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名的典故
成語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語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帶來的詞牌名的典故的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詞牌名的典故1
詞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原是隋唐以來配合燕樂而創(chuàng)作的歌辭,后來逐漸成為一種長短的詩體,因而又稱詩余。和唐詩雙峰競秀,各臻其美。
詞首先盛行于民間,現(xiàn)存最早的詞是敦煌發(fā)現(xiàn)的曲子詞,文人詞相傳以李白的《菩薩蠻》、《憶秦娥》最早,但疑為偽作。
詞是根據(jù)曲子所填的歌詞,又稱為“曲子詞”。他是用來唱的,所以每首詞都曾有過一個樂譜。每個樂譜都必定屬于某種宮調(diào)(類似今天的C調(diào)、G調(diào)之類),有一定的旋律、節(jié)奏,這些東西的總和就是詞調(diào)。每種詞調(diào)都有一個名稱,這個名稱就叫詞牌。由于種種原因,曲子早已失傳,只把名字留給我們瞻仰。清《詞規(guī)》收錄詞牌1180多個,實(shí)際上應(yīng)該更多。常用的詞牌,大約有100多個。
時間的流逝,許多詞牌名的由來,除少數(shù)外,多已散落在歲月的回廊里,不可考據(jù)。但一般而言,詞牌的產(chǎn)生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來自六朝隋唐舊曲;包括民間歌曲、宮庭歌舞曲、外域歌曲等等。
2)、根據(jù)詞的內(nèi)容,創(chuàng)制、譜曲而來
3)、由舊詞改變或由舊詞牌改稱
4)、人名、地名
等等
1、竹枝詞
唐教坊曲名,本是巴渝民謠。
“竹枝”原是巴山楚水一帶的民歌,唐·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曾在建平(今重慶巫山縣)見到聯(lián)歌“竹枝”,他也效屈原作《九歌》為其譜寫新詞九章,稱《竹枝詞》,被后人收入詞集、詞譜。
【劉禹錫《竹枝詞》序:“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聯(lián)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jié)。歌者揚(yáng)袂睢(suī)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訐(jié)如吳聲。雖傖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轉(zhuǎn),有淇澳之艷音。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于今荊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揚(yáng)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變風(fēng)之自焉。” 】
《竹枝》調(diào)名來自曲中和聲,五代孫光憲有詞,依稀窺得遠(yuǎn)古竹枝詞的原貌:
亂繩千結(jié)(竹枝)絆人深(女兒),越羅萬丈(竹枝)表長尋(女兒)。
楊柳在身(竹枝)垂意緒(女兒),藕花落盡(竹枝)見蓮心(女兒)。
竹枝、女兒這兩個襯詞是唱竹枝時群相隨和之聲。
竹枝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2、閑中好
調(diào)源自晚唐詩人段成式《酉陽雜俎》,因詞中有“閑中好”句,故取作詞牌名。
段成式在當(dāng)時詩壇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長得很帥,到如今卻鮮為人知。究其原因,大概因?yàn)樗膭?chuàng)作方向。所作《酉陽雜俎》,屬于志怪小說,中國“灰姑娘”葉限就出自于此書,比西方灰姑娘早了800多年。
閑中好
<晚唐·段成式>
閑中好
塵務(wù)不縈心
坐對當(dāng)窗木
看移三面陰
3、章臺柳
此調(diào)為唐·韓翊創(chuàng)制。
據(jù)唐傳奇《柳氏傳》里的記載,柳搖金是唐玄宗天寶年間長安富商李宏的歌姬,通曉翰墨,歌喉婉轉(zhuǎn)。韓翊是李宏的門人,頗有文才。柳搖金因韓翊的詩才而對其心生愛意,韓翊對柳氏亦有好感。古道熱腸的李宏知曉兩人的心意后,便在長安城中的章臺街買下一所宅院送給韓翊,并將柳搖金嫁給了韓翊。天寶十三年,韓翊考取進(jìn)士及第,回鄉(xiāng)省親,路途遙遠(yuǎn)不便攜柳搖金同往,便將妻子留在了長安,獨(dú)自回鄉(xiāng)。
韓翊省親期間,安史之亂起,戰(zhàn)火連天。柳搖金為保清白,寄身法靈寺避難,兩人也因此失了音信。
韓翊則輾轉(zhuǎn)投奔節(jié)度使侯希夷軍中擔(dān)任主簿,戎馬倥傯。長安收復(fù)后,韓翊遂派人打探柳氏下落,附詩一首:
章臺柳、章臺柳!
