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冊語文月考測試題及答案
沒有誰不想自己能在語文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其實多做一些語文試題來熟悉試題的題型還可以拿高分。以下是小編給你推薦的高三上冊語文月考測試題及參考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三上冊語文月考測試題
第Ⅰ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體貼”——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真正特質(zhì)
張再林
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實際上說的就是這種“體貼”,這是被稱為儒家金規(guī)則的所謂“恕”之道。按明代學者楊復的解釋:“恕者,如心之謂,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將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與他心的交流與溝通。然而,在這里,我卻寧愿使用“體貼”這個詞。在我看來,我與他人的真正交流與溝通,與其說是一種“心思”的運用,不如說是一種“身體”的踐履;與其說是一種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說是一種人生命的“互動”。
我們中國古人更多地是通過“身體語言”,通過“體貼”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醫(yī)生給人看病,不是輔以諸如血壓計、X光機等儀表儀器,視病人為“看的對象”,而是貼入對方的身體,即所謂的“望、聞、問、切”,調(diào)動自己身體的一切感覺器官與病人身體直接接觸,以期使自己的生命與病人的生命融為一體,并在這種生命的一體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這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這種全身心的投入,也說明了為什么醫(yī)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為醫(yī)家之大忌,說明了中醫(yī)為什么可以運用氣功進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療法”,因為在這里,醫(yī)患雙方業(yè)已形成為一種無間爾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體。
醫(yī)患關(guān)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際關(guān)系也不例外。中國古人所謂的“道之以禮”,通過“禮”來和他人進行交往就是雄證。“禮”就其原初義而言,與其說是今人所理解一種專制社會中旨在強化一種統(tǒng)治的等級森嚴的行為規(guī)范,不如說是一種生命共同體中旨在促進人們之間親和的“身體語言”,它同樣是古人的“體貼”的行為方式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故《論語》中的“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體現(xiàn)了年少者對年老者的體貼,“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未嘗飽也”,則體現(xiàn)了生者對死者的體貼。在這里,人的一舉手一投足,身體的一個姿態(tài),臉部的一個表情,已不再是純粹做作客套的東西,而是以一種既親切可感又沉默無聲的動作語言,傳達著人們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和對他人的體貼與關(guān)愛,并使社會借以形成為一個溫情脈脈、相濡以沫的愛的共同體。
耐人尋味的是,中國古人不僅用“體貼”這一方式把握人際關(guān)系,而且從“天人合一”之道出發(fā),把該方式運用于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之中,使自然的萬事萬物猶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樣成為我們“體貼”的對象。因此,古人對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樣,把其看作是異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學的邏輯分析之,剖析之,用工業(yè)的機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與自己一樣的人稱性的生命主體,用身體自身體認之,體悟之,用身體語言交流之,互動之,并使之最終成為與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關(guān)乃至生死與共的生命伴侶。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一樣,不僅有生命,有兩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樂,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兩性,自然有陰陽,人有四體,自然有四時,人有五倫,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災害的發(fā)生,都被視為所謂的“天的震怒”,所謂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動,都會在自然現(xiàn)象中引起微妙的連鎖反應(yīng)。
