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
通過研究和探討心理健康問題,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應對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生活環(huán)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拇髮W生心理素質論文(1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精選篇1
【摘要】
隨著社會高節(jié)奏地發(fā)展,人們所承擔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護的大學生們,進入大學這個新的環(huán)境后,遠離了家庭和原來熟悉的環(huán)境,他們失去了原來的多向受寵的心理環(huán)境。
人際交往中優(yōu)勢地位的喪失,很容易產(chǎn)生不順心、不溫暖、不合群的失寵心理。
加之學業(yè)與未來前途的渺茫帶來的困惑與壓力,使大學生們更加不會處理兩者的關系。
閉鎖性與強烈交往愿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學生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難度。
本文將在這里分析心理壓力的產(chǎn)生,指出了當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從心理教育簡單化到教育渠道的缺失,并從教師的角度進行分析,正確的指導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xiàn),試圖幫助大學生解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壓力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41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
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對位,表現(xiàn)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認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應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認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就不應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從根本上得不到正確的心理觀念的汲取。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由此看來,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有基礎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當前,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論課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只是在各個版本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材中作為一章或一節(jié)來講解。
雖然有些高校后來單獨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學時很少,教師很難將心理健康知識系統(tǒng)地傳授給學生;課堂講授的內容脫離實際,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吸引力,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真正解決學生心理健康中的實際問題。
從高中進入大學,由于環(huán)境的變化,大學生很難一下子適應身份的變化,再加之自身適應性差的原因,心理與現(xiàn)實差距加大,加劇了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
二、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觀念
(一)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
從心理學分析,自卑實際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
只是這種“防御”是消極的。
一個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對自己的能力評價很低,不敢大膽主動地去與別人交往。
漸漸地會從疏遠別人、自己孤獨發(fā)展到自己封閉,與周圍的人形成一道無形的高墻;這種情況又會使別人對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為遠離和回避你,從而反過來進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
主要問題是對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在新集體中位置與角色的變化不適應,引起自己評價降低,強烈的自尊心與自卑感的尖銳矛盾沖突,導致心理失衡。
(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克服虛榮心理
虛榮心就是以不適應的虛假方式來保護自己自尊心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
心理學上認為,虛榮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xiàn),是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
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達到自尊心的滿足就產(chǎn)生虛榮心。
因此,有的人說虛榮心是一種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例:一女生平時學習成績很好,自己感覺比其他女同學都強,可過強的爭先拔尖,造成與同學關系緊張,每次選班干部都落選,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經(jīng)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語,出現(xiàn)異常行為。
該例是為了過度滿足自尊心需要而導致產(chǎn)生虛榮心大學的案例,這種現(xiàn)象在大學女生中尤為常見,為了滿足自己所謂的面子,甚至以放棄自己誠信為代價。
對于這類學生,老師首先運用認知領悟療法,認知領悟療法,是指心理咨詢者對來訪者進行暗示和啟發(fā),使其改變原有錯誤的認知結構,逐漸形成正確的認知。
逐漸形成對自己的正確認識,以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
再就是要教導學生要樹立自己的奮斗目標,踏踏實實做事,厚積薄發(fā),不要追求虛名。
(三)進行焦慮的自己調節(jié)
1、焦慮癥自己調節(jié)從樹立自信開始。
自信心缺乏是產(chǎn)生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我們碰到困難時,往往是需要有勇氣去面對的,而勇氣則來源于自信心。
自信心不足就會讓我們在處理事情上瞻前顧后、猶豫未定,從而給自己又添加了一層陰影。
所以說,只要我們自己自信起來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為進一步治療焦慮癥打好基礎。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慮癥自己調節(jié)。
我們周遭的環(huán)境緊張而刺激,當習慣于這種興奮狀態(tài)時,有誰會想象一下,假如一切歸于平靜之后,自己會是怎樣的?過度的緊張與興奮是不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的,我們應該適當放松心情、調整心態(tài),拋開一切煩惱,回歸到最本我的狀態(tài)中去,這樣才可以避免焦慮情緒的產(chǎn)生。
3、焦慮癥自己調節(jié)更需要自己反省。
每個人都有出錯的時候,不要總是糾結于那些錯誤,越是糾結就越是困擾,以致出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
適當?shù)姆匆幌伦约撼鲥e的原因,是焦慮癥自己調節(jié)的有效方式。
適當發(fā)泄可幫助焦慮癥自己調節(jié)當我們煩躁不安、緊張無措時,可以選擇適當發(fā)泄的方式幫助我們排解心中的痛苦。
但是,發(fā)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發(fā)泄,不要影響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
焦慮癥自己調節(jié)對于焦慮癥患者來說,是十分有幫助的。
患者首先要知道焦慮癥并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可以將焦慮癥的自己調節(jié)方法與心理、藥物療法相結合,達到治療的最佳效果。
以此為治療的出發(fā)點,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
人活在世上,難免不會處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氣和,不去胡思亂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培養(yǎng)適合21世紀的優(yōu)秀人才,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并將研究結果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當中。
本文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現(xiàn)狀、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進行了分析與綜合,教師應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
參考文獻
[1]樊富珉,李卓寶。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國家教育。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1995-11-23(1)。
[3]莫旭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試探。廣西政法干部學院學報,2003,1:127-128.
[4]謝炳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1-2.
[5]陳國海,劉勇。心理傾訴-朋輩心理咨詢。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1.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精選篇2
摘要: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結合時代發(fā)展需求以及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提出了一系列適合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對新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和實踐應用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障礙;教育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劇,現(xiàn)在的高校大學生承受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健康問題也由此更加凸顯。逃學、玩游戲、悲觀厭世甚至自殺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所引發(fā)的不良影響已經(jīng)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因此,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由于種種因素限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存在很多薄弱環(huán)節(jié),很多高校沒有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不能很好地滿足大學生心理上的需要,也大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發(fā)揮[1]。因此探索如何在新時期開展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并且構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并且適合于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國內外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
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得已經(jīng)相當普遍,并且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心理學課是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而且還形成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流派,掌握并創(chuàng)造了多種獨具特色的實際操作模式。在國內,很多高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都只是注重專業(yè)技能的教育,而忽視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注重政治思想表現(xiàn),輕視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混為一談。
二、高校大學生心理障礙表現(xiàn)
1、適應性心理障礙。適應性心理障礙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由于大一新生剛從中學來到大學這個新的環(huán)境,因此有些學生就會產(chǎn)生一些不適應,比如對新環(huán)境的不適應。對于大多數(shù)新生來說,來到一個陌生的校園,嶄新的面孔、生疏的群體、不同的風俗人情、甚至不同的方言都會讓學生感覺不適應,感覺不知所措,常常會感到與人難以交流,從而產(chǎn)生寂寞孤獨感。對于新生來說,還會產(chǎn)生一些學習上的不適應。大學的生活不像高中那么緊湊,自由支配的時間比較多,所以很多學生就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這些課余時間,也不知道如何學習和生活,從而覺得大學生活非常無聊、枯燥、乏味,結果會有掛科、留級、目標不明確,渾渾噩噩地度日等現(xiàn)象出現(xiàn)。
2、人際關系方面的心理障礙。由于大學生都是集體生活,人際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倘若搞不好人際關系,將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心理健康都將會有不良的影響。然而,由于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的不同又會產(chǎn)生一定的思想上的隔閡,所以,由人際關系而引發(fā)的困惑和苦惱就會出現(xiàn)。來到大學,一般都非常期望能夠建立友好與和諧的人際關系,而這種期望又過于理想化,對別人要求過高,因此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會導致大學生對自己人際關系的不滿,認為自己人緣不好,不會處理問題,造成錯誤的歸因。而這種錯誤的歸因往往又會反過來對人際關系帶來消極的影響。因此,他們就很容易會產(chǎn)生自卑怯懦、自暴自棄、嫉妒猜疑、悲觀厭世、孤僻冷漠等方面的心理障礙,這對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乃至身心健康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3、學業(yè)方面的心理障礙。由于大學的學習和中學的學習不同,所以,就會有一些大學生出現(xiàn)學習方面的心理壓力,有些學生對所學專業(yè)不感興趣,或者學不會,這樣很容易自暴自棄甚至走極端。甚至有些學生無法正常完成學業(yè),這對其心理造成的影響非常嚴重。而對于即將畢業(yè)的學生,他們的'心理壓力更大,一方面,他們要正常完成學習,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擴招,畢業(yè)生增多,找工作比較困難,要想找一個理想的工作就更是難上加難。在他們就業(yè)時會遇見猶豫、彷徨、忐忑不安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就會給臨近畢業(yè)的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壓力,不僅是學業(yè)更是就業(yè)的壓力,這些壓力可能會以一種不正常的舉動宣泄出來,如打架斗毆、喝酒鬧事、悲觀厭世等。如果不對其進行正確的疏導,將會對學校乃至社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
在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少數(shù)確實有心理問題而需要救助的學生,更是為了在大學校園推廣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能夠正視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同學們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潛力,正確面對和處理生活中出現(xiàn)的各種挫折,更好地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體系,健康快樂地成長,進而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以期達到身心健康發(fā)展。所以,要切實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構建一套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高??梢猿闪⒋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并且成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并且有貢獻精神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對于專職心理輔導老師來說,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yè)心理咨詢水平,并且有一定的工作經(jīng)驗,這樣可以給大學生提供準確、高效的心理咨詢服務;對于兼職心理輔導老師來說,要有一定的心理學、教育學基礎,并且熱愛心理咨詢工作且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水平。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將負責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工作,并且制訂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計劃,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組織協(xié)調和運行工作,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務。
2.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高校應根據(jù)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開設一套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在內容上,要不僅涉及到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還要著重于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質、挖掘潛力,提高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使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能在真正意義上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形式上,可以采用互動式、體驗式等教學方法,在人數(shù)不多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團體輔導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進來。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精選篇3
【摘要】音樂無處不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無論是在你痛苦、失落時,還是在你開心、激動時,音樂都是最好的陪伴。音樂影響著人們,也改變著人們。它不僅能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而且也改變著人們的性格、態(tài)度,甚至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影響著我們的人生進程。
【關鍵詞】音樂;審美欣賞;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生是最具年輕、有活力的一族,是一個看似輕松卻承擔著巨大壓力的群體。這些壓力來自學業(yè)、生活、家庭、感情以及就業(yè)等方方面面。近年來,因大學生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現(xiàn)象逐步攀升,自殺、兇殺等不良事件屢見不鮮,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在不斷的警示我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告急,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一、大學生不良心理現(xiàn)狀
