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名人創(chuàng)業(yè)故事及啟發(fā)
對于創(chuàng)業(yè)來說,新的路可能在別人不敢走的地方,也可能在別人不愿走的地方,看看那些名人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學習他們,從故事中找到自己的道路。那么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成功名人創(chuàng)業(yè)故事及啟發(fā),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成功名人創(chuàng)業(yè)故事及啟發(fā)一
兩次創(chuàng)業(yè)都只用一年便用戶量破千萬的他 25歲就看夠了權力斗爭
1984 年10月,帕沃爾·瓦勒耶維奇·杜羅夫(Pavel Veleryevich Durov)出生于前蘇聯列寧格勒,現在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父母親分別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他的父親是蘇聯一位有名的拉丁語學家,家里還有一個大他四歲的哥哥尼克萊·杜羅夫。
小杜羅夫的大部分童年時光,在父親任教的意大利城市都靈度過。后來,他遵從父親的意志回到俄羅斯,并在 18 歲時考取了圣彼得堡國立大學的語言學專業(yè)。
在校期間,杜羅夫開始自學編程。和 Facebook 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的黑客經驗幾乎完全相同,他黑掉了學校網站之后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把首頁換成自己最討厭老師的照片,旁邊配上“Must Die”的字樣……盡管學校很快會更換管理員密碼,但他每次都能再度破解掉。
在他的傳記《杜羅夫密碼》中曾經有這樣的描述:在校期間,杜羅夫已經不滿足于自己的專業(yè)和還湊合的編程/黑客技術,而是想成為像扎克伯格那樣的“互聯網偶像”(internet icon)。
2006 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卻沒有延續(xù)父親的事業(yè),而是很快創(chuàng)立了社交網站 VKontakte(簡稱 VK)。
當時,還在德國波恩大學攻讀第二個博士學位的哥哥尼克萊·杜羅夫,每天都會抽時間給 VK 寫代碼,在國際長途電話上跟弟弟溝通 VK 的開發(fā)工作。很快,以俄語作為第一語言的 VK 獲得了大量用戶。不斷走高的公司前景,顯著增大的開發(fā)壓力,促使尼克萊回到了圣彼得堡,開始擔任 VK 的首席技術官。
VK 經常被質疑為對 Facebook 的抄襲,而杜羅夫一直借用蘋果創(chuàng)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的經驗來解釋:“蘋果不也是抄襲索尼來的嗎?”
經過早期的快速發(fā)展,2007 年2月 VK 的用戶數就超過了 10 萬,同年七月超過了 100 萬,次年四月則暴增至 1000 萬,很快就擊敗了本國的競爭對手 Odnoklassniki,成為了俄羅斯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
作為最主要創(chuàng)始人的杜羅夫,擁有 VK 20% 的股權。他中學同學的父親,俄羅斯猶太人社群領袖米哈伊爾·米利拉什維利(Mikhail Mirilashivili),以及另一位聯合創(chuàng)始人列夫·列維夫(Lev Leviev)等其他投資人,共同擁有剩下的 80%。但杜羅夫擁有絕大多數的投票權,這一設計和 Facebook 創(chuàng)立時幾乎是從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
從創(chuàng)立 VK 開始,杜羅夫整個人的行事風格變得愈發(fā)神秘。他極少出現在公開場合,不接受采訪,反倒是他的公司在俄羅斯高調到無以復加,租下了圣彼得堡最著名的勝家大樓(Singer House)的五層和六層,就在圣彼得堡最大的書店樓上。
VK 在俄羅斯的如日中天,讓杜羅夫嘗盡了甜頭——然而好景不長,在創(chuàng)立 4 年之后,它終于“被盯上”了。