因此,“體貼”是洞開中國文化神秘大門的一把鑰匙,舍此我們就不能理解中國的“人我不二”的倫理觀、中國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乃至中國的“神美同義”的宗教觀。舍此我們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無之不體”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眾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無論我們?nèi)祟愡€是整個宇宙都成為我自身生命機體的生動的隱喻和象征。當然,推出“體貼”這一概念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詞,并不意味著我們否認孔子的“恕”、孟子的“惻隱”、王陽明的“良知”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僅僅是意味著,離開了“體貼”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將失去了其解釋的生命學依據(jù),并有流于“唯心主義”的嫌疑,因為真正的中國文化實際上是一種“近取諸身”、“反求諸身”的文化,一旦舍棄了這種“身體”,中國文化中的任何東西都無從談起,因為中國文化中的真正語言實際上是一種“身體語言”,一旦無視這種“身體語言”,中國文化中的一切語言都會蒼白無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內(nèi)涵。
(選自《民辦教育研究》)
1.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儒家稱為金規(guī)則的所謂“恕”之道,是指我心與他心的交流與溝通。
B. 因為中國的醫(yī)患雙方構(gòu)成一種無間爾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體,所以,醫(yī)生給人看病是貼入對方的身體,即所謂的“望、聞、問、切”,以期使自己的生命與病人的生命融為一體,并能在生命的一體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C.“禮”也可以視為生命共同體中一種旨在促進人們之間親和的“身體語言”,是中國古人“體貼”的行為方式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
D. 中國古人把“體貼”運用于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之中,認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一樣,不僅有生命、有兩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等。
2.下列選項與文中“體貼”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項的是( )(3分)
A.《論語》中的“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B.中醫(yī)的“望、聞、問、切”。
C.借助血壓計、X光機等儀表儀器,對病人進行診斷。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3.下面選項中對作者解讀的中國文化中的真正語言實際上是一種“身體語言”的理解錯誤的一項( )(3分)
A.一旦無視這種“身體語言”,中國文化中的一切語言都會蒼白無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內(nèi)涵。
B.中國古人更多地是通過“身體語言”通過“體貼”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中國古人所謂的“道之以禮”,通過“禮”來和他人進行交往就是雄證。
C.中國古人還把該方式運用于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之中,使自然的萬事萬物猶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樣成為我們“體貼”的對象。
D.中國文化的特質(zhì)強調(diào)的不僅僅是認知,還有身體踐履,認為其是一種生命體驗。
二、古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張方,河間人也。世貧賤,以材勇得幸于河間王颙(yóng),累遷兼振武將軍。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發(fā)哀獻皇女墓。軍人喧喧,無復留意,議欲西遷,尚匿其跡,欲須天子出,因劫移都。乃請帝謁廟,帝不許。方遂悉引兵入殿迎帝,帝見兵至,避之于竹林中,軍人引帝出,方于馬上稽首曰:“胡賊縱逸,宿衛(wèi)單少,陛下今日幸臣壘,臣當捍御寇難,致死無二。”于是軍人便亂入宮門,爭割流蘇武帳而為馬韉。方奉帝至弘農(nóng),颙遣司馬周弼報方,欲廢太弟,方以為不可。帝至長安,以方為中領(lǐng)軍、錄尚書事,領(lǐng)京兆太守。時豫州刺史劉喬檄稱潁川太守劉輿迫脅范陽王虓(xiāo)距逆詔命,及東海王越等起兵于山東,乃遣方率步騎十萬往討之。方屯兵霸上,而劉喬為虓等所破。颙聞喬敗,大懼,將罷兵,恐方不從,遲疑未決。初,方從山東來,甚微賤,長安富人郅輔厚相供給。及貴,以輔為帳下督,甚昵之。颙參軍畢垣,河間冠族,為方所侮,忿而說颙曰:“張方久屯霸上,聞山東賊盛,盤桓不進,宜防其未萌。其親信郅輔具知其謀矣。”而繆播等先亦構(gòu)之,颙因使召輔,垣迎說輔曰張方欲反人謂卿知之王若問卿何辭以對輔驚曰實不聞方反為之若何垣曰“王若問卿,但言爾爾。不然,必不免禍。”輔既入,颙問之曰“張方反,卿知之乎?”輔曰“爾。”颥曰“遣卿取之可乎?”又曰“爾。”颙于是使輔送書于方,因令殺之。輔既昵于方,持刀而入,守門者不疑,因火下發(fā)函,便斬方頭。颙以輔為安定太守。初繆播等議斬方,送首與越,冀東軍可罷。及聞方死,更爭入關(guān),颙頗恨之,又使人殺輔。
(節(jié)選自《晉書•卷六十•列傳第三十》,有刪改)
4.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
A.垣迎說輔日/張方欲反/人謂卿知之王/若問卿何辭/以對/輔驚曰/實不聞方反為之/若何/
B.垣迎說輔曰/張方欲反/人謂卿知之/王若問卿/何辭以對/輔驚曰/實不聞方反/為之若何/
C.垣迎說輔曰張方/欲反/人謂卿知之王/若問卿何辭/以對輔/驚曰/實不聞/方反為之若何/