1.1情緒控制、抗挫能力差。當代大學生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活在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生活環(huán)境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上基本都是一帆風順,幾乎沒有受一點委屈和苦難。這就使得他們缺乏獨立自主、經(jīng)受挫折及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大學后,有的學生要遠離父母,獨自學習和生活,沒有了父母的庇護,一旦遇到什么困難,他們就開始產(chǎn)生負面情緒,加上就業(y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他們對前途十分迷茫,遇到挫折便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情緒失控,做出過激行為。
1.2人際交往能力差。上面提到目前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獨處時間較多,步入大學后要面對新的同學和新的環(huán)境,他們難以適應。加上在與人交往中缺乏技巧,便產(chǎn)生交往恐懼,對人自私、冷漠。另外,由于大學大多是開放的校園,大學生身心基本偏向成熟,他們有的'開始談戀愛,但是往往會在戀愛、性方面出現(xiàn)心理與行為的偏差,一些學生難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現(xiàn)問題便走向極端。
1.3自己認知能力差。所有大學生步入大學生活前都覺得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輕松愜意的,但現(xiàn)實與理想總有一定的差距[2]。進入大學后,由于學習生活、環(huán)境的轉變,加上受學業(yè)、社會經(jīng)驗、人際交往、感情及就業(yè)等方面壓力的影響,導致有的大學生由于壓力過大而承受力低下,便逃避現(xiàn)實,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或依賴互聯(lián)網(wǎng)等虛擬世界,通過玩樂、放縱麻痹自己的心靈,發(fā)泄對現(xiàn)實的不滿,久而久之出現(xiàn)消沉、頹廢、苦悶、抑郁等不良心態(tài),甚至滋生自殺傾向等嚴重心理問題。
二、音樂審美欣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2.1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在所有藝術形式中,音樂最能撥人心弦、最擅長抒發(fā)情感,并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音樂是人抒發(fā)情感、寄托情感的藝術語言。音樂家在創(chuàng)作音樂時,充分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他們將音樂美分為六類,分別是:優(yōu)美、壯美、歡樂美、悲劇美、崇高美和喜劇美。學生通過音樂欣賞,能喚起內心深處的美好,并從中獲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獲得美的感受。
2.2調節(jié)不良情緒。人有悲歡離合,也有喜怒哀樂。音樂也是如此,有的音樂輕快歡樂,有的音樂悲傷萬分,有的音樂鼓舞人心,有的音樂催人淚下。不同的場景下創(chuàng)作出不同的音樂,不同的心理下也要聆聽不同的音樂,這樣才能有效的控制并調節(jié)人的不良情緒。大學生由于受各種因素及壓力的影響,難免會有不良的情緒。當憂郁、煩悶時,可以聆聽《彩云追月》、《金蛇狂舞》等清新、明快的樂曲;當自卑、情緒低落時,可以聆聽軍歌、進行曲等具有號召力和鼓動性的音樂,從而激發(fā)學生們的斗志,讓他們找到自信,形成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tài)。
2.3培養(yǎng)大學生高尚的情操。大學時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受不良風氣及不良誘惑的影響,當代很多大學生對感情觀以及思想觀存在一定的誤區(qū),不能理性的對待情感。通過音樂審美欣賞,學生們能在音樂家譜寫的音符及樂曲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并產(chǎn)生共鳴,有效培養(yǎng)大學生高尚的情操。
三、結語
大學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關系著他們的成長和祖國未來的發(fā)展。音樂不僅能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而且也改變著人們的性格、態(tài)度,甚至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影響著我們的人生進程。因此,教師在大學教學中要擅于應用音樂欣賞,從而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
參考文獻:
[1]孔杰.音樂審美欣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J].音樂時空,2015,08:183.
[2]朱燕聰.在音樂欣賞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康心理[J].音樂時空,2014,09:115-116.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精選篇4
【摘 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闡述了在高校如何及時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具體措施,積極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困境,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tài),即人對內部環(huán)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huán)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shù)男袨橛枰钥朔?,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tài)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tài)。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項原則:
其一,心理與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huán)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tǒng)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tǒng)一和協(xié)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wěn)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jīng)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征的具體體現(xiàn)。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xiàn)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fā)展,而且也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系到人才的培養(yǎng)方向。當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適應社會,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xiàn)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究其原因,與教育過程不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從不參與一切社會活動;因一些小小的失誤而產(chǎn)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玩世不恭萬念俱灰;逃避群體自我封閉。等等都是心理問題的反映。
大量調查表明,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體表現(xiàn)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和情感危機、神經(jīng)衰弱等。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xiàn)為環(huán)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wěn)、感情適應不良等。
所以、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三、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現(xiàn)代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fā)展中的失衡狀態(tài)。
1.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
新生入學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上大學前,不少學生沒有遠離家門,飲食起居由父母包辦,形成了較強的'依賴心理。而進入大學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顧,有的學生因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學生因開支無計劃而出現(xiàn)“經(jīng)濟危機”;有的學生因缺乏集體生活的習慣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幫助,不知道也不會關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飲食方面的差異以及氣候,語言環(huán)境與作息時間的變化等。大學新生在遇到這些問題時,常常束手無策,郁郁寡歡,致使有的學生出現(xiàn)煩躁,緊張不安等焦慮情緒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jīng)衰弱癥狀。
2.對待社會工作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shù)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3.擇業(yè)的難題
隨著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斷變化,市場帶給大學生更多的擇業(yè)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擇業(yè)難度,加重了大學生的行為責任和心理壓力。而畢業(yè)生自身的素質,性別、專業(yè)以及社會關系等又制約著擇業(yè)的自主權,對于少數(shù)大學生來說,甚至畢業(yè)就意味著失業(yè)。這一變化受傳統(tǒng)就業(yè)觀念的影響,適應力弱的大學畢業(yè)生是難以解決的現(xiàn)實矛盾??謶?、焦慮、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心緒抑郁,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
四、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于后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fā)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yōu)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學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fā)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huán)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fā)現(xiàn)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tài),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特別是要針對大一新生的心理特點,加強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的心理衛(wèi)生教育,通過講解,參觀,組織專題報告會,黨團活動,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yǎng)他們愛黨,愛國,愛校,愛集體的心理品質和情感,樹立勤奮好學,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人生價值觀,為大學學習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礎,根據(jù)面談分析,區(qū)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tǒng)學習心理、衛(wèi)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掌握心理調節(jié)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huán)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huán)境,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fā)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的培養(yǎng),而忽視心理素質教育,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xiàn)。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不僅關系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fā)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yǎng)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系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xiàn)。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yǎng),全面提高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yǎng),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qū),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孫志強.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__.
[2]陶明達.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和思考[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__.
[3]陳國海.大學生心理與訓練[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__.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精選篇5
摘要:調查和分析在校大學生,其身體素質與心理健康之間有密切的關聯(lián)性,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預方法,通過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防范意識,構建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環(huán)境,讓大學生能夠增強自信心,產(chǎn)生一種自我效能感,逐漸產(chǎn)生一種積極向上、樂觀的態(tài)度和情緒。
關鍵詞:大學生;身體素質;心理健康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成為當前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之一。提升高校大學生身體健康水平、增強大學生身體素質是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任務,提高大學生身體健康應該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是身體素質。近些年大學生安全事故頻發(fā),充分體現(xiàn)了大學生心理存在障礙,有學者曾經(jīng)統(tǒng)計過,目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fā)病率最高達42%,其中都是以神經(jīng)癥為主,并且患有神經(jīng)癥的大學生數(shù)量高于一般的人群。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對其自身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影響。
一、研究資料與方法
(一)研究資料
選取沈陽工學院在校大學生240名,其中男性130名,女性110名,年齡在20—2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1.26±1.53)歲,從來不進行體育鍛煉的大學生75名,偶爾進行體育鍛煉的大學生70名,經(jīng)常進行體育鍛煉的95名。
(二)研究方法
首先,對相關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的資料進行查閱,充分了解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重要性。其次,根據(jù)問卷調查法對大學生進行調查,一共發(fā)放問卷250份,實際收回240份,有效的回收率為96.00%,將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分為正常組和非正常組。使用SCL—90自評量表對得分≥2分,≥3分的人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測試,對所有大學生進行統(tǒng)一的身體素質和身體形態(tài)的測試,測試指標為九項。最后,運用SPSS軟件,將所有數(shù)據(jù)填寫至SPSS軟件之中,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整理其所得結果。
二、結果分析
(一)身體素質和身體形態(tài)的狀況
從表1中能夠看出,在身體形態(tài)方面的分析結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學生的身體發(fā)育等影響不大。但在身體素質方面卻出現(xiàn)了明顯的差異性,說明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在運動能力方面高于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二)心理健康調查狀況通過SCL—90自評量表統(tǒng)計后得出,≥2分的是陽性癥狀,表示這樣的`大學生存在著一定的不良的心理反應,≥3分的為中度癥狀,表示這樣的大學生存在著中度的不良心理反應。從表2可以清晰地看到,有160人在這一項上面得了≥2分,占總人數(shù)的66.67%,在這一項上面得了≥3分的,占總人數(shù)的28.33%。由此可見,在本次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
三、討論
(一)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xiàn)
通過以上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當前大學生多多少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其主要表現(xiàn)在憂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等精神病癥,以及人際關系敏感方面,這些癥狀都是因為大學生心理障礙體現(xiàn)出來的,很多學生與同學相處不融洽,對體育運動不感興趣,不喜歡參加一些集體性的競爭活動和項目,缺乏興趣、反應遲鈍。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在課余時間又很少進行體育鍛煉,參加也只是應付而已,慢慢地身體素質就會越來越差,上課時不積極,逐漸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些大學生在進行體育學習中的態(tài)度不積極,不參加體育鍛煉,很難在運動能力方面獲得提高,這也是造成當前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相對較差的原因。
(二)影響心理障礙的因素分析
1.自身因素
大學生受到自身身心特點的因素影響,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不相符,閱歷比較淺,社會經(jīng)驗比較少,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非常容易受到社會中不良思想的沖擊和影響,導致其在心理上產(chǎn)生沖突和矛盾。
2.社會因素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才競爭比較激烈,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也相對比較復雜,經(jīng)濟的發(fā)展給大學生價值觀的樹立帶來許多影響,再加上企業(yè)對人才招聘的要求越來越高,導致大學生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關鍵因素。當代大學生都是90后,一般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太陽”,時間一長,錯誤的思想會灌輸?shù)剿麄兊念^腦中,“無論是什么事都要以我為中心”,導致這些大學生在小時就被家長養(yǎng)成了一種優(yōu)越感和自尊心,并且在獨立面對、處理問題的能力比較薄弱。父母不正確的價值觀會扭曲孩子的價值觀,逐漸養(yǎng)成自私自利、唯我獨尊、斤斤計較的性格,造成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4.學校因素
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時候學生學習體育、參加體育鍛煉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對大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很多大學生出現(xiàn)偏科的現(xiàn)象,逐漸地使大學生產(chǎn)生不同的心理障礙。
5.身體素質因素
有許多學生因為體形很胖,自身的身體素質較差,在學習一些體育動作時比較慢,比較別扭,感覺不如其他人,會擔心同學笑話,缺乏自信心,逐漸產(chǎn)生自卑的心理。
