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習啦>學習方法>高中學習方法>高一學習方法>高一歷史>

高中歷史必修二2筆記(3)

時間: 慧良1230 分享
  第10課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

  1、時間

  甲午戰(zhàn)爭后,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fā)展。

  2、原因

  (1)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后,列強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瓦解中國的自然經濟。

  (2)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

  3、表現

  (1)民間出現辦廠熱潮。

  (2)民族資本的總額增加。

  (3)商辦企業(yè)數量的增加和規(guī)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出由沿海向內地的擴展。

  4、影響

  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發(fā)起救亡圖存的民族民主運動。

  二、短暫的春天

  1、時間

  民國初期(1912——1919),一戰(zhàn)期間

  2、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tǒng)治,建立中華民國,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掃除了一些障礙。(2)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fā)展實業(yè),激發(fā)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yè)的熱情。

  (3)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如抵制日貨、提倡國貨),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4)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歐洲列強忙于戰(zhàn)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3、表現

  (1)廠礦企業(yè)增多,擴建企業(yè)(規(guī)模擴大)。面粉業(yè)和紡織業(yè)發(fā)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煙等行業(yè)也有相當發(fā)展。

  (2)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yè)家和實業(yè)團體,海外華僑也競相投資國內工商業(yè)。

  4、結局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整個中國民族工業(yè)又迅速蕭條。

  三、曲折的發(fā)展

  1、時間

  1927——1949(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

  2、階段

  (1)較快發(fā)展(1927——1936)

  原因: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fā)展工業(yè)、農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

  表現:1927~1936年,民族工業(yè)得到較快的發(fā)展;國民生產總值逐年增長。

  (2)遭受沉重打擊(抗戰(zhàn)爆發(fā)后)

  原因:在淪陷區(qū),來不及內遷的民族企業(yè),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吞并;在國統(tǒng)區(qū),國民政府實行戰(zhàn)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控制;國民黨官僚階層借此控制經濟命脈,壓榨民族企業(yè)。

  表現: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民族資本日益萎縮。

  (3)陷入絕境(抗戰(zhàn)勝利后)

  原因:蔣介石為取得美國援助發(fā)動內戰(zhàn),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取得了在華的政治、經濟等特權;官僚資本也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yè);國民政府還不斷增加苛捐雜稅,并濫發(fā)紙幣,導致通貨急劇膨脹,造成原料昂貴而產品滯銷。

  表現:民族工業(yè)陷入絕境,工廠、礦山、店鋪紛紛倒閉。

  第11課 經濟建設的發(fā)展和曲折

  一、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

  1、經濟恢復

  (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于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和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戰(zhàn)爭破壞,國民經濟全面崩潰。

  (2)恢復:經過三年努力,到1952年工農業(yè)生產超過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完成。

  (3)意義: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chuàng)造了條件。

  2、一五計劃

  (1)背景: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工業(yè)落后。

  (2)時間:1953——1957

  (3)內容: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

  (4)成就: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先后建成投產。

  (5)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yè)落后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內容:國家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改造。廣大農民參加農業(yè)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手工業(yè)者也紛紛加入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掀起全行業(yè)公私合營高潮。

  (2)意義:生產資料私有制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

  二、探索與失誤

  1、正確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在我國建立

  (2)內容:①當前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②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

  (3)意義: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誤

  (1)總路線: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2)大躍進:“大躍進”片面要求大辦工業(yè)、大辦農業(yè)。

  (3)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財產由公社統(tǒng)一核算,統(tǒng)一分配。許多地方的公社大辦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

  (4)結果:“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了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超越了歷史發(fā)展階段,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3、糾正失誤

  (1)措施: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

  (2)結果:從1962年起,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三、國民經濟的劫難

  1、原因

  由思想文化領域、政治領域擴展到經濟領域。

  2、表現

  許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規(guī)章制度被廢除,大批工人、干部停產“鬧革命”,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3、調整

  (1)1971年,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到1973年,國民經濟出現復蘇局面。

  (2)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確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國民經濟呈現迅速回升狀態(tài)。但不久,鄧小平再次被打倒,剛剛穩(wěn)定的形勢又陷人混亂。

  第12課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背景:后,國民經濟仍處于停滯狀態(tài),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

  2、內容:

  (1)思想路線: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政治路線: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

  (3)經濟路線:確定今后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3、意義:成為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二、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改革

  (1)經營方式: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

  (2)基層組織:撤銷作為村行政機構的生產大隊,建立鄉(xiāng)、鎮(zhèn)政府和村民委員會

  2、城市改革

  (1)中心環(huán)節(jié):增強企業(yè)活力,把企業(yè)搞活。

  (2)管理體制: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使企業(yè)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3)所有制: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4)分配體制: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作用:通過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yè)有了競爭機制,增強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fā)展,效益顯著提高。

