娥皇女英的神話傳說
娥皇女英的神話傳說
娥皇女英是中國古代傳說中堯的兩個女兒,民間有很多娥皇女英的神話傳說,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關(guān)于娥皇女英的神話傳說,歡迎大家閱讀。
娥皇女英的神話傳說篇一
相傳堯舜時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條惡龍,住在九座巖洞里,經(jīng)常到湘江來戲水玩樂,以致洪水暴漲,莊稼被沖毀,房屋被沖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聲載道。舜帝關(guān)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惡龍禍害百姓的消息,飯吃不好,覺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幫助百姓除害解難,懲治惡龍。
舜帝有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堯帝的兩個女兒。她們雖然出身皇家,又身為帝妃,但她們深受堯舜的影響和教誨,并不貪圖享樂,而總是在關(guān)心著百姓的疾苦。她們對舜的這次遠離家門,也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為了給湘江的百姓解除災難和痛苦,她們還是強忍著內(nèi)心的離愁別緒歡歡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著他征服惡龍、凱旋的喜訊,日夜為他祈禱,早日勝利歸來??墒?,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燕子來去了幾回,花開花落了幾度,舜帝依然杳無音信,她們擔心了。娥皇說:“莫非他被惡龍所傷,還是病倒他鄉(xiāng)?”女英說:“莫非他途中遇險,還是山路遙遠迷失方向?”她們二人思前想后,與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訊,見不到歸人,還不如前去尋找。于是,娥皇和女英迎著風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尋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們終于來到了九嶷山。她們沿著大紫荊河到了山頂,又沿著小紫荊河下來,找遍了九嶷山的每個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條小徑。這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名叫三峰石的地方,這兒,聳立著三塊大石頭,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壘成的高大的墳墓。她們感到驚異,便問附近的鄉(xiāng)親:“是誰的墳墓如此壯觀美麗?三塊大石為何險峻地聳立?”鄉(xiāng)親們含著眼淚告訴她們:“這便是舜帝的墳墓,他老人家從遙遠的北方來到這里,幫助我們斬除了九條惡龍,人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可是他卻鞠躬盡瘁,流盡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這里了。”原來,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鄉(xiāng)親們?yōu)榱烁屑に吹鄣暮穸?,特地為他修了這座墳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鶴也為之感動了,它們朝朝夕夕地到南海銜來一顆顆燦爛奪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墳墓上,便成了這座珍珠墳墓。三塊巨石,是舜帝除滅惡龍用的三齒耙插在地上變成的。娥皇和女英得知實情后,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們把眼睛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睛流干了。最后,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
