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大古代出土青銅器
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大古代出土青銅器
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大古代出土青銅器在哪里呢?下面小編帶你去看看吧。
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大古代出土青銅器:
司馬戊大方鼎仍然是迄今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青銅器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國歷史》第一冊第24頁講到:“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青銅器。”湖北省五峰長樂坪中學李家慶老師撰文指出:“據(jù)近期有關考古資料表明,這句話并不準確。”然后,他引用人教版《中國歷史》第一冊《教師教學用書》所載司母戊鼎的高、長、重等數(shù)據(jù),與秦始皇陵出士的兩套銅車馬的高、長、重等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得出結論:“無論從高度、長度還是重量等各方面比較,秦陵銅車馬均超過司母戊鼎,司母戊鼎并非迄今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青銅器。”(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0年第7期第37頁) 秦始皇陵1號和2號銅車馬都發(fā)現(xiàn)于1980年冬。這兩套銅車馬出土時都已經(jīng)破碎。1983年7月,秦始皇陵2號銅車馬修復成功,恢復了原貌。隨后,考古工作者撰寫出秦始皇陵2號銅車馬的科學報告,引起了國內(nèi)外學術界的重視和贊揚。1985年12月1日《光明日報》刊登了《秦陵2號銅車馬的科學報告受到國內(nèi)外學術界高度評價》的新聞。這就是說,至遲到1985年底,秦陵出土銅車馬的信息已經(jīng)普遍傳開。然而,1987年1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夏商史稿》(孫淼著)中說:“目前發(fā)現(xiàn)的商代最大的青銅容器,是司母戊鼎。”1993年8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殷商社會生活史》(主編李民)中說:司母戊大方鼎是“青銅器中的第一重器,集中顯示了這時青銅器冶鑄業(yè)的工藝水平。”1994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通史》第三卷(總主編白壽彝)上說:司母戊大方鼎“不僅是我國青銅時代最大的,也是古代世界青銅文化史中所僅有的。” 人們不禁要問:如果說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的編輯們水平低,愚昧到了連秦始皇陵出土了銅車馬的信息都不知道,還楞說“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青銅器”呢,那么,白壽彝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孫淼先生和李民先生是造詣很高的考古學家,難道他們也會跟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的編輯們一樣,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既然這個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李家慶老師所提的意見就是錯誤的。他的意見錯在何處呢?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假如一個人能見出當下顯而易見之異,譬如,能區(qū)別一支筆與一個駱駝,則我們不會說這個人有了不起的聰明。同樣另一方面,一個人能比較兩個近似的東西,如橡樹與槐樹,或寺院與教堂,而知其相似,我們也不能說他有很高的比較能力。我們所要求的,是要看出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列寧說:“任何比較只是拿所比較的事物或概念的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相比,而暫時地有條件地撇開其他方面。我們提醒讀者注意一下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常常被人忘掉的真理。”這就是說,比較必須是在一定關系上,根據(jù)一定的標準進行的。不同的關系、不同的標準,就不能比較。李家慶老師的意見錯就錯在沒有“在一定關系上,根據(jù)一定的標準”進行對比,忘掉了這個真理。它的具體表現(xiàn)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點:司母戊鼎屬于器皿,而秦始皇陵銅車馬不屬于器皿。 第二點:司母戊鼎是鑄成整體的一件青銅器,而秦始皇陵銅車馬是由分別鑄成的一些部件組裝起來的。杜廼松先生著的《中國青銅器發(fā)展史》上說:“復原后的銅車馬駟馬雄立,馭手安坐或作站立狀,車門窗可以啟閉,車輪轉動可行。”1985年12月l日《光明日報》上刊登的《秦陵2號銅車馬的科學報告受到國內(nèi)外學術界高度評價》的報道中也說:復原的2號銅車馬,“駟馬雄立,馭官安坐,車窗門啟閉自如,隨著鏈連的搖蕩,牽動轅衡,可以載輿以行。”鑄在一起,車輪怎能轉動,怎能“載輿以行”呢? 第三點:司母戊鼎是純粹的青銅器,而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并不是純粹的青銅器。杜廼松先生著的《中國青銅器發(fā)展史》上說:這兩輛“車馬的附件如當盧、節(jié)約、轄等均為金銀所制作。” 根據(jù)以上分析,我們?nèi)匀徽J為,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青銅器。
“司母戊鼎”為何改成了“后母戊鼎”:
歷史課本上,有一個“司母戊大方鼎”。但從2011年開始,媒體上卻有了“后母戊鼎”之說——2011年3月6日,央視《新聞30分》主持人在播報新聞時,將“司母戊鼎”讀成“后母戊鼎”,引發(fā)了不少觀眾和網(wǎng)友的質(zhì)疑。那么,“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哪一個稱呼更正確呢?這還要從“后”字的本義說起。
上古時,“后”字代表男性,是權力的化身,是帝王的象征,是天子的稱號?!墩f文》曰:“后,繼君體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發(fā)號者,君后也。”《國語·周語》:“昔我先世后稷。”《書·泰誓》:“元后作民父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這里的“后”都是指君主。我們常說的后羿,就是一個名字叫“羿”的君王。
事實上,“后”,并不是一個簡化字,它與先后的“後”在上古時代不是同一個字?!墩f文》中在收錄“后”的同時,又收錄了“後”字,“後,遲也。”《論語·雍也》:“非敢後也,馬不進也。”《呂氏春秋·長見》:“知古則可知後。”《儀禮·有司後》:“兄弟之後生者。”等等,這里的“後”,是前后的後,與古代的“后”字并不是一回事,風馬牛不相及。
古代的“后”是一個會意字,它在甲骨文里,左下方是一個口字,右上方是一攏起的手,其實這就是一個“司”字。“后”字就是根據(jù)“司”字創(chuàng)造而來的,方法是把“司”字反轉寫,再賦予新的讀音,就成了“后”。“后”在周朝以前,都是帝王的稱號,那時天子之妻稱為“妃”,“后”字作為帝王的稱號用了大約360多年。到了周朝,才把“妃”改稱為“后”。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天子稱皇帝,皇帝的正妻就叫做皇后了?!栋谆⑼?middot;嫁娶》:“后者,君也。天子妃至尊,故謂后也。”《釋名·釋親屬》:“天子之妃曰后,后,後也,言在後,不敢以副言也。”從此可以看出,正是因為皇帝之妻的尊貴,才把她稱“后”。此時的“后”依然是“主”的意思,皇后既是眾嬪妃之主,也是眾嬪妃之君。
我們再來看看“司母戊鼎”的來歷,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廟號,“后”就是王的意思,“后母”即就是王的母親,這樣的解釋既服人又確切。但是,自從1939年3月這尊鼎在河南安陽被挖掘出來后,就一直被專家定名為“司母戊鼎”,如今看來,這個命名是不夠準確和嚴謹?shù)?。所以?011年3月,中國歷史博物館就將館藏青銅國寶“司母戊鼎”正式更名為“后母戊鼎”了,這讓其終于恢復了自己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