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茨菰的原創(chuàng)隨筆:興化茨菰
編者按:茨菰是興化水生特產(chǎn),長得圓頭圓腦,很像大蝌蚪,又似小土豆。茨菰生活在河塘邊和水田里,每年冬至前開始采挖上市,春節(jié)前后正是吃茨菰的時候。
茨菰是興化水生特產(chǎn)。我第一次見到茨菰,還是大姨父從蘇宋村送給我家的。每年過年時他都要給我家送一袋茨菰,讓我們嘗鮮。
茨菰,只看其形,就讓我很喜歡。它長得圓頭圓腦,很像大蝌蚪,又似小土豆。大者如桃,小者如栗,每一顆都帶有一粒頂芽,俗稱〞茨菰嘴子〞,彎彎地翹著,好像是一個個俏皮的逗號,似乎在告訴我說:知道吧,我是茨菰,不是土豆。
大姨父說:在老家鄉(xiāng)間的河塘邊和水田里,到處可見茨菰,每年冬至前開始采挖上市,春節(jié)前后正是吃茨菰的時候。他還告訴我,吃茨菰要先去皮,再切成兩半,然后燒五花肉或燉大骨。大姨父還有點抱歉地囑咐說:〞這東西吃起來有點苦,但不像苦瓜的苦,更不像中藥的苦,很淡,不知你們吃得慣不。如果吃慣了,我以后年年拿給你們。〞茨菰的淡淡之苦,倒是正合我的口味。我早年喜歡吃苦瓜,曾有同事戲稱我能從苦中吃出詩意,茨菰之苦,自然是另一種詩意了。
就這樣,每年春節(jié)前,大姨父都給我家送來茨菰一袋,有時家中沒人,就悄悄地放在露臺上,人也悄悄地走了。過后打個電話給大姨父,請他來家吃一頓飯,吃我做的茨菰燒肉,但他總是婉轉(zhuǎn)謝絕,說是春節(jié)前忙,事多脫不開身。幾十年過去了,年復(fù)一年,春節(jié)間的茨菰燒肉、茨菰燉大骨,幾乎成了我家餐桌上的榮譽(yù)出品,也成了我忘不掉的水鄉(xiāng)月色或鄉(xiāng)愁。省城的一位作家朋友讀我的散文,寫了一篇書話,題為《一個愛水鄉(xiāng)的城市人》,可謂是說中了我這方面的情結(jié)。
茨菰吃起來確有淡淡的苦味,但因為下鍋前沸水氽過,焯去了土腥氣和少許苦味,再加上是燒肉和燉大骨,本來無味的茨菰充分吸收了油鹽、蔥蒜、姜、花椒、八角等各種佐料之味,一般倒不覺其苦。這種亦苦亦甜、大素大葷烹成的至味,吃起來自然是油而不膩、清香無比了。在我家,一盆茨菰燒肉吃下來,往往是茨菰吃完,肉都剩下了。茨菰吃起來的口感,確實有點家土豆,但它又絕不似土豆那樣一煮就爛,爛泥一樣。茨菰無論怎么燒,也不會爛得一塌糊涂,總是顆顆成形,咬到嘴里頗有嚼頭,也很勁道。任誰吃過后,都會有回味,都會記得住。正因如此,家鄉(xiāng)人才將其與茭白、莼菜、菱角、塘藕、茨實、荸薺、水芹一起譽(yù)為〞水八鮮〞,成為餐桌上獨特的美食。
吃了茨菰,我總想見識見識茨菰長得什么樣。今年夏秋到興化水上森林公園游玩時,我不忘一識茨菰模樣。在公路兩旁的水塘邊,我終于見到了長著燕尾形葉、開著白花的茨菰。乍一看,茨菰的花有如水仙,只不過水仙花六瓣,它只有三瓣。白色的三瓣花朵托著紫色的花蕊,素面朝天,從容淡定,樸實而不張揚(yáng)。當(dāng)?shù)嘏笥严蛭医榻B,茨菰還叫慈姑,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一根歲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諸子,故以名之。〞這是說到了收成時,它每棵秧下都有一串如土豆般的茨菰,一般是一串12顆,象征著一個月一顆。因此,民間多視茨菰為吉祥物,意寓多子多福。我記得大姨父還說過,在興化農(nóng)村,新媳婦初次回門離開娘家時,都要帶幾個茨菰的,那是希望早得貴子,人丁興旺。還說如果這一年是閏月,茨菰就不是12顆了,而是13顆。茨菰就是這樣誠實地回報歲月,在它身上似乎有著神奇的自然靈性和人文感應(yīng)。
茨菰的這種人文感應(yīng)還體現(xiàn)在詩畫和傳統(tǒng)圖案上。如唐人白居易、張潮,宋人陳與以等都寫過詠茨菰的詩。齊白石曾畫過《茨菰嚇群圖》,李苦禪也畫過《茨菰魚鷹圖》。我曾收藏過有茨菰紋飾的青花瓷,那是將荷葉、蓮花、蓮蓬、茨菰葉系在一起的圖案,稱為〞一把蓮〞,是一種吉祥紋飾。還有民間風(fēng)俗畫中,茨菰和柑橘畫在一起,意寓瓜瓞綿綿。
因為大姨父家的情誼,不僅讓我嘗到了茨菰美味,還讓我感受到了茨菰所具有的人文品格。如今,大姨父雖早己辭世,但每到春節(jié)之前,我都從農(nóng)貿(mào)市場買回幾斤茨菰,去尋找有茨菰的鄉(xiāng)愁。每到這時,我都會想起汪曾祺那篇題為《故鄉(xiāng)的食物之咸菜茨菰湯》的散文,想起文中寫到的沈從文先生吃茨菰時的那句話:〞這個好!格比土豆高。〞
作者|唐錦祿
公眾號:安豐微生活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