬勃發(fā)展,學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國傳統(tǒng)的“二十四節(jié)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使得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這家公司雖然待遇一般,發(fā)展前景卻非常好,許多同學都投了簡歷,但最后公司只錄取了我們學校推薦的兩個名額。
19.下列各句中,表達得體的一句是(3分)( )
A.我剛在姑姑家坐下來,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無聊地翻翻閑書,看看電視。
B.這么珍貴的書您都毫不猶豫地借給我,太感謝了,我會盡快璧還,請您放心。
C.這種壁紙是最近才研制出來的,環(huán)保又美觀,貼在您家里會讓寒舍增色不少。
D.我們夫婦好不容易才得了這個千金,的確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對她嚴格要求。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
為了保護自己,變色龍經(jīng)常換上與環(huán)境接近的顏色。人們對此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看法,以為變色龍 ① ,就可以變成什么顏色。其實,② 。蜥蜴類動物的皮膚變色 ③ ,溫度和光線是其決定因素,而且每種蜥蜴能變什么顏色也是固定的。
21.下面文段有三處推斷存在問題,請參考①的方式,說明另外兩處問題。(5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縣更名為九寨溝縣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經(jīng)濟有了較快發(fā)展,可見,更名必然帶來城市的發(fā)展。我市的名字不夠響亮,這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經(jīng)濟發(fā)展。如果更名,就一定會帶來我市的經(jīng)濟騰飛,因此,更名的事要盡快提到日程上來。
?、?更名并不一定能帶來城市的發(fā)展。
?、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偬煨薪。右宰詮姴幌?。(《周易》)
?、诼稄慕褚拱祝率枪枢l(xiāng)明。(杜甫)
?、酆雾殰\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苁芄庥谕粢娨惶?,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荼仨毟矣谡暎@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魯迅)
⑥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shù)名句化育后世。讀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
請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chǔ)確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全國卷高考語文試卷答案
1.【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B項“此時青花瓷與外來文化已無關(guān)系”說法錯誤。C項“但青花瓷的風格表明當時社會比較開放和進步”無中生有,原文只是說“明初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則可以使人們對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個新的認識”。D項,“從而推動了當時的社會向多元轉(zhuǎn)型”說法錯誤,原文只是說“青花瓷以獨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變過程,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從單一走向多元的例證”。
2.【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A項“論證了瓷器發(fā)展與審美觀念更新的關(guān)系”說法錯誤,文章第一段通過元明兩代瓷器的比較,證明青花瓷崛起是鄭和航海時代技術(shù)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的碩果。
3.【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B項“可見青花瓷興盛的成化年間社會變化很快”文中沒有體現(xiàn)這一內(nèi)容。
4.【答案】B
【解析】B項,“通過健康的旅行,學科&網(wǎng)領(lǐng)略了名勝古跡和風土人情,就會獲得深刻的認識”不對,原文中結(jié)尾說“沒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遠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內(nèi)的。”“所看到的多半則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層玻璃,或是鐵紗……只是千萬別高興起說什么接觸了,認識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過!”
