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學習葫蘆絲的真實故事
編者按:葫蘆絲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樂器,作者在暑假中學習葫蘆絲并產(chǎn)生了深厚的情感,下面我們來看看《悠遠·清亮·葫蘆絲》這個故事吧!
暑假, 我報名參加了西吉一小青少年課外活動中心組織的普惠興趣班,學習吹奏葫蘆絲。因為偶爾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個傣族小伙用葫蘆絲演奏了一曲《月光下的鳳尾竹》,獨特悠揚的音質,一直讓我念念不忘。
葫蘆絲又稱葫蘆蕭,流行于傣族等民族。之所以稱為葫蘆絲,是因為它主要由一個葫蘆和三根竹管組成。葫蘆上端為吹嘴,下端的三根吹管為音管。中間較長的一個為主音管,由葫蘆、主管、簧片與附管等部分組成。主管正面有七個氣孔,背面上端有一個氣孔,下端還有一個出氣孔和兩個穿繩孔。
圓圓的葫蘆上面烙刻著中國寫意的山水圖畫,古樸典雅,莊重地標注著自己中國民族樂器的身份。葫蘆絲發(fā)音清亮,略帶鼻音,吹奏時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如同仙樂余音裊裊,回味無窮。
學習第一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了教室。老師給我發(fā)了一個降B調的葫蘆絲,打開盒子,一陣淡淡的木香氤氳在我的鼻尖。葫蘆上面的防摔帶是皮革的,葫蘆絲下端的竹管上拴著一個精致的中國結,下面還綁著兩個小彩球。既美麗莊重,又活潑可愛。
我一看便愛不釋手,情不自禁用力吹了起來。誰知道任我吹得面紅耳赤、額頭出汗吹不出一點聲音。我再次仔細觀察了一下,這么精致的葫蘆絲怎么吹不出聲音呢?難道這葫蘆絲真是“金玉其外而敗絮其中”嗎?
看到坐在同一間教室里的同學,有的如我一般正在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有的卻已經(jīng)吹得像模像樣,一副舍我其誰的神氣活現(xiàn)的樣子,我如坐針氈。
正當我無助的時候,輔導老師走進來,對大家說:“同學們先不要著急吹,要先了解葫蘆絲的結構特點以及吹奏特點。”接著老師詳細地給我們講解葫蘆絲的吹走方法。
我鼓起勇氣說;“老師,您能不能給我們示范幾首曲子,讓我們感受感受?”老師爽快地說:“好啊!”從老師那個跟我們一模一樣的葫蘆絲里飄出的曲調,時而如小橋流水之婉約;時而如旭日噴薄之豪放;時而如大江之東流去;時而如輕風拂楊柳……
正在我聽得目瞪口呆時,曲調戛然而止。看著被震住的我們,老師微笑著說;“同學們先別著急吹了,先用酒精擦拭葫蘆絲吹口,進行消毒,然后聽老師給你們慢慢講解指導。”
望著這位和藹可親的老師,我的耳邊一直縈繞著葫蘆絲神奇曼妙的韻律節(jié)拍。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練好葫蘆絲,我也要吹出余音繞梁的樂曲。
可是理想有多么豐滿,現(xiàn)實就有多么殘酷。由于老師給我們的輔導只有短短的七天,所以課時比較緊張。再加上有幾個同學以前就學習過葫蘆絲,我感覺自己盡管一直在盡力而為,可還是學得比較吃力,幾乎要掉隊了。
就在我想放棄的時候,媽媽鼓勵我說:“好孩子,無論做任何一件事,要想成功就得堅持,沒有堅持 ,就不會勝利。”為了鼓勵我繼續(xù)學習,媽媽還在網(wǎng)上專門給我購買了一款精致的葫蘆絲。聽著媽媽的鼓勵,想著老師的悉心教導,我想:堅持就是勝利,我一定要吹好葫蘆絲!
每一節(jié)課下來,由于天氣炎熱,我吹得汗流浹背,嘴都麻木了,但是我沒有放棄,依舊堅持練習。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堅持不懈的苦練中,我終于學會了吹奏第一首曲子——《竹樓情歌》片段。接著就是第二首、第三首……《金孔雀輕輕跳》、《婚誓》、《傣家風情》也陸續(xù)從我的葫蘆絲里飛出。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我傾情演奏時,老師鼓勵的笑容,同學們羨慕的眼神,以及家人們欣喜的表情。
我想,在以后漫長的成長道路上,葫蘆絲——我要與你不離不棄,相依相伴!
作者|寧夏西吉縣第一小學六年級(2)班 張科
公眾號|甘寧界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