盯上 VK 的,是在俄羅斯半公開存在的“強力集團”(Siloviki),一支主要由政府、軍方和情報方面的高級官員、財閥的實際控制人組成的政治力量。隨著俄羅斯政局的變換,VK 上開始出現了更多的反對聲音。而杜羅夫對這些內容和活動的放任不管,加劇了由寡頭統(tǒng)治的當局在互聯網上面臨的輿論壓力。相信到了這里,大家都能理解為什么“強力集團”需要加強對 VK 的控制了。
他們首先派出了鋼鐵大亨愛麗舍·烏斯馬諾夫,他控制的 Mail.ru 是俄羅斯和東歐地區(qū)最大的電子郵件服務商,類似“俄羅斯版雅虎”。(對了,Mail.ru 還是 Facebook 的投資方喲。)
2011 年,Mail.ru 成功收購了 VK 39.99% 的股份,稀釋了杜羅夫所持的股份,并計劃進行更多收購。而杜羅夫在 Instagram 上發(fā)布了一張照片,作為對試圖吞并 VK 行為的回應?,F在,這張照片已經被刪除了:
遺憾的是,杜羅夫一個人的堅定,無法逆轉自己對 VK 控制權正在流失的現實。
2011 年 12 月,出于對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遭人操縱的質疑,俄羅斯抗議者在 VK 上組織了一次活動。此事成為了克林姆林宮出面對杜羅夫實施打壓的導火索。然而,面對刪除賬號和頁面的命令,杜羅夫依舊沒有執(zhí)行,而是把自己的 VK 頁面、Twitter 和 Instagram 賬號變成了戰(zhàn)場,用可笑的萌寵圖片來表達自己的異見:
隨著杜羅夫一次又一次反抗政府的審查要求,即便在俄羅斯國內已經如愿成為互聯網偶像的他,也不再能夠因為名聲而免受責罰。就在他發(fā)布這張照片的當晚,一支身著迷彩軍裝的武裝部隊造訪了他在圣彼得堡的家,敲門試圖進入,但遭到了他的拒絕。這些人一個小時左右后離去。杜羅夫對傳記作者表示,關于那天發(fā)生的事,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心中有個聲音告訴他,要拒絕(政府的要求)。”
可能是由于察覺到,自己失去公司控制權的情況已經無法挽回,杜羅夫的心情反而更好了。2012 年有一天,他和公司的幾位同事用 5000 盧布的紙幣折成紙飛機,從位于圣彼得堡最繁華地區(qū)的勝家大樓辦公室的窗口往下扔——當天,他們一共扔了超過 20 架紙飛機。
2013 年有一次,VK 公司被警察清查,杜羅夫本人被指控開車碾壓了一名交警的腳,卻因為“失聯”而未遭逮捕——現實是,杜羅夫根本不會開車,連駕照都沒有……
在他失聯的這段時間里,“強力集團”完成了對 VK 的“接收工作”:
1)2013 年 4 月,基金公司 United Capital Partners 收購了 VK 的另外兩名大股東米利拉什維利和列維夫所持有的 48% 的 VK 股權。UCP 的管理人是俄羅斯政商大亨伊利亞·謝爾波維奇,而他在情報機構克格勃工作時是伊戈爾·謝欽的下級。后者現在是俄羅斯石油公司董事長,也是當時俄羅斯政府重要的商業(yè)親信。
在這筆交易完成之前,杜羅夫一直不知情。早在失聯之前,他和這兩位公司創(chuàng)始股東的關系已經交惡,還一度刪除了他們在 VK 的頁面。
2)幾個月后,杜羅夫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表示“剛剛和朋友度假回來”。這年十二月,他被迫出售自己所持的 12% VK 股份給俄羅斯電信運營商 MegaFon 的 CEO 伊萬·塔弗林。塔弗林隨后很快將這些股份又轉手給了 Mail.ru。
3)加上剛拿到的 12%,Mail.ru 一共持有 VK 52% 的股份,實際控制了這家社交網站。在 2014 年 9 月,Mail.ru 從 UCP 手中收購了該基金持有的全部 VK 股份,相當于全資控股了 VK。
至此,VK 在兩個大股東 Mail.ru 和 UCP 的運作下,正式完成了“國有化”。
曾幾何時,習慣了對抗審查的杜羅夫,對扎克伯格配合俄羅斯政府的行為深惡痛絕。然而在 2014 年,VK 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公開審查并刪除親伊斯蘭國賬號和頁面的社交網站,遠早于 2015、2016 年才開始行動的 Facebook 和 Twitter。截至 VK 數據的最新一次披露,它的用戶數突破了 3.5 億,比全世界講俄語的人口的總數還要多;月活躍用戶高達 4600 萬,達到 Facebook 在俄羅斯的四倍水平;公司估值也突破 30 億美元。杜羅夫締造了 VK,但 VK 的成功已經不屬于他。
別以為這位年少成名的創(chuàng)業(yè)者會被這點兒挫折影響。杜羅夫沒有時間黯然神傷,還有新的機遇在等待著他。
你可能想知道,在 2013 年失聯“度假”的那幾個月里,帕沃爾·杜羅夫去哪兒了?
