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文章(2)
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文章
那幾年,能與赤子他們在一起我真的感到很幸運,尤其是在那個遠離家鄉(xiāng),枯燥乏味的歲月。有時想起,與赤子的相識其實真是個偶然,如果他不是在九班,不是睡在隔壁,我真也許就不會與他很熟悉。往深了說,很多人生軌跡中的很多事件有時候真的是一種偶然,即便是歷史長河中的某個片斷。誠如那幾年,在山野曠嶺間,許多如赤子樣的高干子弟與我們這般的平民子弟一樣地接受著生活的磨難與再教育,一樣地內(nèi)心存有重重的失落與彷徨,一樣地為一口難得的嗟來之食而開心一笑,這就是一種歷史的偶然。
現(xiàn)在的孩子已經(jīng)沒有了那種交友的可能,因為現(xiàn)在的孩子已經(jīng)生活在了一個權(quán)力、利益的“代際壁壘”中,世界很大,圈子很小,人以群分(經(jīng)濟實力、家庭出身、權(quán)力背景等),今天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以一層一層,一環(huán)一環(huán)的形式接觸,在一層層、一環(huán)環(huán)的環(huán)境下生活。夜幕降臨,當一些人加班騎車回家,點火做飯時,一些人開始在燈紅酒綠中紙醉金迷;“貧二代”與“富二代”之間或許一生中連打個照面說上句話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就算你費力上了個大學,有人大包小包吃的用的往宿舍里拖,有人卻要課余為了生活費而奔波打工……。
我們那個年代由于““””的大糊弄,人與人之間都被“上山下鄉(xiāng)”的大勺子勻勻地撒落在天南地北的各個角落。你爹媽是高干,或許此時正在“五七干校”田間勞作;他父母是吃定息的資本家,或許此時帶罪謀生在街道里弄的小作坊中糊紙盒……,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處于了同一起跑線上。
平心而論,當年其實這些高干子女還真都是很能吃苦的,給人絲毫沒有那種高人一等,嬌生慣養(yǎng)的感覺。這也許與他們的父輩流血革命不忘本的教育有關(guān)。記得團里有個位仁兄其父后來位居省委書記,一天拉車翻倒在地,頭被劃開流出了血,他用手一抹,京腔念白道:“紅光照我天靈蓋,禍從天降來”。赤子當年也是個干活不要命的主。當然他們也有著自己感到自豪的優(yōu)越感(盡管這種優(yōu)越性在當時特定的條件下大多體現(xiàn)在精神層面上)。
也許我倆時常形影不離,連隊派工時常會將我倆一起打發(fā)。記得七一年的雨季,連著幾天的暴雨導致山洪暴發(fā),全團上下投入到了搶護溢洪道的戰(zhàn)斗。連隊派我和赤子連著二天,每天去往二十多里外的江邊為隊里買東西。頭天是將分配給連隊的一桶食油抬回來。那天下著大雨,我倆穿著雨衣抬著空油桶上路。天氣悶熱,大雨嘩嘩,不一會兒渾身就悶出了汗水。倆人干脆脫掉雨衣,道路泥濘,倆人的任憑雨水嘩嘩地打在身上。好在雨季亞熱帶的氣候讓人感受不到濕透后的涼意;好在年輕的身軀盡管缺油少肉但還充滿了活力。
過三鄉(xiāng)不久下個坡就來到了去江邊必經(jīng)的木橋邊,遠遠一望傻眼了:平日里那條從悠樂山中淌來的小河仿佛不斷地在被充氣膨脹,混濁、兇涌的河水一直漫漲到兩側(cè)坡口,水面陡然寬闊成了百余米。河面上還不時翻滾著從上游漂下的枯枝朽木。原本小河上那座很有傣族特色的長約二十多米的全木結(jié)構(gòu)廊橋,此刻廊頂已被大水沖得無了蹤影,只乘下十來米橋面木板可能由于鐵鏈固定于水下的橋樁上才沒被沖走,在寬闊的水面中央扭曲掙扎。幸虧我倆都會游泳,于是把扁擔、衣服和油桶捆在一起泅水。在湍急的河水中橫渡非常費力,好不容易到河中央的橋面浮板邊剛想搭把手息口氣,見木板上躲滿了大螞蟻,嚇得只好咬牙繼續(xù)向?qū)Π队稳ァ?/p>
還有一次去離連隊四十里外的滄江邊山中挑東西。到了那兒我只覺得渾身無力、發(fā)燙,兩腿如踩著棉花。連長見我這樣讓赤子扶我只身回去。走走息息,半道上碰見兄弟連隊一輛從江邊拉糧的拖拉機往回開,如救星般擠上了車。從江邊到團部的簡易公路在雨季里簡直就成了一條泥潭路,大坑挨著小坑,坑中盡是泥漿讓人不知深淺。履帶式拖拉機拉著大掛斗,吐著黑煙,咆哮著東扭西彎地起伏著向前,人趴在糧堆上,手只能死死地拉住米袋。當年我們就是這樣,非常危險地坐車也比非常累地走路要好。那天危險還真的發(fā)生了:剛過三鄉(xiāng),車子一側(cè)的二個輪子一下進入了一個大泥坑,整個車廂側(cè)翻直立,車內(nèi)的糧袋、人一下子被拋了出去,等到我反應(yīng)過來,我發(fā)現(xiàn)自己被幾袋子大米壓在了泥坑中不能動彈,只露出個頭。等赤子和其它人把我翻出來,倆人坐在地上望著豎立的車廂這才心中一陣發(fā)毛,要是不幸車廂扣下,那我肯定沒命了。
也許下是應(yīng)了那句話:少年不知苦與愁??嗳兆釉谟颜x的滋潤下過的也算有笑有樂。
1982年5月我與赤子倆人迎來了當時對我們這些知青來說最開心、最盼望的日子—探親假。那時嚴格規(guī)定二年才能輪到一次,說是二年,只會超過,因為第一批的人要滿二年才會批,每批又只能放十來個人(不然會影響干活)。我和赤子是連隊中第一批的,又是來到云南后的第一次探親。想想十八、九歲的孩子,懷揣一百多元積蓄(當時每月26元工資,扣除12元伙食費,每月能積上個五元錢。那時的百元確是一筆不小的財富)。脫離物質(zhì)奇缺,管束極嚴(兵團的軍事化管理)的環(huán)境,無據(jù)無束地一路撒歡、自主地享受,那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赤子邀請我一同北上去北京,那時能有幾人上北京?又是和好朋友一起,我沒加思索地就答應(yīng)了,將思鄉(xiāng)之情暫拋于腦后,盡管二年多來我無時不刻地想回家,想父母。
那次的旅行我至今仍然記憶尤心。我們一大早從連隊出發(fā)趕到團部搭上往江邊拖拉機。再坐小輪船從瀾淪江逆流而上經(jīng)三個多小時到景洪買第二天到昆明的汽車。
那時從景洪到昆明要四天的車程,可此刻的心情于二年多前首次離家來的路上大不相同。想起二年多前當時從昆明坐車到景洪的情景還直覺得恐怖:十幾個小孩坐一輛解放牌卡車,沒有車篷,沒有坐椅,大家挨個靠著車廂攔板就地坐。車子后面帶個掛斗,上面堆滿了我們從家中打包的各種形狀的行李。公路全部是泥石子路,又恰逢旱季,長長的車隊早已將公路攪成了一條塵龍。一天下來彼此互望不禁大笑,整個人都成了泥土人,除了嘴、眼在動。這次坐的是那個年代特有的大面包狀公交車,雖然和現(xiàn)在的空客大巴相比確是簡陋無比,硬木座位,碰到坑整個車子咯吱作響,一天下來人震骨架欲散,但畢竟是一人有一個坐位。加之心情愉快,真是一路賞心悅目。