6.大學生自我保健意識不強
由于大學生自身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對其自身未來發(fā)展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性,導致大學生對自我保健知識和意識方面的掌握和了解都比較淺薄,多數(shù)大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不懂得如何進行自我調節(jié)、自我控制,這樣發(fā)展下去就會產(chǎn)生非常嚴重的后果。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在對204名大學生進行詳細統(tǒng)計和調查后的結果發(fā)現(xiàn),有66.67%的大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問題,因此,應該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從調查的結果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在身體素質方面都比較好,大學生的運動能力比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強,并且兩者之間有非常明顯的差異性。
(二)消除心理障礙,提高身體素質的建議
各高校應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實有效提高大學生在心理方面的防范意識,控制自己在憂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等心理方面的障礙,不斷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質量。同時,高校應為大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環(huán)境,尊重大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促使大學生能夠在心理變化方面由被動轉為主動。在此過程中,大學生應該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因為參加集體活動是有效治療和調節(jié)心理障礙的最佳途徑。在實際的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調整教學方式和手段,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體育,進行體育鍛煉,讓大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積極參與到實際的體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讓大學生能夠增強自信心,產(chǎn)生一種自我效能感,逐漸形成一種積極向上、樂觀的態(tài)度和情緒。同時,應培養(yǎng)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提升大學生的運動能力。通常情況下,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在運動能力和鍛煉習慣等方面都比較差,這類的大學生一般都不愿意參加到體育鍛煉的教學活動中,更不喜歡參加一些具有較強競爭性的體育運動。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具備良好的運動能力和體育鍛煉習慣,是有效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關鍵。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精選篇6
《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全面性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對高職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方向加以引導,幫助高職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有利于校園環(huán)境的和諧化,更有利于高職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團體輔導教學活動應用于高職心理健康教學工作中,會讓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創(chuàng)新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堂;團隊輔導;應用
近些年來,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讓大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更加復雜,大學生的學習與就業(yè)心理壓力增大。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是讓教育工作為學生服務的重要舉措。利用團體輔導原理實施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讓更多的學生找到解決個人問題的有效方法,豐富大學生的心理體驗,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達成。
一、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趣味化
利用團體輔導的'形式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會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實際需求設計一些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有一定的體驗。精心設計的心理健康活動,具有活潑有趣的特點,更加關注大學生本身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和諧氛圍的形成。團體輔導形式的應用,給教師提供了組織多樣化活動的機會,有利于教學內容的趣味化。
(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師生互動
團體輔導,讓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參與者明顯增多。教師作為心理健康課堂的組織者,可以與更多的學生互動,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素材,促進課堂氛圍的熱鬧化。團體輔導,有利于教師從多個角度給予學生鼓勵,引導學生就共同的主題進行討論與交流。學生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會讓課堂變得開放起來,也會讓學生找到更多解決個人問題的方法。
二、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要讓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教師應當從心理健康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出發(fā),在有關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內容中融入團體輔導模式。讓團體輔導活動真正服務于學生生活質量的提高,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一)利用團體輔導,加強自我意識教育
讓學生對自己進行探索,對自己有一個更加全面的意識,讓他們勇敢地表達自己,建立健康的個人形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在團體輔導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心理學習活動。教師可以利用“我是誰”的活動,讓學生說出15個“我是……”的句子,對自己進行由淺入深地認識。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價值拍賣”游戲,假設給每位學生一定數(shù)量的金錢,向學生展示“健康”、“誠信”、“大房子”等拍賣品,讓同學們競拍,從而對自己的人生追求進行思考,反思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
(二)利用團體輔導,促進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主題活動的實施,重在讓學生了解人際交往的意義,掌握正確的人際交往方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大學生建立積極的人際交往觀念,促進大學生成為成功的交際者。教師可以利用“信任背摔”的游戲,讓一人站在高處,背對其他人向下躺,其他人要做的就是響應前者的信任,用手一起接住他。信任,是人際交流過程中必備的品質,也是一項技巧。用團體活動幫助大學生改變自己的人際交往策略,提高個人魅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利用團體輔導,做好情緒調控
大學生的情緒調控能力,對其日常行為與生活快樂程度有重要影響。能夠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成為情緒的主人,成為自己的主人。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做一些有趣的活動,像“番外篇”。教師給學生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比如“自己被朋友誤會、看到兩位同學在一起悄悄說話,并看了自己一眼、大家出去聚會沒有叫我”等,當學生說出具有負面情緒的觀點時,鼓勵學生一起來討論這種想法的正常性。當學生有焦慮等負面情緒時,可以帶領學生做一些放松訓練,緩解自己的負面情緒。這樣的活動,能夠讓一些心理的小秘密變得公開化,促進課堂活動輕松化。
(四)利用團體輔導,調整戀愛心理
戀愛,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是一項很正常的活動。利用團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建立健康的戀愛觀念,形成戀愛能力,有利于校園氛圍的和諧化。教師可以利用“情侶間的小矛盾”活動,讓學生分享一下自己戀愛過程中產(chǎn)生的矛盾,大家一起去思考解決的方法。用課堂討論幫助大學生解決戀愛中的困惑,解開心結,有利于大學生更加自然地面對自己內心的感情,能夠在一段情緒中付出與寬容。大學生的戀愛心理正常,能夠減少許多校園矛盾與暴力事件。重視戀愛教育,是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完整化的實踐。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將團體輔導方法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有利于學生全體參與到心理健康教學活動中去,拓展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利用趣味性的課堂活動,給大學生傳遞更多有效的心理問題解決方法,有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更能讓學生在心理健康課堂中獲得快樂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邱小艷,唐君.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運用的實證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__,01:115-117.
[2]李雪,潘樂,魏鑫,杜冰潔.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世紀橋,20__,02:69-70.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精選篇7
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tǒng)心理學的補充,該學派注重人的積極情緒和潛能優(yōu)勢的開發(fā)。這與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發(fā)展、促進學生幸福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一直以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側重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心理危機干預方面,注重積極心理品質的提升和培養(yǎng)的方面較少。本文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fā),試圖構建發(fā)展性積極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簡述
積極心理學思潮興起于世紀之初,先驅馬丁?塞利格曼指出,積極心理學是揭示人類優(yōu)勢和促進個體其積極機能的應用科學。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fā)展為主要內容,并致力于科學地探索如何締造個體的幸福生活與和諧美好的社會。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情緒狀態(tài)與過程、積極認知狀態(tài)與過程和積極行為。
培養(yǎng)積極情緒是積極心理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積極情緒的培養(yǎng)對個體心理健康起著核心作用,積極情緒可以增加個體的心理資源。心理資源又稱心理能量,它主要用來支撐一個人產(chǎn)生或進行名種有意識的心理活動以及外在行為。積極情緒首先可以讓我們感覺良好,讓人感覺到輕松愉快。二是其可以擴建認知領域的功能,擴展注意思維的多樣性,可以改變思維的內容,將壞的想法改成好的想法;還可改變思維的廣度或邊界,拓寬我們的視野。三是可以改善人們對挫折及失敗的認知,提高抵抗壓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從消極狀態(tài)中的復原力。四是可以讓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給個體帶來最好的狀態(tài)。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一)積極的教學目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調整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潛能,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和人格完善。但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離了總體目標,把工作重心集中在了調整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上,以預防和干預心理問題為中心,這也造成了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誤解和抵觸,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發(fā)現(xiàn)和解決心理問題的,不愿意配合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活動。
積極心理學角度使教學目標更全面,更人文。它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價值取向。積極心理學將目標回歸,不止重視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干預,還重視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激發(fā)學生的積極心理潛能,積極意志品質,積極情感體驗等。
正因為目標歸宗,也意味著高校心理學健康教育者的視角要發(fā)生變化。教育者要建立積極的人性觀和價值觀,關注學生的積極面,幫助學生開放積極心理潛能。側重于發(fā)展性和促進性,幫助學生找尋優(yōu)勢,合理運用優(yōu)勢,提高自我價值。引導學生關愛自我、關心他人,發(fā)展積極情感,投入社會生活,提高主觀幸福感。
(二)積極的教育內容
積極心理學的教育內容一般分為兩大方面。
一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體驗。積極體驗是積極心理學中的微觀層次,但卻是夯實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我們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讓學生對過去的經(jīng)歷進行積極建構,獲得生活滿意度。提高學生對現(xiàn)在所從事學習或者工作的投入度,使其產(chǎn)生更多的興趣、滿足、愉快等積極情緒。還要注意對學生希望品質的培養(yǎng),教會學生如何應對挫折,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力,使學生對未來和理想充滿希望。
二是塑造大學生的積極人格。積極心理學視野中主要通過對人格的分析來喚起人們的積極力量,從而幫助個體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積極人格的塑造是積極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和保障。在教育中,努力使學生能夠客觀評價自我、接納自我,正確面對現(xiàn)實,積極應對挫折??赏ㄟ^激發(fā)和強化個體的各種現(xiàn)實能力或潛在能力來培養(yǎng)積極人格特質。自尊教育是其中之一的重要途徑。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體系
(一)構建積極的心理評估體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即是通過測評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篩查出有問題傾向的學生進行訪談干預追蹤,并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不難看出,這種評估角度為問題導向,以鑒別心理問題和障礙為主,僅注重心理問題的預防干預,忽略了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發(fā)現(xiàn)與培養(yǎng)。因此,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應樹立積極的心理評估理念,加入積極心理品質的測評,加入正面指標,了解學生積極心理反應,如積極體驗、積極情緒、積極認知、積極的人際關系、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主觀幸福感等,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yōu)點和潛能,令每位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fā)展方向。
(二)完善積極心理學理念的課程建設
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應注入積極心理學理念和內容。以發(fā)展和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為目標,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機能為根本,激發(fā)學生內在積極潛能,幫助學生構建和諧心態(tài)和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課程設計上,可借鑒國外成功案例。國外積極心理學課程著重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運用自身的性格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幸福體驗,如著名的哈佛大學心理公開課――《幸福課》。課程構成上,包括理解并解釋幸福和主觀幸福感、如何增進主觀幸福感,如何培養(yǎng)樂觀心態(tài),如何利用積極環(huán)境的力量,如何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等。課程內容選擇上,要適應當代大學生的需求,選擇與大學生關系密切的案例、熱點,以積極心理學角度解析,避免過度關注消極問題與案例。
(三)開展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開展形式豐富、多種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一方面,以學生心理社團為依托,開展多樣的心理活動,比如探討時下熱點和大學生關注問題的心理沙龍、展示青春風采的心理微電影大賽、5?25心理文化節(jié)等。或者以積極心理品質,如感恩、希望、創(chuàng)造力、生命力、專注等主題開展心理活動。再者,定期展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傳授積極心理學理論和積極心理學品質培養(yǎng)方法。組織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團體心理輔導,增強學生積極心理體驗,讓學生盡快適應新生活新挑戰(zhàn),學會人際交往技巧,培養(yǎng)積極的情緒體驗,正確應對壓力與挫折等。此外,構建積極的校園心理氛圍也十分重要,可以通過組織心理知識競賽、做好心理保健知識宣傳,利用好線上陣地進行宣傳,使積極心理學滲透入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中。最后,聯(lián)動家庭共同為學生提供積極的心理氛圍。加強與家長的交流溝通,讓其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狀況,并有效引導家長開展心理健康輔導,通過積極和正向觀念引導孩子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
(四)積極心理學導向的心理咨詢
傳統(tǒng)心理咨詢注重心理問題的消除和修復,咨詢師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心理問題”,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咨詢勢必會對學生產(chǎn)生消極暗示,并不利于學生的發(fā)掘自身的力量解決問題。而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治療不是修復受損部分,而是培育人?積極的正向力量,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發(fā)展來訪者的各種能力上。該理論秉承積極的人性觀,認為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積極心理品質,都有巨大的心理潛能。心理咨詢應調動這些積極潛能,發(fā)展積極品質。