5.【答案】①有形的各種窗子;
?、跓o形的窗子,指人的內(nèi)心與外在世界的隔膜;
?、劾硐胝者M現(xiàn)實的窗口;
?、苋藗冃闹袝r時約束自己的框框;
?、萑巳丝释蜷_,卻很難敞開的心靈之窗。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需要學生篩選信息,仔細閱讀原文,找出相關(guān)語段,提煉中心意思即可。
6.【答案】
①人稱靈活變換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暢、思維不受阻礙,更顯出“窗”對人們的無所不在的約束;
?、谝岳页5目谖擎告傅纴?,更顯親切,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易與心靈深處的交流;
?、凼棺x者體會到作者的真誠態(tài)度,增加了內(nèi)容的可信度。
(每點2分)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表達技巧。人稱的使用非常講究。第一人稱:敘述較為親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第二人稱,便于直接對話,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強親切感,同時使抒情更加強烈感人;第三人稱,能夠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xiàn)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反映現(xiàn)實較為靈活自如。
7.【答案】D
【解析】解答此題,應先仔細閱讀各選項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找準相應的的答題區(qū)間,再認真加以比較,明辨正誤。題中,根據(jù)“材料二”“分類的目標和途徑不十分清晰,后端分類處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響前端居民分類的積極性”的說法可知D項說法的錯誤。
8.【答案】AC
9.【答案】(1)居民平時要強化垃圾分類意識,堅持垃圾分類存放、投送垃圾。(2)政府要負起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責任。(3)居民和政府要各負其責,各盡其力,形成合力。
【解析】解答此題,要抓住題干中“怎樣才能有效推進我國的生活垃圾分類”這個問題,在文本中篩選相關(guān)信息;同時注意題干中“結(jié)合材料”一語,切忌憑空隨意作答。比如,從材料一所列之表可以看出,雖然知道垃圾應該分類的人很多,但僅了解簡單分類的人也不少,由此可知還應加強宣傳;從材料二中“有人說”的話語可知,政府要負起責任;由材料二結(jié)尾“各負其責,各盡氣力,形成合力”等語可知要大家都盡力;等等。
10.A
【解析】孫憙,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 意思是:更始即位,舞陰(地名)大戶人家李氏擁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去招降他們。李氏不肯,說:“聽說宛人趙氏有孤孫趙憙,以信義聞名,愿意向他投降。”
11.【答案】B
【解析】收考是指拘捕拷問。“考”是通假字,拷問的意思。
12.【答案】C
【解析】原文是“余黨當坐者數(shù)千人”
13.【答案】(1)皇帝說:“官吏依法行使,法律才不會被枉曲,你另外說些別的想說的吧。” 趙王再也沒有回答的話。
(2)后來青州遭遇嚴重蝗災,(這些蝗蟲)一侵入到平原郡境內(nèi)就死了,(平原郡)每年都有好收成,百姓都歌頌趙憙。
【解析】(1)句中的“枉”“更”“它”“復”,加被動句式。(2)句中的“大”“界”“輒”“屢”“之”,加省略句。
14.【答案】CE
【賞析】蘇軾此詩,諄諄囑咐,勸勉有加,壯愛國之行色,見兄弟之親情。
首聯(lián)點題,寫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這次也不會因遠別而悲傷落淚。蘇軾兄弟情誼頗深,蘇轍23歲前與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離。23歲進入仕途,從此宦游四方,會少離多。盡管如此,他們?nèi)韵⑾⑾嚓P(guān)。蘇軾一生屢遭貶謫,蘇轍受累不怨。在“烏臺詩案”中,蘇轍寧肯舍棄官帽以營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蘇轍傳》說:“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蘇轍此去,雖為遠別,但暫作分離,一向樂觀曠達的蘇軾自然不作兒女之態(tài)。
頷聯(lián)勸勉。上句勉勵蘇轍不辭辛苦,其中的“驛騎”原指驛站快馬.此代使臣;“凌風雪”寫出了路途的艱辛。下句鼓勵兄弟不辱使命,漢朝時匈奴自稱天驕,以后用以代異族。鳳是傳說中的祥瑞之鳥;麟是傳說中的仁德之獸,此以之代轍。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見國家之仁惠。這句是說.要讓遼主認識你這仁德之國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國風范。
頸聯(lián)囑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時時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記故國。下句設(shè)想子由夢境,夢中的湖光山色應該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時蘇軾任職杭州,故有此語。
尾聯(lián)望歸。這里用李揆指子由,這不僅因為蘇軾兄弟在當時的名位與聲望,舉世皆有所聞,而且以此告誡子由,出使北蕃,決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國家利益為重,實乃警精含蓄之語。