從昆明到北京坐火車更是讓人目不暇接,與閉目塞聽的邊疆山溝來比,眼前窗外變幻莫測的景象使人時時處于興奮之中。更讓人解讒的是,二年多來缺油寡肉的腸胃此刻整天處于充分的吭奮之中,因為那時的各地火車站就是當?shù)剞r(nóng)產(chǎn)品和土特產(chǎn)展示的窗口,火車一靠站,小攤小販們涌到車窗前,爭著兜售叫賣。記得途經(jīng)德洲,買了只德洲特產(chǎn)—扒雞,包在香噴噴的荷葉中,眨眼功夫就給倆人撕吞掉了。
到了北京是傍晚時分,赤子家在西單阜外一幢紅磚外墻的樓房中,當天他父母都沒在家,我們洗了個澡(這是我第一次洗淋浴,從小生活在老式平房,所謂家庭衛(wèi)生設(shè)施就是馬桶與木澡盆),然后赤子帶我到阜外大街的一個飯廳,坐在舒適的餐桌前享受了到北京后的第一頓晚餐。
大概是幾天路途的勞累,第二于醒來時已是陽光四射。我從洗漱間出來,正好碰到一個剪頭短發(fā),身材嬌小,皮膚白昕,模樣和藹可親的中年婦女笑瞇瞇地問道:“你起來了”?我本能反映:這位肯定是赤子的母親。
也許是二年多離家在外,也許是又有了家的感覺,總之我脫口而出了一句平生第一次說的話:“阿姨,早上好。”(這在當時“”中是非常罕見的語言。何況我是個生長在小城鎮(zhèn)上的孩子,從小周圍生活的環(huán)境從無這樣的文明禮貌熏陶,加之二年多邊疆粗俗的口語習慣?,F(xiàn)在想來當時能說出這樣的問候語真是從小喜歡看書給我種下了潛意識文明的種子。)
“赤子,你看看志平多有禮貌!”我能感到她媽媽的贊揚是由衷的而不是客氣話,因為“”已將人們彬彬有禮的行為徹底蕩然無存。幾年后赤子再次回家探親他媽媽還特地帶話問我好,夸我是個懂禮貌的孩子。2009年赤子來嘉定我才得知他媽媽已經(jīng)去世了。他媽媽當年的容貌現(xiàn)在我還留有印象。
在北京的一個星期中,赤子拿著家中那只135像機帶我玩遍了北京城:游紫禁城飽覽皇家奇寶;漫步頤和園泛舟昆明湖;登長城感受英雄豪氣……………
那時還處于“”之中的1972年,門票在今天看來是便宜的出奇:紫禁城五角;頤和園二角;登長城不要錢……。各個景點用游人稀少來形容一點不為過,也是,青年人都下了鄉(xiāng),機關(guān)的人都去了五七干校,大街上行人不多,更不必說各大景點了。記得一天下午我、赤子還有他弟弟到天壇,若大的皇家祈園僅有我們一行三人。在五月溫煦的陽光和輕柔的春風中,寬敞的石板道讓人心曠神怡。他弟弟當年還是個十一、二歲的孩子,身材修長,活潑好動,喜歡文藝。他在我倆前面不停的跳躍、奔跑,還表演了一段芭蕾舞《紅色娘子軍》中黨代表洪常青的經(jīng)典段子大劈叉舞。
從北京回上海不久,短暫的探親假期很快結(jié)束了。臨離開上海的前二天收到電報,告之曉陽已調(diào)回北京到工作,勝渤探親回北京,他倆特經(jīng)上海來看我并送我回云南。火車到站是晚上八點多,我從嘉定坐公交車趕到市區(qū)北火車站,接到他倆出來已經(jīng)九點。那時上海到嘉定的汽車未班車是晚上七點半。于是只能在火車站旁的小旅店住宿,“”期間旅店住宿管制很嚴要單位介紹信,他倆有探親通行證,我沒有。辦好住宿后我本想和他倆擠一晚,可服務(wù)員警惕性很高,看得很緊,死活不肯通融。他倆不愿我一個人在外,于是三人在車站邊天目路的人行道旁坐下。那時的夜半上海也是一片沉寂,商店全部關(guān)閉了,車子不多,偶爾有幾個上夜班的工人在路上匆匆行走。聊得累了,三個人就一起躺在馬路沿邊,數(shù)著天上的星星。這一幕多少年后還長久地留在我的腦海中。
好在夏季的清晨天色亮得早,當東方剛有點發(fā)白,三人就到北郊汽車站等去往嘉定的早班車。
在我家吃好中飯,三個人就往上海趕下午二點去昆明的火車。他倆簽好了傍晚去北京的火車然后買了站臺票送我上車揮別。由于我之前和赤子約好在昆明碰頭,所以他也同時從北京出發(fā)了。
探親歸隊后,由于工地取土之需,我們原來住的草房要搬家,在連部后面的土坡上整出了一塊平地建房。男生從原來的五個班變?yōu)樗膫€班,我和赤子編入三班,一個大竹床二頂帳子,二個人頭挨著頭,晚上聊天、說話更加親熱。
可惜這樣的日子不太長。也許是前途無望,也許是人一點大了想法也開始多了。有一段時間他的確很傍徨,也有點頹廢,胡子留的很長,也不怎么修邊幅。好象是1973年的國慶節(jié),連隊里殺豬吃肉又每人分了點苞谷酒。不勝酒力的咱倆平生第一次喝醉抱在一起哭了。
其實按赤子當時父親身處的地位與人脈關(guān)系,打個招呼上調(diào)也是不用費什么勁的,但他確是當時的那批北京干部子女中走的較晚的,那時他在連里的幾位好友相繼上調(diào)走了,七二年曉陽走了;七三年底勝渤上學去了;七四年小健去了昆明。兵團解散后赤子與我們一起到八分場四隊又過了近二年。現(xiàn)在想起來,我深深地理解到他那時心中的苦悶與無奈,可在當時,也許是由于我倆的家庭經(jīng)歷不同,想法不一,我并沒有能給予他應(yīng)有的關(guān)心與理解。讓友誼如手捧細砂般在指縫間不知不覺地流失。
很多時候,很多事的結(jié)局總是讓人有點無奈。從箱縫開始的友誼,最終還是輸給了時間,最終還是失散零落了,維系至今日的,也只有節(jié)假日里的互相問候。
這么多年來,雖然我?guī)缀趺磕甓紩c學校的老師們暑假出去旅游,也走了不少地方,但我沒再去過二個地方-北京與云南。前者有我當年的好朋友,后者是我青春丟棄的地方。雖然它們久久地存放于我心間,可我仍然害怕今日的熱鬧與浮華會掩蓋去留駐于心頭的舊跡。就如我出生成長的小城、街道,現(xiàn)在已在城市的改建中面目全非,全然沒能留存下一絲往日的回憶。
其實人活到這個份上已經(jīng)不太在意別人怎么看你了。我很贊同有人這么說過:人生注定就是一場孤獨的馬拉松,起跑的時候,父母一直陪伴在你的左右;慢慢的在你的身邊,不斷地變幻著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身影,不斷的有人超越你絕塵而去;慢慢的父母遠遠地落在了你的身后,離你而去;慢慢的子女快步跑在了你的前面,很少回頭;慢慢的你最后孤獨地跑著,直到離開這個世界,唯一不變地陪伴著你的是時間。
赤子,你曾在我的“四十年聚會有感”之《別夢依稀》中留言:“那天聚會的時候你欲言又止,其實我知道你想說什么,我們從那個年代走過來不容易,大家都應(yīng)該用寬容坦蕩的胸懷面對過去。”我怎么會呢?