積極心理學導向的心理咨詢,可通過一系列的干預訓練策略來增進個體的積極情感,識別并發(fā)揮個體的品格優(yōu)勢。首先應建立積極的咨訪關系,咨詢師真誠地對待來訪者,充分共情,對學生無條件積極關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咨詢,應將學生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發(fā)揮學生正向的或積極的潛能,如幸福感、自主、樂觀、智慧、創(chuàng)造力等。在咨詢過程中,運用直覺與想象,運用故事作為咨詢師與學生的媒介,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消極因素得到抑制,積極力量得到培育與增長。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精選篇8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其未來發(fā)展,同時關系著社會安定與國家發(fā)展,高校師生應認識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積極心理學是現(xiàn)階段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依據(jù),分析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有效的解決措施,希望能以此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86-02
大學時期是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青少年綜合素質和道德觀念培養(yǎng)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應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分析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從源頭上杜絕此類問題的出現(xiàn),為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發(fā)展營造一個健康環(huán)境。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積極心理學有著重要的暗示作用和正面意義,應加大研究力度,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品質,促進其向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現(xiàn)狀
大學生的整體素質較高,具有學習能力強、健康向上的特點。然而在多種因素影響下,許多大學生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分為輕度心理障礙和嚴重心理障礙兩類。據(jù)調查分析可知,因心理健康問題退學已經(jīng)成了導致大學生退學的主要原因。嚴重的是,大學生患心理健康疾病的人數(shù)還在逐年增長,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引起重視。大學生的心理較為敏感、偏執(zhí),極易受到外界因素(如壓力、困境)的影響,不利于自身的良好發(fā)展,甚至影響社會穩(wěn)定與人才質量的提高。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現(xiàn)狀,高校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心理壓力與心理障礙對學生的不利影響,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傊岣咝睦斫】邓刭|有利于幫助當代大學生盡快適應社會環(huán)境,并為社會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加強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在各高校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已經(jīng)取得了良好的實施效果,取得的成績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對高校的具體教育工作予以指導,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提供動力。其二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礎。各高校深入貫徹上級精神,進一步改善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在日常教育中積累經(jīng)驗,為提升教育效果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開展。其三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條件明顯改善。隨著現(xiàn)代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心理教育工作開發(fā)了大量科學的心理測試軟件,能更好的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更及時的為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二、積極心理學相關內容分析
1.積極心理學的涵義
積極心理學是由前美國心理學研究者賽里格曼提出的,作為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打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窗口。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活動受積極心理力量和消極心理力量的共同影響。前者給予人積極向上的驅動力,而后者卻恰恰相反,阻礙了人的前進腳步。積極或消極的心理力量在生活、學習與工作中發(fā)揮的作用取決于人的主觀偏好,也就是說生活態(tài)度決定了心理健康程度。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優(yōu)良品質和積極力量,促使其激發(fā)自身潛力,進而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2.積極心理學的重要作用
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方面。(1)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形成。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高校越來越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卻在教育工作中忽視了挖掘學生的潛能,未將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素質作為工作重點。在積極心理學的指導下,心理學教育逐漸形成了培養(yǎng)符合時代要求、積極樂觀的當代大學生的目標。(2)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積極心理學利用其新穎的理論引導高校將教學重點放在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上來,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3)指導大學生價值取向形成。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體現(xiàn)在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歸屬感與責任感,確保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目標缺失
盡管已經(jīng)加強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仍存在較多問題需要解決,教育目標缺失便是其中的重要問題?,F(xiàn)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問題導向式為主,缺少有效的發(fā)展目標。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解決心理問題等方面,沒有實現(xiàn)預防教育為主的重要目標。解決心理問題能夠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以免為未來發(fā)展埋下安全隱患,但該目標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只在問題出現(xiàn)后尋找解決措施,忽視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性目標,心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2.教學手段陳舊
我國正在逐步推進素質教育,但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依舊根深蒂固。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灌輸為主,不重視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學質量與效率較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課堂教學中應多多關注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理體驗。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陳舊,無法吸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課程效果較差。另外,高校的心理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無法實現(xiàn)團體輔導、情景體驗、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3.教育對象個體化
我國很多高校都以消極心理學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理論,導致教育工作者將教學重點放在心理出現(xiàn)障礙的學生身上,忽視了正常的學生群體。在日常工作中重視大學生各種心理疾病的表現(xiàn)、成因和矯正方法,全力消除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避免造成不良后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為上門咨詢的學生答疑解惑,并強制干預心理疾病嚴重的同學,然而該種工作范圍主要涉及個別學生,久而久之容易導致教育對象個體化。忽視了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信念,不利于大學生掌握維護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造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圍狹窄、內容單一,影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endprint
4.教育方式醫(yī)學化
我國高校在長時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大學生心理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不全面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也逐漸顯現(xiàn),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視,及時尋找有效地解決措施。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書籍和知識宣傳一般以心理問題為主,主要作用是傳播渲染消極的心理體驗,通過矯治性的方法對學生個體進行心理干預。但在當前消極心理學的影響下,這種教育方式盡管能解決個別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但無法促進全體學生的積極發(fā)展,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地發(fā)揮。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大學生重視程度不足
大學生的重視程度不足是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當代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正確,其觀念較為陳舊保守。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可知,大學生對心理問題的認識還不夠完善,無法科學地對待心理問題,很多學生認為存在心理問題很丟人,羞于啟齒不敢醫(yī)治,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大學生的這種心理嚴重影響了自身的健康發(fā)展,同時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一些有強烈心理咨詢愿望的大學生可能不敢去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尋求幫助。
2.心理學理論基礎較差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存在心理學理論基礎較差的問題。為了降低這一問題帶來的影響,我國高校引進國外的理論研究成果,并在實際工作中總結教育經(jīng)驗,以此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水平較低是困擾我國心理學者的關鍵問題,缺乏理論指導,很多研究工作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近年來的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在消極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完成的,工作人員應不斷探索積極心理學,為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開辟新視角,促進該工作的良好發(fā)展。
3.理論研究的本土化力度不夠
心理咨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實施方式,但我國高校在心理咨詢理論研究方面的本土化力度不夠,主要表現(xiàn)在過于依賴引進的西方理論,沒有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進行改良。西方理論是在西方國家的實際國情中發(fā)展起來的,可能只適應某一特定時期與特定人群,一味地照搬照抄只會加重問題。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水平較低,缺乏系統(tǒng)有特色的理論體系指導工作順利進行。
五、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則
教育原則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積極心理學理念視角下應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格,重視學生在課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積極心理體驗,全方位、多角度的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以積極理念作為指導理論,加強對大學生樂觀向上、健康積極等方面品質的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涉及眾多方面,主要包括認知品質、情感品質、意志品質及優(yōu)良個性心理等,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較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嚴格按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級目標劃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利用發(fā)展性課程激發(fā)大學生的積極情緒與積極人格,盡可能的挖掘大學生的心理潛能與積極品質。預防性課程也在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盡早發(fā)現(xiàn)自身在學習、生活中遇見的心理問題,以便及時咨詢調整,避免影響自身的健康生活。
2.調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育,教師采取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傳授給學生,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被動的教育身份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十分不穩(wěn)定,影響了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不利于提升學習效果。教師應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用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學生完成學習。面對心理存在障礙的學生,教師應調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通過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進而給出最正確的指導意見。
3.構建心理健康實施體系
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應構建健全的心理健康實施體系。首先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內講授體系,根據(jù)高校的實際情況開設有意義的心理教育課程。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活動體系,通過心理沙龍、心理電影等活動在在校園內營造關心心理健康的氛圍。再次需要健全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體系,通過心理測試、心理危機排查等手段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最后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體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提升該項工作的質量。
4.重視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品質
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應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關注大學生的積極品質。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個體都有自身的閃光點與發(fā)展?jié)撃埽逃ぷ髡邞裢庾⒅丶ぐl(fā)當代大學生的自身潛能,避免一味的關注他們的心理疾病。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擴大范圍,一方面為心理存在問題的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另一方面應在全校范圍內開設心理健康講座,讓大學生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更加健康的發(fā)展。高校的心健康教育工作應全面發(fā)展大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全力激發(fā)其內在潛能,給予學生積極的希望,幫助其樹立信心,避免產(chǎn)生心理問題。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品質能提高其心理免疫力、抵抗力和心理韌性,顯著降低了心理疾病的發(fā)生概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優(yōu)化積極教育環(huán)境
優(yōu)化積極教育環(huán)境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積極的教育環(huán)境是由和諧的家庭、高效能的學校、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組成的,能夠給予大學生最直觀的情感體驗,是建構積極個性品質的核心力量。高校應聯(lián)合家庭與社會力量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提供有效助力。例如,高??梢酝ㄟ^網(wǎng)絡平臺對大學生及其家長進行積極心理教育的知識宣傳,社會也應予以當代學生關心與愛護,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間,三方通過切實有效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應構建科學化、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不斷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促進高校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六、總結
綜上所述,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社會、學校、個人都具有深遠影響。教育工作者將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機融合,能夠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有助于完善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進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針對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可通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則、調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構建心理健康實施體系、重視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品質、優(yōu)化積極教育環(huán)境等措施加以解決,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參考文獻
[1]張變花.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5,(5):32-33.
