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市井生活的散文:小東關的七十二家房客
描述市井生活的散文:小東關的七十二家房客
編者按:《小東關的七十二家房客》一文中,作者回憶起從前火車站周圍的熱鬧氣息,他觀察著人們的生活。下面我們一起跟隨著作者看看這充滿生活氣息的街道吧!
2012年,火車站還在市內,汽車站與它相鄰,幾分鐘的路程,出去還是回來,都方便得很。
我是個四處游蕩的人,走與回毫無定性,不論是選擇幾時去兩站,哪怕是空著手,只要是到了小東關街,總有個低沉的聲音問我,"師傅,住不住旅社啊……“
剛開始,聽到這個聲音,也不太在意,有時回應下:"屋就住在前頭"。
直到有次,在火車上聽到鄰座兩個外地人,笑嘻嘻地在聊天,說這個城里好啊,物價便宜,昨晚住在車站附近,女老板那么熱情,房屋干凈舒適,特別是提到,搞那,相當便宜。都是男人話題XX,他倆一問一答,亳無忌諱地大聲談講著,相信在坐的人都聽得清清楚楚。
望著兩個來隨城訂制汽車的人,竟然不顧眾多男女在身邊,津津有味地談論此道,把沿路城市里那個行業(yè)的價格檔次,服務標準,講述得如同采購汽車配件螺絲般的專業(yè)。不覺驚嘆,江湖真是個大水溝,條條溝里蛆蛹多。
他們說的是小東關巷子,這個巷子從東往西,可到熱鬧的解放路步行街,從西往東,可到也熱鬧的火葬廠。
老交通局旁,有個不起眼的洞口(漢東書屋),進去兩步就是原百貨公司的宿舍,樓對面是交通局、郵電局的住宅樓,這些高低相鄰的房子,與原生產隊的私宅只隔了半堵墻,同襄陽鐵路局、水電處的住宅相連。
這些鐵飯碗的行業(yè)老大,農轉非的地帶工,有職權的機關干部,操著南腔北調的口音,不論是從哪頭進來,都是在這條小街上生話。
每天清晨,巷子兩頭的早餐店,就忙活起來了,清新的空氣里彌漫著焦煤的煙子,東頭的巷子囗襄陽的牛肉面,濃湯紅油在大鍋里冒著熗鼻的味道,老板手里的大磁碗把燙好的面與豆芽、海帶與牛肉浮在上面,食客們連湯帶面吃得汗流,最后喝一碗黃酒中和臊氣,舒坦的一天從早餐開始了。
西邊巷子口, 有個專門做烙油饃、煮稀飯、糊辣湯的攤子,也很有特色,看著她把面糊倒在平鍋里轉動鍋,讓面糊均勻的受火,在煤爐子上微微轉動小勺子澆上幾滴花生油,香氣撲鼻兩面微黃的油饃就烙好了,喝著紅米稀飯吃兩塊油饃,仿佛回到外婆家一樣。
隨著天的放亮,巷子里居住的人,從各個旮旯里出來了,他們中有住在小旅社的生意人,有仙桃過來挑著兩塊木匣子、走街串巷賣眼鏡的中年男人,有應城過來拎著個小木箱子、替人擦皮鞋的婦女,有河南老鄉(xiāng)推著自行車、沿路喊著賣老面饃饃的,有安徽過來到城區(qū)鄉(xiāng)鎮(zhèn)做屋面防水的,還有小喇叭里吆喝著"下崗"牌的茶葉蛋,有在巷子口開門市、做水暖器材的福建人,有在香江市場做燈具的浙江人。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做著五花八門的買賣,它們都聚在小東關,讓這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小江湖。
小東關的巷子里,在自行車叮鈴鐺鐺的聲里,合著起此彼伏的叫賣聲,喧鬧卻不嘈雜,有的人默默地走進去,有的人急忽忽地趕出來,熙熙攘攘的人潮中,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他們圖這里出行方便,身居鬧中又享受僻靜,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里,做著正當的不正當的生意。歸根到底一句話,都是為了生活。
【作者:小菊(公眾號:隨州文藝)】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