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是哪里的方言
閩南語是哪里的方言
閩南地區(qū)指福建省東南部廈門、泉州、漳州、龍巖新羅區(qū)和漳平,方言通行閩南語,其主要是依據(jù)語言、文化、風俗上等來劃分的。"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的集合,狹義則僅指閩臺地區(qū)之閩南語。
閩南語是哪里的方言
福建古稱“閩”,閩南是福建南部地區(qū)。
狹義的閩南語是福建省南部的方言。廣義的閩南方言包括廈漳泉閩南地區(qū)、臺灣省大部、廣東省東部地區(qū)、東南亞部分地區(qū)以及其他境外地區(qū)。
閩南語是一種跨越地區(qū)、省界、國家的漢語方言。“臺灣話”一般指的是臺灣閩南語。在紐約唐人街,如果會說閩南話,就不怕沒飯吃。
初步統(tǒng)計,全世界主要使用閩南語進行交流的有6000多萬人。
閩南語的歷史地位
1.閩南語被稱為“古代漢語的活化石”。閩南語融合了古代中原漢族的中原話和閩南地區(qū)土話。
宋元之后,閩南語未參與官方語言及北方語言的演變,較好地保留了原始發(fā)音,其中包含大量的上古音和中古音。
閩南語韻母保留了上古音中的鼻音韻尾和塞聲韻尾,閩南語還保留著中古音的入聲調(diào)。
懂閩南語的人在古詩詞中很容易區(qū)分出平仄。如,“出”是一聲,不熟悉中古音的會把它歸為平聲。但是“出”在閩南語的發(fā)言中是短聲,與中古音的入聲契合,表達短促急收的效果,應為仄聲的入聲。
因此,語言學家稱贊為“古代漢語的活化石”。
2.閩南語被稱為“河洛語”,即古代官話。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fā)了《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總體規(guī)劃的通知》,這個通知對閩南語的官方表述是,閩南方言在古閩越語、吳楚語的基礎上,多次與中原漢語融合,在唐末五代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地方語言。
唐末五代大規(guī)模的中原移民入閩,促使閩南語有別于其他方言而成為漢語的另一種大方言?,F(xiàn)在,閩南語底層還保留著部分古越語、吳楚語,文讀層保留著部分上古和中古漢語語音、詞匯,被稱為“河洛語”。
“河洛語”是古代黃河、洛水一帶的語言,在古代一直作為“官話”使用。雖然網(wǎng)上對閩南語與中古音的關系有爭議,但是這個文件相當于官方為閩南語背書。
隋代陸法言《切韻》定的韻在唐初被定為官韻,也就是官話。不少語言學者用《切韻》研究閩南語。比如,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張靜芬曾經(jīng)將閩南方言進行歷史比較,就參照了《切韻》音系。
語言分類
中外差異
從語言系統(tǒng)來講,閩南語被多數(shù)中國的語言學家認為是一種漢語方言,而西方學者多認為閩南語是一種語言。閩南語也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語言實際為中國方言的10多種語言之一。
次方言
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次方言: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潮汕話、臺灣話、浙南閩語,汕尾話、惠東學佬話、中山閩語、雷州話、電白黎話、電白海話、龍巖話、峇峇話、馬來西亞檳城福建話、新加坡福建話。
親近方言
泉漳片
又稱閩臺片,即本土閩南語,狹義閩南語。通行于福建中南部、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qū),內(nèi)部高度一致,溝通大致無礙。二者音韻系統(tǒng)有別,但嚴格對應;語法及用詞基本一致。并以不等比例,光譜式混合、漸變,出現(xiàn)在內(nèi)部個別口語當中,稱“漳泉濫”。明、清以來出現(xiàn)的廈門話和臺灣話(兩者相似,前者較后者高亢)即屬之。
閩南地區(qū)
泉州話,主要分為“府城腔”和“海口腔”,通行于福建泉州地區(qū)和臺灣北部及鹿港等沿海地區(qū),浙江南部一帶的閩南語屬于泉州府城腔接近于泉州話。
漳州話,主要有“府城”、“龍?!薄ⅰ皷|山”及“漳平”等腔調(diào)。通行于福建漳州地區(qū)和臺灣南部及宜蘭等平原地區(qū),廣東汕尾海陸豐(除了陸豐的三甲地區(qū)接近惠來話)、惠州一帶的閩南語接近于漳州話。
汕尾話
汕尾話 ;漢語閩南語的一種地方音系過去被其他方言區(qū)的人稱為“福佬話”或稱“學佬話”。
汕尾市的通用方言主要是福佬話,是汕尾市的第一大方言主要分布在汕尾市中部廣汕公路兩側及南部沿海地區(qū)、分別以海城話和東海話為代表。
潮汕話
潮州話,又稱潮汕話,在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qū)以及海外華人中廣泛使用,屬于閩語系中知名度較高的一支。語法與閩臺片相同,詞匯也有高度的對應。潮汕話包含了很多的古漢語成分,源自閩南語(莆田話),南宋末年,因逃避戰(zhàn)亂,幾十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汕地區(qū)。在唐朝后期,南宋末年,元朝后期,明朝時陸續(xù)有莆田人移民到潮汕,南宋末年那一次規(guī)模最大,所以都是遺留下來的古漢語。
臺灣閩南語
又稱臺灣閩南語:可稱“海山濫”、“海內(nèi)濫”。分為“??谇弧?泉州腔)、“北部偏?!奔啊澳喜科珒?nèi)”之“通行腔”,“內(nèi)埔腔”(漳州腔)。主要特色在于大量的平埔族語、英語、荷語、日語等外來語,及臺灣當局推行之“國語”,吳語、外省方言的影響。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qū)及蘭陽平原,故被稱為內(nèi)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qū)、臺北盆地,被稱為??谇?,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qū)。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nèi)陸平原”的說法,僅在臺灣中部地區(qū)符合此一分布。
廈門話:廈門處泉漳交界地,深受二者影響。
東南亞
通行于東南亞之福建話,以閩臺片為主,混合部分潮州話調(diào)值。并依所在地與當?shù)卣Z言相互影響。
浙南閩東
浙南閩語,泉漳片的分片。閩南話先后遷徙傳入浙南(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大致因為明清的海防政策演變,蒼南地區(qū)各姓族譜中皆有記載,如朱、洪、林、丁、陳、吳、鄭等)、閩東地區(qū)后,由于自身的演變和受周圍方言(浙南是甌語,閩東是福州語系)的影響,與閩南本土的閩南話形成一定差別,在平陽、蒼南、洞頭的人習慣把這種方言稱為“福建話”。在福鼎縣,說這種話的人口約十多萬人;霞浦縣水門、牙城鄉(xiāng)是由浙江平陽的閩南方言島倒流來的,以務農(nóng)為主;寧德市飛鸞鄉(xiāng)碗窯、礁頭村,幾千多人。現(xiàn)代的浙南閩語與閩臺片的閩南語相比較,主要是入聲韻尾的合并和退化消失,以及少部分用詞方面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