其實早在警察闖進 VK 辦公室清查公司的幾天前,消息靈通的杜羅夫就帶著自己的哥哥,以及少數幾個在公司里信任的同事,從圣彼得堡搭乘飛機離開了俄羅斯。他們來到美國東北部美加邊境上的水牛城(Buffalo)。
就在這里,他們創(chuàng)立了 Telegram,一款用戶增長速度之快與 VK 比肩,僅僅三年不到就火遍全球的加密聊天服務。
彼時的杜羅夫已經適應甚至開始享受四處漂泊的理想生活。他賣掉了自己在圣彼得堡和俄羅斯其他地方的固定資產,換得了一大筆錢。向塔弗林出售 12% VK 股份之后,杜羅夫已經成為了一位名副其實的流放者——俄羅斯不再是歡迎他的祖國。
早在第一次被警察上門查水表時,杜羅夫已經開始察覺到自己的電話、電子郵件,甚至 VK 都有可能被監(jiān)聽。而這次的自我流放,給他帶來了一次全新的機會。身為數學和計算機天才的哥哥尼克萊主導了 Telegram 加密協(xié)議、應用架構的設計。在回到俄羅斯之后,杜羅夫正式發(fā)布了 Telegram 的第一個版本。
就在 2013 年 8 月 Telegram 發(fā)布不久后,UCP 基金宣布由于該項目使用了 VK 的資產(開發(fā)人員),項目應該屬于 VK。結果,當然是沒讓 UCP 得逞了……
Telegram 跟歐美用戶已經非常熟悉的 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 沒什么不同,可以發(fā)文字、語音,也可以用各種各樣的表情貼紙進行聊天。Telegram 用戶的賬戶名和手機號綁定,登錄沒有固定的密碼而是完全依靠隨機生成的短信密碼登錄。
2013 年10月,Telegram 的日活躍用戶已經超過了 10 萬人。而次年1月 Facebook 收購 WhatsApp 的消息,讓人們開始擔心大型互聯網公司最終會成為用戶隱私的突破者,間接導致當時已經小有名氣的 Telegram 用戶暴增。在這一消息傳出后的幾天內,Telegram 就增加了超過 800 萬的用戶……
2014 年4月,杜羅夫通過一封搞笑的辭職信促使 VK 董事會解雇了他。他很快離開了俄羅斯,來到了大西洋島國圣基茨和尼維斯,給該國的糖業(yè)協(xié)會捐了一筆錢,從而給自己搞到了一本新的護照……瑞士銀行也提供了 3 億美元的現金給他,現在,他終于可以全身心放在 Telegram 上了。
到了 2014 年底,Telegram 宣布它的活躍用戶數已經超過了 5000 萬,每天發(fā)送的信息數量超過了 10 億條,每星期的新用戶注冊數超過 100 萬——而且還在增加!在 VK 之后,杜羅夫再次創(chuàng)造了一個互聯網神話……
充分理解了什么叫樹大招風的杜羅夫,決定在 Telegram 上采用一種非常大膽的運作方式。Telegram 完全由杜羅夫(和他的親人、親信)私人擁有,不引入其他投資人,并且號稱絕不出售。維持著 Telegram 軟件日常運營的,是規(guī)模極為精簡,但開發(fā)實力世界一流的一支技術團隊。軟件工程師,微信公眾號“歪理邪說”的作者霍炬在讀過尼克萊·杜羅夫給 Telegram 編寫的代碼后給出評價:“它的協(xié)議 MTProto 極其優(yōu)秀,兼具數學和工程之美,它的加密基礎非常完善,同時又在工程上很出色,Telegram 傳遞的消息實際是函數,可擴展性相當強。”
當然,杜羅夫用個人存款為Telegram運作所需的服務器資源買單,并且給背后的團隊支付薪水。到今年二月時,Telegram 的月活躍用戶已經突破了 1 億,每天產生 150 億條信息,每天有超過 35 萬新用戶注冊到上面。根據莫斯科時報報道,為了維持如此龐大而又成功的項目,杜羅夫每個月要支付 100 萬美元。
依靠一群優(yōu)秀的工程師和白花花的銀子,Telegram 成為了好用的聊天軟件里最安全的、安全的聊天軟件當中最好用的那個——它在電子前線基金會對聊天軟件安全性的評測中滿足了所有的標準。