D.垣迎說/輔曰/張方欲反/人謂卿知之/王若問卿/何辭以對/輔驚曰/實不聞方反為之/若何/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謁廟,指古時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須謁告于祖廟。廟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廟。
B.稽首,是古代漢族的一種跪拜禮,稽首與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禮。
C.太守,又稱郡守,中國古代的一種地方職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級行政區(qū)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是官府用于曉諭、征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詞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
A.張方有才能。因為勇猛善戰(zhàn)而為當時的河間王司馬颙所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將軍,后被任命為京兆太守。
B.張方有主見。在洛陽看到軍士橫行暴虐,就不想留在洛陽,但他沒有告訴皇帝,而是趁惠帝祭拜祖廟時挾持其遷都長安。
C.張方交友不慎。張方與郅輔親密無間,當司馬颙派郅輔殺張方時,張方?jīng)]有任何防備而被郅輔殺害。
D.張方受奸人陷害。張方曾欺辱畢垣,因此被他懷恨在心,畢垣暗中攛掇郅輔在司馬順面前承認張方謀反,最終郅輔也被他們殺害。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初,方從山東來,甚微賤,長安富人郅輔厚相供給
譯文:
(2) 颙于是使輔送書于方,因令殺之……颙頗恨之,又使人殺輔。
譯文: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8~9題。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②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注) ①此詩為作者被貶為江州司馬后所作。②杏園:唐時朝廷舉辦慶宴的場所。
8.兩首詩都寫到了中秋之月,但卻有著不同的感慨,請簡要說明兩首詩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6分)
答:
9.《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運用了哪種手法?試作簡要分析。(5分)
答: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中“ , ”兩句,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至死不渝,現(xiàn)在人們也用這兩句表現(xiàn)無私的奉獻精神。
(2)荀子在《勸學》中提出要善于利用外物的句子是“ , ”。
(3) 《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關(guān)系的句子是: , 。
乙選做題
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注意:作答時必須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大題題號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選定大題內(nèi)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nèi)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計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短文,完成(1)-(4)題。(25分)
第十二位乘客
阿爾貝特•列奧斯勞
這只白色瓷制的貓,有一對琥珀色的眼睛,擺在壁櫥最上面一層。約翰穿過客廳走向廚房時,厭惡地朝它瞥了一眼。
杜伊正在洗碗槽邊忙著,看樣子已經(jīng)先吃過早餐,桌上只放著一個人的餐具。約翰心里自然明白,匆匆吃了塊面包,喝了半杯咖啡就離開座位站起來。
“今天早上,我要搭船到特慕冷叔叔那兒。”杜伊說道,她顯然正等待著約翰的回答,然而他卻不做聲,只點個頭,轉(zhuǎn)身就走了。腳步聲沿著樓梯漸行漸遠。
約翰實在不能原諒杜伊,她簡直太讓人失望了。這是他們結(jié)婚以來第一次發(fā)生口角,全都是這只白瓷貓惹的禍!杜伊答應(yīng)過不做任何不必要的開銷,但還是買下了這只瓷貓,那些錢原本是省下來準備買汽車的。
約翰到現(xiàn)在一直都是搭公車到輪船公司上班,覺得自己在同事堆里顯得格格不入,當別人談?wù)擇R力、活塞時,他一句話都插不上口。
想不到昨天一回到家里,就發(fā)現(xiàn)壁櫥上多了只貓,他詫異的程度不難想象。
杜伊頗不以為然,她爭辯說,屋子里也該有些令人賞心悅目的小擺設(shè)。兩人一語不合,就大吵了一架。之后,誰也不理誰。今天早上,約翰下定決心不和杜伊說話,直到她自己認錯。
當約翰到達輪船公司的辦公室時,港口正籠罩在一片潮濕的霧氣里,一個上午的時間好像永遠過不完似的。約翰的思緒一直繞著杜伊轉(zhuǎn),當他正想寫一封信以借此轉(zhuǎn)移注意力時,突然被一陣持續(xù)不斷的警笛聲打斷了。
他從窗口看到海防隊鮮紅得刺眼的小船,疾駛到河心,船頭濺起泡沫般的浪花,尖銳的警笛聲還夾雜著汽船嗚嗚作響的低沉信號。不久輪船公司里跑腿的男孩沖進辦公室激動地叫著:“開往特慕冷的船翻了,在河中被拖船撞翻了。”
約翰不禁打了個冷顫。
約翰用顫抖不已的手撥了家里的號碼。電話沒人接,鈴聲不斷地響著。
于是約翰跑向港口輪船??康拇a頭,擠過人群。出事地點有大片油污,在那附近除了海防隊以外,還有幾艘汽船。從水中被救出來的乘客,個個都緊抓著纜繩和救生圈。約翰好不容易才擠到港口警衛(wèi)旁邊,警衛(wèi)仔細聽他敘述之后,很有把握地說:“乘客應(yīng)該是全部獲救了!你用不著為你太太擔心!”
最后渡輪的駕駛員也上來了,他數(shù)了數(shù)乘客,一共有9位男士,兩位女士,他不解地搖著頭。
“我明明賣了12張船票”,他說,并仔細地打量被救上岸的人。“開船前有個年輕的太太上了船,但是她不在這里!”
約翰緊抓住他的手臂,問道:“她的頭發(fā)是金色的嗎?”