昔日青青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
亦應(yīng)攀折他人手!
由此可見男人的小心眼,老婆生死未卜,他竟然還有心思猜疑是不是已委身他人,著實(shí)可惡!
柳搖金得到丈夫的消息,喜出望外,卻又滿腹辛酸。捧信嗚咽,提筆成詩:
楊柳枝,芳菲節(jié),
苦恨年年贈離別,
一葉隨風(fēng)忽報秋,
縱使君來豈堪折。
未曾想,信未到韓翊之手,柳氏卻被蕃將沙叱利搶入府中占為己有。韓翊得此消息大慟不已,報官請求察斷,無奈當(dāng)時朝廷也不敢輕易得罪番將,懸而不結(jié)。韓翊的好友虞候許俊知道這件事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柳氏從沙叱利府上搶了回來,皇帝為了安撫沙吒利,賞了他二百萬錢,這件事也算圓滿解決。
飽經(jīng)坎坷與悲歡,韓翊和柳搖金得以破鏡重圓,白頭偕老,也算是天可憐見。
4、憶江南
此調(diào)本是隋樂《望江南》,又名《謝秋娘》。
據(jù)傳隋煬帝楊廣喜歡在東湖泛舟,作八闕《湖上曲》,配上樂曲《望江南》,令歌妓演唱。至于這樂曲是為《湖上曲》而譜的曲還是原本就有的樂曲,現(xiàn)今已無從得知了。
中唐著名政治家李德裕任浙西觀察使時與一個叫謝秋娘的歌妓相好,可惜謝秋娘紅顏薄命,很早就死了,李德裕為紀(jì)念謝秋娘,用隋煬帝所作《湖上曲·望江南》調(diào)撰《謝秋娘曲》,故后人將此調(diào)亦稱為《謝秋娘》。
【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鎮(zhèn)浙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后改此名。”】
后來白居易又依李德裕的《謝秋娘》作了三首懷念江南的詞,取名為《憶江南》。并自注:“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憶江南》便是由此而來。
此外,劉禹錫詞,首句作“春去也”;皇甫松詞,有“閑夢江南梅熟日”之句,因而又名《春去也》,《夢江南》。
《全唐詩》于李后主詞注又名《歸塞北》。
《古今樂錄》云:梁武帝改西曲曲江南弄,七,一曰《江南弄》,二曰《龍笛曲》,三曰《采蓮曲》,四曰《鳳笙曲》,五曰《游女曲》,六曰《采菱曲》,七曰《朝云曲》。
沈約作四曲:,一曰《鳳瑟曲》,二曰《秦箏曲》,三曰《陽春曲》,四曰《朝云曲》。亦謂之《江南弄》,實(shí)皆《憶江南》之別名。
因白居易的《憶江南》名聲最響,便多以《憶江南》為名。
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
能不憶江南?5、訴衷情
原唐玄宗時教坊曲,后來溫庭筠依曲填詞、并取名為《訴衷情》,用以抒發(fā)感情。意取《離騷》:“眾不可戶兮,執(zhí)云察余之中情”而名《訴衷情》。(“中”通“衷”)
本來只有三十三字,到后來趙長卿與歐陽修作四十五字詞,于是詞家奉為正調(diào)。(‘大家’的待遇就是不一樣!= =|||)
毛文錫詞,因首句“桃花流水漾縱橫”,故又名《桃花水》。
賀鑄詞,因結(jié)句“雙板橋東,罨畫樓空”,故又名《畫樓空》。
宋張輯《一絲風(fēng)》(寓訴衷情泊松江作)詞,故《訴衷情》又名《一絲風(fēng)》
5. 訴衷情
<北宋·歐陽修>
清晨簾幕卷輕霜,
呵手試梅妝。
都緣自有離恨,
故畫作遠(yuǎn)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傷。
擬歌先斂,