盡管黑客生涯并不長,也沒有什么經典的案例,杜羅夫和這個世界上最知名的硬核黑客們,比如肖恩·帕克、亞倫·施沃茨等人之間仍然有很多共同點。
杜羅夫崇尚開放資源共享,曾經允許 VK 用戶免費上傳和下載音樂文件,把網站變成了繼 Napster 和百度 MP3 之后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盜版音樂庫。Telegram 也是市場上不多的代碼完全開源的聊天軟件,你可以在它的 GitHub 空間里看到它的全部代碼。Telegram 的管理方還開放用戶和開發(fā)者對軟件進行不同程度定制的權力,小到自行添加的表情包,大到獨立開發(fā)的第三方 Telegram 客戶端等等都被允許。
對抗審查和監(jiān)聽就不詳細說了,在《金融時報》邀請他“共進午餐”時,他還公開表達過對斯諾登。因為泄露美國海量重要情報,目前斯諾登被迫在俄羅斯避難。
根據報道和他的 Instagram 賬號,杜羅夫和他四個最關鍵的同事每隔一段時間(短則幾天,長則幾個月)就會更換居住地址,每到一個地方都會用 Airbnb 找房間。這讓人們永遠也找不到 Telegram 的辦公地址在哪,徒增了這家公司的神秘性。最近一次杜羅夫發(fā) Instagram 是在這個月初,當時他身處迪拜的海灘。
當然,他也是《黑客帝國》的死忠粉絲,像里面的男主人公尼奧(Neo)一樣總是一襲黑衣,近年來幾乎從來沒有被人看見過別的顏色的衣服……
沒有了祖國的杜羅夫,終于過上了他一直向往的自由散漫的數字游牧生活。在已經棄他而去的俄羅斯,杜羅夫卻已經成為了一個符號式的人物。
這是因為,他創(chuàng)立的第一家公司讓俄羅斯和更多俄語人口用上了社交網絡,而他創(chuàng)立的第二家公司則沖出俄國,走向世界,讓人們重獲在這個社交網絡時代早已丟失的隱私和自由。
成功名人創(chuàng)業(yè)故事及啟發(fā)二
17歲少女休學創(chuàng)業(yè)融資2000萬,QQ空間原住民正在崛起
“95后”標簽的背后......
“創(chuàng)業(yè)是我們這代年輕人唯一的晉升通道。”張嫣聽了王凱歆這句話,從騰訊辭職,成為了這個98年出生的小姑娘的合伙人。
95后、萌霸總裁、休學創(chuàng)業(yè)、少女CEO,這些標簽在這個即將到來的春節(jié)前頻繁地被貼在王凱歆身上。新一代的年輕人來得如此之快,不等“老人們”過年,“神奇百貨”的新版本就要上線。
2000萬人民幣A輪投資,經緯中國領投,真格基金、創(chuàng)新谷跟投。經緯中國副總裁叢真表示:“在王凱歆身上看到了一名合格商業(yè)領袖的潛質,現在她缺乏的僅僅是經驗,我相信給她時間和指導,她會做得比現在大部分創(chuàng)業(yè)者都出色。”
這個管理著50多人團隊的17歲女生戴黑色美瞳,頂著亞麻色短發(fā),在采訪開始前自顧自吃著桌上的蛋糕水果。直到品牌負責人張嫣說:“來,我給你介紹一下,不過你先把嘴上的奶油擦干凈。”
“三個投資人看好的就是我王凱歆這個人。市場前景不用說了,他們之所以投我,愿意跟我一起承擔風險,就是因為他們認為我除了具備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基本的品質和志向外,還有很強大的規(guī)劃、領導能力。”深圳大爆炸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凱歆說道。
在QQ空間賣東西,月入十萬
高一,西安。每晚七點放學,王凱歆都會路過在學校對面吃烤串的同學,一個人去旁邊中國銀行的ATM提對于當時的她來說“很厚”的一疊錢。同學們不知道她每天跑去銀行干什么,在他們的印象里,班里這個女生總是喜歡賣點小商品,幫同學抄抄作業(yè),有時甚至偷答案賺些小錢。直到一天,她把兩萬元現金拍在了課桌上,向那些不相信的同學證明,自己開始賺“大錢”了。