“我記不得她的頭發(fā)是不是金色的。”渡輪駕駛員回答,“不過她把大衣上的風帽扯得很高。”
約翰呆住了,杜伊確實有件帶風帽的大衣。
約翰心跳加速,悔恨交加。滿腦子只有一個念頭:杜伊今天早上一直等著他的原諒,但是他卻頭也不回地走了。為什么他一點都不體諒她?連她買只白瓷貓的喜悅都要剝奪?他實在太自私了,一心只想到自己。
人群又起了一陣騷動,人頭朝著小艇慢慢停靠的防波堤攢動。一個女人被人用擔架扛上岸來,濕淋淋的黑色長發(fā)披散在肩上。“她還活著,”護送她的醫(yī)生說,“我們送她去醫(yī)院。”
約翰松了口氣,是他搞錯了,杜伊并沒有上船,擔架上那個女人他并不認識。約翰擠出重圍,沿著河岸走了一段路后跳上一輛計程車,對司機說了家里的住址。
當他奔向門廊時,看到他面前有個身影正要上樓,“杜伊”,約翰跑向她,將她摟進臂彎,緊緊地抱住。此刻他才發(fā)現(xiàn)杜伊手里抱著一個包裝好的盒子。
“你上哪兒去了呢?”他急忙問道。杜伊莫名其妙地看著他,“我剛才到我買瓷貓的那家店鋪去啦??墒遣荒芡素洝N蚁氚阉说?,因為你討厭它。”
“不!”約翰說,“把它留下來,它是世界上最漂亮、最有價值的白瓷貓。因為它,你沒有去特慕冷而逃過一劫。”
在他們走進屋里的時候,約翰告訴杜伊今天早上發(fā)生在河上的一切,然后接過那只有琥珀色眼睛的白瓷貓,打開包裝紙,把它放回壁櫥的最上面一層。
(選自《中外經(jīng)典短篇小說選》,有刪改)
(1)下列對小說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 )(5分)
A.杜伊買來一只白色瓷制的貓,將它放在壁櫥最高層,表明她非常喜愛這件小擺設(shè),而正是這件小擺設(shè)刺激了約翰,引發(fā)兩人的沖突。
B.杜伊買瓷器貓是為了美化家居生活環(huán)境,約翰買汽車是想到改善生活待遇,二人都沒有過錯,于是有限的收入便成為沖突的根源。
C.約翰對杜伊表面看十分冷淡,但是實質(zhì)上還是非常關(guān)心杜伊的,他記清了杜伊去叔叔家的話,他一上午的思緒都沒有離開杜伊。
D.“港口正籠罩在一片潮濕的霧氣里”,這處環(huán)境描寫,是一處伏筆,‘語簡意豐,既表現(xiàn)了約翰此時惆悵的心情,也為事故發(fā)生作了鋪墊。
E.突轉(zhuǎn),是本文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特點,約翰用冷戰(zhàn)的辦法,雖然沒有改變妻子的態(tài)度,但意外的發(fā)生卻也改變了他自己的態(tài)度。
(2)請結(jié)合文本談?wù)勑≌f中的約翰是一個怎樣的人。(6分)
答:
(3)“上午的時間好像永遠過不完似的”,這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約翰聽到翻船事故后,其心理經(jīng)歷了一個怎樣的變化過程?請簡要分析。(6分)
答:
(4)有人認為,本文以“白瓷貓”為題比“第十二位乘客”更合適。請結(jié)合文本分析,談?wù)勀愕睦斫狻?8分)
答: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陳寅?。簽閷W術(shù)的一生
柳 青
當年,清華上下都叫他陳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沒有這樣的讀音。有人請教他:“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卻不予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道:“有這個必要嗎?”他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他的整個生命是和學術(shù)連在一起的。他在國難和個人的不幸中,為學問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華大學成立“清華國學研究院”。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中,三位是當時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開創(chuàng)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另有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梁啟超,以及哈佛大學歸來的語言學家趙元任。四人中陳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只因梁啟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沒有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遠在德國游學的陳寅恪便接到了國學院導師的聘書,時年36歲。
自復旦公學畢業(yè)后,陳寅恪從德國到瑞士,又去法國、美國,最后再回到德國,輾轉(zhuǎn)游學13年。離開故國時,他一心向西學,當他重回故土,帶回來的卻是東方學。游歷西方的歲月里,陳寅恪意識到“中學”必須介入世界學術(shù)大潮流,否則將無法和“西學”對話,甚至不能解釋自我,他明確主張中國學術(shù)“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陳寅恪在短短時間內(nèi)同時承受了喪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兒回憶,父親放棄了右眼視網(wǎng)膜手術(shù),放棄了復明的希望,因為他只想盡快離開淪陷區(qū)。