關(guān)于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文章3:夢回
作者:張愛華
夢回
一、難以釋懷的知青情結(jié)
不知道,為什么忘不了那土豆野菜窩窩頭的滋味;
不知道,為什么抹不掉那插隊知青艱難的心路歷程;
不知道,為什么拂不去那滿腔熱血與困惑彷徨重疊的影像;
不知道,……為什么……
太多的不知道和太多的為什么,三十多年,讓我們思考,讓我們回味,讓我們追憶。這太多的為什么,和太多的不知道,一直在我們的靈魂深處緊緊縈繞不斷詢問。為什么,為什么?就因為我們有著一個解不開的知情情結(jié),就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知青;就因為我們是共有著一個知青名字的一群人,一代人;就因為我們是有著一個共同人生經(jīng)歷的上山下鄉(xiāng)插隊到農(nóng)村的全國二千萬知青中的一分子。
中國知青史中,有我們自己能找到作為知青的我們自己的史詩。
回望歷史的天空,已然等不到熱血沸騰的青春寫出的灰色調(diào)浪漫歲月的痕跡。整理心靈的日志,沉淀自己,淘洗靈魂,在那曾經(jīng)耕耘,曾經(jīng)荒蕪,曾經(jīng)蹉跎的知青家園,讓自己小憩。于是,我們暢開心扉,讓回憶與靈魂對話,讓回憶與青春會晤,讓回憶與歲月討論,讓回憶與回訪同行。
也許,人的一生注定了有酸甜苦辣的經(jīng)歷才算豐富,作為知青的我們,因為有,所以豐富;也許,人的一生錯失了寶貴的青春,才理性,作為知青的我們,因為有,所以理性;也許人的一生因承受坎坷與困惑才懂得,作為知青的我們,因為有,所以懂得。
是啊,作為知青,我們的青春開放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我們的命運亦隨國家的命運而上下沉浮。在生命的航程中,知青歲月是飄過時空的帆影。如果,真的可以讓歲月輪回;如果,真的能讓歷史重現(xiàn);如果,真的可以讓我們用不惑的年輪替代十八歲的花季,讓改革開放和諧社會建設(shè)的理論指導那個時代前行,讓我們的國家和我們都少些蹉跎、少些坎坷,多些理性、多些完美,那么該有多幸運。但如果只是如果不能改變歷史,歷史就是歷史,歷史就是時間的過去時,我們只能將它作為一面鏡子,鑒映著我們,記住昨天,走好今天,邁向未來。
知青,是我們共有的名字。歲月中,有我們揮之不去的知青情結(jié),解讀知青情結(jié),讀懂知青這個特殊的符號,是作為知青的我們的期待。因為,那是與青春有關(guān)的日子,與青春有關(guān)的故事。因為,那里有魂牽夢縈的曾經(jīng)的知青故園,因為那是知青靈魂深處久久難以釋懷的生命歷程。
二、我們的名字叫知青
知青是一個群體,是一個個朝氣蓬勃的人。那一個個不同的你和我,都有著怎樣的故事?30多年過去了,這些已邁入知天命之年的當年知青,能講出當年許多曾經(jīng)的故事來。淡淡地,平靜地。時間、歲月,打磨了當年的激情、張揚、騷動,只剩下了一個本真的內(nèi)核。
知青的理想在農(nóng)村,知青的舞臺在農(nóng)村,知青的這段人生也凝結(jié)在了農(nóng)村。拂去30多年塵封的回憶,細看自己,當年我們演繹的是血色浪漫還是花樣年華?走過的是蹉跎歲月還是激情燃燒的歲月?
當年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造勢宣傳泛濫充斥于每一處空間。從高中即將畢業(yè)到插隊前的那段日子,我不下五次地去縣廣播站錄音講話,代表自個,代表畢業(yè)生,代表知青隊,代表全體知青發(fā)言表態(tài),豪言壯語,激情飛揚。連廣播站的羅秀芬、邢桂琴兩個當年的北京知青播音員見了我,都親切地拍拍我肩,會心的一笑:你來了?
