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jīng)典茶道有趣的小故事(2)
茶道小故事4
陸納以茶待客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由于南北方氣候和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人們在起居、飲食習慣上也有很大不同,茶文化作為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在南北方也有明顯的差異。茶文化起源于南方,后來才傳到北方。東晉時,北方人對茶事的理解尚處于一知半解的階段,而南方的茶文化發(fā)展遠遠超過北方。根據(jù)《世說新語》的相關(guān)記載,東晉時新安有一位頗負聲望的人名叫任瞻,他在渡江南遷后,一日,在與大家一起飲茶時,突然不著邊際地問道:“這是茶,還是茗?”眾人面面相覷,他仿佛感覺到自己的失言,于是又連忙為自己辯解說:“我的意思是問這茶是熱茶還是冷茶”。在座眾人都哭笑不得,任瞻原本身處北方,對于茶事不甚精通,卻還要不懂裝懂,一時之間,這件事被傳為笑柄。
南方飲茶之風明顯勝于北方的例子還有很多,陸納的以茶款待謝安便是一例。在淝水之戰(zhàn)(383年)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謝安與擔任吏部尚書的陸納兩人平索交情頗深,謝安在閑暇時常去陸納家造訪。通常情況下,面對如此貴客,必定會以肉食盛宴隆重款待。然而,陸納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每次謝安登門,他并沒有大擺筵席,而是以一杯清茶和一些鮮果招待謝安。陸納的侄子陸椒對于叔父的這種做法十分不滿,認為他這是小氣、不會做人的表現(xiàn),卻礙于叔父的威嚴而不敢過問。一次,陸椒自作主張,私下準備了豐富的酒菜恭候謝安。謝安來時,陸納照例拿出茶果,正在此時,陸椒卻為謝安一行人奉上一桌上好的筵席,山珍海味,應(yīng)有盡有。席間,陸納始終保持緘默,并沒說什么。待謝安離開后,陸納立即火冒三丈,命人杖責陸椒,怒斥道: “你這小兒不能給叔父爭光也就罷了,卻為何還要沾污我·向謹持樸素的作風呢!”
原來,陸氏家族自孫吳之后便是江南大族,而謝氏家族原是北方陳郡的大戶人家。在陸納看來,以茶待客是最恭敬的禮節(jié),不僅能夠以茶論友,同時還能顯示自己的清廉和高雅。因此,陸納在官場交際中,將奉茶看成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即使是在謝安這樣的權(quán)貴面前,也展示出一種不卑不亢的風范。但侄子陸椒的做法就足以證明,以盛宴款待貴賓在當時已經(jīng)成為官場之中的一種風氣。作為北方士族的謝安,在更多的地方,享受的必定是佳肴盛饌的禮遇。
茶道小故事5
桓溫宴客舉清茶
我國古代,以茶宴賓客是禮儀的一種,時至今日,奉茶依然是款待客人的重要方式。如果將陸納的以茶待客看成是一種作風簡樸的表現(xiàn),那么,桓溫的宴客舉清茶,就絕對是居心叵測,用清茶來顯示自己生性節(jié)儉,并借此收買人心,最終實現(xiàn)自己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桓溫出身士族之家,是晉明帝的女婿。他為人心術(shù)不正,一心覬覦帝位。為收買民心,桓溫先后三次率軍北伐,借口收復中原領(lǐng)土來籠絡(luò)人心,繼而提高自己在百姓心中的聲望和地位,為成功攫取帝位奠定基礎(chǔ)。由于他的出兵帶有極端明顯的個人私欲,因此由他率領(lǐng)的三次北伐,最后都以失敗告終。然而,桓溫官位仍然一路高升,至興寧二年(364年)時,已擔任數(shù)職的桓溫又被加封為揚州牧。本來就虛偽狡猾的桓溫,此時更加注重自己的聲名和形象。為了實現(xiàn)自己登上帝位的幻想,甚至可以說是不擇手段。例如,桓溫為了向群臣顯示自己在生活中素來節(jié)儉有加,每逢他宴請賓客之時,僅用七盤茶果來款待客人。
桓溫的這種做法,很好地掩飾了自己的真實面目,一向以節(jié)儉之風聞名的陸納,曾經(jīng)在出任吳興太守之前,專程來向桓溫辭行。二人談話間,陸納無意間問及桓溫酒量如何,桓溫說自己酒不過三升,肉不過十塊。就是在這種羊皮的外衣下,一顆狼子野心漸漸顯露出來。
太和六年(371年)時,桓溫在朝中已經(jīng)聲名顯赫,他廢掉晉帝司馬奕,改立司馬昱,即簡文帝,由他獨攬朝政。次年(372年),簡文帝駕崩,位高權(quán)重的桓溫要求加九錫,這是為人臣子所能享受到的最高禮遇,桓溫企圖以此作為自己代晉稱帝的最后圖謀。在這危在旦夕之際,一代名相謝安再次出山,他了解到此時的桓溫已經(jīng)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便巧妙地與他周旋,拖延時間?;笢亟K于未能如愿實現(xiàn)自己加九錫的待遇而“抱憾”病死。 其實,古往今來,玩弄政治權(quán)謀之人不在少數(shù),而桓溫可以說是極為罕見的利用茶事耍手段的人之一,茶在桓溫手中已經(jīng)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完全成為他用來沽名釣譽的一種工具。
茶道小故事6
某年秋天,利休吩咐長子道安為茶會準備庭院。道安認真地打掃干凈后,利休前來檢查,對道安說:“沒有準備好。”道安又打掃了一遍,可是仍然通不過利休的檢查。如此再三后,道安終于忍不住問父親——究竟哪里沒有準備好?利休走到小徑旁的楓樹邊,輕輕搖動樹干,灑下了一地紅色的楓葉,然后說:“這樣就好了。”
不清掃不足以表示敬意和認真,無落葉不足以表現(xiàn)自然。不過,提前半天打掃,留半天讓葉子自然落下不好嗎?
豐臣秀吉在長濱城當城主時,一次經(jīng)過寺院,口渴要茶喝,寺院侍童石田三成先上一碗大茶碗,盛了七八成滿的粗茶。秀吉當時一飲而盡,覺得味道不錯,溫度適中,口干舌燥的感覺頓時全消,第二碗茶盛了五成左右的稍溫茶,秀吉還是一飲而盡,而且馬上還又要一碗,第三碗,石田三成把茶具換成小茶碗,茶量也更少。舌尖觸及茶水能感覺到熱燙。豐臣秀吉問其用意,石田解釋說:這第一杯大碗溫茶是為解渴的,所以溫度要適當,量也要大,第二杯用中碗的熱茶,是因為已經(jīng)喝了一大碗不會太渴了,稍帶有品茗之意,所以溫度要稍熱,量也要小些,第三杯,不為解渴,純粹是為了品茗,所以要奉上小碗的熱茶。
這一年這個侍童才14歲。
利休將茶道回歸到了淡泊自然的最初。他留下的一句話成為后世茶人的至理名言:“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夏天如何使茶室涼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溫暖,炭要放得適當,利于燒水,茶要點得可口,這就是茶道的秘訣。”
猜你感興趣:
1.茶道的一些小故事
2.茶道課程簡介例子
4.茶與名人的故事
6.茶道品人生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