  3、意義

  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fā)展。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背景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在國內,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國際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

  2、過程

  (1)1992年初,鄧小平先后在南方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談話,除了論述社會主義的本質、姓“資”姓“社”的標準等問題外,還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次大召開。會議明確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要抓住機遇,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5)到21世紀初,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3、成就

  (1)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快,創(chuàng)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新奇跡

  (2)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fā)展,使人民生活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3)中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從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并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邁進。

  第13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經濟特區(qū)

  1、過程

  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我國首批經濟特區(qū)。

  1988年設置海南經濟特區(qū)。

  2、特點

  國家給予特區(qū)較大的經濟管理權限。特區(qū)建設以吸收和利用外資為主,實行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導的多元化經濟所有制形式,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jié)為主,對外商投資給予優(yōu)惠和方便。

  3、發(fā)展

  深圳發(fā)展成一座現代化城市。

  1992年,五個經濟特區(qū)發(fā)展迅速。

  4、影響

  (1)特區(qū)在發(fā)展外向型經濟方面,成為全國排頭兵。

  (2)特區(qū)外向型經濟的建立與發(fā)展,對沿海地區(qū)實行外向型經濟戰(zhàn)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區(qū)的改革,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經驗。

  二、沿海經濟開放區(qū)的開辟

  1、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國家決定開放秦皇島、大連、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北海、湛江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經濟開放區(qū):1985年以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qū)、環(huán)渤海地區(qū)相繼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到1992年,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已從南到北連成片,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地帶。

  3、意義:沿海經濟開放區(qū)的設立,進一步深化了對外開放。外向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對促進本地區(qū)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帶動內地開發(fā),都有深遠影響。

  三、浦東的開發(fā)和開放

  1、決策:1990年,中央政府決定以浦東開發(fā)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新飛躍。

  2、條件:依靠上海長期積累的經濟和社會文化基礎,憑借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交通優(yōu)勢、人才和產業(yè)優(yōu)勢。

  3、意義:經過十多年的開發(fā)開放,浦東面貌發(fā)生了驚人的變化。浦東新區(qū)已成為上海新興高科技產業(yè)和現代工業(yè)基地,成為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四、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形成了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qū)-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zhèn)-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這標志著初步確立了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第14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一、動蕩中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1840鴉戰(zhàn)-1949新中國建立】

  1、背景

  (1)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物質文化生活與社會習俗多沿襲傳統(tǒng)。

  (2)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列強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開店、辦銀行,還舶來一些洋貨,西方文化逐步滲透到國民生活中。

  2、物質生活的變化

  (1)衣著

  鴉片戰(zhàn)爭以后,“洋布”“洋裝”漸漸進人中國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裝,受到新派人士的歡迎。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學生裝在青年人中成為文化教養(yǎng)的象征,而仿照歐洲風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2)飲食

  鴉片戰(zhàn)爭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開始出現西餐館,還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為有錢人的一種時尚。

  (3)住房

  西方建筑樣式在中國傳統(tǒng)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員和商人也建起歐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3、社會風俗的變化

  (1)原因:近代中國社會風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響。

  (2)表現: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主張“斷發(fā)易服”“廢止纏足”,并改革傳統(tǒng)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斷發(fā)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喪儀式由繁瑣愚昧,改為簡約文明。

  二、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1949——】

  1、新中國成立后

  (1)原因: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農民分得土地,城市解決勞動就業(yè)問題,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社會習俗:從20世紀50—70年代,勤儉節(jié)約、無私奉獻,是中國社會風尚的主流。

  (3)物質生活:人們衣著樸素,食物比較簡單,城市住房總體看比較擁擠,家具陳設只有床、飯桌、椅子等必需用具。

  (4)生活水平:由于物資比較匱乏,許多生活必需品要憑票證計劃供應。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總體比較低。

  2、改革開放以后

  (1)原因: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把實現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

  (2)衣著:服裝顏色從灰藍色調為主變?yōu)槲宀世_紛,從單一款式走向多樣化。

  (3)飲食:到1987年,中國已基本解決了過去幾千年沒有解決的溫飽問題。政府還倡導“菜籃子工程”,豐富的蔬菜、肉蛋、海鮮擺上了百姓的餐桌。

  (4)住房:城市高樓鱗次櫛比,人均居住面積逐年增加。農民紛紛興建新房。在經濟發(fā)達的東南沿海地區(qū),樓房比比皆是。1995年,國家在城鎮(zhèn)啟動了“安居工程”。

  (5)休閑: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習俗:注重環(huán)保、講究衛(wèi)生、賑濟災區(qū)的社會風尚逐步形成。