舉著獵獵招展的紅旗,帶著我們自己的背包鋪蓋、裝衣服的箱子,還有一把嶄新的鋼锨,在春寒料峭的一九七五年三月二十九日,我們38名知青惜別家人,乘坐大卡車翻越斷山嶺,來到光華土窯村,我們知青的共同的新家。38名知青雖是同屬于行政系統(tǒng)的子女,但有的是高中生,有的是初中生,有的是東街小學學區(qū)或西街小學學區(qū)的學生,就是高中畢業(yè)生,也是有高七班、高八班、高九班、高十班的同屆不同班的同學,同時,還有從臨汾、襄汾、芮城來的,同一個點上的38名知青,不是都很熟悉,有的干脆就連名字也叫不上來。許多人,都是到知青點上以后才慢慢認識和熟悉起來的。
土窯大隊是知青的第二故鄉(xiāng)。許多事仍記憶猶新。我們的第一頓飯是憶苦飯,不知是用什么蔬菜(好像是苜蓿)做的菜團子,大家吃了,都偷偷的說,這憶苦飯還很好吃!有些事情,在當時看來那么真,那么政治,那么在綱在線。但事實上,我們并不真有那樣的境界。從那天開始,艱苦的生活立刻現(xiàn)實地呈現(xiàn)在了面前。
我們?nèi)孔≡谯偎甏搴訉γ嬉粋€叫做“店兒上”的一溜土窯里,之所以叫“店兒”是因為這里是為從鄉(xiāng)寧往襄汾、臨汾趕車拉碳的人們提供住宿的旅店。每孔土窯都不大,卻有長長的呈7字形的大通鋪,土炕其實是土臺子,里面沒有炕洞,沒有爐子,不能生火,是個冷炕,更確切的講,根本就連炕都不是。土窯洞內(nèi)窗戶很小,門也很小,里面很狹窄,除了炕的空間走道不能并排走過兩個人。窯洞很深,由于采光通風不好,所以又黑又陰又濕。每個窯洞內(nèi)住6個人,每兩個人用自己帶的箱子隔出一個空間來,鋪上毛氈、被褥,就有了自己所謂的鋪位。分隔出來的區(qū)間,第一鋪位靠著窗戶能采光,是最好的;第二鋪位靠后了些,還算可以;只有第三鋪位靠著窯掌子,雖然足夠大,卻連白天都得點著煤油燈。
土窯洞全編了號,2至5號住男生,6號7號住女生。兩旁還有灶房、庫房等,加上隊長辦公室一共有10孔土窯洞。院子里后來有了籃球場,在院子與河灘的分界線上,用長長短短的柴禾棍插成的籬笆,這就是院墻。曾經(jīng)有一個夏天的半夜,河里暴發(fā)山洪,洪水沖過籬笆,涌進院內(nèi),所有知青什么家當沒帶,在電閃雷鳴黑咕隆咚的夜里,連跌帶滑地一個個地滾成了泥人,全都逃到公路上在雨中直到天亮。沒遮沒攔的院子,或狼或狐或賊或什么動物都有可能光顧,知青院很不安全。還是男生有辦法,先養(yǎng)了一條叫“大黑”的狗,后來又養(yǎng)了一條叫“小黃”的狗,給知青看家護院當警衛(wèi)。事實證明,這兩條狗對知青的忠實愛護程度絕對不亞于人類。它們儲存了38名知青每個人的信息,只要收工回來,狗們都歡快的搖著尾巴高興地上串下跳轉(zhuǎn)著圈地在每個人跟前舞蹈。如果,這狗們?nèi)绻麜f話,肯定能叫出每個人的名字來。
土窯大隊是當時新設(shè)立的一個大隊,轄土窯、圪塔點、陽坡、尖尖坡、前閆家河、后閆家河、后泉溝等好些個村子,這些村子除了后泉溝、陽坡、尖尖坡在山上外,全都是在郁郁蔥蔥、巍峨綿延的石山森林區(qū)秦王山腳下的豁都峪河河谷地帶。最具代表性象征性地一個像我們知青吃的窩窩頭樣的尖而高的山頭,可以說是這里標志性自然景觀。
當時,土窯大隊的老支書李鳳山,非常關(guān)心知青,經(jīng)常來知青點上,民兵指導員池國榮在知青點上是大隊派來管理的大隊方隊長,我們的知青帶隊干部是李化民,知青隊長是李益民,當?shù)厍嗄陮O新平是大隊團支部書記,李益民和我是團支部副書記。管理機構(gòu)完完全全正正規(guī)規(guī)。
從插隊當知青起,才十七、八歲的我們都有了讓人啼笑皆非的俗名:男生統(tǒng)統(tǒng)都被叫做“漢家家”,女生全部被稱為“婦女”。只有如孫新平、任天倉、轉(zhuǎn)轉(zhuǎn)、春花、有社、全喜這些和我們年齡差不多的當?shù)赜行┪幕霓r(nóng)村青年把我們親切地叫做“青年”。絕不是“漢家家”“婦女”有什么不好聽,而是當?shù)厝苏J為我們已經(jīng)不是家里的孩子了,既然來插隊就都成了能干了活的大人了,“漢家家”就是大男人,“婦女”就是女勞力,沒叫“老婆家”已經(jīng)夠文雅了。第一次干活分工這樣稱呼,使我們都差點笑破肚子。后來,我們也就習慣了。漢家家去干什么活,婦女去干什么活,我們也習慣地麻木地聽著,扛著镢銑服從分配該干啥干啥去了。
土窯大隊大多數(shù)村落地處河川,山上地不多、河谷亂石滾滾,雜草荊棘叢生,蝎子蜈蚣蚰蜒等毒蟲的巢穴都隱沒在灰黑色狼牙刺蓬下或巨石底下。河灘是沒有水流的名副其實的石灘干河灘。我們在廣闊天地里,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的主要課題是打壩拉土,在亂石滾滾的河灘造地。為了增加土地、多打糧食,當時的口號也就是“農(nóng)業(yè)學大寨”“以糧為綱”,所以我們的最高使命就是創(chuàng)造制造土地。在河灘里造地首先得搬走石頭,然后再墊上一二尺厚的黃土。年輕、單純、熱情、執(zhí)著、敢吃苦、不怕苦的我們,用稚嫩的雙肩和才放下書本和鋼筆的學生的手,挑起了擔子,握上了勞動工具。用我們的手掌托起了與我們的年齡不相符合的艱苦生活。同時,也把那個特殊的年代狂熱的理想扛在了自己的肩頭。男知青血氣方剛,干的很毒。最苦最重的活兒全是石頭活兒,全得他們干,他們用鐵鍬、尖镢、撬棍把河灘里的大石頭撬起刨出搬上平車,或3人一組,或5人一組,用杠子繩子捆吊著磕磕絆絆跙跙地抬去磊格子壩。特別大的石頭,還要用鐵釬子,掄18磅大錘砸開,才能運去。男生們的活兒,村里的男勞力也不能不服。拉平車,扛大石頭,甚至彎了腰用后背背石頭,男知青們的衣服都磨爛了,肩膀蹭掉了一層又一層皮,甚至磨得滲出了血,依然咬著牙堅持著,叫做輕傷不下火線。女知青力氣小,搬不動大石頭,就掄著尖镢刨石頭,將能搬得動的不太大的石頭或扛著或抬著運送到格子壩填空隙。抬疼了肩膀,用手搬,搬不動了,就摟著,手套磨破了,掌心磨出了血泡,纏上手絹還接著干。煉紅心就是這樣煉出來的,煉鐵肩膀也是這樣煉出來的。所有知青人人都有幾付墊肩,磨壞了再換。很苦、很累,但沒有人叫苦,大家都咬著牙堅持著。只有在工地歇息的時候,大家都像被抽了筋,散了骨頭,軟癱在地上。汗水浸漬,烈日暴曬,所有的知青都成了紅里透黑的鐵人、鐵姑娘,都是當時宣傳畫上英姿颯爽、一身浩氣的標準時代名模。刨完石頭墊黃土,打壩造地,這種活兒我們不知干了多少個月,再加上組織全村人會戰(zhàn),終于在亂石河灘造出了平展展可以長莊稼的土地。昔日荒草雜蕪、蛇蟲盤踞的爛河灘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知青籍以驕傲和自豪的鋪展在天地之間青山腳下的壯美的青春作品。