欲笑還顰,
最斷人腸。
呵手試梅妝
詞牌名的典故2
1、如夢令
相傳為后唐莊宗李存勖(xù,即李亞子)自度曲。起初叫《憶仙姿》,蘇軾嫌調(diào)名不雅,取詞中“如夢、如夢”之疊句,改名《如夢令》。
憶仙姿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鳳。長記別伊?xí)r,和淚出門相送。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存世的唐五代詞中,除了李存勖這首外,馮延巳一首、白居易三首。
馮延巳 如夢令
塵拂玉臺鸞鏡,鳳髻不堪重整。綃帳泣流蘇,愁掩玉屏人靜。多病,多病,自是行云無定。
白居易 宴桃源(如夢令)
前度小花靜院,不比尋常時見。見了又還休,愁卻等閑分散。腸斷,腸斷,記取釵橫鬢亂。
落月西窗驚起,好個匆匆些子。鬢鬢亸輕松,凝了一雙秋水。告你,告你,休向人間整理。
頻日雅歡幽會,打得來來越日煞。說著暫分飛,蹙損一雙眉黛。無奈,無奈,兩個心兒總待。
三人生活的年代分別是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李存勖(公元885年-926年)、馮延巳(公903年-960年)。所以有人懷疑《如夢令》始于白居易,依據(jù)是宋·楊湜《古今詞話》記載:“莊宗修內(nèi)苑,掘土有繡花碧色,中得斷碑,載此詞。”既然李存勖是從斷碑中得來,那么斷碑的詞就不是李存勖所寫而是早于李存勖的人寫的。不過,有人認(rèn)為所列白居易的三首詞,“詞語俚俗,多宋元人語,當(dāng)為托名之作。”所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九認(rèn)為“多是臆說,初無所據(jù),故不可信”。更何況《宴桃源》這個詞調(diào)名是始于北宋(周邦彥取李存勖詞首句“ 曾宴桃源深洞”,改名《宴桃源》)。
綜上所述,《如夢令》是李存勖的自度曲,蘇軾改《憶仙姿》為《如夢令》。
【蘇軾《東坡樂府》《如夢令詞序》云:“此曲本唐莊宗制,名《憶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為《如夢令》。”】
如夢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2. 點(diǎn)絳唇 “點(diǎn)絳唇”始見于南唐·馮延巳《陽春集》。
<馮延巳>
蔭綠圍紅,飛瓊家在桃源住。
畫橋當(dāng)路,臨水開朱戶。
柳徑春深,行到關(guān)情處。顰不語。
意憑風(fēng)絮。吹向郎邊去。
這么一個旖旎的詞牌,還是女人填會比較美吧
點(diǎn)絳唇
<宋·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3、沁園春
【《后漢書·竇憲傳》:“憲恃宮掖聲勢,遂以賤直請奪沁水公主園田。”】
在河南西北部一個叫濟(jì)源的地方,北依太行山,與山西晉城毗鄰;南臨黃河,與洛陽隔河相望;西踞王屋,與山西運(yùn)城接壤;東臨華北平原,與焦作相連,自古有“豫西北門戶”之稱。那兒有條河叫沁河,在沁河穿過太行山的出口處,水流湍急,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就在這里修有規(guī)模很大的水利工程,稱為枋口。