離開北平前,陳寅恪把他的藏書寄往將要去的長沙,后來他未及等到這些藏書,又隨清華大學南遷云南。當書到長沙,就悉數(shù)毀于戰(zhàn)火。陳寅恪做學問是在書上隨讀隨記,眉批上寫滿思考、見解和引證,這是他學術(shù)研究的基礎(chǔ)。藏書被毀,他隨身攜帶的常用書籍,亦在繞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盜。他日后的學術(shù)研究,將主要依靠記憶了。
就在這樣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陳寅恪完成了兩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在四川李莊時,傅斯年為照顧陳寅恪,讓鄧廣銘住他樓下,說陳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馬上跑去。每次鄧廣銘跑上樓看,陳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說自己的身體快不行了,快堅持不住了,但是他說,“我不寫完這兩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陳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詩箋證稿》完成了。就在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發(fā)現(xiàn):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醫(yī)院做了眼科手術(shù),手術(shù)沒有成功。半年后二戰(zhàn)結(jié)束,牛津大學請他赴倫敦治療眼疾,數(shù)月奔波,他的雙目還是沒能復明。
57歲的陳寅恪由人攙扶著重回清華園,他已失去學者治學讀書第一需要的雙眼。沒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對于陳寅恪是一種怎樣的毀滅,因為倔強的他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內(nèi)心的痛楚。在學生們的記憶里,過去陳寅恪上課講到深處,會長時間緊閉雙眼,但他盲后,永遠睜大著眼睛講課,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陳寅恪收到了學生蔣天樞寄來的長篇彈詞《再生緣》,聽后大受震動。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寫《論再生緣》,由此開始探索明清歷史和文化。
當陳寅恪沉浸于新的學術(shù)領(lǐng)域時,中國科學院擬請他出任歷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長。他拒絕了。在《對科學院的答復》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于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的碑文中。這篇廣為流傳的碑文里,陳寅恪表達了這樣的思想:讀書治學,只有掙脫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發(fā)揚。他堅持的就是實事求是,他將此視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闊別12年的摯友吳宓來訪。午夜時才到達陳宅的吳宓看到,陳寅恪仍端坐著等待他,他在日記里描述:“寅恪兄雙目全不能見物,以杖緩步,面容如昔,發(fā)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陳寅恪把《論再生緣》油印本作為禮物送給吳宓,還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寫的一部宏偉著作的大綱,這就是后來的《柳如是別傳》。書稿完成于1964年,陳寅恪75歲。五年后,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走完了他79歲的生命歷程。彌留之際,他一言不發(fā),只是眼角不斷流淚。
陳寅恪沒有留下遺囑。
(選自《文匯報》,有刪改)
(1)下列對傳記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5分)( )
A.文章開頭以陳寅恪不重視自己名字的讀音談起,用幽默風趣的筆調(diào)引出陳寅恪是一個不求虛名,唯重學問,將生命和學術(shù)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學者。
B.第二段沒有直接寫陳寅恪的卓越才華,而是通過梁啟超的高度評價從側(cè)面來表現(xiàn)。
C.到國外游學13年的陳寅恪回到祖國,帶回的是東方學,他認為只有“中學”介入世界學術(shù)大潮流,才能和“西學”溝通交流,這體現(xiàn)了他以本民族學問為基礎(chǔ)的治學宗旨。
D.陳寅恪在其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的碑文中,表達了讀書只有掙脫了世俗概念的桎梏,才能使真理得以發(fā)揚的治學理念。
E.輾轉(zhuǎn)北平、長沙、云南各地,陳寅恪的藏書悉數(shù)毀于戰(zhàn)火,而他做學問又習慣在書上隨讀隨記,后他隨身攜帶的常用書籍亦在途中大量被盜,這為其日后的學術(shù)研究帶來了很大不便,這是陳寅恪治學不甚嚴謹導致的結(jié)果。
(2)文中有幾處寫到陳寅恪的眉眼?請你找出來,結(jié)合文章分析這些描寫為我們勾勒出陳寅恪怎樣的內(nèi)心世界?(6分)
答:
(3)文中寫了陳寅恪的哪幾件事情?(6分)
答:
