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讀書心得體會
通過閱讀《于丹論語心得》,以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以此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心得》讀后感,分享給大家!
《論語心得》讀后感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tài),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論語》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并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xiàn)代的眼光進行系統(tǒng)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圣賢之間的距離。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队诘ぁ凑撜Z〉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談談《于丹〈論語〉心得》詮釋的“為人處事”:
(一)為人之道。在物質生活豐富的這天,因為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等問題,人們顯得越來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虛,很多人心態(tài)不平衡,怨聲載道。其實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好處,做一個真正好處上的人?《于丹〈論語〉心得》告訴我們,要想讓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有好處,做一個有好處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用心生活、和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yè)、安于本職,獻于社會。
(二)處世之道。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處世,人們都想找到一個法則,既對自己負職責,又要對他人負職責?!队诘ぁ凑撜Z〉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越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謀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與人相處方面也要如此?,F(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能夠說人與人是近了,但也能夠說人與人更遠了。因為通訊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鋼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對門的鄰居卻往往成了陌路人。
(四)理想之道。一個人就應有理想。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潛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因為只有內心修為提升了,自身潛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處事。透過《于丹〈論語〉心得》,我們明白了這是孔子對人生理想的總結,這也被后人奉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能夠透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當然,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但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時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并在內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價值體系,做到淡定從容,那這樣的生命必須是有效率、有好處的生命。從《于丹〈論語〉心得》中,我讀到了這份人生的價值體系。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fā)的。透過讀《于丹〈論語〉心得》,我學會了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并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狀態(tài)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內心的那份安寧,也才能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于丹論語心得》透過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個篇章,以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以此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讀這一本書,進一步增加了對《論語》的了解,同時也很好地啟發(fā)了心靈,幫忙我們沖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縛,找到人生本該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價值所在,透過心靈的釋放,讓我們智慧地、快樂地、幸福地生活。下面我就講兩點體會。
一、做一個有信仰的人
書中講到對子貢問政一段的解讀,子貢問政原文是這樣的,子貢問孔子一個國家安定平穩(wěn)需要什么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夠的糧食、強大的軍隊、人民對國家的信仰。子貢又問:必須要從三者中去掉兩樣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于丹對此的解讀是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誰不死,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沒有信仰以后的崩潰和渙散。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必須讓大家都過上一種物質禮貌上的發(fā)達生活,他僅僅是一個標志,真正來自于內心的那種安定和對于一種政權的認可,這些都是來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其實,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無限之大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在中國,以前因為有共產(chǎn)黨人信仰,才取得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在美國,因為有自由主義、民主主義信仰,讓我們看到了美國人以其獨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國;在日本,撇開愛國主義情懷,武士道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然而當前,中國面臨的最大的危機是信仰危機。政府執(zhí)法不嚴、商人金錢至上等等社會風氣的背后體現(xiàn)的都是信仰的缺失。從大的方面來講,一個國家想要強大,民眾務必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正如于丹所說,成功的政治來自民眾內心對政權的認可,民眾信仰的樹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樹立。在我看來,政府威信的樹立最核心的是從執(zhí)政黨隊伍抓起,也就是我們的黨員隊伍和干部隊伍,只有這兩支隊伍在思想上、行動上高度純潔了,民眾才會對黨、對政府產(chǎn)生敬畏之心,進而從思想上、行動上與黨、與政府持續(xù)一致格調,構成一股力量,實現(xiàn)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乃至整個國力的提升。從小的方面來講,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這個人要么無所追求,殘喘于世,要么無所畏懼,無惡不作。因此,做一個有信仰的人,于己于社會都十分必要。如何做一個有信仰的人我們要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往哪里去"、"我和別人以及這個世界有什么關系
",也就是要對自我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對未來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自我與他人之間有一個清晰的界限,要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選取一條貼合自己人生的道路去努力,并且在努力的過程中,相信世界是有規(guī)則和邏輯的,能夠關心疾苦,謹慎生活,有所敬畏,有所求,有所不求,從而讓我們的人性更有深度,讓心靈更有高度。