班主任聞風而來,“老師當時也挺尷尬”,王凱歆說,“因為我上課總是趴在那兒,班主任以為我在睡覺,就喊我去教室后面罰站,其實我在玩手機,做生意。”
王凱歆上課時用手機就月入十萬的生意,是在QQ空間賣東西,漫畫書、衣物、各種品類的零食、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兒。先是賣給身邊同學,“從我這里買的東西拿到學校,沒有同學是不看的,他們會覺得好潮,是現在最火的”,王凱歆說,由于她總是找一些奇特的商品,價格不透明,所以抽成常高達50%至80%,甚至翻兩倍價格。
在QQ空間開店,用QQ交流,以QQ錢包作支付工具。王凱歆并不滿足于把東西賣給身邊同學,她請幾十萬粉絲的QQ空間大V幫她推廣,“這樣我就吸了很多粉,盤子越做越大,全國各地都有小孩來我這里買”,工作開始變得繁重,她又當客服又當售后,每天解決幾百號人的問題。
為什么只能是我
“那件事以后,很多同學都圍著我,問我怎么賺錢的。他們沒那種意識,我就給他們傳播,影響了學校里很多人。到現在,我們班有很多人在賺錢,就因為我的事跡。”
王凱歆說自己對金錢沒概念,只對賺錢這件事本身感興趣。
究其原因,還得從“刻薄”的父母說起。凱歆小時候羨慕其他同學只需張張口,就可以輕易擁有一雙球鞋或一部手機。而她想要一個文具盒,還得給媽媽打打雜。
“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東西是可以輕易拿到手的,我早就有了這種心理準備,”她說,“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我總要費盡心思,分析、儲備、評估風險。”
之前有報道顯示王凱歆“和所有95后一樣有著標簽化的愛好:追韓星、迷TF、喜歡鹿晗、追最新番日漫、愛二次元人類……”王凱歆向《商業(yè)人物》記者澄清,自己并沒有喜歡以上任何一個明星,日漫僅限于看。
“我不會去消費這些興趣愛好,我會去研究他們怎么消費。我不追星,我只是研究追星的那批人、研究追星文化,這有利于我賺錢。”王凱歆強調,自己最大的愛好就是商業(yè)。
在北京這幾天,寒冷的天氣降低了她頭腦的“轉速”,戴帽子買棉襖這類瑣事也讓她覺得有礙思考。
在把商品賣給了得到容易、花錢輕易的同齡人之后,天使投資人找到了王凱歆。
“95后”這門生意
“我們注意到‘青年文化’正成為主流,95后作為未來最有消費力的中產階級的孩子們,這一代人喜歡的東西是一種情感寄托,而作為95后文化的延伸,神奇百貨能將這種情感變成消費。”神奇百貨天使輪投資人朱波說。
2015年夏天,王凱歆不顧父母阻攔,休學來到深圳南山區(qū),在天使投資人提供的孵化器里創(chuàng)立了垂直電商平臺神奇百貨。
“神奇百貨”這個名字來源于帶給王凱歆無限想象力的《哆啦A夢》里的“神奇百貨公司”,她也曾考慮過小叮當的“百寶袋”或“22世紀萬能商店”。
從QQ空間獲取一名激活用戶的成本僅5毛錢(非雙十一等電商大促期間),二三線城市、使用安卓手機的95后女性成為了神奇百貨上線初期的主要用戶。2015年9月上線安卓版,10月上線IOS,現已獲得30萬用戶,日訂單量超過1000單,日活躍用戶超過20%。
平臺模式的新興電商往往面臨一個問題:用戶在這里發(fā)現了自己喜歡的商品,轉而就去其它大的電商平臺搜索購買了。產品負責人鄧偉對此表示:“神奇百貨用戶的購物場景是以逛為主,所以我們提供豐富、精準的內容。價格上很多時候我們比淘寶更具優(yōu)勢,未來甚至會出現自營商品。退一萬步講,即使用戶在我們這里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商品之后,去某寶某東完成了購買行為,只要這個過程他對我們產生了好感,我相信在我們日益完善的品牌服務和生態(tài)建設下,他還是我們的用戶。”