這是青春的見證,這是歷史的見證,這是時代的遺篇。穿越時光隧道,知青是那個時代標榜的驕子。愛農(nóng)村,扎跟農(nóng)村,改變農(nóng)村一窮二白落后面貌,永遠都高標于知青的理想和信念當中。知青是屬于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的建設(shè)者,也屬于第二故鄉(xiāng)那片土地上的大地的兒女,付出了青春年華,付出了心血汗水,付出了一代知青的熱愛。那個山村有知青的奉獻,那個山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知青的足跡。那個曾有過知青這群人的山村,同樣記錄著知青們付出的愛,雋永、不可磨滅又云般飄忽。
我想說,這正是知青情結(jié)中的一個情“結(jié)”。許多知青回憶當年,30年沉淀的知青情結(jié),一經(jīng)翻動,便心潮難平,熱淚盈眶。畢竟,這個山村,駐留了當年知青的4年青春歲月,儲存了知青在廣闊天地灑下的汗水,吸納了知青的忘我和無我的激情和獻身精神。盡管,這四年與鐵锨擔子為伍的生活,隔離了書本和知識,讓許多知青的夢想理想折斷了翅膀,讓許多知青的人生經(jīng)歷了不該有的諸多坎坷與磨難,但是,當年知青們對自己錯失了的寶貴青春卻無怨無悔,直面人生、直面社會、直面生活,勇敢承受,奮斗進取,堅強執(zhí)著,那曾經(jīng)的憎恨、迷惘、困惑、怨恨、情緒,那曾經(jīng)的汗水、淚水,曾經(jīng)的天真、狂熱,那曾經(jīng)的心靈當中的悲鳴與吶喊,那解讀不了辨析不了人生歷練都已風清云淡,靜止定格。對于那段當知青的歷史,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學會了用辯證的觀點和理性的思維客觀的去看待,去分析去回味。雖然,在我們還很稚嫩的時候,吃了那么多地苦,但是,那又何嘗不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呢?我們想說,是廣闊天地里強勁的風雨吹硬了我們的筋骨,是艷陽天下的烈日健康了我們的肌膚,是愚公移山般的勞作練就了我們非凡的意志和品質(zhì)??梢哉f,刪掉了這段知青史我們的人生將不再完整。如果說,這段歷史,能說明我們沒有庸碌無為虛度年華,能說明我們曾挑戰(zhàn)、曾奮斗、曾不為艱難困苦所征服,能說明我們有熱血青年的理想,有為時代做出的犧牲和貢獻,那我們就知足了。那我們就可以自豪地說,青春無悔,知青的青春無悔,我們共同走過的知青歲月無怨無悔!以為,我們曾經(jīng)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知青。
三、血色浪漫
三十年花開花落多少個輪回,多少事物已隨風飄散,掉落在大山的褶皺里。我不可能能寫出一本知青回憶錄,而是要撿拾起那已零落了的花瓣,粘貼在歲月的文檔上,點擊出親歷的曾經(jīng),曾經(jīng)的自我,刷新每一個坐標的視窗,喚醒將沉睡的那段歷史。
如果說,四年知青插隊史是一部長劇,那么,組成了這部長劇的每一個知青故事,就是一首首短歌。盡管青澀,卻永遠不能忘記。
光華有三個知青點,一個是光華公社農(nóng)場,一個是高莊林場,只有土窯知青是干打壩的石頭活兒的。能拿下石頭活兒的人就很硬很毒,干其他事兒也很硬很毒。土窯知青總有一種咄咄逼人的霸氣,自尊、自傲、義氣、俠氣、敢拼、敢打、敢玩命、狂熱、反叛、桀驁不馴是土窯知青的群體精英精神。曾經(jīng)在一次全公社農(nóng)田建設(shè)大會戰(zhàn)上,因發(fā)生欺負知青事件,土窯男女知青以13人對90多當?shù)卮迕窈罒o懼色,人人手持鋼銑鐵鍬、鐵棍拼上了命,大有英雄王成之氣概,這場以少勝多極富表演性的對峙和戲劇性的結(jié)局讓知青們名聲大噪,盡管當時幾個硬家伙差點被弄去游街。無敵于光華的土窯知青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讓人犯怵,誰都得禮讓三分。其實,拋開愛打架、敢打架這一面,他們還有很可愛的一面。當時,打壩造地填土方,每個小組4小時的土方量是20平車土,完成了才能下工。為了早點下工吃飯,多休息一會兒,知青們一同相約,拼命三郎般瘋了一樣拼了命地干,曾經(jīng)創(chuàng)下過2小時完成全部任務(wù)的奇跡。
事實上還有更奇跡的事兒。那年夏季,光華公社組織籃球比賽,大隊決定知青們組織一個男隊、一個女隊代表土窯大隊去參加比賽??墒?,當時沒有籃球場,連個籃球架子都沒有。大隊派人去后泉溝的山上伐了幾棵大樹,找木匠按標準做了兩個籃球架栽上,經(jīng)過簡單平整,知青院就成了籃球場,撒上石灰劃出場地,滿像回事。收工吃飯后,選出來的男隊、女隊隊員都要強化訓練分別練球,剩下的知青就圍在邊上看球。傳球、爭球、三步上欄、搶籃板球、斷球、蓋帽兒等技術(shù)動作標準漂亮。閆永慶、師云懷、陳康忠、趙鄉(xiāng)和等幾名籃球高手,打球簡直就是藝術(shù)表演,讓村里人大開眼界拍手叫好。打決賽那天,全體知青都去當拉拉隊吶喊助威。女隊的對手是光華中學,自然非常有優(yōu)勢,關(guān)建華、趙錦屏、李金平、俎香榮等組成的女隊全力協(xié)作奪得了女子組冠軍。男隊打的卻非常艱苦。閆永慶打前鋒,師云懷打中鋒,趙鄉(xiāng)和、陳康忠打后衛(wèi),可謂強強陣容,知青男隊過關(guān)斬將,力克勁敵,終于打進決賽。知青們畢竟是18到20歲的青年學生,體力耐力還不是很強,而決賽的對手光華大隊隊員是20到25歲之間的青年,體格強壯。上半場,體力不支的知青隊落后光華隊14分。