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樹立正確的英語口語學習觀
如何樹立正確的英語口語學習觀
大多數(shù)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口語的學習過程中都會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成長期。在這個階段,認識的誤區(qū)以及不正確的訓(xùn)練方法將直接導(dǎo)致口語學習舉步不前。所以,“步步為營”地規(guī)劃好口語學習是很重要的。下面學習啦小編分析現(xiàn)存的誤區(qū),幫助大家樹立正確的口語學習觀,為你的口語學習做個漂亮的規(guī)劃。
如何樹立正確的英語口語學習觀
Vocabulary
大部分中國學生都有相同的錯覺:口語不好的癥結(jié)在于詞匯量少,有了驚人的詞匯量自然脫口而出另人羨慕的地道英語,因此便上演了老外都聽不懂的驚眩 GRE口語秀之尷尬場景。誠然,詞匯在任何一門外語的學習中其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但是,僅有龐大的詞匯量卻不知如何正確運用,不明白“一詞多意”在口語中的重要性,不了解其適用的場景,不深知其文化背景,實為口語學習的一大誤區(qū),甚至將成為“致命傷”。其實,一個美國農(nóng)民掌握的英語單詞不超過1000 個,但卻能說一口非常流利的地道英語。相比較而言,CET4的詞匯量是4000-5000,在日??陬^交際中綽綽有余。所以千萬不要因害怕詞匯量不夠而不敢開口。
Fluency and Coherence
英語口語要求在表達上達到fluency,所謂fluency就是指表達的流暢性、流利性。但是不能將流利和語速快混為一談。有些同學一味地追求說得快,忽視了表達的連貫性(Coherence),致使邏輯混亂、語義銜接不順,給人語無倫次之感。所以口語中,我們不僅要說得流利,更要保證思想表達的流暢性。
Input
聽力和閱讀是口語的輸入源,幫助我們循序漸進地積累各種語言點(習語、俚語、句式等)。此外,聽力聽的是老外的口語,我們更是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其 “音質(zhì)效果”(pronunciation,intonation and tone),并在聽的基礎(chǔ)上進行模仿(模仿的標準是越像越好,如果可與原版的語音語調(diào)如出一轍,定會得到最大的收獲從而大大地促進口語的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在材料的選擇上,應(yīng)參照“難易適中”的標準。許多同學在英語學習上多多少少都抱著“一口吃個胖子”“一步登天”的心態(tài),在初級階段就手拿China Daily,耳灌“StandardVOA”,結(jié)果因看不懂報紙而心生反感,因聽不懂新聞而心灰意冷,長此以往便失去學英語的信心,反而得不償失。美國心理語言學家和教學方法教授 Krashen曾指出:學習外語,要集中解決的一個問題是CI(Comprehensible Input), (Drashen 1981)。簡單說來,就是提倡所輸入信息的難易程度應(yīng)為“1+1”,即在自己目前的水平上稍難一點,跨一步而不是跨兩步才夠得上的水平,所以80%易懂的材料是最佳選擇。(在CET4-6或中級口譯階段,《21st Century》;《Reader Digest》都是不錯的讀物。)
Gramma
很多同學在口語的訓(xùn)練過程中過于注重語法的正誤,因而造成說一句話要斟酌許久的情況。其實,口語對語法要求并不高,即使英語為母語的人也有“a slip of the tongue”(口誤)的時候。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際,語法是為交際服務(wù)的。過于注重語法會造成心理障礙,當然置語法于不顧也是不對的,它是語言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D.Hymes(1971)指出,僅僅語法正確(Grammatically correct)是不夠的,還要看語言的運用在社交場合是否適當(Socially appropriate)。Hymes的這一觀點在外語/第二外語教學界得到比較廣泛的贊同。Canale和Swain(1980)發(fā)展了這種觀點,把交際能力分為四個方面:語法運用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話語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這不僅在于運用語言知識和技能去理解合乎語法規(guī)律的句子,更主要在于是否能在給定的環(huán)境下使用這些語言和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達到交際的目的,這種交際能力的高低是外語素質(zhì)的重要標志。
Culture
當口語學習進入成長期的末尾階段,口語練習日見成效時,許多同學都暗自欣喜于自己流利的口語,此時此刻,慎記勿入“fluent-fool”(一口流利的Chinglish或是舉止禮節(jié)不協(xié)調(diào)于西方文化)的怪圈,否則容易引起尷尬場景甚至受到老外的鄙視。只有努力挖掘了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與老外的思維方式,我們才在真正意義上駕馭了一門語言。這也是我在新東方聽說特訓(xùn)班上著重強調(diào)的一面。
一方面,老外的邏輯思維遵照“Time is the money.”的理念傾向于直奔主題、簡明扼要。“先主后次,先亮觀點再行論證,先出結(jié)果后述原因”的原則應(yīng)被積極貫徹于我們的口語中,切勿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怯、“欲說還休、欲言又止” 的含蓄對待老外,如此只會增加交流的屏蔽性。
另一方面,深厚的英美文化功底為地道的口語、體面的談吐奠定了最穩(wěn)健的基石。從以下的事例中我們便會窺見其重要性:
Taboo and Euphemism(禁忌與委婉語)在日常交流中來不得絲毫褻瀆。譬如:Age、money、marital status、political tendency(年齡、收入、婚姻狀況、政治傾向)在西方文化中都屬于純粹的個人隱私,決不可觸及。又如,當要表示“去洗手間”的意思時,一般會用”I want to answer the nature’s call.”、”I want to go somewhere.” 、“I want to pay a visit to the john.”等委婉用法。另外,媒體用語則格外講究委婉語的使用,如:
Choice: pro-abortion
Contributions: tax increase (Clinton actually used this, and the news media parroted it.)
Physically challenged: handicapped
Vertically challenged: short
Low-income family: poor people
Custodian engineer: floor sweeper
(冒號前為委婉語)
在舉止方面,最常見的例子便是老外習慣于giving a firm handshake(折骨式的握手)以示彼此的真誠與信任,較之中國的儒雅式握手差別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