(4)請聯(lián)系當今現(xiàn)實生活,談?wù)勀銓﹃愐?ldquo;讀書治學,只有掙脫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發(fā)揚”這一主張的理解。(8分)
答:
第II卷 表達題
五、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成語,語意最貼切的一組是(3分)
(1)事前有周密的規(guī)則,遇事有果敢的決心,就不至于 左右為難了。
(2)要創(chuàng)佳績,就必須大膽革新,勇于實踐,克服 的保守思想。
(3)青年人在困難面前不應(yīng)該 ,而應(yīng)該勇猛前進。
(4)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fā)生矛盾時,應(yīng)該堅決地舍棄個人利益,決不應(yīng)該 。
A.猶豫不決 畏首畏尾 畏縮不前 舉棋不定
B.畏首畏尾 舉棋不定 猶豫不決 畏縮不前
C.舉棋不定 畏首畏尾 畏縮不前 猶豫不決
D.畏縮不前 舉棋不定 猶豫不決 畏首畏尾
1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是:(3分)
A、為了保證9·3閱兵的順利進行,北京市要求在京各高校將今年秋季開學時間定在九月六日以后進行。
B、財政部緊緊圍繞推動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加強監(jiān)督工作為中心,進一步強化對重大財稅政策和保障改善民生的監(jiān)督力度,積極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
C、從分宜的鈐陽湖乘船順流而下至新余的仙女湖,沿途要經(jīng)過雄偉的丹江橋,秀麗的鐘山峽和鳳凰灣的明凈,真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D、12月11日下午,江西省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舉行了“減少污染、珍愛家園”聯(lián)合環(huán)保行動的啟動儀式,這標志著以建設(shè)“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的“綠色江西”行動正式拉開序幕。
15.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唤M是 (3分) ( )
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關(guān), 。 。 。。 。 ?;麸L氣至此廣為流行。
?、偎裕^去每家都有姓氏燈,懸掛在屋檐下和客廳中,借以討個口彩
?、诓贿^,最讓人遐思、期盼的,恐怕還是元宵節(jié)的花燈
?、蹚R宇中、客廳里,處處都有燈籠。仔細推算,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后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fā)明之后
④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于漢朝初年,至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乃扎結(jié)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征“彩龍兆祥,民阜國強”
?、萁裉煊褓悤希衩鞯年囶^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這種習俗的延續(xù)
⑥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征,因“燈”與“丁”聲母相同,意味著人丁興旺
A.①④⑥⑤②③ B.①⑥③⑤②④
C.③⑤⑥①②④ D.③⑥①⑤②④
16.燈謎是我國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形式,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富有生命力的藝術(shù)形式,它具有典雅、工巧、傳神、自然、空靈、縝密、含蓄和委婉、俚俗與詼諧等風格。請說出下列燈謎的謎底,同時分析謎底及該燈謎風格。
謎面: 春雨綿綿妻獨宿 (打一字)
謎底: (2分)
分析: (2分)
風格: (1分)
六、寫作(60分)
17、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個人要去遠方旅行,把庭院交給他的朋友留守。院子里破土而出的草芽,朋友從不拔去。初春時,草芽健康成長,朋友發(fā)覺它像野蘭。到了夏天,那草開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氳著一縷縷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蘭花一樣,只不過它是蠟黃色的。朋友帶著一朵花和幾片葉子,向研究植物的專家求證,得知這是蠟蘭——蘭花中的一個稀有品種,許多人窮盡一生都很難找到它,如果在城里的花市上,這種蠟蘭一棵價值萬元。
他打電話給遠方的朋友報告這一喜訊,朋友惋惜地說:“其實它每年都破土而出,只是我認為它是一棵普通的野草,每次都是尖芽剛冒出就拔掉了。如果我能耐心地等它開花,這棵蠟蘭早就被發(fā)現(xiàn)了。”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高三上冊語文月考測試題答案
1.A偷換概念,應(yīng)為被稱為儒家……(3分)
2.C“借助血壓計、X光機等儀表儀器,對病人進行診斷”借助的是外物而非“身體語言”,不符合文中“體貼”的意思。(3分)