這首詩以送別為題,寫出蘇軾對子由出使遼國的復雜心理,一再勸勉,諄諄囑咐,殷殷盼歸。語言平實,自然流暢,屬對工穩(wěn),用事精警。寫尋常之題材,寄兄弟之親情,明國家之大義,實乃蘇詩中抒寫愛國情懷之佳作。
15.【答案】①忠于國家,赤誠豪邁。盡管此時他已被排擠出朝廷,但依然關(guān)心朝政,他的愛國感情并不因此減少半分。②雖為遠別,依舊曠達。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這次也不會因遠別而悲傷落淚。③胸懷博大,顧全大局。無論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患難之中,勸勉有加,無少怨尤。
【解析】蘇軾此詩,諄諄囑咐,勸勉有加,壯愛國之行色,見兄弟之親情。
首聯(lián)點題,寫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這次也不會因遠別而悲傷落淚。蘇軾兄弟情誼頗深,蘇轍23歲前與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離。23歲進入仕途,從此宦游四方,會少離多。盡管如此,他們?nèi)韵⑾⑾嚓P(guān)。蘇軾一生屢遭貶謫,蘇轍受累不怨。在“烏臺詩案”中,蘇轍寧肯舍棄官帽以營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蘇轍傳》說:“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蘇轍此去,雖為遠別,但暫作分離,一向樂觀曠達的蘇軾自然不作兒女之態(tài)。
頷聯(lián)勸勉。上句勉勵蘇轍不辭辛苦,其中的“驛騎”原指驛站快馬.此代使臣;“凌風雪”寫出了路途的艱辛。下句鼓勵兄弟不辱使命,漢朝時匈奴自稱天驕,以后用以代異族。鳳是傳說中的祥瑞之鳥;麟是傳說中的仁德之獸,此以之代轍。學&科&網(wǎng)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見國家之仁惠。這句是說.要讓遼主認識你這仁德之國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國風范。
頸聯(lián)囑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時時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記故國。下句設(shè)想子由夢境,夢中的湖光山色應該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時蘇軾任職杭州,故有此語。
尾聯(lián)望歸。這里用李揆指子由,這不僅因為蘇軾兄弟在當時的名位與聲望,舉世皆有所聞,而且以此告誡子由,出使北蕃,決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國家利益為重,實乃警精含蓄之語。
這首詩以送別為題,寫出蘇軾對子由出使遼國的復雜心理,一再勸勉,諄諄囑咐,殷殷盼歸。語言平實,自然流暢,屬對工穩(wěn),用事精警。寫尋常之題材,寄兄弟之親情,明國家之大義,實乃蘇詩中抒寫愛國情懷之佳作。
16.【答案】(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眾人匹之 不亦悲乎(2)南陽諸葛廬 西蜀子云亭
【解析】試題分析:諸子散文與唐代銘文,一散一韻。注意語境提示和不寫錯字,“匹”“廬”。
17.【答案】A
【解析】試題分析:①“巧奪天工”指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形容技藝十分巧妙。使用錯誤,不能用來形容大自然山水。②“望塵莫及”指望見前面騎馬的人走過揚起的塵土而不能趕上。比喻遠遠落在后面。使用錯誤。③“博學審問”指要廣博地學習,要詳細地求教。④“充耳不聞”指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⑤“左支右絀”原指彎弓射箭的姿勢,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應付了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問題。⑥“溫文爾雅”形容人態(tài)度溫和,舉動斯文?,F(xiàn)有時也指缺乏斗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使用錯誤。故選A。
18.【答案】C
【解析】試題分析:A項結(jié)構(gòu)混亂,應在“是建院90年來”前面加上“這一年”。B項成分殘缺,應去掉“使得”一詞。D項搭配不當,“錄取”“名額”不能搭配。故選C。
19.【答案】B
【解析】試題分析:A.“失陪”一詞應是自己不能陪別人時的客套語。C項“寒舍”是稱自己家的謙詞,不能用于別人家。D項“千金”用于稱對方的女兒,不能用于自己的孩子。故選B。
20.【答案】想變成什么顏色 事實并非如此 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
【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語言運用的連貫。解答時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分析。如第一空根據(jù)“以為變色龍”“就可以變成什么顏色”等信息可知,應填寫“想變成什么顏色”;第二空根據(jù)“其實”及空后等內(nèi)容可知,應填寫“事實并非如此”;第三空根據(jù)“溫度和光線是其決定因素”等內(nèi)容可知,應填寫“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
21.【答案】①名字不夠響亮不一定影響經(jīng)濟發(fā)展②更名不一定會帶來本市的經(jīng)濟騰飛
猜你喜歡:
1.全國卷語文高考題
2.高考語文全國卷
3.語文高考題全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