沁河的東邊就是丹河流域,那里得天獨(dú)厚,土地肥沃,到處生長著郁郁蔥蔥的翠竹,形成我國長江以北規(guī)模最大的竹林。永平三年(公元61年),漢明帝劉莊帶著他的女兒劉致從洛陽來懷川游丹河竹林,公主為這里青山綠水的旖旎風(fēng)光所吸引,請明帝在那為她建一座長期居住的莊園。明帝也很喜歡這個地方,便答應(yīng)了女兒的要求。于是當(dāng)年就在枋口之南,橫跨沁河,建起了一座十分壯觀的莊園,莊園被命名為沁園,同時封劉致為沁水公主。后來沁水公主嫁給了高密侯鄧乾,沁園就做了他倆的小窩。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漢明帝劉莊病逝,五子劉炟繼位。當(dāng)時六宮專寵的竇皇后(大司徒竇融的曾孫女)兄長竇憲走后門得了個虎賁中郎將官銜,他也看中丹河流域那肥沃的土地和青山綠水的旖旎風(fēng)光。竇憲是個無賴,仗勢要用三千兩銀子強(qiáng)買沁園。沁水公主自然不肯,竇憲便搬了對石獅子把個園門堵了個嚴(yán)嚴(yán)實(shí)實(shí),車馬不能出入。此時章帝帶竇后來到洛陽游玩,命司空第五倫去宣旨五妹見駕。因竇后在皇帝身邊,沁水公主也不敢多說什么,但章帝還是因察覺到妹妹的異樣,便詢問了第五倫。第五倫上陳了一份奏章將此事報給了章帝知曉。章帝大怒,要嚴(yán)懲竇憲,卻因?yàn)楦]皇后的求情而作罷,不過竇憲一生也只做了個虎賁中郎將。
當(dāng)晚,沁水公主在沁園設(shè)宴慶賀,座中有善音律者,草擬一曲曰《沁園春》。不久便傳唱開來。后來“沁園”也成為公主第宅的代表詞。
《沁園春》這個古調(diào),雖然傳唱已久,但作為詞調(diào)卻在唐昭宗天佑年間。
天佑三年,河內(nèi)清化街王順興字號的老掌柜王老先生,喝完了茶,興悠悠來到戲臺聽?wèi)?。老先生三尺銀須,清瘦而文雅,手里卻執(zhí)著檀杖,分明是絕對的票友。這時候戲臺已經(jīng)奏起音樂,但唱戲的歌妓卻慢吞吞還沒上臺。老先生見狀,一時興起,便走上戲臺,隨著那音樂以河內(nèi)方言略加太原音韻,唱了一首《沁園春》。老先生字正腔園、渾厚高雅,頓時驚呆了戲臺下面的戲迷。此刻,當(dāng)時的文壇名手馮贄恰好也在聽?wèi)?,老先生所唱不但音律?yōu)美,而且文采極佳。等老先生一曲唱罷,剛走下戲臺,那馮贄便迎上去拱手相拜。閑談中才知道王老先生雖是做花炮生意,卻精通琴棋書畫。第二天,馮贄到了王老先生家拜訪,并將此詞帶回洛陽,因此此調(diào)便漸漸在京城傳開。
唐、五代時《沁園春》還只是作為一般的唱辭被傳唱,促使《沁園春》成為真正意義的詞調(diào)卻是宋代詞人張先。張先很喜歡《沁園春》的唱辭,于是就按著那字句也作了一首《沁園春》。
沁園春 <張先>
心膂良臣,帷幄元勛,左右萬幾。
暫武林分閫,東南外翰,錦衣鄉(xiāng)社,未滿瓜時。
易鎮(zhèn)梧臺,宣條期歲,又西指夷橋千騎移。
珠灘上,喜甘棠翠蔭,依舊春暉。
須知。系國安危。
料節(jié)召、還趨浴鳳池。
且代工施化,持鈞播澤,置盂天下,此外何思。
素卷書名,赤松游道,飆馭云軿仙可期。
湖山美,有啼猿唳鶴,相望東歸。
這首《沁園春》是我們見到時間最為久遠(yuǎn)的,也是張先這首《沁園春》使得這個詞牌被后人廣泛仿效,最終成為新的詞調(diào)。
《沁園春》雖是始于張先,但張先的詞與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詞相比,尚欠精工,所以后來人填《沁園春》,多隨蘇詞。
當(dāng)然,最被我們現(xiàn)代人所知的自然是太祖的《沁園春·雪》,里面的帝王霸氣,可不是誰都有的。
沁園春·雪
北國風(fēng)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
4、生查子
唐代教坊曲,后轉(zhuǎn)作詞調(diào)。