3.D中國文化的特質(zhì)更多強調(diào)的不是認知,而是身體踐履,是一種生命體驗。(3分)
4.B (“王若問卿”不能斷開,排除A、C;“實不聞方反”為完整的獨立部分,應(yīng)與前后內(nèi)容斷開,排除D。) (3分)
5.B (應(yīng)為“頓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3分)
6.B (“趁惠帝祭拜祖廟時挾持其遷都十’;”分析有誤,張方計劃讓惠帝去祭拜宗廟好趁機挾持他,但惠帝并沒有去,后張方干脆帶兵進宮逼惠帝上路。) (3分)
7.(1) 當初,張方從山東來,地位很卑下,長安的富人郅輔很優(yōu)厚地供養(yǎng)他。(微賤、厚、相各1分 ,大意2分 共5分)
(2) 司馬頤于是派郅輔去給張方送信,讓郅輔趁機殺掉他……司馬颙悔恨不已,又派人殺了郅輔。(5分:書、因、恨各1分,大意2分)
[參考譯文]
張方,是河間人。生在貧窮、地位卑下的家庭,因為有才能勇猛善戰(zhàn)被河間王司馬頤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將軍。張方在洛陽日子久了,他的軍士橫行暴虐,竟挖掘了哀獻皇女之墓。軍民眾人議論紛紛,張方不想再留在洛陽,打算要西遷,但仍然隱瞞著西去的意圖,想等惠帝外出的機會,趁機劫持惠帝西去遷都于長安。于是請惠帝拜謁祖廟,惠帝不同意。張方就干脆帶兵進.宮逼惠帝上路,惠帝見兵士進來了,跑進竹林里躲避,兵士們把惠帝拉了出來,張方騎在馬上對惠帝行禮說:“胡兵猖狂,保衛(wèi)陛下的力量單薄,請陛下今日臨幸我的兵營,我定當?shù)挚官\寇,誓死捍衛(wèi)陛下。”在這個時候張方的部下便闖入宮中,爭著割奪帷帳做馬鞍下的襯墊。張方擁著皇帝來到弘農(nóng),司馬頤派司馬周弼來告訴張方,準備廢掉太弟,張方認為不能這樣做。惠帝到了長安,司馬頤就以張方為中領(lǐng)軍、錄尚書事,兼任京兆太守一職。當時豫州刺史劉喬發(fā)布檄文,說潁川太守劉輿逼迫范陽王司馬鳩抗拒詔命,以及東海王司馬越等在山東起兵,司馬頤于是派張方率兵10萬討伐司馬鳩。張方進兵屯于霸上,而此時劉喬已被司馬鳩打敗。司馬頤聽說劉喬兵敗,非??只牛刖痛肆T兵,又擔心張方不同意,因此猶豫不決。當初,張方從山東來,地位很卑下,長安的富人郅輔很優(yōu)厚地供養(yǎng)他。等到張方顯貴后,張方讓郅輔擔任自己的帳下督,關(guān)系相當親密。司馬頤的參軍畢垣,是河間的豪族,曾被張方欺侮,惱恨地對司馬頤說:“張方長期讓軍隊駐守在霸上,知道山東敵軍強盛,而徘徊不進,應(yīng)提防他有變,在他未動之前要做好準備。他的親信郅輔知道他的陰謀。”而繆播等人先前也這樣說過,司馬頤因而召郅輔來追問,畢垣預先對郅輔說:“張方準備謀反,人們都說你知道,王爺要是問你,你準備怎樣回答?”郅輔吃驚地說:“我實在不知道張方要反叛,這該如何是好?”畢垣說:“王爺若是問你,你就回答是這樣。不然,免不了身受其禍。”郅輔進王府后,司馬順問道:“張方要謀反,你知道嗎?”郅輔回答說:“是這樣。”司馬頤說:“派你去除掉他可以嗎?”郅輔說:“行。”司馬頤于是派郅輔去給張方送信,讓郅輔趁機殺掉他。型盟血工王素和張方親近無間,持刀進入,守門者也不懷疑,郅輔趁著張方在燈下打開信函時:就斬了他的頭。司馬颥任命郅輔為安定太守。當初,繆播等人議論,認為殺了張方,將首級送給司馬越,冀東的軍隊便可退走。等聽說張方已死,山東之兵更加爭著入關(guān)。司馬頤悔恨不已,又派人殺了郅輔。
8.白詩抒發(fā)被貶后面對與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產(chǎn)生的愁苦(抑郁、惆悵、失落)之情,或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懷舊之情。蘇詩面對不可永在的美景抒發(fā)了人生難料、前途末卜的感嘆。(6分)
9.詩中主要運用對比手法,將昔年與今年進行對比。具體表現(xiàn)為:①地點對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園邊歡度,今中秋秋卻是在被貶后的湓江邊度過。②情景對比。昔年是歡樂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對比。昔年是喜悅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5分)
10.(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1.(1)A給3分、D給2分、C給1分(B項“有限的收入便成為沖突的根源”分析錯。C項“他一上午的思緒都沒有離開杜伊”說法片面。E項,約翰用冷戰(zhàn)之策沒有改變妻子的態(tài)度概括錯。) (5分)
(2)①怕孤立,渴望融人群體;②真誠善良,但又好斗氣;③自尊自愛,而又尊重愛護妻子。(6分)
(3)①暗示他一直被不良情緒困擾,他懲罰妻子也是懲罰自己;②暗示他對妻子的深愛,并因此而頗感悵然與痛苦;③為他聽到翻船事故的表現(xiàn)作進一步的鋪墊,增強了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內(nèi)動力。心理過程為:害怕——緊張——絕望——悔恨交加——釋然。(6分)
(4)觀點一:“白瓷貓”好:①它是小說的線索,引發(fā)沖突的是它,避過事故的是它,見證夫妻和好的還是它;②它具有象征意義;結(jié)尾處再次將它放到最高層,暗示約翰從此會將愛看得 高于一切;③它更能凸顯人性的美好,它的來去對刻畫杜伊這一人物作用都很突出。
觀點二:“第十二位乘客”好:①這一標題更能彰顯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戲劇性,約翰因它失魂落魄,又因它釋然;②這一標題,更能強化小說情節(jié)突轉(zhuǎn),更有利于刻畫約翰這一人物; ③這一標題,也具有象征意義,預示經(jīng)過災難的心靈會更加純潔美麗,有深化主旨的作用。(8分)
