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種植林下食用菌_食用菌種植的種植方法(2)
食用菌栽培方法:食用菌畦地栽培法
畦地栽培,不需搭建菇房和床架,是一種投資少,成本低,周期短,見效快的栽培方法。畦地要選地勢高爽、背風、排水暢通的空閑地。按南北向整成寬0.8—0.9米,長10—15米的長形畦,畦中間挖一條寬17厘米,23厘米,寬13厘米的土埂,兩畦間留一條深33厘米,寬40厘米的溝,以便行走和管理操作。畦床上噴灑20%的氨水或撒菜籽餅粉驅殺害蟲。
栽培時,先用1%石灰水浸泡培養(yǎng)料24小時,然后撈起用清水沖淋至ph值7.5—8,瀝去多余的水分,即可鋪料播種,按鋪一層料,撤一層菌種,共分 3層,料厚15厘米左右。播好種后用木板將料層輕輕拍平壓緊,使菌種與培養(yǎng)料緊密結合,以利菌絲恢復生長,防止干燥和抑制雜菌污染小播種后,菌床上搭環(huán)形棚架,上蓋塑料薄膜和草簾。開頭3—4天,為菌絲恢復和定植時期,以保溫、保濕為主,要蓋緊塑料薄膜,若菌床內溫度超過25℃時,可在早晚打開畦兩頭的薄膜通風降溫。5—7天后,菌絲長入培養(yǎng)料內應進行適當通風,以減少料面水分,促使菌絲向料層內生長。當菌絲長到料厚一半時,可加大通風量,使菌絲盡快向料深層生長,料面干燥,長出的菌絲生活力強,粗壯。20天左右菌絲長透培養(yǎng)料,應加強通風和增加光照,并適當噴水,促進子實體迅速形成。管理上主要通過揭閉薄膜和草簾,并適當噴水,調節(jié)水、熱、氣、光等條件,以滿足菇體的良好生長,當菇體充分長大至成熟即可采收。
食用菌栽培方法:食用菌一體化種植模式
食用菌一體化栽培模式是食用菌種植獲取優(yōu)質高產(chǎn)的有效途徑之一,此方法種植食用菌,能有效提高食用菌產(chǎn)量,延長出菇時間,增加單產(chǎn),也能促使蔬菜獲得二氧化碳,達到了互利的目的,通過定陶縣多種經(jīng)營服務中心和食用菌工作站,幾年的實驗與推廣,增產(chǎn)效果明顯,菇房和菜棚建造模式如下:
1、雙孢菇養(yǎng)菇房建造模式
養(yǎng)菇房為水泥磚結構,東西走向,長50M,寬9M,前后墻高2.8M,每隔2M有一豎排通氣孔,通氣孔大小為25×30CM,山墻高3.8M。菇房內菇床架是水泥柱、竹竿結構,立柱用水泥柱,床面用竹竿,菇床面寬1.2M,高5層,層與層之間的距離為55CM,菇房頂與菇床架連成一個整體,房頂用塑料膜覆蓋,膜上加蓋草苫。
2、溫室大棚建造模式
溫室大棚依托菇房的前墻,作為溫室棚的后墻,使用水泥柱作支架,棚頂用竹竿,加蓋棚膜,棚體寬8M,兩端最高點3M,向陽面為60度拱形斜面。
3、緩沖間
緩沖間是養(yǎng)菇房與溫室棚之間通道,基本作用一是采摘蘑菇和蔬菜提供便利,二是通過關開養(yǎng)菇房通風孔或緩沖間頂部,調節(jié)菇房或溫室大棚溫度與濕度。
4、基本原理
該模式把三者連成一個整體,充分利用太陽光能這一廉價的能源,使之成為一個可適當調節(jié)溫度、濕度、空氣的小氣候環(huán)境。在深秋、早春以及冬季,能很好的緩沖晝夜溫差,為菌菜營造一個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而雙孢菇與蔬菜之間又有很好的互補性。白天大棚蔬菜光合作用為雙孢菇提供充足的氧氣,雙孢菇呼吸作用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又是生產(chǎn)蔬菜的氣體肥料,另外,雙孢菇下腳料又是生產(chǎn)蔬菜的優(yōu)質有機肥。
優(yōu)點:雙孢菇各潮菇都有明顯的增產(chǎn)效果,且出菇時間長,尤其是進入11月中旬及來年3月份,晝夜溫差大,外界環(huán)境溫度偏低,該模式內的菇房溫度平均高于其他菇房溫度約3℃,溫差縮小4℃,增產(chǎn)效果明顯,單位面積增產(chǎn)3-4斤/平方米。僅雙孢菇一項,菇房凈增雙孢菇4000多斤,蔬菜增產(chǎn)效果雖然沒有雙孢菇顯著,但也有10%的增產(chǎn)效果。
食用菌栽培方法:長稻草墻式栽培食用菌新技術
利用長稻草或農作物秸稈,墻式栽培食用菌,不需任何專用設備,不必切斷粉碎,不添加任何輔料,即可在室內或室外蔭棚內墻式栽培平菇、鳳尾菇、榆黃蘑、姬菇等。每平方米投料50千克,產(chǎn)菇50千克~75千克,綜合成本僅需25元(稻草不計價)。
1.稻草處理:選用干燥無霉變的陳稻草作栽培原料。在栽培適期內選晴天將稻草曝曬2~3天后,按0.5千克一把繞成“8”字形草把,放入2%~3%石灰水中浸泡5~8小時。撈出,瀝干后堆料發(fā)酵。當堆溫升至60~70℃時翻堆,復堆后當草堆中心溫度升至60~70℃時再翻堆,發(fā)酵期5~7天,翻堆2次,使稻草變軟。發(fā)酵好的稻草質地柔軟,一拉即斷,味清香,不酸臭,呈茶褐色。
2.菌種選擇:選用草秸型專用高產(chǎn)菌種,以麥粒種為佳。
3.建菌墻播種:草把相對擺成一排,撒上1層菌種,長度不限。然后再擺1層草把,撒上1層菌種。這樣共擺4~5層草把,每層草把厚20厘米,最上面撒1層菌種(為總量的1/4)。最后在菌種上撒少許散稻草,讓菌種似露非露,并用干凈木板壓實,覆膜發(fā)菌。菌種用量是干料重的15%~20%。每排菌墻間距70厘米。
4.發(fā)菌及出菇管理:播種后要注意溫度變化,2周內控制堆溫在32℃以下,防止高溫燒菌,一般不揭膜。播后第2周開始,每3天通風1次。方法是掀動塑料薄膜拌動幾下,使多余的二氧化碳氣體排出,隨即蓋好。播后第4周,可見料面菌絲濃白,有較強的菇香味。當料面上有黃色水珠出現(xiàn)時,表明菌絲已發(fā)好即可出菇(需25~30天)。此時應加大溫差刺激和光照刺激,幾天后即可大量現(xiàn)蕾。當菇蕾菌蓋長到1厘米后,每天向空中噴水,保持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從現(xiàn)蕾到采收需5~7天,在孢子未彈射時采收、銷售。
猜你感興趣:
2.平菇的種植方法
4.種植蘑菇的方法
7.室內蘑菇種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