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習心得:語文教育的一個目標是培養(yǎng)語感
關于語文教育的任務,以下三項似得到大家的認可:一是幫助學生學習、掌握好漢語書面語,以逐步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全面綜合的語文素養(yǎng)與能力。二是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并逐步養(yǎng)成以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來鑒賞文學藝術作品。三是使學生不斷受到真善美的教育與熏陶。
這三項任務最后是否完成,其衡量的標尺具體在閱讀與寫作兩方面。閱讀包括讀和聽,這是“輸入”,要能達到不斷增長新知,不斷提高鑒賞力,不斷接受真善美的效果。寫作包括寫和說,這是“輸出”,文字和話語要能達到文從字順、言之有物,條理清晰、言簡意賅、得體到位。
怎樣才能使學生具有這樣“輸入”“輸出”的能力?
我們考慮,其前提條件是對漢語特別是漢語書面語有豐富的語感。因為,只有掌握了書面語,孩子才能不斷地接受包括歷史文化、科學技術和思想品行在內(nèi)的高素質教育。
千萬別小看語感。一個熟練的駕駛員在開車,特別是超車、并線時靠的是車感;20世紀60年代我國乒乓球隊的“智多星”徐寅生先生曾說,一個乒乓球運動員,面對對方兇狠的來球,該如何回擊,容不得你思考,靠的是球感;世界圍棋冠軍、我國棋手柯潔在一次關于阿爾法狗對弈問題的訪談中說,真正的高手在關鍵時刻靠的不是計算,而是棋感。
在語文素養(yǎng)上,能自如地、高水平地“輸入”與“輸出”,靠的是語感——憑語感能感知說話、文字之高下好壞;能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能知道如何糾錯;能知道如何畫龍點睛……這種語感并不是主觀揣摩,而是對語言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結合。語文教育的目標,應該定在培養(yǎng)學生對漢語特別是對漢語書面語的豐富語感上。
車感、球感、棋感,都不是憑空得來的,更不是天生的,都是刻苦用心練出來的。那么語感呢?也得用心練才練得出來。具體說,就是要大量閱讀、大聲朗讀,要適量背誦,要勤于動筆,在老師指導下從模仿寫作到有創(chuàng)意的寫作。沒有別的捷徑。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黃庭堅的岳父孫莘老就寫文章之事曾請教大文豪歐陽修,歐陽修淡淡地回答:“無他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紅樓夢》中香菱向林黛玉請教怎么寫詩,林黛玉拿了一部《王維詩集》給她,并告訴香菱,你再讀一二百首杜甫的詩,一二百首李白的詩,你把這三位的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你也會寫詩了。楊絳小時候向父親楊蔭杭請教寫作的秘訣,她父親說:“哪有什么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這些例子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上述想法還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獲得佐證:
一是孩子學會說話,完全是在大人話語的不斷熏陶下,在不斷跟大人的“對話”交際中,逐漸積累母語口語的豐富語感,并逐漸準確把握了母語的發(fā)音、詞語和語法。
二是我的老師輩,因為他們進過兩三年私塾,語文素養(yǎng)普遍較好。舊時私塾的教學模式就是朗讀、背書和書寫,這使私塾的孩子既集聚了豐富的漢語書面語語感,培養(yǎng)了較強的語文能力;又接受傳承了中華文化,培養(yǎng)了較好的文化素養(yǎng)。
遺憾的是,現(xiàn)代語文教學拋棄了老祖宗的做法,代之以老師用大量時間對孩子進行講解、說教或展示視頻畫面,而不引導孩子大量接觸母語書面語,傳統(tǒng)的“瑯瑯書聲”也逐漸消聲。
當然,對古代私塾的做法只能借鑒,不能照搬落于窠臼,我們還得創(chuàng)新。
古代私塾老師基本上不講解,只說一句話:“你背得滾瓜爛熟了,就知道什么意思了。”我們不能再這樣。目前有一些地方搞所謂“兒童讀經(jīng)班”,只讓孩子死記硬背,而不引導孩子了解所讀的內(nèi)容。這就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朗讀、寫作的同時,需適當講解。但這種講解,得少講甚至不講理論,少作知識性的介紹,重在對課文進行恰如其分的點撥,以幫助學生在積聚語感的基礎上,能體會到好文章之妙處,能體會到如何根據(jù)文章主題和上下文情景選詞煉句??傊?,老師的講解,一定要講出文章所具有的精妙之處,起到點撥、啟迪的作用,讓學生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要讓我們的孩子能有較好的語文素養(yǎng)、較強的語文能力,要讓我們的孩子能傳承中華文化,不是單靠給他們講大道理所能達到的,就得閱讀和背誦一定量的古今中外名篇,就得養(yǎng)成讀和寫的習慣。
建議在小范圍內(nèi)進行語文改革試驗,將小學語文課一分為二——“國文”和“寫作”。國文課,就是讀經(jīng)典、學寫字;寫作課,寫白話作文,看白話故事。這樣既能打好扎實的語文功底,同時接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然,該讀哪些經(jīng)典文章與段落,得好好討論。
愿我的想法能拋磚引玉。(作者:陸儉明,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文作者:陸儉明 (微信公眾號:幸福家庭讀書會)】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