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客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銷售要先從掌握客戶的心理著手,先將心比心把自己放到客戶的位置上以同理心想想如何在行銷的每一個環(huán)扣中讓客戶有賓至如歸的愉快經驗并促成交易。那么如何讓客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呢?下面,就隨學習啦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您能滿意,謝謝。
讓客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的七個方法:
讓客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的方法一、來者是客,請不要瞧不起客戶
現實派的行銷人員容易以外表及年齡來判斷客戶的需求,先入為主的認為他們買不起就敷衍以對或自動過濾掉一些潛在客戶。
事實上,這些外表看不出有購買欲望的客戶在面對其它對手的行銷人員時也會有同樣被冷落的境遇,聰明的行銷人員只要禮遇他們以熱情加以擁抱,成交的機會最高。
讓客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的方法二、先聽后說,不要急著推銷商品
聽與說其實是一種溝通地位的象征,說的人因主動的發(fā)出訊息地位較高,反之聽的人是被動的接受訊息相對地位較低。
有些行銷人員以自我為出發(fā),只專注在銷售的角度,誤以為單憑專業(yè)就可以讓客戶服服貼貼,其實說的多聽的少的結果,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無形之中也會給客戶高姿態(tài)的感覺不利于銷售環(huán)境的營造。
其實主動上門的客戶通常都做好功課,只會針對未能厘清的疑異進行了解,此時行銷人員不要急著推銷商品,也不可忙著打斷客戶的話,讓主動掏腰包的客戶跑走。
讓客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的方法三、切忌點蚊香,抓不到重點
客戶給行銷人員的時間相當有限,行銷人員需要把握千載難逢的機會講出重點,講的太復雜或繞圈子點蚊香反而容易讓客戶更加胡涂,躊躇不前的結果反而不想購買,除此講的多犯錯的機會也跟著增多。
尤其對于為何選擇向你購買的不找其它行銷人員購買的理由,更須以重點條列的方式說明的具體有力且具差異性,讓客戶覺得你很特別。
讓客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的方法四、先說出商品好處,再提供具體的理由與證據
光說出商品的輕薄短小、經濟實惠及身分地位的表征等好處是不夠的,更需要有具體的證據來支撐,商品銷售實績、市占率、公正單位所做的客戶滿意度調查數據以及商品得獎紀錄等,具體的理由與證據提供的越多,越容易讓客戶覺得你很特別。
讓客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的方法五、根據客戶需求提出不同選項
根據客戶的需求先提供至少2種以上的建議選項并比較彼此之間的優(yōu)缺點,然后再提出推薦的理由,最后再將商品選擇權交還給客戶。
如果客戶挑選的商品與行銷人員不一致時千萬不可與客戶爭辯。行銷人員就算辯贏了,也會同時失去客戶。
讓客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的方法六、誠實的價格與方便的付款條件
客戶最怕吃虧上當,既然選定商品對于價格當然更加在乎,當商品沒有議價的空間時行銷人員就必須提供非價格的個人服務條件,請讓我買的安心:對的選擇安心不受責難
讓客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的方法七、避免造成客戶的壓力
以過多的人情來達成銷售是客戶無法承受的重,過于仰賴強銷的手法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的銷售習慣,行銷要讓客戶在一種自然舒服的氛圍下進行客戶需要培養(yǎng)千萬不可揠苗助長,造成反彈。
與其一味灌輸客戶接受自己的銷售主張,不如調整心態(tài),聽聽客戶的心聲,千萬不可急著強銷造成客戶的反感,讓客戶花錢找氣受!
讓客戶感到滿意的方法:
1、清楚地認識到你是在搞銷售
請采取既規(guī)范又坦蕩的態(tài)度。寧可在設法做成一筆大生意的時候犯銷售錯誤,也不要把一切弄得鬼頭鬼腦的。假定一位潛在客戶這樣說:“哈,你是準備向我推銷什么東西吧?”最好是準備好一個迅速而又熱情的回答:“是的。”
如果你認為你是在幫助他人解決問題,是在優(yōu)惠提供一件極為出色的產品,那你其實根本不適合搞銷售。銷售是你的責任,不竭盡全力,不費盡心思是不能輕易言退的。
2、請多提問
請設法保證讓客戶有機會告訴你: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實際的交貨日期、誰有權批準、他們準備如何使用這件產品、他們過去曾經購買過什么優(yōu)良產品、有沒有樣品、他們喜歡用什么詞語來描述他們確實準備購買的產品或服務等。
如果你沒能做成生意,十有八九是因為你說得太多,提的問題卻太少。
3、客戶永遠是對的
客戶永遠是對的。因為,如果你告訴客戶說他們錯了,他們可以選擇不再做你的客戶。無論你是文娛節(jié)目組織人、園藝匠、雜貨商,還是個律師,若能規(guī)定檢查周期,你一定會受益無窮。
4、請多談工作,不要談你的感覺或過程
有時這樣做很難,特別是因為你下了極大的功夫方才學到這么一門手藝,客戶的出現卻輕而易舉地使你過去的努力毀于一旦。
尤其關鍵的是必須關注產品或服務,而不是客戶的信任或態(tài)度。很難吧,但極其重要。
5、竭盡全力建立起你的信譽,這樣的話你的客戶就比較愿意相信你
在做買賣之初就應獲得客戶的信任,這是至關重要的。這樣,一旦發(fā)生難以避免的意見不一致,可以使你有充分的進退余地,便于做好你的工作。請在難題出現之前,就把你過去的成績和他人的引薦通報客戶,這樣做會比出現問題再設法補救產生大得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