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有什么風俗活動
端午節(jié)有什么風俗活動
端午節(jié)風俗活動: 吃粽子、賽龍舟、系五彩繩、 貼五毒、畫額、喝雄黃酒、 采藥、掛艾虎、躲午、吃鴨蛋等等,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重五節(jié)、天中節(jié)等,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jié)有什么風俗活動
① 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最經典的習俗,它源于公元340年,屈原多次勸說楚無果后,便知國之將亡,他不愿茍活于世,希望用自己的死喚醒楚王,于是他毅然投江,以身殉國。
百姓知曉他的良苦用心,便將大米投入江中,希望江中魚蝦吃了大米,就不要再去毀壞屈原的尸體,于是后來便衍生出吃粽子的習俗。時至今日,包粽子,送粽子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聯(lián)絡親友的一種方式。
② 賽龍舟
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習俗,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還為了紀念投江祭父的曹娥和為父報仇的伍子胥。賽龍舟一是為了驅散水中魚蝦,紀念先魂,二是為了祭水神。如今,賽龍舟已經成為了一項全民運動。
除了吃粽子和劃龍舟,下面8個習俗,很少有人知道,因為在很多地方,基本都已經消失,沒有得到傳承。
③ 系五彩繩
五彩繩又被稱為續(xù)命繩、百索子、長壽繩。五色源于五行,它將金木水火土聚為一體,常有祈福避災之意。系五彩繩的習俗可追溯到漢代。
《風俗通》中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五彩繩系法多樣,兒童一般系于臂膀手腕上,這種系法《風俗通》中便有記載:“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成年男子羞于系于手腕,故他們戴的時候通常系于腳腕處,小嬰兒皮膚嬌嫩,不便系戴,故他們大多放于胸前。
④ 貼五毒
端午時節(jié)正值酷暑,各種毒蟲爭相而至,在醫(yī)療條件相對落后的古代,炎熱的天氣還容易引起疫情,故端午還有貼五毒的習俗。
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這五種毒蟲,貼五毒便是用黃紙畫出五種毒蟲的畫像,貼在墻上,然后用把尖針刺在五毒畫像上,寓意是驅除五毒。
五毒畫像多由專人繪制,后來逐漸演變成印刷廠印刷,針刺五毒也演變成張?zhí)鞄熓峙e葫蘆收服五毒。雖然貼五毒有些迷信色彩,但這樣的小活動卻最能讓人感受到節(jié)日的氣氛。
⑤ 畫額
端午節(jié)仿佛是為孩子們量身定做的節(jié)日,它的很多習俗都與兒童有關,畫額也是如此。所謂畫額,便是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寫一個“王”字。
⑥ 喝雄黃酒
雄黃又被稱為“雞冠石”,從化學角度看,雄黃是一種毒物。但雄黃酒并不是雄黃制成的酒,而是在酒中加入微量雄黃。
《清嘉錄》中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p>
喝雄黃酒不僅是為了驅除毒蟲,還為了紀念屈原。相傳屈原投江后,有一老者擔心水中雜蟲會啃食屈原尸身,便往江中倒了一壺雄黃酒,此后人們便爭相效仿。
除了喝雄黃酒外,人們也常把雄黃酒撒于陰濕的角落,以達到驅蟲的功效。
⑦ 采藥
端午節(jié)在古人印象中是一年里陽氣最旺的一天,人們普遍認為,這一天草藥的藥性最好,所以便有了采藥的習俗。
《夏小正》中曾記載這一習俗:“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倍宋绮傻乃幋蠖嗍前菀活惖牟菟?,但也有地方抓蛤蟆入藥,在南方一些地區(qū),則還有制作蟾蜍酥的習俗。
因端午采藥多,故又衍生出掛草藥、斗草和沐蘭湯的習俗。掛草藥,顧名思義便是將草藥掛在門上。一般人們都會掛艾、菖蒲和蒜這三種草藥。
⑧ 掛艾虎
掛艾虎也是端午節(jié)的習俗,它是由兩個雞蛋殼制作而成。制作時,蛋殼上畫成老虎形狀,蛋殼下方貼上五毒形狀的貼紙。再加以五色繩做裝飾,既有老虎驅五毒之意,也有五色繩祈福之意。艾虎多掛于新生兒的房門上,有時艾虎也會佩戴在身上或放在簪子上。
⑨ 躲午
在古代,端午忌諱頗多,躲午便是其中一個?!稙粗葜尽分杏涊d:“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在古代,端午被看作是不吉祥的一天,所以嫁出去的女孩通常會回娘家躲災。時至今日,這個習俗基本已經廢除。如今科學技術發(fā)達,社會文明進步,端午再也不是不祥的節(jié)日。對于傳統(tǒng)習俗,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⑩ 吃鴨蛋
他對高郵的鴨蛋十分推崇,讀來直叫人眼饞。鴨蛋吃完后,還可做成鴨蛋絡子,它是由彩繩做成,孩童們常把鴨蛋放在絡子里,將絡子系在大褂上,仿佛是心愛的飾品。
端午節(jié)習俗眾多,大多都與屈原、五毒離不開關系。時至今日,端午節(jié)的很多習俗也漸漸地被我們遺忘。漸漸地,端午節(jié)也沒有了它原有的味道,孩童再也不似從前一樣拿著五彩繩,拿著鴨蛋絡子四處攀比。也許再過幾十年,端午節(jié)便成了一種擺設。
端午節(jié)的由來
端午的由來,眾說紛紜,有“屈原說”、“伍子胥說”、“曹娥說”等,但“屈原說”最受認同。
紀念屈原
屈原(約前342—前278),名正則,字靈均,一名平,字原。出生于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他是中國最早的大詩人之一。公元前278年秦國將領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
紀念伍子胥
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為報殺父兄之仇,助吳伐楚,五戰(zhàn)五勝攻下楚都。其后,越國也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吳王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伯嚭受越國賄賂進讒言誣陷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讒言,賜伍子胥自盡。伍子胥便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