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經(jīng)典語錄精選
《資治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里面有很多經(jīng)典的語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資治通鑒語錄,希望你喜歡。
資治通鑒語錄
1、牧心者,牧天下。
2、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3、做之不止,乃成君子。
4、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5、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
6、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7、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8、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
9、巨大的建筑,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
10、未亡人不幸罹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
11、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
12、二十八打天下,戒馬一生,馳騁千里,只為夢縈。
13、圣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長,用其所短。
14、故勝者不失其所守,不勝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辯可為也。
15、何謂君子?何謂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
16、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
17、蓋聰明疏通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
18、天下有道,君子揚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無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禍,而猶或不免。
19、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tǒng)帥。
20、秤砣雖小壓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其明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jié)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
21、“閱庫甲兵,遠勝隋世。”上曰:“甲兵武備,誠不可闕;然煬帝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22、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shù),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23、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余而強其所不足,蓋聰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勇猛剛強者戒于太暴,仁愛溫良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必審己之所當戒而齊之以義,然后中和之化應,而巧偽之徒不敢比周而望進。
資治通鑒基本簡介
《資治通鑒》(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guī)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與《史記》重合戰(zhàn)國——漢武帝的部分。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jié)出許多經(jīng)驗教訓,供統(tǒng)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tǒng)治,所以叫《資治通鑒》?!顿Y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
《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后梁紀》六卷、《后唐紀》八卷、《后晉紀》六卷、《后漢紀》四卷、《后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guān)系為主,兼及經(jīng)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guān)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tǒng)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xiàn),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xiàn)。
《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按時間先后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tǒng)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但書中在敘述歷代統(tǒng)治階級活動的同時,也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斗爭。
資治通鑒概述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編年體通史。該書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綱舉則目張,時索則事敘。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計時術(shù)語作為全書的時
資治通鑒間框架體系,如“閼逄攝提格之歲”之類。“閼逄”相當于漢語“甲”,“攝提格”相當于漢語“寅”。為什么不用漢語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節(jié)語言的干支體系呢?司馬光沒有交代。《史記》的《歷書》里面也用到了這套多音節(jié)干支術(shù)語,司馬遷也沒有交代其來源。這為后人胡思亂想提供了口實,如竺可楨就建議梵語學者用梵語破譯這套術(shù)語。更有人藉此宣稱中國人祖先來源于西亞兩河流域或古埃及。其實,我國古文獻明文記載這是天皇語言,即三皇時代的官方語言。明代著名學者萬民英所著《三命通會》云:“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又名“閼逄”——編者注)、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于、執(zhí)徐、大荒落、敦牂、協(xié)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蔡邕《獨斷》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謂之天皇氏者,取其天開于子之義也;謂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義也;謂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義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時始制,而地皇氏則定三辰,道分晝夜,以三十日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虛王,臣不虛貴,政教君臣所自起,飲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氣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屬焉。”所以,司馬遷和司馬光所使用的這套多音節(jié)干支術(shù)語是中國最早的官方時間術(shù)語,屬于“皇綱”性質(zhì),故而被采用為歷史的紀年詞語,以表示歷史的正統(tǒng)。請參考本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
猜你喜歡:
5.勵志古文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