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結尾寫作技巧(2)
5、警句式演講稿結尾
1971年,智利作家巴勃羅·聶魯達在題為《通向光輝之城》的諾貝爾文學獎受獎演說中提出,文學公開的推動力量在于提高詩人與公眾聯(lián)系的責任感,并承擔社會進步變革的責任。這位智利獲獎者用一個警句“詩是不會徒然吟唱的”結束了他的演講。結尾既充滿哲理,又給人鼓舞。
警句式結尾能畫龍點睛,成為哲理的名言。
6.引用作品式演講稿結尾
1966年端典的奈麗·薩克斯獲諾貝爾文學獎。在十分簡短的演說中,薩克斯以自己幾年前寫出并收入詩集《逃亡與蛻變》(1959)的一首詩結束她的演說。“逃亡/何其盛大的接待/即將來臨……我掌握著全世界/而不僅是故國的蛻變。”該詩的開頭和結尾就是她自己苦難一生的寫照,用自己的作品結束演講,在眾多的諾貝爾文學獎演說中別具一格。
引用作品式結尾可賦予演講別具的魅力。
7、反思式演講稿結尾
1954年,美國作家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以《老人與?!帆@諾貝爾文學獎。由于健康狀況,海明威沒有出席授獎儀式,便應約寫了一篇演說辭。他用一種酸溜溜的語氣結束他的受獎辭,“作家應當把自己要說的話寫下來,而不是講出來”。用這句話煞住這篇簡短、發(fā)人深思的演說甚為恰當。要在早年,他不會說這樣反思式的甚至沉思的話,但是閱歷豐富之后,說話的分量也就不尋常了。
反思式結尾能給人以成熟的感受。
8、評價式演講稿結尾
英國的T·S·艾略特是194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受獎演說簡短而富有個人特征。艾略特以對諾貝爾文學獎象征意義的評價結束他的演說。他形容這次獎勵“主發(fā)是對詩歌的國際價值的肯定”。有了這樣一個相信詩歌具有超越和聯(lián)系不同民族的作用和前提,就必須要指出,一個詩人站在世界的面前,并不是憑自己的成就,而是“作為一個時期的象征,象征著詩歌的偉大意義”。評價熱情洋溢,具有極強的鼓動性。
評價式結尾在令人思索的同時,也能給人力量。
在演講中,精美的結尾就恰如一串珍珠中最燦爛的那一顆,重要而光芒四射。只要精心構思,反復錘煉,使之別具韻味,就一定會使演講獲得理想的成功(作文亦同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