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歷史期中知識點
學習是每個一個學生的職責,而學習的動力是靠自己的夢想,也可以這樣說沒有自己的夢想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責任的表現,也就和人失走肉沒啥兩樣,只是改變命運,同時知識也不是也不是隨意的摘取。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沓跞龤v史期中知識點,希望大家喜歡!
初三歷史期中知識點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一、紡織技術的革新
17世紀末,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后,政局穩(wěn)定,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fā)展,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工業(yè)革命于是興起。國內外市場對棉紡織品的需求迅速增長,刺激了棉紡織生產方式的改進和新技術的發(fā)明。1733年,凱伊發(fā)明了飛梭,提高了織布速度。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fā)明了紡紗機,命名為“珍妮機”。最初的珍妮機一次能紡出8根紗線,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二、蒸汽機和工廠制度的確立
1.早期發(fā)明的蒸汽機用于抽干礦井中的積水,很不完善。將蒸汽機變?yōu)橹饕獎恿Φ陌l(fā)明家是瓦特。1774年,瓦特改造的蒸汽機在一家冶金工廠正常運轉,為鼓風機、汽錘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不久,瓦特蒸汽機開始應用到更多的行業(yè)。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是生產領域的一次意義重大的飛躍,它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工業(yè)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縱深發(fā)展。
2.早期的工廠基本上都是用水作動力,所以工廠一般都設在水流湍急的鄉(xiāng)村而不是城市。到19世紀30年代,蒸汽機成為主要的動力來源。蒸汽機提供了更有效的動力,從此,工廠可以設在遠離河流的地方。進入19世紀,傳統的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所替代,現代工廠制度最終確立。
三、火車與鐵路
1.19世紀初,已經有人開始修建“鐵路”來運輸貨物。那時的路軌是木制的,車廂是由馬匹拉動的。1825年,由史蒂芬孫設計的蒸汽火車載著450名乘客,以24千米的時速行駛,標志著鐵路時代的開始。1830年以后,英國掀起投資建設鐵路的狂潮,到1851年,英國建成了總長約1萬千米的鐵路網。鐵路時代的到來為社會提供了更為快捷、廉價、便利的交通,使生產和市場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
2.工業(yè)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中期,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yè)國家。從18世紀后期起,其他西方國家紛紛開始學習英國的先進技術和生產經驗。法國、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先后進行工業(yè)革命。
初三歷史重點知識點
俄十月革命
一、 二月革命
1、 時間: 1917年3月
2、 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3、 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4、 革命后形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 背景: 臨時政府對內鎮(zhèn)壓革命,對外繼續(xù)進行一戰(zhàn)。
2、 領導人及地點:列寧,彼得格勒。
3、 經過:彼得格勒起義勝利,建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蘇維埃政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
4、 性質: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5、 政權鞏固:粉碎了外國武裝干涉、國內反對革命叛亂,取得了國內戰(zhàn)爭的勝利。
6、 意義:
⑴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
⑵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
⑶ 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7、鞏固政權:經過三年國內戰(zhàn)爭,1920年蘇俄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對革命叛亂,取得了國內戰(zhàn)爭的勝利,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勝的無產階級政權。此后,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
8、對中國的影響:十月革命后,中國的新文化運動開始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新經濟政策
1、背景:
⑴ 國內戰(zhàn)爭結束,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經濟。
⑵ 農民對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強烈不滿。
2、時間:1921年
3、領導人:列寧
4、內容: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fā)展商品經濟。
5、作用: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鞏固了政權。
6、評價:是列寧從俄國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典范。
二、蘇聯成立
1、時間:1922年底
2、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3、最初的四個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4、擴大:后來擴大到15個加盟共和國。
5、解體:1991年底。
三、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1、領導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實施兩個五年計劃,使蘇聯由傳統的農業(yè)國變成強盛的工業(yè)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
3、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農業(yè)集體化的基本實現。
4、斯大林模式(又叫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1)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頒布(蘇聯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志)
(2)評價:在一定歷史階段里發(fā)揮過積極作用,但具有嚴重弊端,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教版初三歷史知識點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一、巴黎和會
1、時間: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締結和約,建立戰(zhàn)后世界新秩序。
3、操縱會議的三巨頭: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
4、結果:簽訂《凡爾賽和約》(對德條約)
⑴ 時間:1919年6月
⑵ 內容:對德國的領土、軍事、政治、賠款、殖民地等問題做出了規(guī)定。
5、意義:《凡爾賽和約》與對奧、匈、土、保和約一起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6、 實質:帝國主義國家的分贓會議(或戰(zhàn)勝的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會議)。
二、華盛頓會議
1、時間: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西方的關系,他們在東亞、太平洋地區(qū)的矛盾依然尖銳,日美矛盾尤為激烈。
3、主導國:美、英、日
4、簽訂的主要條約——《九國公約》
⑴ 時間:1922年
⑵ 內容: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的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
(3)影響: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zhí)峁┝藯l件。使中國重新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形成: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
2、實質:一戰(zhàn)后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
3、評價: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華盛頓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qū)的統治秩序。它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經濟大危機
一、經濟大危機爆發(fā)
1、相對穩(wěn)定時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基本矛盾。
3、時間:1929--1933年。
4、開始國:美國
5、特點:涉及范圍廣;持續(xù)時間長;破壞性大。
6、 影響:
⑴ 生產受到嚴重破壞。社會矛盾加深。
⑵ 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資本主義各國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
二、羅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
2、目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根本目的:鞏固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3、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4、時間:1933年(羅斯福就任總統)
5、中心措施:調整工業(yè),通過《國家工業(yè)復興法》,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生產的調控。
6、評價:
(1) 取得了顯著成效,美國經濟恢復,人民生活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fā)展。
(2) 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3) 新政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7、啟示:羅斯福新政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供了先例,成為今天許多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制定政策法規(guī)的依據,說明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具有自我調節(jié)和改良的功能。
初三歷史期中知識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