12. (1)【答案】AD(選A得3分,選D得2分,選B得1分)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C項中“這體現(xiàn)了他以本民族學問為基礎(chǔ)的治學宗旨”不正確,文章只是說西游回來的陳寅恪很重視東方學,明確主張中國學術(shù)“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沒有提及以民族學問為本的問題;E項“這是陳寅恪治學不甚嚴謹導致的結(jié)果”評價不準確,文章通過書籍燒毀丟失說明了他日后的學術(shù)研究的困難,“將主要依靠記憶了”,對其治學態(tài)度沒有批評之意。B項除了通過梁啟超的高度評價從側(cè)面來表現(xiàn),還有通過清華國學院三大導師的大名鼎鼎來襯托。
(2)【答案】文中有三處寫到陳寅恪的眉眼:第一處是“過去陳寅恪上課講到深處,會長時間緊閉雙眼,但他盲后,永遠睜大著眼睛講課,目光如炬”;第二處是吳宓日記中描述自己拜訪陳寅恪時對他的印象:“寅恪兄雙目全不能見物,以杖緩步……眉目成八字形”;第三處是陳寅恪“彌留之際,他一言不發(fā),只是眼角不斷流淚”。(每點1分,共3分)這三處肖像描寫,為我們勾勒出一個學者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他享受沉浸在思考中的專注忘我;對于真理和學問有著不懼病痛的執(zhí)著和光明如炬的洞悉;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兩樣東西就是視若生命的學問和生命,在永別之際,他用無言和眼淚向一切做了告別,病痛、難舍、痛苦、落寞、留戀等諸多情感都包含在默默的淚水中,感傷凄涼。(每點1分,共3分)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人物的肖像描寫,分析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先篩選出有關(guān)于“眉眼”的肖像描寫,然后根據(jù)這些外貌描寫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第一處寫出了一個學者的專注;第二處寫出了病痛中的執(zhí)著;第三處寥寥數(shù)筆,最見真情,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語淚流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感情,感傷凄涼溢于言表。
(3)【答案】作者主要寫了陳寅恪的七件事情:①被梁啟超力薦擔任國學院導師;②主張中國學術(shù)要吸收外來學說;③在丟書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帶病堅持完成兩部中古史名著;④病中口述撰寫《論再生緣》;⑤拒絕中國科學院擬請他出任歷史研究所二所所長的邀請;⑥夜候友人吳宓并贈送《論再生緣》油印本;⑦75歲完成《柳如是別傳》(每條1分,3條4分,5條6分)(6分)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歸納文中的主要事件。通讀全文,歸納文中所寫傳主的所有事件,合并小的事件,然后篩選出主要事件,主要有被梁啟超力薦擔任國學院導師,主張中國學術(shù)要吸收外來學說,帶病堅持完成兩部中古史名著,病中口述撰寫《論再生緣》,拒絕中國科學院擬請他出任歷史研究所二所所長的邀請,夜等友人吳宓并贈送《論再生緣》油印本,75歲完成《柳如是別傳》。
(4)【答案】 ①陳寅恪是一個視學問如生命的學者,中國科學院擬請他任所長,這是對他潛心做學問的能力和價值的認可,也是一種榮譽。很多學者窮其一生追求如此殊榮,但陳寅恪選擇了拒絕;②在榮譽面前,他選擇了堅守寧靜淡定的內(nèi)心,將精力全部放在學術(shù)探究上,這種寵辱不驚的執(zhí)著專一冷靜,為他早日掌握并擁有真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③陳寅恪這種甘坐冷板凳、不羨功名的心境,對當今社會學術(shù)界個別學者內(nèi)心浮躁、急于求成的現(xiàn)象是一種教育,一種啟發(fā),我們只有掙脫世俗對成功的功利定位,才會找到真理。
【解析】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談自己的解讀,要抓住重點詞語“讀書治學”、“世俗概念”和“真理”,依據(jù)文本,談自己的觀點,要言之有理,合情合理。(8分)
13.C(舉棋不定:比喻臨事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畏首畏尾:形容“瞻前顧后”,疑慮重重。 畏縮不前:指畏懼退縮,不敢前進。 猶豫不決:遲遲疑疑下不了決心。)(3分)
14.D(A成分贅余B句式雜糅C搭配不當 ) (3分)
15.D (3分)
16.謎底:“一”(5分)
分析:春雨綿綿意為無日,妻獨宿意為無夫,“春”字去“日”去“夫”就為“一”字。
風格:含蓄和委婉、俚俗與詼諧
17.解析】(60分)
試題分析:每一棵草都有開花的可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善待周圍的人和物,給以他們閃光的機會,每一個人都會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考點: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 E。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