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題的意義是什么
對于考試和練習,很多學生都是不自覺、不樂意的。有的甚至很反感,從反感做題到反感老師,最后反感學習。為什么孩子們在學習中,會從不喜歡做題漸漸變成厭惡學習呢?那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做題的意義是什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刷題的意義是什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刷題的意義是什么
有人說:做題沒意思、做題枯燥、做題千篇一律、題永遠做不完……由于原因,所以你看到學生往往喜歡長得帥氣或者漂亮的老師、偏向生動形象的教學氛圍、幽默搞笑甚至夸張的教學方式,為此極其多的學校有意無意也在這方面下足了改革的功夫。
但是反過來一想,在這種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當他的學習環(huán)境沒有那么多色彩,沒有那么美觀時,他還能一如既往的全身心去學習嗎?有研究就說現代人類不是在進步是在退步,因為人類已經失去太多大自然的屬性,而被工具替代。換句話說,當孩子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不那么符合他的要求時,他只能趨利避害,逃避到他想要的環(huán)境中,而不是反過來,去創(chuàng)造他喜歡的生活。
所以我們應該做到的是:不要逃避,而是要創(chuàng)造。
那么如何在解題過程中,讓孩子們去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的能力呢?
美籍匈牙利數學家波利亞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反復提到,解題的價值不是答案本身,而在于弄清“是怎樣想到這個解法的”,“是什么促使你這樣想這樣做的”,也就是說解題是思維的體操,也即屬于數學思維方法的范疇,解題時只有形成的數學思維方法才是創(chuàng)造的動力源泉。
所謂數學思維方法,就是在基本數學觀念系統作用下,進行思維活動的心理過程,簡而言之,就是找出已知和未知之間聯系的一種分析探索方法。一般情況下,問題與知識的聯系并非是顯然的,即使你能在題目中看到某些知識或者題型的影子,但畢竟不會是知識的原形,他們往往披上了一層或幾層外衣,也即要么減少了條件,要么增加了問題,要么改變了結構,要么換了一種說法,從而導致你沒有完全現成的知識方法可以立馬運用。這就是學生常常出現“上課我認真聽講聽懂了,例題也會了,但是習題和考試題我就是要出錯”的根本原因。為了利用你現在掌握的知識和方法解題,就必須創(chuàng)造一定的“橋梁”,這種創(chuàng)造“橋梁”、探索未知的過程,本身就是在鍛煉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
在當前功利主義盛行的教育系統中,很多學生被迫忽視數學思維方法,片面關注解決題目的具體方法,過分強調題海戰(zhàn)術,過分記憶和模仿各種類型的、非本質的、混亂的解題技巧和模型,只要題目結構稍有變形就手足不從。這樣一種教育和學習方式,本末倒置,丟掉實踐,舍去有根據有目的有思路有想法的探索過程,取而代之的是生搬硬套、胡猜亂測,難怪就會出現平時測驗小考滿分,期末大考卻凄凄慘慘的場景,報再多的培訓班也是沒用的。
那么怎么在解題過程,收獲自己的數學思維方法呢?
在求解過程中,我們很可能再三地改變我們的觀點,或者改變考慮問題的途徑。我們應該不斷地變更我們的出發(fā)點。當我們開始著手解題時,我們對問題的概念可能很不完整;當我們有些進展以后,我們的看法就不同了;而當我們幾乎已經得到解答的時候,看法就會更不相同。
因此,我們可以把解題分成四個過程: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問題;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要求的是什么?其次,我們必須了解各個項之間有怎樣的聯系?未知和已知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了得到解題的思路,應該制定一個計劃。第三,實現我們的計劃。第四,我們回顧所完成的解答,對它進行檢查和討論。
上述每一階段都有其重要性。可能會有這樣的情況:一個學生想出了一個異常好的念頭,于是跳過所有的預備步驟,解答就脫口而出了。如此幸運的念頭當然是求之不得的,但是也可能發(fā)生很不走運的事:即,學生通過上述四階段中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沒有想出好念頭。最糟糕的情況是:學生并沒有理解問題就進行演算或作圖,這就是粗心馬虎最根本的源頭。一般說來,在尚未看到主要聯系或者尚未作出某種計劃的情況下,去處理細節(jié)是毫無用處的。如果學生在實行其計劃的過程中檢查每一步,就可以避免許多錯誤。
當我們大體上知道,為了求解未知數,必須完成哪些計算、要作哪些圖的時候,我們就有了一個計劃。這個計劃可能是逐漸形成的,它往往需要借助以前學過的知識和方法,甚至見過的題型,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對以前的知識爛熟于胸;或者,在明顯失敗的嘗試和一度猶豫不決之后,突然閃出了一個“好念頭”。從弄清問題到想出一個計劃,其過程可能是漫長而曲折的,甚至最終都想不出而不得不去看答案,但是這個過程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是最珍貴的。
想出一個計劃,產生一個求解的念頭是不容易的。要成功需要有許多條件,如已有的知識、良好的思維習慣、目標集中,還要有好運氣。但實現計劃則容易得多,我們所需要的主要是耐心。計劃僅給出一個一般性的大綱,我們必須充實細節(jié)并耐心地檢查每一個細節(jié),直到每一點都完全清楚了,沒有任何可能隱藏錯誤的含糊之處為止,但是很遺憾,我見過太多的學生做幾何題時,是想起一步就寫一步,寫完再想下一步,而不是再在腦海中或者草稿紙上,預先把解題方法推演一遍再寫。
為了確信某個東西的存在或其質量的好壞,我們總喜歡去看看它,摸摸它。 我們總是通過這兩種不同的感官來感知它。同樣,我們也寧可通過兩種不同的證明使我們對結果確信無疑。因此要問:你能用不同方法來導出這結果嗎?當然,我們寧愿要簡短而直觀的論證,而不要冗長而煩瑣的,所以要問:你能一下子看出它嗎? 當我們回顧問題解答的時候,我們自然有機會來考察一個問題與其它題型的聯系。如果學生已經作出了努力并且意識到自己完成得不錯,那么他們將發(fā)現對解答加以回顧確實饒有趣味。這樣,他們就熱切地想知道用努力還可干些什么別的,以及下次他如何能干得同樣好,這就需要學生對每一道題、每節(jié)課的內容、每星期或者每個月的學習進行回顧、整理。
那么孩子們,請你們記住,你是在為了創(chuàng)造而做題!發(fā)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比解決了問題更重要,讀書是有用的,做題是有成就感的,你耐心去體會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