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小麥的常識技術
小麥是小麥屬植物的統(tǒng)稱,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東地區(qū)。小麥是三大谷物之一,產量幾乎全作為食用,僅約有六分之一作為飼料使用。那么下面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種植小麥的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種植小麥的技術
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饅頭、餅干、蛋糕、面條、油條、油餅、火燒、燒餅、煎餅、水餃、煎餃、包子、混沌、蛋卷、方便面、年糕、意式面食、古斯米等食物;發(fā)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質燃料。小麥富含淀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及維生素A等。因品種和環(huán)境條件不同,營養(yǎng)成分的差別較大。
小麥是一種溫帶長日照植物,適應范圍較廣,自北緯17°~50°,從平原到海拔約4000m的高原(如中國西藏)均有種植。一年生草本,高30~120cm。葉鞘無毛;葉舌膜質,短小;葉片平展,條狀披針形,長10~20cm,寬5~10cm。穗狀花序圓柱形,直立,長5~10cm,寬約1cm,穗軸每節(jié)著生1枚小穗;小穗長約10cm,含3~5小芝,兩側鹺扁,側面向穗軸,無柄;穎卵形,近革質,中部具脊,頂端延伸成短尖頭或芒;外稃扁圓形,頂端無芒或具芒;內稃與外稃近等長,具2脊。穎果卵圓形或矩圓形,頂端具短毛,腹具縱溝,易與稃片分離?;ü?~9月。穎果大,長圓形,頂端有毛,腹面具深縱溝,不與稃片粘合而易脫落。
種植技術
耕作與整地
耕作整地可使耕層松軟,土碎地平,干濕適宜,促進小麥苗全苗壯,保證地下部與地上部協(xié)調生長,所以是創(chuàng)造高產土壤條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具體方法,因水田、旱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
稻麥復種的麥田整地由于稻田長期浸水,土壤板結,通透性較差,所以要通過水旱輪作,干濕交替,促進土壤熟化。整地特點是,前作收獲較早時,應抓住宜耕期盡早翻耕,以利用初秋的高溫晴朗天氣,充分炕土曬垡播種前再行淺耕細耙,達到深軟細乎,上虛下實;前作為晚稻或雜交稻制種田,由于收播間距很短,應在水稻散籽時即開溝排水,力爭薄片曬垡,短期炕田;在不貽誤小麥適時播種的前提下,也可淺旋整地,為小麥創(chuàng)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長基地。
小旱地小麥的整地要立足于逐年加深耕層,結合增施有機肥,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復種形式進行整地。即前作收獲較早者,如春玉米、高粱、煙草等,收獲應首先淺耕滅茬,然后深翻炕土,使殘茬腐爛并接納秋雨,雨后淺耙,減少蒸發(fā);另一類如甘薯,棉花等,收獲時間緊迫,如果用常規(guī)之法,勢必貽誤播期,這是西南區(qū)小麥低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推行在前作后期行間松土保墑,種麥時再耕細整平;另一方面提倡挖薯,平地、施肥、播種等連續(xù)作業(yè),保證小麥適時播種。
少耕、免耕與半旱式栽培
1.少耕與免耕所謂少耕、免耕,是與傳統(tǒng)的整地而言,減少整地次數(shù),降低整地強度,而對于田濕土粘,耕作困難,又易破壞土壤結構的麥田,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所以這是對小麥整地技術的一個發(fā)展和完善。據對稻茬麥免耕研,其增產機理可以歸納如下。
(1)保持良好士壤結構與水分免耕未打亂土層,保持了水稻土原有孔隙,避免濕耕造成的粘閉現(xiàn)象。免耕與翻耕相比,耕層土壤容重分別為1.15~1.20及1.34~1.40,水、氣比較協(xié)調。
(2)利于提高播種質量 在保證適時播種的前提下,由于田面平整,利于挖窩或開溝點播,貫徹種植規(guī)范,避免了粗耕爛種所造成的深籽、叢籽、露籽,達到苗齊,苗勻、苗壯。
(3)根系發(fā)達,抗倒力強 土壤結構較好,有利于根系發(fā)展和吸水。據多點調查,免耕單株次生根數(shù)比翻耕平均多16.0%;灌漿期用32p示蹤測定,標記后第8天,脈沖數(shù)高出63.01%。