A輪融資過后,神奇百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發(fā)布新版APP。新版開放了評論區(qū),讓更多UGC內容服務產品和用戶。在原有的“神奇日報”基礎上,神奇百貨將會強化UGC和PGC的內容產出,加入輕社交,為搭建社區(qū)做準備。
沒人比一個95后自己更了解這個千億級市場的群體。神奇百貨把80%的商品價格控制在20元至100元之間,主要是因為學生群體得到零花錢的頻率與數目不固定,“可能是今天50,明天100,但他們不用交房租,沒有生存方面的消費,今天用戶有50塊的時候,在我這里買20塊的東西,明天他有80塊,到我這里買50塊的東西。”王凱歆表示,神奇百貨的周復購率達40%。
王凱歆對《商業(yè)人物》透露,A輪融資還會有很大一部分用在物流方面。神奇百貨打算進一步整合現在這些“新奇特”商品的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比如出貨時統(tǒng)一使用神奇百貨的自有包裝,使用指定物流公司配送。2016年還會逐步在重點城市搭建中轉倉,為用戶合并訂單,節(jié)省郵費。
王凱歆否認了要做“二次元電商”的說法,二次元商品只是神奇百貨多品類中的一個分支,這個存在天花板的消費領域完全不能滿足她希望實現的,未來所有新生代消費者購物平臺的目標。“我們會持續(xù)深耕個性化消費、泛二次元泛娛樂消費、精神文化消費、互聯網新興品牌消費等領域。”
17歲少女的邏輯和領導力
在北京近一周,深圳50多人的團隊運轉正常,這讓王凱歆頗感驕傲。
項目成立初期,她曾高薪聘請過幾位有多年工作經驗的部門主管,可他們并不把小自己一二十歲的CEO當回事兒,運營負責人甚至帶領團隊出走創(chuàng)業(yè)。王凱歆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對她的“愿景”并不認可,所以在之后的招聘中,首先要滿足的就是認可她所做的事,然后才是頭腦清楚、價值體系穩(wěn)定,所在領域的專業(yè)性排第三。“全公司無非兩種人,靠譜的和不靠譜的,不靠譜的人只能有一個,就是CEO。”王凱歆說道。
35歲的鄧偉是現在團隊里年齡最大的員工,他眼中的王凱歆思路清晰,有著和年齡不符的魄力。更重要的是,曾任內涵社和Metoo聯合創(chuàng)始人的他在垂直電商上的想法跟凱歆“出奇一致”。
90年出生的張嫣在團隊里年齡排第五,去面試時她把王凱歆當成了公司前臺,覺得不被尊重,打算坐一會兒就走。結果跟鄧偉一樣,聊完的當天她就做出了加入神奇百貨的決定。
神奇百貨團隊里還有禮物說、唯品會等公司的前核心成員。王凱歆只負責跟部門主管溝通,但她會事無巨細地思考每一個細節(jié),面試每一位工作人員。
朋友圈個人照片大多是嘟嘴萌照的王凱歆說起話來有幾分男孩子氣,“很女漢子,一開口說話就感覺跟畫面不符。所以我天生就兼具男性和女性的優(yōu)勢,理性果斷又強勢,同時還善于洞察、理解別人的情緒。”
聊到高興處,她會站起來模仿談及的某個人走路的樣子。王凱歆常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從不介意表達自我。她不怕把自己暴露在公眾視線內,因為“我的價值判斷可能跟普通人不一樣,我有一套自己的穩(wěn)定的邏輯,不容易受別人影響”。張嫣有時會幫她修改文本中措辭激烈之處,“我會提醒她避開敏感的話題,但絕不想把她包裝成另外一個人。”張嫣說道。
“我是神奇百貨的墊腳石,那只狗(神奇百貨的logo)有個昵稱是神奇君,那我就叫神奇少女。”王凱歆表示不會把個人形象當成品牌來運作。
營業(yè)額做到一個億,王凱歆估算今年年底“不成問題”。
>>>點擊下頁進入更多成功名人創(chuàng)業(yè)故事及啟發(fā)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