娥皇和女英的眼睛,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xiàn)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紋,傳說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淚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鮮紅鮮紅的血斑,便是兩位妃子眼中流出來的血淚染成的。
娥皇女英的神話傳說篇二
堯王訪賢從羊獬村(洪洞以南)回平陽后計劃讓女兒娥皇,女英由伊杜村,遷至羊獬村落戶。二女尊從父王意見,由文武大臣和侍女送行,準備上路,二女不同意坐轎,決定騎馬赴羊獬。臨行侍者遞上新的朝服,整好衣冠,訃劃進朝向父王辭行。走到宮門下馬,見宮門上掛著兩面紅旗、—對紅燈,旗上寫著:“先有無極生太極,太報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旗的上角為八卦;乾三、坎三、艮三、震三、巽三、離三、坤三、兌三。二女向旗幟跪拜致敬。
羊獬的村民聞訊后,積極熱情的為娥皇、女英的落戶,作了隆重的準備,安排了居住的院落。到進村的一天,人們成群結(jié)隊,歡聲震耳,迎接二女。娥皇、女英莉群眾的熱情,感激莫名。
二女落戶后,能發(fā)揚父王帝堯的家風,克勤克儉,勞動生產(chǎn),并能與鄉(xiāng)親和睦相處,博得人們的敬佩。賢良事跡流傳萬代。
以后帝堯?qū)⒍鸹?、女共許配給舜王為妻。臨出嫁考慮著一個問題,姊妹兩個,究竟誰該為大,誰該為小,難以定奪。最后帝堯巧設(shè)辦法,以炮為令,“煮豆子。”七粒豆子、七根豆桿,在相同的時間里,誰先煮熟,誰為大。
炮聲響了,娥皇采用的是大火煮法,認為這樣熟的快。可是豆子尚未煮熟,豆桿已經(jīng)燒完了;女英則用小火煮,豆桿未燒完,而豆子已經(jīng)熟了。這時炮又響了,時間已到,經(jīng)檢查評定,女英將豆煮熟了,決定為大。這時娥皇不同意,母親又想辦法,讓納鞋底,誰先納完誰為大。娥皇緊接著拿起針繩馬上動手,總想完在前頭??墒桥⑿膬杭殻杏媱?,將繩子分成五尺一小節(jié)。才做好準備工作,不料娥皇已納了—尺多繩子了,娥皇暗中高興——這一會可要領(lǐng)先了。稍待一會兒,女英雖然動手遲,但速度快,眨眼間女英的鞋底已納了多半只了。娥皇一見超過了自己,越急越出汗,汗水流濕了繩子,更拉的費勁了。俗話說:“笨老婆拉繩子,一根拉了一筐籮”,時間已到鳴炮驗收,又是女英告捷。
娥皇雖為姐姐,仍羞于認輸,在為難的情況下,堯之大臣皋陶,又提出新意見,他說:擇一良辰吉日,令二女一人乘車,一人騎馬,誰先到姚丘, (洪洞萬安)誰為大。娥皇覺得騎馬路上不誤事,爭著要騎馬。女英說:姐姐騎馬我就坐車吧,但有個條件,騎馬的要讓坐車的五里路,讓車先行。娥皇愿意騎馬,就同意了女英的意見。皋陶說:就如此決定。
良辰吉日到了,舜王的迎親人馬到了羊獬村,按照皋陶的決定,娥皇女英分別坐車騎馬,依先后次序上路。不料女英車到仁義村市頭,車輪陷入泥坑,送親人將車抗出轍窩,因泥糊了車輻,當時未發(fā)覺車輻折斷。走到仁義村北頭,車輻掉了,正在請木匠修理時,娥皇騎馬趕來,見此情景,問女英為何如此?女英將出事原因告訴姐姐,并請姐姐與舜(重華)先行吧。娥皇心中暗喜,虧了騎馬,免此事故。接著對女英說:那么我就先走了,在姚丘等妹妹吧。后人將女英斷車輻的仁義村南頭,叫成車窩村,北頭叫成車輻村了。一個村子兩頭兩個稱呼。
女英的車修好了,又繼續(xù)趕路,忽見前方,圍著一群人不知看什么,車靠近一看,原來是姐姐,愁容滿面坐在一塊石頭上,低頭不語。女英忙下車安慰姐姐,問明情由,始知乘馬生了馬駒。事已至此,女英讓姐姐一同乘車趕路吧。因此后人將王家莊南頭稱南馬駒,北頭稱北馬駒。
隨從人員牽馬跟車行進,老馬護馬駒又踢又蹦,因馬有龍性,后人將小王莊改為龍馬村,迄今未變。
馬走了不多遠,仰首嘶鳴,似乎是口渴的樣子,一面叫一面陽前蹄刨出一股清水,馬便低頭暢飲。后人將這股清水,稱為“馬刨泉”。把村名改為尺井村,即今之赤荊村,村中并修有娥英廟。
娥皇、女英二姊妹,坐在車上,在這件事上難免有所感觸,都傾吐了衷懷,把心里的話談了談,把爭大小的事,扔到了九霄云外,各自承認了自己的不是。娥皇首先夸獎了女英妹妹的好心腸,高風格。關(guān)于論大論小之事,父王無法定奪。后來采取煮豆子和納鞋底子的辦法。結(jié)果娥皇又失敗;第三次父王的大臣皋陶,決定讓一人乘馬,一人乘車,結(jié)果娥皇仍然失敗。這一系列的事實,都說明妹妹是聰明的,而娥皇是弄巧成拙。車到姚丘后,娥皇打算上歷山,勞動生產(chǎn),妹妹留在姚丘,侍奉雙親,照料家務。
姊妹二人,在車上越談越親切,女英為之感動,愿意學習姐姐虛心處事、團結(jié)友愛的高尚情操。不知不覺車已到達姚丘,當?shù)氐挠H朋厚友和群眾們夾道歡迎,將舜和娥皇、女英,迎接回去,舉行拜堂禮儀。舜王向迎接的人們深表謝意,并說:旅途中發(fā)生事故,使大家久等了,表示歉意。