這時,主辦者看知青隊大勢已去,再努力也不可能半場追7個大球14分,光華隊已是鐵定冠軍無疑,就將男隊冠軍的獎品——一面大鏡子上,用紅油漆寫上了:“獎給:光華大隊,某某年籃球比賽第一名”。然而,下半場比賽卻逆轉(zhuǎn)乾坤,改寫了結(jié)局。不服輸?shù)耐粮G知青全都發(fā)了瘋,技術(shù)水平也發(fā)揮到了極致,玩了命的狂追猛打,硬是將上半場落后的14分追平。高個子前衛(wèi)閆永慶在比賽中被撞倒在地,右手3個手指被踩得鮮血淋漓,打紅了眼的他,用牙咬著手絹纏住滴血的手指,在終場哨音吹響前一秒鐘,硬是用那只傷手投進了最后一個球。知青隊以兩分之差贏得了這場比賽,知青男女隊全都贏得了冠軍!知青拉拉隊歡呼雀躍,寫?yīng)勂返娜藚s傻了眼,最后只好把第一名改成第二名。改獎狀也簡單,發(fā)獎品卻大大地犯了難,原定冠軍隊獎品是獎籃球一個,原想是土窯女知青隊一個,光華大隊一個,出了這個意外,兩個籃球豈不全都要獎給土窯知青,這不是很讓傳統(tǒng)冠軍光華大隊隊很受傷嗎?所以,磋商之后折中處理,知青女隊只得了冠軍獎框,冠軍知青隊和亞軍光華隊分別獎鏡框一個籃球一個。所以,這次比賽的獎品一個獎給了冠軍,一個獎給了亞軍。不管怎么樣,女隊雖很委屈,但知青男女兩隊都拿到了冠軍大獎,盡管只有一個籃球,卻也讓知青們歡欣鼓舞,神采飛揚,豪氣沖天。老支書李鳳山被知青的精神所感動,特地犒勞為土窯大隊爭了光的知青隊員們,全被請到光華食堂吃慶功飯——每人一盤炒肉片。對于一盤炒肉片,現(xiàn)在的人誰也吃不下去,可當時,那是最豐盛的犒賞。幾個月都見不到肉星的知青們真解了饞,一飽口福,大勝而回。時隔30多年,那面鏡子或早已蒙塵或早已千古了,可那個冠軍的童話卻永遠鮮亮地閃爍著風華。
那時候,讀書無用,知識無用,理想和夢想都無法發(fā)芽。知青整日面對的是勞動??甘^、壘壩、墊地無休止地重復,精神文化生活枯燥、單調(diào)、貧乏。盡管這樣,知青們也能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蔚藍的自由天空來。像是登上了星光大道上才藝表演的舞臺,每當晚飯后,除了李益民、張智廣等幾個做著文學夢的,在煤油燈下寫所謂的小說和那個時代的歪詩,愛唱歌的、愛唱京劇的都要嚎上一陣子,一人唱,大家和,聲浪漫向星空下的黑暗的河谷四野。歌曲唱的好的,當數(shù)高權(quán),京劇唱的好的,當數(shù)師云懷。老支書李鳳山還請了高權(quán)去村里的夜校,教村里人唱電影《艷陽天》插曲《書記帶咱向前走》。還有,司太寧愛吹口琴,郭健會吹笛子,陳健夫還會拉小提琴。歌聲、音樂聲組成了知青小夜曲。夜晚的小山村是特別的,除了山崖間蠶豆鳥清幽的“豆”“豆”的啼鳴外,知青點的協(xié)奏曲為山村的夜涂抹上了別樣的聲韻。
然而,這些歌聲、樂聲的奏鳴與貧窮動蕩的年代是不協(xié)調(diào)的。這些支撐心靈的音符,逐漸消逝在勞動的疲累苦悶之中,消逝在理想無法實現(xiàn)的困惑彷徨之中,消逝在招工、分配、返城等知青問題解決的漫長歷史中。
歲月蹉跎,這些知青故事,這些用紅色的理想青春的激情寫就的浪漫都已成為過去,都已成為遙遠的知青歲月星河中一顆曾閃光的星斗,早已逝去已然找不到了。但這種依然定格在歷史中的知青現(xiàn)象、知青文化、知青情結(jié),也已然根植于青山,根植于心靈,交織在時空的經(jīng)緯上。在人生的坐標中,我們依然可以尋找,可以尋味,可以激勵,可以探索,可以感悟。如果有可能,作為知青的我們還要回到那個共同的知青家園,再和我們的鄉(xiāng)親打一場籃球賽,合奏一曲夢回知青村。
四、暖情
38名知青,都是十七、八歲的青年,是一個有理想、有志氣、有激情的一個團隊。當時的我們,以為憑著口號式的熱情、理想,就能在大干一場后改變農(nóng)村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事實證明,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沒有理想中的神話,只是很天真的想法,“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很沉重,很蒼白,很像一個人自說自話。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是勞動;廣闊天地煉紅心,是勞動;扎根農(nóng)村干革命,還是勞動。我們是偉大指示的勞其筋骨、體其發(fā)膚的踐行者。體現(xiàn)了知識青年中“知識”二個字作用的,只有個別幾個人:李益民在閆家河小學當了教師;高權(quán)、閆玉林、王曄、俎香云、牛金鳳、成為公社文藝宣傳隊隊員;姐姐在村保健站做了司藥員。我在土窯村做了一名培育玉米優(yōu)良品種“軍雙一號”的科研育種員。
因為從小熱愛文藝、文學,再加上團支部書記的光環(huán),從初中起,我就小荷已露尖尖角,那個時代的政治宣傳活動,總有我的詩詞大作寫在黑板報上。激進、狂熱、理想、潮流都能在我身上找到影子。到農(nóng)村插隊,我絕無例外。本來,父母身邊可以留一個子女不插隊,可我偏不要這個政策的優(yōu)惠。“廣闊天地煉紅心,扎根農(nóng)村干革命”是當時的口號,但那就是簡單的我的全部思想崇高理想。我義無反顧地登上了插隊知青的大卡車,在一片送別的眼淚和哭泣聲中,我堅強地沒掉一滴眼淚。我穿著當過兵的小叔送我的男式軍裝,背著印有毛體“為人民服務(wù)”字樣和紅五星的軍綠色挎包,在軍挎帶子上系一塊雪白的毛巾,英姿颯爽地成了一名驕傲的知青。插隊的日子里,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女孩子,只把自己當作鋼鐵鑄造的典型,什么活苦,什么活重,什么活累,我都去干。我把自己塑造成邢燕子、候雋武一樣的形象知青。村里婦女向來不出圈(挖羊糞),連男勞力都要退避三舍,而我們知青都偏不信這個邪,男的能干,女的就能干。幾乎被熏嗆得要窒息,我們還是一次次一擔擔地擔出了羊糞。打壩,挖方,我和男知青一樣到三米多深的壩底挖石頭挖沙,差點被塌方活埋砸死。還有好多好多,都能印證我忘我的革命精神。我屬于那個時代的鐵姑娘。我多次出席縣、地區(qū)的知青代表大會,發(fā)言、講話、上報典型材料,儼然是知青的杰出代表。激情、單純、理想化,我的知青歲月,可以用青春無悔來定義,盡管這個經(jīng)歷會被自己的孩子,80后一代人聽起來覺得是天方夜譚,但那確實就是真實的自我,那個有著時代烙印的自我。