  第15課 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一、交通工具的發(fā)展

  1、鐵路

  (1)19世紀70年代,外國商人擅自修筑從吳淞口到上海的淞滬鐵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

  (2)辛亥革命前夕,中國已建成多條鐵路,奠定了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

  (3)20世紀上半葉,中國鐵路建設進展緩慢,特別是西北、西南與內地之間,基本沒有鐵路交通。

  (4)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建成寶成、蘭新等鐵路,加強了內地與西北、西南地區(qū)的溝通。

  (5)20世紀90年代,國家更投入巨額資金,加快鐵路建設。到“九五”期末,中國的鐵路營運總里程已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6)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2、公路

  (1)新中國成立前

  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等大城市,成為權貴、富紳的代步工具。隨之,外國近代筑路技術傳人中國,民國時期陸續(xù)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當時政治腐敗、民生凋敝,加上汽車和油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公路交通發(fā)展受到很大限制。

  (2)新中國成立后

  新中國成立以后,建起汽車制造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公路運輸也獲得較快發(fā)展。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在黃河、長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設了一座座公路大橋(1957武漢長江大橋,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包括青藏高原在內的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qū)也通了汽車(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

  (3)改革開放后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人購買了家用汽車。汽車的不斷增多,使城市道路更加擁擠。為了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政府除加大路網建設外,還大力建設城市環(huán)線、高架公路,并發(fā)展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

  3、水運

  (1)列強壟斷水運局面:鴉片戰(zhàn)爭后,輪船進入中國,西方列強紛紛在中國設立輪船公司,控制中國水上運輸。

  (2)打破:19世紀70年代初期,洋務派創(chuàng)辦輪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強在中國的壟斷局面。后來,各大口岸相繼涌現出一批輪船公司,推動了中國水上交通業(yè)的近代化進程。

  (3)新中國成立后,由國家統(tǒng)一管理的輪船運輸業(yè),獲得較快發(fā)展。

  (4)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鐵路、公路和民航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輪船運輸業(yè)開始萎縮,一些航線被取消,有的則轉向高檔旅游服務業(yè)。

  4、航空

  (1)1909年,旅美華僑馮如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

  (2)1920年,中國首條空中航線——北京至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拉開了序幕。

  (3)到1949年,中國民航共有國內外航線52條,航線總長度近八萬千米。

  (4)新中國成立初期,乘飛機有種.種限制,民航發(fā)展有限。

  (5)改革開放以后,逐步放寬并最終取消了這些限制,乘飛機出行的人越來越多,航線和航班也不斷增加?,F在全國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勝地都有航線,并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設有直通航線。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

  二、通訊工具的變遷

  1、電報

  (1)19世紀70年代,丹麥的電報公司私自把電報線架設到上海,建起一個電報機房。

  (2)1877年福建巡撫在臺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從此,清政府開始在各省架設有線電報線路,形成四通八達的電訊網絡。

  (3)20世紀初,上海崇明還裝置無線電臺,設立無線電報局。后來,無線電臺也在各地陸續(xù)開設。不過,當時有線電報主要用于軍事,無線電報則供官商通報;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2、電話

  (1)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設電話線,開通第一部電話。

  (2)19世紀80年代,外國開始在上海設立電話公司。

  (3)20世紀初,清政府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

  (4)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斷增加對電訊事業(yè)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訊網絡。

  (5)改革開放以后,電訊產業(yè)快速發(fā)展。到2003年末,中國擁有的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數量躍居世界第一位。

  3、作用

  通訊工具的變遷和電訊事業(yè)的發(fā)展,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高中歷史必修二2筆記相關文章

1.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匯總

2.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3.必修二歷史知識歸納總結

4.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歷史知識點歸納

5.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

高中歷史必修二2筆記(3)

第10課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 1、時間 甲午戰(zhàn)爭后,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fā)展。 2、原因 (1)甲午中日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高中歷史必修一重點筆記
    高中歷史必修一重點筆記

    高一的歷史考試接近期末的時候,大家不可能再把整本書在看一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重點知識復習一遍。小編在這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 高中歷史必修一1備考筆記
    高中歷史必修一1備考筆記

    高中歷史必修一是高一學的知識,在期末考試來臨的時候是不是后悔平時沒有認真做筆記呢?沒關系,小編在這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第1課

  • 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
    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

    必修一歷史是學生踏上高中的校園剛接觸的第一次歷史,學好就很重要。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 第一單元:

  • 高中歷史 漢朝知識點
    高中歷史 漢朝知識點

    歷史之西漢概述: 西漢(前202年8年12月),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秦朝滅亡后,經過楚漢相爭,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漢

76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