[2]劉雯潔.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效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J].教育界,2016,(15):112-112.
[3]湯靜,湯娜.積極心理學視角下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微探[J].蚌埠學院學報,2016,5(3):145-148.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精選篇9
摘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痹诮裉焐鐣?,知己知彼仍然至關重要,尤其作為一個獨立的當代大學生,更應該剖析自我,認清自己的長短、優(yōu)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把握自己的長處并使其得到充分發(fā)揮,才能脫穎而出,走好成才之路。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如何正確認識自我,并分析自己的性格,由此我們才能解決好各種問題與矛盾。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壓力,所以如何調節(jié)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壓力,解決好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及戀愛中的矛盾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本著“剖析自我,走好人生之路”的主題,來進行自我梳理,作此論文。
關鍵詞:
剖析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成才
正文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據(jù)了解,關于心理健康的定義,國內外不少專家都有過專門的研究和論述。英格里氏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xù)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fā)揮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持續(xù)的心理情況,不僅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辈险J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我國傅連璋強調健康的含義應包括以下因素:
1、身體各部分發(fā)育正常,功能健康,沒有疾病。
2、體質堅強,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刻苦耐勞,擔負各種艱巨繁重的任務,經(jīng)受各種自然環(huán)境的考驗。
3、精力充沛,能經(jīng)常保持有較高的效率。
4、意志堅定,情緒正常,精神愉快。
而大學生不管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心理上都有著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跨越,學習方向專業(yè)化、學習內容多元化、學習的自主性等學習上有了改變,而且在人際環(huán)境、角色心理等方面也有著不同程度的變化。那么,究竟要怎么調試自己的心里,從而使自己能夠較好的認識自己適應大學生活呢?這首先要剖析自我,給自己定位。
二、自我剖析
(一)性格分析
總體來說,我是一個性格比較外向的人。平時熱衷于參加各種活動,喜歡結識各種朋友,所以給人的感覺一般是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的樣子??墒?,每個人都有著不為人所知的一面。也許是因為表現(xiàn)出來的堅強給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實際上越是這種看似堅強的人越脆弱,因為堅強的外衣下掩蓋的是不為人知的不堪一擊。所以有時候會懷疑自己的這種偽裝的堅強是否有意義,可總是在下定決心改變自己時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做不到,因為自己不能接受自己是個弱者的事實。
也許是自己心理因素所致,有時候會覺得因為我的這種外在的堅強會讓大家認為我什么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擊都能扛得住,認為我是一個不需要顧及、不需要保護的人。從小到大,在學校跟在家里的我扮演著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里我是個處處被保護的小孩子,不管是來自于爸媽還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么都不會做的人,所以他們認為我很弱;可是在學校,我卻一直扮演著強者的角色,不管是作為一個班干部還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同學們總是會認為我是一個足夠堅強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輕易不會有什么回報??墒菚r間長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讓自己成為強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么的需要被理解、被保護,我想要大聲的向全世界吶喊出我心里的委屈,可事實確實總是把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里,表現(xiàn)出來的依然是沒心沒肺的堅強與樂觀,也許這才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個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認識到自己不是一個強者。在所有人看到的樂觀、堅強背后也盈滿了心酸、委屈與淚水,只不過這些都是屬于沒有星星的夜晚。一個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將心事付瑤琴,所以只能讓委屈隨著淚水在黑暗中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燦爛的我。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壓抑的不正確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點:不要因為自己不爽就連帶別人遭殃,我們改變不了環(huán)境到是可以改變心情,改變不了事實但卻可以尋找另一種心態(tài)對待??傊灰D嫁自己的情緒,這一點我確信是正確的。
(二)學習特點
學生的學習是狹隘的學習。馮忠良教授在《學習心理學》一書里對學生學習的特點進行了高度的概括,認為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學習區(qū)別有三:
1、掌握前人的經(jīng)驗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
2、從總體上來看,學生的學習是以間接經(jīng)驗的形成為主,以直接經(jīng)驗的形成為輔;
3、由于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不斷發(fā)展的時期,學生必須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fā)展。
之所以提到這種特點與區(qū)別,我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自己的學習特點進而與權威的研究做比較以求異同。
我是一個學習比較自主的人,我認為一切你想要得到的知識和能力都應該是一個主動接受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主動接受與學習的效率遠遠高于被動接受。因此,我習慣在自己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應該得到的知識的學習,不管是做作業(yè)抑或是自我補充都是如此。從小到大,我的學習從來沒有來自于父母的壓力,也許是家庭環(huán)境的關系,我一直都認為自己肩負著一種職責,那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所以我的學習都會是自己主動接受室的過程。
雖然學生的學習很狹隘,但也不僅僅局限于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必然的包括適應社會能力及學習生活的能力。亦如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認為不管是哪方面的學習,都不能脫離主動接受這一中心要點,只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你才會有想要學習的欲望,才會想要主動學習與接受,因此不管是任何方面的學習,都一定要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興趣第一。
(三)人際交往能力分析
大學生由于自身成長中的固有特點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對于人際交往有一定的障礙,比如認知錯覺、性格障礙、能力缺陷等。大學的同學在生活習慣、性格、過去經(jīng)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在校園內交往的主體同為面臨艱巨適應任務而又缺乏經(jīng)驗的個體,雙方的人際適應困難較為突出。
性格決定我的`人際交往態(tài)度,我認為與人交往貴在一個主動。主動的與人溝通、交流才會讓你更快的打入人群,拓寬你的人際關系面甚至人際關系網(wǎng),只有這樣你才會擁有寶貴的人力資源與人際關系。當然,圈子大了,那么沖突也越容易發(fā)生,在我看來解決人際沖突的關鍵是要相信一切沖突都是可以通過理性的建設性協(xié)商獲得解決的,這也少不了一個主動:主動的弄清楚沖突的原因、主動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地面對錯誤從而主動的提出可能解決沖突的方法。
(四)戀愛心理分析
戀愛是一種高級的情感交流,是男女雙方相互傾心、相互愛慕,以愛情為中心培養(yǎng)愛情的社會心理行為。斯滕伯格認為不論人類的愛情有多么的紛繁復雜,它都是由三個相同的成分構成的:動機、情緒與認知。進而又將動機、情緒與認知三者各自在兩性間發(fā)生的愛情關系,分別稱之為熱情、親密與承諾。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直相信會有最完美的愛情,即完全擁有親密、激情和承諾。作為互相吸引的兩性,生活中不可能缺少親密與激情,但是我認為完美的愛情承諾確是最重要的,這種承諾并不是山盟海誓,而是一種基本的對人格、人性以及生活方面的擔保,這是我們獲得安全感所必需的成分。
三、塑造健全人格,走好成功之路
人格,是指一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在不同環(huán)境中一貫表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影響人的外顯和內隱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它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體性、穩(wěn)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在人格結構中,氣質是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氣質類型包括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郁質。我是一個多血質為主體的人,平衡靈活善于交際,行為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多變。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內部心里和諧發(fā)展,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發(fā)展友誼;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運用到獲得成功的工作和事業(yè)上。從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動的融入社會、適應生活。
【參考文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熊建玗王巧云上海交通大學,2006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程》齊力主五洲傳播出版社,200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精選篇10
摘要:本文通過探討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提出如何通過體育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大學體育教育;心理健康;學生
隨著大學校園惡性傷人及學生自殘事件不斷增多,相關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學生心理狀況不佳甚至部分學生產(chǎn)生心理障礙,自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始走進人們視野并獲得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國內各大高校也對自身開設課程及教育體制進行反思,并提升學生心理健康關注度。體育課程相較于其他課程而言教學方式更具開放性,對改善學生心理狀況、強化學生心理素質及塑造學生良好心理品質都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因此,國內各大高校已逐步加大體育課程教育力度,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一、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一)調控學生情緒,消除心理障礙
人對自身情緒的調控能力可直接反映其心理健康狀態(tài),若學生情緒經(jīng)常出現(xiàn)易急易怒或日常生活態(tài)度消極程度較高等其他情緒反?,F(xiàn)象,則說明學生情緒調控能力較差或學生心理健康狀態(tài)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體育教師可觀察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時的狀態(tài),如表情、行為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判斷學生心理健康狀態(tài)。相關學者對體育活動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大部分人自身消極情緒如沮喪、壓抑、緊張等非健康情緒均可通過參與體育鍛煉得以發(fā)泄,從而使人心情愉悅,繼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情緒調控能力,并消除學生心理障礙,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二)提升認知能力,適應社會活動
高校體育教師通過讓學生參與體育鍛煉,不僅可增強學生身體協(xié)調性、抒發(fā)自身消極情緒,同時還可提升學生社會認知能力并增強學生社會交際能力。其次,從社會學角度出發(fā)體育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社會活動縮影。體育活動在進行時對社會生產(chǎn)、社會生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擬,因此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精神狀態(tài)往往是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精神狀態(tài)。學生也通過感受體育活動的成功失敗,加深自身對成功、失敗的理解,從而強化學生心理接受能力,也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的價值觀、人生觀。
二、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改進措施
(一)教學內容合理化
由于體育運動項目不同,對學生身體素質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體育教師應豐富體育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運動要求及心理需求。競技體育具有技術結構較為復雜、對運動員身體素質要求較高等特點。因為大部分學生身體素質較弱,所以學生難以掌握體育運動技術要領,甚至會出現(xiàn)學生受傷等現(xiàn)象,導致學生對體育運動只能望而卻步。因此教師在計劃教學內容時,應以確保學生身體健康為主,同時適當降低體育運動難度,讓學生參與體育運動時也能最大程度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教師精簡教學內容不僅可增加教學活動開展順利程度,也可強化學生體育運動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收獲滿足感、成就感,進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二)教學形式多元化
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最大化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將體育教學效果理想化。教師在改進教學形式時,應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水平等進行了解同時還應把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態(tài),方可加強學生對體育活動適應能力,進而實現(xiàn)通過體育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狀態(tài)良好發(fā)展的目的。其次,教師在體育教學規(guī)劃時,應充分將學生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融合,盡可能對學生采取最適宜體育運動方式。體育教師可通過舉辦“課時短跑比賽”、“課時跳高比賽”等體育競技活動豐富體育教學形式,增強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其次,教師也應引導學生如何突破自我。如學生100米短跑成績?yōu)?4s,教師應對其進行相應體育訓練,提升其體育百米跑成績。讓學生突破自我同時加深自身價值理解,增強學生自信心,進而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狀態(tài)。
(三)教師素質全面化
教師因其職業(yè)特殊性,對教師整體素質也具有更高要求。教師應具有良好專業(yè)素質與良好道德素質,以此對學生言傳身教,方可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因此,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可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狀態(tài)。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向學生傳達積極健康的學習生活心態(tài),同時與學習生活態(tài)度消極的學生進行溝通,找出其原因予并及時疏導。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時刻保持敬業(yè)精神,并對學生興趣愛好、運動技能、個性差異進行全面了解,且始終貫徹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
三、結語
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社會競爭趨勢也日益激烈,為確保學生專業(yè)知識及心理承受能力足以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各大高校應在提升學生專業(yè)素質同時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建設。國內各高校可通過強化體育教學,增加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學生情緒調控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良好發(fā)展。體育教師通過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改善教學形式等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良好價值觀、人生觀的樹立,并借此推動學生良好個人品質的形成,使其在今后社會活動中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董潤峰.探析大學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商,2014(02):349.