據(jù)傳《生查子》的“查”字本是“楂”字,省筆寫成“查”字。
【《歷代詩馀》云:“查本楂梨之楂。”】
【清·毛先舒《填詞名解》云:“查,古槎字;詞名采??褪?。”《辭源》注:木筏。本作“楂”,通“槎”。 】
【清·徐釚《詞苑叢談》云:“査,古槎字,張騫乘槎事也?!?/p>
張騫乘槎就是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的張騫乘槎遇仙的事,詞調(diào)名取義就是張騫乘槎到天河的傳說。
《荊楚歲時記》記載,漢武帝派遣張騫等出使西域﹐尋黃河源頭,乘槎經(jīng)一個月來到一處,只見城墻像州府,室內(nèi)一女子在織布,又見一男子牽著牛在河邊飲水。張騫問道:“這是什么地方?”那人回答說:“你可以去問嚴(yán)君平。”又贈給他一塊支機(jī)石讓他回去。張騫到蜀后找到嚴(yán)君平詢問,嚴(yán)君平對張騫說:“某年某月,一客星侵犯牛郎織女星。”
不說生查子這個詞牌是否出自這里,但《荊楚歲時記》記載的這個典故明顯本身就有錯誤,嚴(yán)君平是西漢末期的隱士(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而張騫則是漢武帝時期的探險家(約公元前164~前114年),讓張騫去問嚴(yán)君平這個大BUG,就算是神話故事也離譜了點(diǎn)吧。
另有“??统碎?rdquo;的故事,晉·張華《博物志》記載:“舊說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猶睹日月星辰,后忽忽不覺晝夜。至一處,遙望宮中多織婦,一丈夫牽牛飲之,因還。后至蜀,問嚴(yán)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時也。”貌似這個更靠譜點(diǎn)。
【舊時傳說,銀河和海相通,近代有個住在海中小沙洲上的人,每年八月份有木筏,去來準(zhǔn)時不誤期,這個人有好奇心,在木筏上蓋了個小閣樓,多帶些糧食,乘木筏去。在十幾天之內(nèi)還看得到星斗日月,以后就飄飄忽忽,也覺不出日夜。再過十多天,忽然來到一個地方,有城墻的模樣,住房很整齊,遠(yuǎn)看宮中有許多織布的婦女,只見一男子牽著牛停在水邊飲牛,這牽牛人見到這個生人就吃驚地問:‘你怎么會到這里的?’這人把來的情況加以說明,問他這是什么地方。牽牛人回答說:‘你回到蜀都訪問嚴(yán)君平就知道了。’這人竟不上岸,就如期而還,后來到了蜀地問嚴(yán)君平,君平說:‘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侵犯牽牛星座。’時間上一計算,這日期正好是這個人到銀河的時間?!?/p>
【《白香詞譜》:顧查“生”本可讀“星”;《詩經(jīng)·小雅》:“不如友生”;傳,“協(xié)桑經(jīng)切,音星。”是“生查”,即“星槎”也。】
(“協(xié)桑經(jīng)切”什么意思我搞不清楚,有沒有童鞋解下惑。)
所謂“星槎”,新華字典的釋義為“往來于天河的木筏”,也就是古代UFO。
【《拾遺記》:“堯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若星月。常浮繞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復(fù)始,名曰貫月查,亦謂掛星槎”?!?/p>
“生查”我們知道是啥意思了,那“子”呢?
我們知道很多詞牌名都以“子”結(jié)尾,生查子、更漏子、采桑子、天仙子等等,是有什么特殊的涵義還是只是一個附加詞,湊滿三個字?