我和姐姐張彩云在同一個知青點上,姐姐從小在襄汾老家長大,身體弱弱的,大隊決定讓她到保健站做司藥員。我又高又壯,自然適合在廣闊天地煉紅心。而且,因為我是領(lǐng)導干部子女還是另有什么原因,不能較早分配工作,在知青辦工作的母親,硬讓我在土窯插隊近四年之久,成為全縣知青分配大掃蕩倒數(shù)第二批才分配回城的知青之一。
姐姐自到保健站做了司藥員,為了方便群眾買藥看病,便從知青點搬去長期住在保健站。我白天在知青點這邊干活,晚上便到河對岸給姐姐作伴,跟姐姐住在一起。心疼我干活干的太累,姐姐每晚都要燒好熱水讓我泡腳解乏。姐姐住的房子是保健站做庫房的一個老房子,原本不住人,低矮狹小,房頂上的椽子、櫨柴、泥土黑呼呼得幾乎分辨不出原本的顏色,蜘蛛結(jié)的網(wǎng)隨風飄忽。細心的姐姐挪騰出可以放一張床的空間來,用舊報紙裱糊了漏風的墻和房梁,收拾整理得基本上可以敢住人了。盡管這樣,一天晚上,我還是被一個從房頂上掉落到被窩里的蝎子給蟄了。處于沉睡中的我,感覺好像有什么東西在扎我的背,疼而燒灼,我太累了,太困了,以為是柴草刺的,沒理會便翻身轉(zhuǎn)了一下,不想,背上另一處又有這種感覺,我再挪動了一下,又一個地方也火燒火燎般疼痛起來。我忙喊姐姐,姐從夢中驚醒,點亮煤油燈,又打開手電,看我背上有三處紅腫,斷定是讓蝎子給蟄了,慌得找酒精棉球給我一遍遍擦拭,足有一個多小時,疼痛才減輕了。這時,困乏的我卻再不敢睡了,就抖擻抖擻了被子圍坐著打盹到天亮。天亮后,才發(fā)現(xiàn)床單上有一個被壓死的黑色的大蝎子。我是裹緊被子睡覺的,蝎子的尾刺好厲害,竟然能穿透棉被蟄到我,而我也很厲害,竟然能僅負輕傷而將毒蝎子給壓死。初通藥理的姐姐說以毒攻毒,被蝎子蟄了,吃蝎子就可解毒,中藥柜匣子里有泡制好的蝎子,讓我吃幾個。我看了又看,不敢動更不敢吃,心里都在哆嗦。直到現(xiàn)在,豐盛的宴席上油炸全蝎其他客人吃的很香,我卻毛骨悚然畏其到骨子里,似乎背部仍隱隱作痛,連用筷子撥拉一下的勇氣都沒有。
那年夏天,麥子熟了,知青們暫停了壘壩的石頭活,被分成幾組分別到各村去割麥子,我被分到閆家河組。臨去的前一天晚上,我感覺左腿肚子上一處很疼,洗腳時一看,有個小白點,便用針挑破,用棉球按了按就沒去管它,一夜隱隱作痛,第二天早上發(fā)現(xiàn)紅腫了一塊更疼了。這是第一個麥收季節(jié),抬厭了石頭的我很想去割麥子,就忍著痛和同組的知青去了閆家河村。太陽烘烤,土地蒸騰,在密匝匝的麥田里,每邁動一步,每割下一把麥子,腿肚子那塊就像刀剜一樣的疼,痛感抽筋似地直到腰際。我一邊擦去頭上太陽炙烤與疼痛冒出的汗水,一邊咬牙堅持割著麥子,直到晚上收工一瘸一拐地回到老鄉(xiāng)家里。
我住在張勝保主任家,吃完晚飯,張主任知道我腿疼的厲害,便捎信讓村里的赤腳醫(yī)生任玉峰明天來看一下。忍受著疼痛,我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又一跛一跛地同大家一同出工。直到晚上,赤腳醫(yī)生任玉峰因出診很遠才趕了過來。經(jīng)過檢查,他告訴張主任說,我的腿部已感染化膿了,不能再拖了,必須開刀。他回去準備藥物器械明天中午過來做手術(shù)。我心里害怕極了,但第二天上午,還是忍著疼痛去了地里干活。中午,任玉峰背著藥箱來到了村里。主任張勝保的家里成了戰(zhàn)地醫(yī)院,他家的大炕成了手術(shù)臺,我似乎成了一名戰(zhàn)場上負傷下來的傷病,被鼓勵要堅強。當時稱為赤腳醫(yī)生的任玉峰是馳名臨汾光華一帶的名醫(yī),他醫(yī)德高,醫(yī)術(shù)高,中醫(yī)、西醫(yī)、外科,科科都通,只要有病人,他不管刮風下雨山高路遠夜半三更,都會趕去進行救助,經(jīng)他手治好的病人不計其數(shù)。我的手術(shù)對于他而言顯然是一個非常有把握的小小的外科手術(shù),任醫(yī)生叫來幾個知青幫忙,有的壓腿,有的抓胳膊,有的壓腰,就這樣被固定在了“手術(shù)臺”上。任醫(yī)生用碘酒消毒過后,便打了麻醉針,開始動手術(shù)。由于采用的是局麻,我回不過頭,但卻能聽得出手術(shù)用刀子剪子鉗子的聲音。雖然輕微,在我聽來卻是被放大了的轟鳴。手術(shù)并不順利,由于創(chuàng)面外小內(nèi)深,麻醉部位不好確定,局部麻醉根本沒起作用,我被生割硬剪的劇烈疼痛折騰地又哭又叫。任醫(yī)生又打了二次麻藥,才做完手術(shù)。除去膿血,清理感染創(chuàng)面,手術(shù)部位形成了一個口小內(nèi)大的深洞,里面填上了醫(yī)用棉紗團,表面撒上磺胺粉,最后才用繃帶扎好。這是第一次給知青開刀,看來他也緊張了,他額頭滲著細密的汗珠,手術(shù)完后,他才長舒了一口氣。張主任從手術(shù)開始到結(jié)束一直守在那里,不時安慰我鼓勵我。任醫(yī)生叮囑我,并告訴張主任,不能讓我再去干活了,每天要換藥,否則,這么熱的天再感染就麻煩了。
五黃六月龍口奪食,我不干活怎么行,還能待在老鄉(xiāng)家里,等割麥子回來的女主人給我做飯,伺候著我?倔強的我不能上山割麥子,就到場上干活,腿上的繃帶滲出的血成了黑紫色,傷口陣痛鉆心,我站立不穩(wěn),拿著揚場的木锨舉不起來,拿著掠麥衣的大掃帚不能挪步。不能干其他的,我就和幾個村里的婦女在脫粒機前脫麥粒把麥子一把把送進機子,但眼前發(fā)黑冒著金星,頭上冒著冷汗,村里的姐妹們勸我歇歇把我從場里架出來,我倚在場邊的大樹下,喘息著,眼淚像泉水一樣涌出來。中午,任玉峰醫(yī)生不辭幸苦,在烈日底下步行5里地來到村里為我換藥,這一次換藥又使我相當于上了一次手術(shù)臺。張主任勸我還是回家去治療等傷完全好了再回來。我痛苦又無奈,干吃飯,不干活,還得讓醫(yī)生天天來換藥,一個腿傷帶來多少麻煩!要拖累多少人!