二姊妹與舜王婚后,遵照在車上的談話辦事,娥皇赴歷山勞動種莊稼女英留在家中侍奉雙親。
女英生子,名姚商均。當時社會是以物易物,日中為市,商求均勻,互通有無,故起名商均。商均以后到姚頭,開設(shè)陶窯,生三子,長子姚溫。次子姚龍、三子姚能。
娥皇、女英的故事,傳至現(xiàn)在,羊獬就成了二女的娘家,每年三月初三是二女回娘家的日子,四月廿八日是返回婆家萬安(姚丘)神立的日子。
女英雖小但為正宮娘娘,住娘家則是以長幼為序。羊獬村的人們,要提前一天初二日到神立,去接大姑娥皇,初三正日子,去到萬安接二姑女英。
二女回娘家后,羊獬人們于初四日請大姑進廟,初五日請二姑進廟,這一天要比初四更熱鬧,家家吃餃子,全村載歌載舞,鼓樂喧天。
另外,羊獬村的婦女,每年五月初五、六月十八、九月初九要提前一天到神立,正日子到萬安。而神立和萬安的婦女于三月十五、四月初八要到羊獬拜壽,所謂唐虞遺風,流傳至今。
娥皇女英的神話傳說篇三
娥皇女英,四千多年前的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堯見舜德才兼?zhèn)?,為人正直,辦事公道,刻苦耐勞,深得人心,便將其首領(lǐng)的位置禪讓給舜,并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娥皇無子,女英生商均。
二女嫁舜,究竟誰為正宮,淀為妃子,堯和夫人爭論不休。最后決定了一個辦法,據(jù)說當時舜王要遷往蒲坂,堯命二女同時由平陽向蒲扳出發(fā),哪個先到哪個為正宮,哪個后到,哪個為偏妃。娥皇、女英聽了父王的話,各自準備向蒲坂進發(fā)。娥皇個樸實的姑娘,便跨了一頭大馬飛奔前進,而女英講排場,乘車前往,并選由騾子駕車,甚覺氣派。可是正值炎夏、牲口渾身淌汗,路過西楊村北,遇—溪水,二女休息片刻,讓牲口飲水解渴,以便繼續(xù)趕路。在行進中,不料女英駕車的母騾,突然要臨盆生駒,因此車停了。這時娥皇的乘馬已奔弛在遙遠的征途,而女英受了騾子生駒的影響,落了個望塵莫及。正宮娘娘的位置為娥皇所奪取,女英氣氛之余,斥責騾子今后不準生駒。因此傳說騾子不受孕,不生駒,都是女英封下的。
后人將二女牲口飲水的地方,就叫娥英泉,現(xiàn)在襄汾縣西楊村附近。
又傳說,帝舜執(zhí)政三十九年以后,曾到長江一帶巡視,不幸死在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兩位夫人聞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尋找舜王。二女在湘江邊上,望著九嶷山痛苦流涕,他們的眼淚,揮灑在們竹子上,竹子便掛上斑斑的淚痕,變成了現(xiàn)在南方的“斑竹”,“斑竹”也稱湘妃竹。舜死了,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便跳入波濤滾滾的湘江,化為湘江女神,人稱湘君(娥皇)、湘妃(女英)或湘夫人。
楚人哀之,將洞庭山改名為君山,并在山上為她倆筑墓安葬,造廟祭祀。其實墓也簡陋,墓前立有大書“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前有石級,石級下一條用麻石鋪砌的甬道,兩旁石碑上刻二妃畫像和歷代詩人的佳作:北面是屈原《離騷》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南面則是唐宋乃至近人的詠嘆詩詞,盛唐之李白、常建、劉禹錫,清代的趙嘏,直至近人魯迅也有“不知何處吊湘君”之句。墓前一對望柱,高近3米,上面刻舒紹亮題寫的一副對聯(lián):“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湘妃墓周圍多斑竹,竹上有斑斑點點,仿若淚滴、據(jù)說是二妃投湘水前哭舜帝灑上的淚滴。唐高駢有詩詠“虞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云水間。當時血淚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1961年,毛澤東主席在聽取故鄉(xiāng)湖南的同志匯報湖南生產(chǎn)建設(shè)情況后,興奮之余,揮筆寫下《七律·答友人》的光輝詩篇。開頭就借舜和湘夫人的典故、抒發(fā)情感:“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干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娥皇女英的神話傳說相關(guān)文章:
3.娥皇上古人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