《白香詞譜》云:隋唐以來,曲多稱“子”。
康熙《御定詞譜》在討論《甘州曲》一名《甘州子》時,曾有過這樣的解釋:“甘州曲,唐教坊曲名……舊譜泥于《甘州曲》、《甘州子》兩名小異而另列之,不知曲子二字互為省文,并無分別也。”也就是說“子”為曲名。并且在以“子”結(jié)尾的詞牌中可以看出,“子”不僅是曲名,而且大部分是短小的曲子名,并且很多都來自教坊舊曲。比如,《教坊記》有“采桑”、“朝天”、“更漏長”等曲名,經(jīng)過添加或置換,分別成為“采桑子”、“朝天子”、“更漏子”。
說到短小的曲子名,我們就插播下另一表述短小曲子名的“令”。
1、清·朱彝尊《詞綜·發(fā)凡》:“宋人編詞,長者曰慢,短者曰令”,也就是按字?jǐn)?shù)多寡來歸類。
2、我們知道,早期的詞是秦樓楚館、花間柳巷宴飲歌舞時不可或缺的娛樂項(xiàng)目,而它與這些場合所盛行的酒令又有著密切關(guān)系,詞中“小令”的名稱就來源于唐代的酒令。
【《唐宋詞通論》:“詞曲稱令,蓋出于唐人宴席間所行的酒令?!墩f文》:‘令,發(fā)號也。’引申為律令。酒席間行令,就是酒令,犯令者須受罰。唐時宴飲常于席上設(shè)‘席糾’,或‘膚使’,以掌酒令,有歌舞伎任其事,稱酒妓或酒令妓女。酒令妓女以其所擅長的歌舞用于行令,于是,歌與令兩者合一,出現(xiàn)了由酒令演變而來的歌令這一名稱。這些為席糾所用的歌令、令章,就是唐五代流行的曲子和曲子詞。”】
回到正題,“生查子”是人們艷羨乘槎上天這一古代神話,于是詠入詩篇,播之樂府,至五代遂取以入詞耳。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
任二北《教坊記箋訂》引宋·曾慥《類說》說:“唐明皇呼人為‘查’,言士大夫如‘仙查’,隨流變化,升天入地,能處清濁也。……詞牌名《生查子》的‘查’,就是用這個含義。”
敦煌曲子詞《云謠集》錄有二首《生查子》,其一:“三尺龍泉劍,匣里無人見,一張虎雁弓,百只金花劍。為國竭忠貞,苦處曾征戰(zhàn),先望立功勛,后見君王面。”其二:“一樹澗生松,迥向長林起。勁枝接青霄,秀氣遮天地。郁郁覆云霞,直擁高峰際。金殿選忠良,合赴君王意。”這兩首詞都是吟詠建立功勛的意思。唐詞多緣題而賦,故任二北的說法更接近調(diào)名本意。
《生查子》早期只是賦予某種含義的樂曲,后來才被人依拍作詞而成了詞調(diào),據(jù)傳最早依教坊曲《生查子》填詞的是唐·韓偓《生查子》:“侍女動妝奩,故故驚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淚。懶卸鳳凰釵,羞入鴛鴦被。時復(fù)見殘燈,和煙墜金穗。”
雖然眾多詞家都認(rèn)為《生查子》始于韓偓,但任二北在《教坊記箋訂》云:“《生查子》乃五言八句仄韻之聲詩。今傳辭雖以韓握之作為早,但中唐間韋應(yīng)物已有其調(diào)。東坡詞《生查子》‘三度別君來’一首,并以詩體見于東坡續(xù)集中,自注:‘效韋蘇州’是其證。”可惜現(xiàn)今的《全唐詩》,并沒有發(fā)現(xiàn)韋應(yīng)物的《生查子》,大概已經(jīng)丟失,所以詞家都以韓偓詞為正體。
宋·朱淑真《生查子》有“遙想楚云深” 句,故后人更名《楚云深》;
宋·韓淲《生查子》因詞中有“煙蕊梅溪渡”,故名《梅溪渡》;