二、做一個獨立的人
于丹在論語心得一書中寫到這么一段話,是一個英國心理學的一個女博士寫的一本書中的一段話:她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的目的。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分離得越早,你就越成功。于丹對此解讀,距離和獨立是一種人格的尊重,《論語》里面的仁愛之心也正是教給大家應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尊重每一個人,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
看了這段話后,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孩子的培養(yǎng)問題。前面女博士講的話雖然是典型的西方家長教育理念,與我們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但我個人十分認同。近幾年我爸是lǐgāng、我爸是某某等"拼爹"鬧劇的上演正是中國"溫室花朵式"教育最好的反面教材,"拼爹"兩字足以體現(xiàn)中國家長對子女的庇護、溺愛、縱容。還有一句俗話說"富但是三代",為什么說富但是三代因為富人家庭往往以溺愛代替了對孩子獨立精神的教育。從長遠來看,拼爹的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無法立足,隨時都有被社會淘汰的可能,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也是不利的。尤其是今后我們的社會將會處于"421"時代,四個老人、兩個年輕人、一個孩子,孩子獨立精神的培養(yǎng)問題十分必要,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將會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對于父母來說,必須要摒棄將來孩子靠"拼爹"的思想,而是要有一種有種"拼孩子"的思想,從小培養(yǎng)孩子不靠給、不靠等、不靠幫的思想,讓孩子學會物質上獨立,精神上獨立。
有句話說"參差百態(tài)方為美",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堅持獨立觀察和發(fā)現(xiàn),社會就會擁有更多健全的人格,社會才更加充滿活力。作為一個單位人,需要培養(yǎng)獨立思考,獨立決定,獨立工作的潛力。具體從三個方面努力。首先要懂得向內審視。人的眼睛有兩種功能。一是無限廣闊地向外看,拓寬視野,獵取知識;另一種功能則是無限深刻地向內看,反思自我,整裝待發(fā)。培養(yǎng)獨立思想需要我們用好第二種功能,懂得看清自己,既要找到自我的閃光之處,也要找到不足之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見賢思齊,見庸自省,才能擺正位置,調整心態(tài),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要懂得各司其職??鬃诱f過"不在其為,不謀其政",于丹給這句話的注解是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工作中,每個人都就應各司其職,承擔職責,不能寄期望于上級領導或同事幫忙,正如馬云說的小鬼也要學會當家,職務再小,分工再少,也要做好本職崗位工作,學會獨立完成任務,這樣不僅僅有助于培養(yǎng)個人工作潛力,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當然,各司其職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兩碼事,有些工作仍然需要理解、溝通與互助。醫(yī)院兩個實習生的故事。第三要懂得博采眾長。人格獨立不代表固步自封,唯我獨優(yōu),獨斷專行。我們既
要堅持自我的觀點,也要尊重別人的觀點,做到放眼世界,博采眾長,揚長避短,這樣更有助于獨立精神的提升與完善。
《論語心得》讀后感
學習于丹的《論語》心得,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于丹教授說:“《論語》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辦法,做人的規(guī)矩,這些道理有時候很樸素。《論語》不是板著面孔的一部書,它教給我們的辦法有時候透著一些變通,它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其實我們這天總在說什么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壞,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是好壞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實有很多事情就應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個提倡一味喪失原則,一味要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的人?!?/p>
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能夠說更近了,也可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系是每一個人務必應對的問題??桌戏蜃诱f: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么,在現(xiàn)代生活里,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事的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持續(xù)什么樣的心態(tài)?應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么樣的原則?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怎樣才能持續(xù)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做過了頭,不是你就應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否則得到的不是很好的下場。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把握分寸做事,是一個明智的人就應做到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做不該你做的事情,只要有分寸地把握住自己的過失也就能夠了。
于丹教授告訴大家,要是有人對不起你了,你不要以德抱怨。要以直抱怨,要以你的耿直和公正來對待他,不要讓他感到你是可欺的,要讓他對你刮目相看,覺得你不是隨便可欺的人。以前我們總認為,即使人家對不起你了,你還是對他好。這樣長久下去,那個人總覺得你是可欺負的人,于是他便會變本加厲地欺負你,讓你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這樣長久下去,只能增長了那個人囂張的氣度,反而更加欺負你了?,F(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人和事情,如果我們一味地遷就,一味地原諒、寬容,即使他到你的頭上來欺負,你還是忍受,還是對欺負你的人恭敬不已,那么就加深了那個人欺負你的程度。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天都會遇到這樣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們有一個為人處世的好方法。能有一個教會你做人處世的經(jīng)驗。對我們都是一個很好的借鑒論語就是為我們帶給了一個最好的為人初始的好方法。
對別人要持續(xù)沉默的關愛??鬃诱f:忠告而善告之,不可責之。當人家不喜歡聽的時候,要趕快停下來,好朋友不要做過分的事情,好朋友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遠離危險,讓我們以歡樂對待生活的人人在不同的一生中,能結交到好朋友是一個人的萬幸。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yǎng)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她告訴我們:先修煉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聽信他人對你的鼓動,要結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結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為人處世是有哲學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么,遇到什么事情,不要過早地下結論,要多聽,多看,多聞,把人家走過的路,間接地警示自己。那么你的人生路就會走得很好,也會走得很順暢。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一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少苛刻別人,君子不抱怨別人,對自己每一天都要檢點,那樣的人,才會做到慎言之一個人尊從學問的人,才會讓自己成為有知識有教養(yǎng),有潛力,有抱負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