[2]張華君.論大學體育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
作者:劉勇波 單位:成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精選篇11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對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是高校一門不可或缺的課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高等教育有了新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挑戰(zhàn),培養(yǎng)出與社會接軌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國各大高校面臨的首要難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是發(fā)展的前提,如果大學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么全面發(fā)展即是空談。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科學性、有效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不合理之處
1.教學目標忽視發(fā)展性
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的心理教育課程是以問題導向式教學為主,沒有與發(fā)展性目標進行良好結合。一般來說,高校從預防心理問題、普及心理知識、治療心理疾病三個不同等級入手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也分成了三個級別:一級目標是以預防教育為主,是針對全體學生開展的,主要為了培養(yǎng)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防止心理疾病的產(chǎn)生;二級目標是以普及心理問題為主,教師通過對學校普遍心理問題的調查,面向全體學生予以針對性教育與輔導,從而達到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目的;三級目標是以治療為主,對患有較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獨立的、針對性的診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通常是二級目標,即以問題導向為主,主要采取預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產(chǎn)生,而忽略了發(fā)展性目標,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起到開發(fā)大學生心理潛能的作用,不注重對大學生積極向上、樂觀等思想品質的培養(yǎng)。
2.教學手段單一
據(jù)調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理論教育的形式,并沒有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體驗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來就與其他專業(yè)課不同,不是記住基礎知識就能解決心理問題的,該課程應該著重于學生真實的體驗。而單純的理論教學使課堂毫無生氣,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導致不能發(fā)揮應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課程設置有待優(yōu)化
我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是選修課或者是活動課程。部分學校有心理專業(yè),開設的心理課程也相對較多,但是很多內容都很深奧,對于非心理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難度過大,加上部分教學內容沒有邏輯性,知識層次混亂,導致課程教學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方法
1.教學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學科教育一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學生為主導的,教師起輔導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多加關注學生的心理歷程,總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應該進行針對性指導,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促使其更好發(fā)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教學方式,將游戲教學、情景教學、心理測試、影片分析等環(huán)節(jié)加入課堂,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程教學應與課外學習相結合
為了提高心理學教學質量,應該將書本教學與課外知識掛鉤,教師應該在課堂之余,多組織學生參與專題講座和社團活動,并與課堂內容相融合,從而培養(yǎng)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將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后反思相結合
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課堂學習外,還應教會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認真復習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自我教育可以強化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4.進行有效的課后評價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教師應該關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后評價,不僅包括心理知識的掌握,還包括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很多學校都是用分數(shù)評價教學效果,這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反映問題。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來說,應采用作品分析、行為觀察、心理測量等方法來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從而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通常自我認識不足,缺乏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導致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fā)展。我國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設置、教育方式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所以,只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將理論課與課外學習相結合、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后反思相結合,并進行有效的課后評價,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元洪,孔慶娜.論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34-136.
[2]張孝鳳.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4(4):151-154.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精選篇12
摘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引起了眾多學者關于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從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面臨的困境出發(fā),以翻轉課堂的內涵和特征為切入點,與傳統(tǒng)課堂進行對比,分析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優(yōu)勢,同時探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教師和學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
關鍵詞:翻轉課堂;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應用;可行性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及目前面臨的困境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jīng)成為我國心理學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自教育部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思政廳[2011]5號)(以下簡稱《基本要求》)以來,許多高校也已經(jīng)陸續(xù)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并逐步將其列為公共必修課。《基本要求》中對課程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具體要求。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
1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開發(fā)心理潛能,這一教學效果并非立竿見影,而是一個學生知識內化并逐漸積累的過程。對于學生而言,掌握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并非意味著就可以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是使學生在個人成長發(fā)展中,學會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去分析、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是以實際應用為目的。
2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性。通過課程的開設,幫助大學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解決自己實際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在心理健康課堂教學中師生應建立一種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實現(xiàn)師生間雙向的心靈溝通。教師通過設計一些情境體驗、心靈游戲、案例討論等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啟迪下,在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中勇于探索自我、體驗感受、討論知識。
3學生的主體性。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教學過程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改變教師傳統(tǒng)“教學者”和“訓練者”的角色定位。他認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他們想要什么,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所學知識的意義,從而安排恰當?shù)膶W習活動和材料。因此,心理健康課程應尊重學生的主動性,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制定教學內容,采用適當?shù)慕虒W方式,開發(fā)學生潛能。
4學習方式的心理體驗性。心理體驗強調以體驗為主,引導學生互動,達到知情合一。因此,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相關主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用自己已有的經(jīng)歷和心理結構去理解、去感受、去體驗。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面臨的困境
1課程要求高,但有效教學時間少《基本要求》中教學內容包括以下三大部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了解自我、發(fā)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而這三大部分又涵蓋12個課程專題,即使按照《基本要求》的教學管理要求,將其作為公共必修課上滿32—36個學時,每個課程專題也只有3學時,這很難在知識、技能和自我認知三個層面達到既定教學目標。此外,部分高校在具體的教學管理中普遍存在著將心理健康課程壓縮到16—18個學時的情況,有效的教學時間更是難以保障。
2課程意義重大,但教學效果難以達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校預防學生心理問題、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因此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意義重大。然而在實際的課程開設過程中,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采用傳統(tǒng)“教師講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即使不少教師進行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如應用角色扮演、團體輔導、案例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但往往受到教室硬件條件及師資水平的限制,在大班教學的條件下,更是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參與度仍然不高。此外,在課堂教學中領悟掌握的知識技能,需要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和應用,而課后學生和教師的互動和交流幾乎為零,很難使課堂上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內化和熟練運用,以致知性脫節(jié)。
3受眾對象多,但缺乏針對性高校學生生源地域性較廣,個體的成長環(huán)境差異較大,心理健康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點也不甚相同。而心理健康課程作為校級的公共必修課,每年的受眾對象往往是全體學生,人數(shù)眾多,群體龐大。教師在大班教學中多是著眼于各個主題的核心知識點,很難根據(jù)每名學生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從而缺乏針對性。
4課程專業(yè)要求高,但師資力量薄弱《基本要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是要學生知識、技能和自我認知三個緯度達到既定要求,對教師的專業(yè)性要求很高。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專職教師人數(shù)較少,無法承擔全校的通識課程教學任務,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講教師隊伍常常由輔導員作為師資隊伍的補充,由于專業(yè)限制,課堂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二、翻轉課堂的內涵及與傳統(tǒng)課堂對比的優(yōu)勢
翻轉課堂(FlippedClassroom)起源于2007年美國林地公園高中的兩位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錄制可供學生在家觀看的視頻,后經(jīng)薩爾曼可汗學院以及開放教育資源運功的貢獻,迅速成為全球教育界關注的教學模式。2011年,翻轉課堂的浪潮涌入我國,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和應用。
(一)翻轉課堂的內涵
根據(jù)翻轉(FLN)給出的定義:“翻轉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它把直接教學從群體學習空間轉移到個體學習空間,從而促使群體學習空間轉變?yōu)橐环N動態(tài)的、交互性的學習環(huán)境,并由教師引導學生應用概念并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主題學習?!盵1]通過以上給出的定義,翻轉課堂通俗地講就是教師創(chuàng)建視頻,學生課前觀看,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討論、答疑并完成作業(yè)的一種教學形態(tài)。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翻轉課堂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能力和方式;二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使得翻轉課堂得以實現(xiàn);三是教師必須發(fā)揮在整個活動學習中的組織和引領作用。
(二)翻轉課堂的特征
1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教師由原來傳統(tǒng)課堂上知識的傳授者、課堂上的管理者變成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由教學內容的傳遞者變成視頻資源的設計開發(fā)者以及相關教育資源的提供者。教師要熟練地掌握一些學習活動組織的策略,因此教師的主導地位沒有削弱,反而是加強了。課堂中,當學生遇到疑惑和困難需要幫助時,教師便會向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2]。
2學生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個性化學習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主角。他們可以自行選擇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內容以及學習量。并在課堂上通過小組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等形式來完成對所學知識的內化。
3教學時間的分配發(fā)生了變化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將傳統(tǒng)課堂上知識講授的內容一部分放到課堂教學之前,從而釋放更多的課堂時間,將有限的時間“最大化”地利用,留給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延長教與學的時間。
4教學手段發(fā)生了變化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微視頻+在線作業(yè),是翻轉課堂的主體構架。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絡獲得豐富的數(shù)字化資源,可以在課堂外直接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這樣就很容易形成線上學習和現(xiàn)場學習的有機結合。
(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yōu)勢
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翻轉課堂重構教學結構,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具有其自身優(yōu)勢。
1因材施教,從而解決學生個性化問題在翻轉課堂上,一方面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習慣和已有的學習知識水平安排個性化的學習進度,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去接受、吸收、理解知識。另一方面,靈活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獨立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空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獨立學習和探索問題,并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
2課前觀看視頻,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于視頻和作業(yè)通常是上課前一周發(fā)布和布置,學生在觀看視頻后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自我探究思考,并且可以在實際生活中去體驗和驗證,這樣在課堂上才可以有針對性地向教師提出問題和疑惑,并通過小組討論進行再次學習和思考,進一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xiàn)了學生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學習。
3豐富課堂情景,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其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認識到個體的差異性,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實現(xiàn)知識內化。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等教學輔助手段的支撐下,翻轉課堂上師生間的溝通更加靈活多樣,呈現(xiàn)出課堂情境的多元化和層次化,學生通過小組化的學習方式,不斷整合自我認知并學會悅納自我。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轉課堂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
在翻轉課堂中,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微課程的開發(fā)者、意義構建的促進者、學生的引導者及現(xiàn)代教學理念和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者[3]。與其他的專業(yè)教師相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要教師能夠更加靈活專業(yè)地運用心理學知識組織整個課堂的運行,這對于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zhàn)。
(一)教學資源的準備
翻轉課堂是技術促進學習的'典范,因此翻轉課堂的成功實施離不開互聯(lián)網(wǎng)及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支持。雖然目前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精品課程或公開課資源豐富,但因為每個學校的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不盡相同,因此適用性并不普遍。提前發(fā)布的視頻一方面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多媒體使用技術,比如視頻的剪輯、音頻的錄制、PPT的靈活運用等,另一方面視頻的制作內容還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高度概括,精煉要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二)課堂理念的轉變
穆塞萊姆認為:“翻轉課堂并不意味著你的學生會觀看教學視頻,如何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才是關鍵?!盵4]翻轉課堂上,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填鴨式”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這對于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思維和教學習慣都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在心理健康翻轉課堂上,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使課堂時間最大化利用,從而完成學生的知識內化過程。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營造靈活的教學環(huán)境,真正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引導
課堂教學是在課前微課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教學內容,解決個性化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利用情景、協(xié)作、會話等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去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轉課堂學生面臨的挑戰(zhàn)
(一)學生角色的轉變
翻轉課堂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他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實際情況選擇學習的時間、學習的地點、學習的內容以及學習的量的多少。一方面,他們在觀看教師提前分享的視頻后,需要自主整理自己的疑問,做好學習筆記。另一方面,他們要對自己課前學習的效果進行評價,及時了解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適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這對于早已習慣于傳統(tǒng)課堂上依賴教師講授的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二)學生學習習慣的轉變
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互動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反饋,否則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心理健康翻轉課堂上,更注重課堂上個人的分享,然而學生在傳統(tǒng)課堂的長期影響下,很難主動或或羞于表達自己的看法,甚至個別學生不愿意接受這種類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對頻繁的師生、生生討論互動產(chǎn)生排斥心理。
五、結束語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要以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為先導,以優(yōu)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為核心[5]。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運用翻轉課堂,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達成教學目標,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發(fā)展條件下教學改革的一次新的嘗試。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能夠契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特點和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總之,大學生心理健康翻轉課堂模式為教學帶來了各種機遇,同時教師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課堂的翻轉效果及發(fā)揮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來說都需要一個探索和適應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胡立如,邁克雅各布森,張寶輝.翻轉還是不翻轉?超越教育潮流走向基于研究的課堂———訪悉尼大學邁克雅各布森教授[J].中國電化教育,2016(5):139.