我的眼淚好多,依依不舍地辭別關(guān)心我的樸實的鄉(xiāng)親,辭別閆家河火熱的麥收季節(jié),回到城里繼續(xù)治療。由于傷口深,創(chuàng)面肉芽生長慢,輸液、打針、吃藥足有一個月多,才基本愈合。這一年,這種手術(shù)我經(jīng)歷了兩次。在小腿處傷好后,膝關(guān)節(jié)內(nèi)側(cè)又發(fā)生了同樣的問題,又是任醫(yī)生做手術(shù),又是回城去養(yǎng)傷。直到現(xiàn)在,我只要穿上裙子,小腿那兩處手術(shù)留下的圓圓的兩塊印痕非常扎眼。
那年,長到十九歲連去疼片都沒吃過的我,居然在農(nóng)村經(jīng)歷了人生的第一次痛苦的手術(shù)。那種痛,我還能感覺的到,描述出來。而由那次傷痛帶給我的感動依然讓我感動。任玉峰醫(yī)生的精心治療,張勝保主任和鄉(xiāng)親們的真切關(guān)懷,知青兄弟姐妹們關(guān)心幫助,都讓我感恩不盡。當父母不在身邊呵護的時候,這種暖情就能包容一個人的全部感情世界。熱淚滋養(yǎng)著我的心田,我痛并感動著,有溫暖一生的人間真情,這是懂得了感恩的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珍藏一生,值得我用一輩子來感悟,用一生來珍惜!我相信,一個人的一生之愛和被愛,永遠不會蒙塵。
五、青春的懺悔
知青插隊的年代是貧窮的年代,插隊的知青是十七、八歲的毛孩子,貧窮加上不成熟會是什么樣的活劇,盤點列數(shù),總叫人啼笑皆非。長期的窩窩頭,土豆菠菜湯,知青的肚子里都長了饞蟲,想吃肉的愿望太強列了。然而,想吃肉又談何容易!原來知青點還喂著豬,后來,人吃的都困難,還拿什么喂豬。有一段時間,知青們每天只能喝三頓玉米面糊糊,連干活的勁兒都沒有了。“窮則思變”,忽然有一天,知青變戲法似的吃上了肉——狗肉。原來是這么回事,知青點山崖上面就是公路,有一天,一輛大卡車扎死了一條狗,知青們大喜過望,將狗弄回知青點,一番忙活,煮在了鍋里。這頓狗肉醮鹽讓知青們頓開毛塞。于是,后來又有兩條野狗也成了知青的盤中餐。由于是偷偷殺狗吃,自然不敢明目張膽地吃,那天凌晨三點,煮好的狗肉出鍋了,男女知青全都從被窩里爬起來,如梁山好漢般大塊吃肉,大杯喝酒。手扒狗肉是那么香啊!我有生以來的第一杯酒,第一次吃狗肉,就是那一天。能不能吃狗肉?敢不敢吃狗肉?可以不可以吃狗肉?思想先進的我,被肉香誘惑,當時也犯了錯。畢竟,能弄條野狗殺了吃的機會太少了,在想吃肉的欲望驅(qū)使下,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起,知青中的惹是生非者便開始瞄上了老百姓家的雞,像黃鼠狼樣地開始偷雞吃。這類事件,絕對是當年知青對善良、憨厚的鄉(xiāng)親們犯下的錯。如果說,吃的狗是“野”狗,像吃野兔一樣還不算太愧疚,但偷老鄉(xiāng)雞吃性質(zhì)就不同了,是知青自己都不能饒恕的。但當時就那么賊膽大。丟了雞的房東大爺找上門來,雞已燉在鍋里,還佯裝不知道,幾個人假惺惺地跟去幫大爺滿山找雞。幾年后,丟雞案不偵自破。在知青全部回城之后,知青院在已無人居住的情況下老百姓就用來做庫房,當拆除炕洞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那里面全是雞毛!多少年后,提及這件事,老鄉(xiāng)們都笑談而過,卻沒有指責當年這些饞嘴的孩子。如果有可能,偷老鄉(xiāng)雞吃的當年知青一定會向鄉(xiāng)親們真誠地懺悔。或許,這個懺悔有的也只能遙寄于黃土墳頭了。一聲發(fā)自肺腑的對不起,或許能讓長眠與地下的房東老大爺綻出一個原諒的微笑。能承載貧窮和富裕的山村亦能承載孩子般的知青的過錯,時光如能倒轉(zhuǎn),能包容自己孩子般的知青的過錯的純樸、善良、憨厚、已富裕起來的父老鄉(xiāng)親,肯定天天殺雞宰羊讓這些受了苦的孩子吃個夠!
六、夢回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秦王山腳下這片雖不貧瘠但并非富饒的土地養(yǎng)育了多少代山的兒女,繁衍生息了多少代人。這里,依然有躬耕于黃土地的農(nóng)民,這里的山水依然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而我們,以四年的知青之旅走過了這片土地,并完全離開了它,振翅飛翔到了自己夢想的一個個不同的國度。這片土地已然有用我們的青春年華托舉的文明富裕幸福的理想與現(xiàn)實。我們的身體里已然循環(huán)有這片土地所給予的滋養(yǎng),已然有這片土地為我們的生命構(gòu)建的骨骼。
還記得那插隊的日子嗎?還記得那作為知青的你我他嗎?還記得那里的黃土、石頭、青草、桃花、果園嗎?還記得那道山梁那道坡,還記得這家那家的父老鄉(xiāng)親兄弟姐妹嗎?還記得那如歌唱般韻律的親切鄉(xiāng)音嗎?那里的大山肯定記著我們,那里的山村肯定想著我們,那里的鄉(xiāng)親肯定在盼著我們,盼著我們回家看看。
迎春花開了,柳絮在飛,麥子在竄節(jié),春光如瀑,沐浴著挽結(jié)青澀的知青童話的山村。面向大山,帶著知青烙印的我們,帶著不舍情懷的我們,投去的目光是復雜的懷戀,還聽那蠶豆鳥的啼鳴,叩響我們的心靈之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