(4)壯苗早發(fā),增產顯著 免耕田有較好的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幼苗出時快,分蘗早,生長優(yōu)勢明顯。在各個生育時期,免耕的葉面積指數(shù)均高,群體光合能力強,單位面積增產5~20%。
定位研究(4年)以來,對后作水稻未發(fā)生不利影響,但長期免耕后與土壤肥力、病蟲害的關系如何,尚須繼續(xù)進行探索。此外,免耕田雜草較多,后期也易脫肥,所以應有適當?shù)呐涮?a href='http://m.rzpgrj.com/fwn/cuoshi/' target='_blank'>措施。
2.半旱式栽培 小麥半旱式栽培是水田自然免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在半旱式水稻收獲后,利用原壟埂稍加修正后播種小麥。下濕、爛泥田廂寬170~200cm,一般為27~40cm,溝寬33~40cm,溝深27~33cm。用溝中稀泥覆蓋稻茬和肥料后,晾曬1~2天后播種,并以干渣糞或細土蓋種。小麥生育期間,溝內保持一定水位(前期距廂面12~15cm,后期18cm),以使壟面不干,既有利于小麥生長,又能保證水稻及時栽插,是冬水田利用改良的一條有效途徑。
半旱式小麥生產水平,一般可達旱作條件下70~80%以上,個別土壤類型還高于旱作水平,因而在西南三省已推廣種植較大面積。其增產原因,除一部分與少耕、免耕相同外,突出作用在于改變了土壤的水熱狀祝。一方面壟溝把小麥根系深度擴大了10厘米左右,而且壟面通透狀況好,又有毛管上升水,水氣協(xié)調;另一方面壟溝使土體表面積增大,白晝較平作溫度高1.2~2.0℃,最大可達4℃,夜間比平作降低0.3~0.7℃,土壤受光面積增加約200~400㎡/畝。在良好的水,熱、氣條件下,促進了微生物的活動和有機質的分解,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
由于半旱式栽培供肥能力較強,前期應適當控氮,以免增多無效分蘗,但后期容易脫肥,所以應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補施氮、磷肥。此外,半旱式栽培的起壟作埂,播種施肥等花工較多,需要提高機械化程度和其他配套技術,進而提高此類中低產田的小麥生產水平。
高產技術
一、注意選擇高肥水地塊。高產優(yōu)質小麥品種要求土壤養(yǎng)分必須全面、充足,才能滿足其高產栽培的需要,所以宜選擇地力高、水澆條件好的地塊,要增施有機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
二、注意適期晚播,根據品種特性,確定適宜的基本苗。要防止播量過大,造成后期管理被動。
三、注意防止倒伏重施起身拔節(jié)推廣的優(yōu)質小麥品種,有的不抗倒伏,特別對于群體過大的麥田,在返青至拔節(jié)前須進行一次化控處理,可噴施多效唑或麥業(yè)豐。要重施起身拔節(jié)肥,控制多余下落穗的形成,促進穗大粒多。
四、注意澆好灌漿水,麥黃水,噴施葉面肥,防止早衰。澆好灌漿水,對于增粒重,預防干熱風有重要作用。天氣干旱,運用麥黃水,有利于下茬套種,防止早衰。在5月上中旬,結合防治病蟲害,噴2~3次葉面肥,如0.2%~0.3%磷酸二氫鉀,能減輕干熱風危害,增產效果明顯。
五、注意防治病蟲害。一般說優(yōu)質小麥更易遭受病蟲害,如小麥紋枯病、白粉病,蚜蟲比常規(guī)品種發(fā)生早且重。應根據預測預報,及早防治。
抗旱增產
深淺輪耕,以土蓄水。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層,增加透水性,加大蓄水量,并能促進根系下扎和擴大根系吸收范圍,提高水肥利用率。但深耕一定要因地因時制宜,一般在整地早、降水多、墑情足的年份宜深耕,耕深22—25厘米,耕后接著耙實、耬平;耕后少雨干旱,往往會因土壤不實而嚴重失墑。實踐證明,旱地小麥在3—4年時間里,遇足墑深耕一年,以后淺耕2—3年,既能達到深耕改土的目的,又增加了沉土保墑的機會,是旱麥增產的重要措施。
小麥增施肥料,以肥調水。旱地麥田要盡量多施有機肥,配方施足無機肥,尤其要施足磷肥,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和水分的利用率。一般地塊,每畝可施有機肥2500—3000千克,碳銨和過磷酸鈣各50千克,并酌情配施適量鉀肥和微肥;如果地力差,可在三四年內連續(xù)畝施標準氮肥40—60千克,磷肥50—100千克。旱地高產麥田,可采取“一炮轟”的施肥方法,即將全部肥料結合整地一次性施入土壤作基肥,其中氮肥要適當深施,磷肥淺施,以利培育冬前壯苗。
采用鎮(zhèn)壓,減少水分蒸發(fā)。在小麥單棱期進行鎮(zhèn)壓可增加單株次生根數(shù),提高植株的吸水能力,破壞地表毛細管,減少水分蒸發(fā)。
看了“種植小麥的常識技術”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