[2]盧海燕.基于微課“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4(158):34.
[3]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4]王聰,張鳳娟.翻轉課堂教學法在美國:歷史、現(xiàn)狀與課題[J].外國教育研究,2015,42(9):104.
[5]主宏潔.翻轉課堂及其有效實施策略芻議[J].課程與教學,2013(8):83.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精選篇13
摘要: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給人類帶來的改變是雙面的。一方面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加快了生活的腳步。但與此同時,社會節(jié)奏加快,人們身心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難免產(chǎn)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大學生是時代驕子,他們的身心素質決定了國家的發(fā)展和走向。因此,應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本文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提出體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措施,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大學;體育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
1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1體育教育能夠調節(jié)學生心態(tài),振奮精神
大學生壓力比較大,特別是在期末或是面臨一些重要抉擇的時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將一些不利的情緒變得積極,就涉及到心理素質問題。積極參加體育教育,能夠使他們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鍛煉過程中,消極情緒會受到抑制,也會暫時告別煩惱的困擾,而且能夠產(chǎn)生一些積極的想法,對問題的解決很有幫助。再者體育教育是一個宣泄的途徑,釋放出來之后,更是會感覺到心里的輕松。調節(jié)心態(tài),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選擇的途徑,而體育教育同樣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小的煩惱和困擾都可以嘗試通過運動鍛煉的方法發(fā)泄出來,緩解心理壓力,改變心境。
1.2體育教育能夠提升學生意志力,培養(yǎng)品質
很多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非常重視應聘者的意志力,因為缺乏這種精神就無法在工作崗位中取得成就,很容易因為挫折而喪失信心,導致效率下降。從用人單位的選拔條件中,就能夠看出整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必須從教育層面給予重視。體育教育是一種對身體的磨礪,與此同時,也是靠意志力來克服困難的過程。如今大學生因為生活環(huán)境變好,家庭條件優(yōu)越,而相對之前來說吃苦比較少,加上父母的“溺愛”,造成他們受挫折能力弱,缺乏戰(zhàn)勝困難的'毅力和勇氣,遇事會先選擇逃避,而不是面對。體育教育恰恰能夠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培養(yǎng)他們的意志力,以身體本能作為基礎,去培養(yǎng)奮發(fā)精神。體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競爭性,能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監(jiān)督、自我激勵、自我戰(zhàn)勝等,從而實現(xiàn)超越別人、超越自我。同時學習一些較高難度的動作,或是重復一些基礎動作時,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堅韌與耐心、恒心,去克服主觀和客觀的困難,從主觀方面更加努力。也將這些品質進一步延伸到學習和生活等其他方面,擴大影響。
1.3體育教育能夠提高交際能力,收獲友情
交際過程本身也是一個“發(fā)泄”的過程,能夠傳播好的情緒,消散壞的情緒,而且對于生活來講,友情是幸福的,是快樂的。體育教育往往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玩鬧都能成為他們的點滴記憶,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夠在一起為實現(xiàn)同一個目標而努力,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當然在體育教育中也會出現(xiàn)各種沖突,如時間沖突、責任沖突等,如何協(xié)調這些更是學生“情商”的鍛煉過程。通過這些有效的團隊合作,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成為健康心理的必備素質之一。
2高校實現(xiàn)體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實際措施分析
2.1更新傳統(tǒng)高校體育教育理念
當代高校實現(xiàn)體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修整傳統(tǒng)體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誤區(qū),將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體育教育工作重點發(fā)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關注和重視,僅能掛靠在學校德育部門進行,多由兼職教師負責,部分高校相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置了相應的心理咨詢室,但普遍處于起步發(fā)展階段,實際效用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2.2明確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大學學習生活是多數(shù)學生最后的學生生活,大學可以看做是社會的簡化縮影,這一時期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學生環(huán)境與之間接受的存在巨大差異,學生逐漸成為生活的主人并開始嘗試主導個人生活走向,學生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步入最后的調整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面臨心理衛(wèi)生、學業(yè)、就業(yè)、個人問題等多方面復雜的生活問題生活壓力劇增,相關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xiàn)于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焦慮問題、性健康等方面內容。針對復雜的學生心理問題,高校在制定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時,應組織進行廣泛的學生心理調查,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tài)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調整教育目標,優(yōu)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不同,必須建立在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才能有效調整教育重點,結合高校體育教學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1)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自我認識;f2]提供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建立校園和諧關系;(3)加強學生心理品質教育,強化學生心理適應能力;(4)鍛煉提升學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養(yǎng)學生科學、健康的心理調節(jié)習慣,提高學生自控力;(6)挖掘學生終身體育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2.3豐富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高校體育應積極調整自身教育內容組成,適當提高心理教育內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引導學生逐漸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積極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從而加強體育教學與心理教育的聯(lián)系性,使學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體育運動觀念,以滿足學生實際成長需求。傳統(tǒng)高校體育教育側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對于體育運動的競技因素關注較多,對于心理、情感、態(tài)度等內容關注較少,因此豐富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2.4保持高校體育教育原有特點
高校體育教學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具有自身獨特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實現(xiàn)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學的融合,應注意保持體育教學原有特點。高校應認識到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間的關系,并非從屬關系,并不是要將體育課程改為心理健康課程,而是要把握尺度,促進2者的協(xié)調發(fā)展。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精選篇14
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強調教育主體的參與創(chuàng)造,力主開展活動性的教育模式,為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參照體系和思考框架,尤其是為解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運行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新的啟示。鑒于此,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務必積極吸收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精華,重構教育理念與價值取向,整合教育的內容和課程體系,創(chuàng)新教育的模式與方式,創(chuàng)設良好的互動環(huán)境和氛圍,構建重視教師與學生素質能力的評價體系。
一、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對當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構主義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是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主張和提倡一種建構式的知識理念,認為知識是人類主動建構而形成的,不是客觀產(chǎn)生的。
二是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主張和提倡一種重視建構的學習理念,重視學習者本身已經(jīng)擁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也重視學習者現(xiàn)有的知識體系,主張以學習者為中心,尊重學生的思想和話語權,力主開展對話式的學習模式與方式,重視各種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
三是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主張和提倡一種建構式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習對于知識與意義的積極主動建構,主張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各種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主張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教育者之間的多向互動交流的教學模式與方式。
(二)建構主義教育的思想對當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師具備建構主義的理論和思想能力。這對于當下我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們具有很大指導意義,那就是不斷用新的哲學理論來發(fā)展建構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論體系。
二是要求創(chuàng)設師生互動的環(huán)境與氛圍。這對于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那就是要要創(chuàng)設學生喜歡的環(huán)境和場域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學務必要以學生為心,關注關心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和學習基礎、學習方法與手段。這對于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那就是要求整個教育工作務必要堅持和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科學理念,讓之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學堅守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要求的'相關原則。對于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那就是要求當下高校教師在開張心理健康教育時務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構主義原則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
二、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與價值取向落后陳舊。這種主要體現(xiàn)在當前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科學化的教育理念堅持不夠,導致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和課程體系、教育模式與平臺等的科學化設計與建設 不夠;協(xié)調整合的理念堅持不夠,這就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學科教育、與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等整;國際化與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強,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對外開放不夠,吸收發(fā)達國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經(jīng)驗不夠。
二是教育內容與課程體系上滯后落伍。這主要體現(xiàn)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很好地根據(jù)學生的變化和訴求來調適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和話語表達方式、課程構建;同時與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個學科的專業(yè)教育的內容體系銜接不夠,顯得很封閉單一,這就導致了當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缺乏吸引力和親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創(chuàng)新整合不夠。這主要體現(xiàn)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選擇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學生的特點與需求,比如互動性教育模式?jīng)]有真正廣泛開展起來、學校與家庭協(xié)作教育模式?jīng)]有形成、網(wǎng)絡心理教育模式開展乏力等等,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四是教育的師資建設上質量不優(yōu)良、數(shù)量不足。這主要體現(xiàn)在從事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教師專業(yè)性和科學性不夠,尤其那些非心理專業(yè)的教師們;教師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論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夠;另外真正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職教師非常稀少。據(jù)筆者調研,一些二本院校幾萬學生,就那么十來位心理專職教師。
五是教育地位的邊緣化與面上重視的不對稱對等。這主要體現(xiàn)在學校重視的落實不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處于一種邊緣化的狀態(tài),從學校領導層、學工系統(tǒng)與一般教師,雖然口頭上重視,其實在行動上沒有真正得到重視。這些都彰顯了高校各個層面的工作人員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認識和認同不夠,導致沒有形成一種真正齊心協(xié)力的共識和行動。
六是學生本身的復雜性和社會環(huán)境問題也是當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效性難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種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環(huán)境和教育對象的影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樣受到教育對象和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當前的大學生群體個人主義與功利主義心態(tài)、就業(yè)心理與網(wǎng)絡心理問題異常嚴重,加之社會轉型下的一些負面影響造成高校學生的不平衡心態(tài)復雜,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從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視角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徑
建構主義理論及其教育思想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種很好的視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推動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發(fā)展。堅持學生為本的價值取向,要求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圍繞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成長情況去構建更新從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模式與方式、教育評價體系等各個層面;堅持科學化和系統(tǒng)化的價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務必要遵循大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成長規(guī)律和高等教育規(guī)律,力求科學化運行。同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一個系統(tǒng)去處理,力求其內部系統(tǒng)和外部系統(tǒng)的整體協(xié)調運行;堅持國際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一定要始終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經(jīng)驗;同時,要求高校將信息化理念貫竄于整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wǎng)絡化信息化運行。
