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國最大的什么家
孔子相信大家都認識,但孔子是我國最大的什么家,大家又是否清楚呢?下面是小編尋找的一些關(guān)于孔子的資料。
孔子是我國最偉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學說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他興辦私學,突破官府壟斷,擴大教育對象的范圍,曾受業(yè)于老子,帶領(lǐng)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jīng)典《論語》??鬃釉诠糯蛔鸱顬?ldquo;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偉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的人物生平
貴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 宋國的貴族, 先祖是 商朝開國君主 商湯。周初 三監(jiān)之亂后,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 后裔, 周公以
孔子 周成王之命封 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于 商丘建立 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后,其弟 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稱 孔父嘉??赘讣问撬螄蠓?,曾為 大司馬,封地位于宋國栗邑(今 河南省 商丘市 夏邑縣),后來在宮廷內(nèi)亂中被 太宰 華督所殺??赘讣巫?木金父,木金父生 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 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zhàn)亂逃到 魯國的 陬邑(今 山東省 曲阜市)定居,其官職為 陬邑大夫。
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gòu)了完整的“ 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 性善論(“一陰一陽
孔子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chǔ),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 中庸又適時之變?yōu)?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xiàn)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xiàn)了禮制精神,即現(xiàn)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于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鬃拥倪@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 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guān)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nèi)容是 “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 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 德治”或“ 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于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 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tǒng)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tǒng)治權(quán)力已經(jīng)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zhàn)不斷,出現(xiàn)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quán)失,家殊俗”的社會現(xiàn)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gòu)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chǎn)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shè)“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chǎn)生后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后世影響深遠。后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nèi)容的憧憬藍圖和奮斗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 思想家、 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fā),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經(jīng)濟思想
孔子的經(jīng)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 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jīng)濟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對后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guī)范,“利”指人們對物質(zhì)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guān)系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zhì)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后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后才能獲取??鬃由踔猎凇?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并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干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云一樣,不屑于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鬃舆€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tài)度,可以區(qū)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yǎng)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 里仁》中說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nóng)的弟子 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nóng)民。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zhì)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后天教育與社會環(huán)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
《孔子圣跡圖》之《麒麟玉書》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chuàng)辦 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 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趨勢。他主張“ 學而優(yōu)則仕”,學習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yǎng)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zhì)修養(yǎng),所以孔子強調(diào)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 有教無類”、“經(jīng)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 啟發(fā)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tài)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 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guī)范,“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nèi)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nèi)省、勇于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diào)學習與思考相結(jié)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fā)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并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fā)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征,在此基礎(chǔ)上,根據(jù)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yǎng)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鬃訜釔劢逃聵I(yè),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guān)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