二是注重教育內容設計要切合學生實際,不斷增強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這就要求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要注重根據(jù)新形勢下大學生的心理新特點、新要求,不斷調整和重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和課程體系;同時,注重這些內容的話語系統(tǒng)要切合當代青年學生的用語習慣。
三是充分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教育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努力構建師生對話互動的教育模式與方式,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氣。這就要求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要充分采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系統(tǒng),開展網(wǎng)絡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動式發(fā)展;將大學生心理教育納入到整個學校專業(yè)教育體系和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視域中,推行一種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積極從教育內容、教育目標、教育模式與方式、教育評價體系、教師隊伍等進行科學整合創(chuàng)新;多方設計和創(chuàng)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和形式,推動體驗式教育模式不斷行進;注重校園環(huán)境、網(wǎng)絡環(huán)境和課堂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等的建設和開發(fā)利用,充分構建一種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習的互動平臺。通過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斷增強其實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師的心理教育能力與學生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不斷增強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體性。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雙師型能力培養(yǎng),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專業(yè)能力;同時,高校教師也要注重引導大學生養(yǎng)成一種自我調適、自我排解心理問題的良好習慣。
總之,建構主義理論為解決當前我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提供諸多的思路和框架,從理論上豐富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體系,從實踐上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運行具有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們將用建構主義教育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還要注意克服建構主義思想的一些負面東西,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精選篇15
一、引言
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主要在于防治性,以預防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為目標,卻忽視了大部分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需求,這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試圖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出初步探索,以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升和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積極心理學概述
1.積極心理學的概念。積極心理學的概念是由心理學家塞里格曼和奇克森米海首先提出的,隨后,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涉足這一領域,逐漸發(fā)展成了積極心理學運動。國際積極心理學網(wǎng)站認為,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個體和社會走向繁榮的科學研究。具體來說,積極心理學包含兩層含義:其一,“積極”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尤其是人自身的積極品質和力量,它的任務能使人類自身的積極力量得到充分關注和發(fā)掘;其二,積極心理學不僅要激發(fā)個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更要將目標延伸至社會制度以及大眾層面,使個人與社會都能感受到積極心理學的作用和意義。
2.積極心理學的誕生背景。積極心理學的誕生有著特殊的社會時代背景和心理學發(fā)展背景。首先,從社會時代背景來看,一方面,現(xiàn)代人類社會種族和宗教沖突愈演愈烈,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只有每個人有著自尊、滿意、快樂等積極的情感品質,這些沖突才有可能消失,而如何建立這些積極的情感,成為積極心理學產(chǎn)生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隨著現(xiàn)代科技和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但精神生活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心理問題層出不窮。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協(xié)調促使人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此外,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自我認知也在提高,人們不再單純地追求物質生活的質量,而是向著更好的精神生活質量方向發(fā)展,更加渴望過有意義的幸福生活,充實自己的內心。這就要求找到一種科學的方法去實現(xiàn)向更高層次的跨越。其次,作為心理學的一部分,積極心理學的誕生也與心理學自身的發(fā)展有關。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以來,心理學的研究面臨著危機。由于戰(zhàn)爭催生了許多心理問題,于是心理學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對心理問題的研究上,這就導致主流心理學走向了以研究心理問題為核心的研究道路,變成了類似于病理學性質的學科,心理學發(fā)展走向了歧路。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以正常人居多,而心理學卻不能為大部分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違背了心理學的`使命和存在價值。因而,新的歷史時期,心理學面臨著新的抉擇。
正是基于這樣的社會時代背景和心理學背景,1998年,“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提出了建立積極心理學的建議。自此以后,關于積極心理學的專門著作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xiàn)。時至今日,積極心理學在全世界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已經(jīng)成為當今心理學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3.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應把主要任務聚焦于研究和培養(yǎng)人的固有的積極品質上,用更加開放的、多元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潛能和能力,關注那些美好的心理品質,通過培養(yǎng)或挖掘人的積極力量使之成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預防是應對心理疾病的重要途徑,而預防的關鍵則來自于對人的內部的積極潛力的塑造或喚醒。
除此以外,積極心理學還強調,心理學的研究視野要兼顧個體與社會兩個層面,在對個體心理展開研究的同時,也應注重對群體和社會心理的探索。
三、從積極心理學視角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業(yè)開始蓬勃發(fā)展,展現(xiàn)出良好的勢頭,特別是近10年來,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上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績,為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預防危機事件的發(fā)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在這30余年的時間里,大多高校心理工作者所做的是力求解釋和治愈消極心理和行為,而積極人格特質則鮮少被關注。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難以促進整個大學生群體形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可能存在著以下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存在不平衡性。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總體上側重解決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沖突,而對心理發(fā)展和成長的引導重視不夠,忽視了他們的心理發(fā)展需求。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在于使學生在認知、情緒、意志和個性等各項心理指標上健康發(fā)展,全面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偏治療性。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構建大多以消極取向為主導,這就導致心理教育工作者更多的著眼于消極心理與行為的研究,而對人的發(fā)展性教育重視不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全面發(fā)揮受到制約。積極心理學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性和發(fā)展性功能,它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應當是培養(yǎng)和塑造全體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3.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存在局限性。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對象集中于那些存在心理問題的個體,而對大部分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需求難以滿足。積極心理學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應當是全體學生心理潛能的全面開發(fā)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全面發(fā)展。
4.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專業(yè)結構存在不合理性。目前,在我國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群中,不乏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們可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但因為缺乏系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yè)學習,對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不足,在實際的工作中難免受德育工作模式的影響。另外,在我國,即使是經(jīng)過培訓的專業(yè)人員,也大多是學習變態(tài)心理學、精神病學等消極心理學知識,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論和方法上也不契合。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系統(tǒng)地掌握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學習發(fā)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課程,且隊伍組成不局限于專業(yè)人員,也可以包含教師和家長。只要教師和家長把培養(yǎng)學生和孩子的積極品質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塑造,處處留心,那么積極教育就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四、關于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的初步設想
整合目標。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和心理問題的解決二者兼顧。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至少包含兩個方面:
(1) 培養(yǎng)所有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質;
(2) 幫助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解決問題。只有把兩方面有機融合起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獲得實質的提升。就這兩個目標來說,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因為積極心理品質本身就具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倘若個體的積極品質能夠得到充分地發(fā)掘,潛在的積極因素得到激發(fā),那么很多心理疾病自然而然地也就不會發(fā)生了。相反,如果學生缺乏積極的心理品質,導致內驅動力不足并作用于外作用力,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社會適應、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品質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實現(xiàn)其價值。
2.豐富內涵。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增強大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依賴于學生自身、教師和學校的協(xié)同努力。學生應關注自身的積極品質的培養(yǎng),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積累和訓練;教師應在其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課外活動中對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有所體現(xiàn)和側重;學校則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和任務重新整合定位,促進各方對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yǎng)。
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也需要學生親身的體驗。高??梢圆捎米灾浇虒W方式讓學生獲得體驗,也可以采用自助式心理輔導的方式,使每位學生在接受心理輔導的同時也去輔導他人,使學生既是輔導者也是被輔導者。這樣的角色轉換,使學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每扮演一個角色都是一種不同的體驗。
3.拓寬途徑。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心理咨詢和校園文化建設三方面拓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1)建立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高校應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心理的積極層面,著重增強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心理品質和自我潛能開發(fā)的能力[7]。(2)強化大學生的發(fā)展性心理咨詢。心理咨詢是幫助學生自我成長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應將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等理論和技術運用到個體心理咨詢中,有意識地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為導引,建立和諧的咨訪關系,對來訪者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激發(fā)他們自身的力量和潛能。(3)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校園文化作為學校隱性課程的一部分,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高校應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注意滲透積極心理學的因素,豐富積極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體現(xiàn),促使積極心理學在校園里更好地傳播。
4.優(yōu)化師資。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師資隊伍建設。(1)強化教師的專業(yè)理論與心理咨詢的技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詢師應注意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有意識地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運用于實踐,使其在教學和咨詢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積極層面,更好地體現(xiàn)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2)培養(yǎng)教師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學校應認識到教師同學生一樣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將積極因素運用于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挖掘他們的積極力量,培養(yǎng)其積極品質,增強其積極體驗,使他們在工作中體會快樂和滿足。從教師自身的角度來說,教師應注意心理上的自我調節(jié),不斷提升、完善自我,多與學生交流,聽取學生的意見,增進對學生的理解,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好的實施。(3)推動教師與學生關系健康發(fā)展。積極心理學認為,教師和學生作為平等的個體,應當相互學習對方的優(yōu)點,相互發(fā)掘和激發(fā)對方的積極心理品質。同時,教師也應以身作則,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
5.營造氛圍。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環(huán)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直接的展現(xiàn)于學校,但不只在學校有所體現(xiàn),在家庭和社會也都有所體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實施有賴于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整合性的積極環(huán)境,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嘗試,達到全新的模式狀態(tài),才能使積極心理學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在本質上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