宋·賀鑄《生查子·西津海鶻舟》有“揮金陌上郎,化石山頭婦”句,故名《陌上郎》。賀鑄“揮金陌上郎”句用的是《秋胡行》的典故。據(jù)劉向《烈女傳》載:魯秋胡娶妻的第五日就離家到陳地為官,五年后才回來?;丶彝局校娐放杂忻缷D人采桑,甚悅,便下車對那美婦人說道:‘力田不如逢豐年,力桑不如見國卿。吾有金,愿以與夫人。’那婦人回答道:‘采桑力作,紡績織紝,以供衣食,奉二親,吾不愿金。’秋胡歸至家,把金奉給了母親,讓人喚妻子回來,妻至,原來就是那采桑的美婦人。婦人知道秋胡行徑有污,離家往東而去,自投于河而死。”這里的“陌上郎”是指秋胡,賀鑄以其比喻對愛情不忠的丈夫。
還有很多別名,就不一一列舉了。
雖然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較為膾炙人口(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也有人說是朱淑真所作),但我卻更喜歡五代·牛希濟(jì)的那首?!毒G羅裙》一名便源于此詞。
生查子
<五代·牛希濟(jì)>
春山煙欲收,天澹星稀小。
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5、何滿子
又名《河滿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調(diào)名。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唐張祜那首傳唱千古的宮詞《河滿子》,寫盡了宮女的哀怨,訴盡凄楚,贏得了無數(shù)人同情憂傷的淚。
據(jù)白居易介紹:“河”本作“何”,何滿子系人名。唐朝開元年間,有一個滄州籍的高音歌唱家叫何滿子,因違法被判處死刑。臨刑前,他向唐玄宗進(jìn)獻(xiàn)了一曲《河滿子》來贖罪,但唐玄宗這個精通音律的君王竟然沒有被打動,照樣判處了斬刑。于是白居易感慨萬千,寫下了“世傳滿子是人名,臨就刑時曲始成。一曲四詞歌八迭,從頭便是斷腸聲。”的著名詩句。后來就以此人姓名作詞調(diào)名。
【白樂天詩云:“世傳滿子是人名。臨就刑時曲始成。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自注云:“開元中,滄州歌者姓名,臨刑進(jìn)此曲,以贖死,上竟不免。”】
和白居易同時期的元稹對此事也做了一首《何滿子歌》記載:天寶年間,來自遙遠(yuǎn)西域的何滿子,在大唐深宮的梨園中生活了20年,她勤學(xué)苦練,逐漸成了梨園中頂級流行歌手,且色藝雙全。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當(dāng)時的最高領(lǐng)導(dǎo),被判處了死刑。臨刑,監(jiān)斬官問她有什么要求。她說:別無他求,只想在告別人世之前唱一首歌。監(jiān)斬官答應(yīng)了她。臨死的何滿子,此時涌起的感情不是對死亡的恐懼,而是極度的悲憤。歌聲像泉水從巖隙中噴涌而出,催人肝腸寸斷,直令天昏地暗。歌罷,圣旨也到。原來,當(dāng)歌女那聲振林月的悲歌起時,隨同監(jiān)斬的宮中太監(jiān)見何滿子色藝超群,認(rèn)為殺了可惜,便策馬揚(yáng)鞭去奏告唐皇。精通音律的唐明皇立即降旨赦免她死罪。此后《何滿子》成了悲歌的代名詞。
元稹寫下了著名的《何滿子歌》:
何滿能歌聲宛轉(zhuǎn),天寶年中世稱罕;
嬰刑系在囹圄間,下調(diào)哀音歌憤懣。
梨園子弟奏玄宗,一唱承恩羈網(wǎng)緩;
便將何滿為曲名,御府親題樂府纂。
元稹與白居易交好,但記載此事略有差異,卻不知道為何。不過我到更偏向何滿子并未被斬,畢竟依著唐玄宗的心性,赦免的可能性較大。
《樂府雜錄》還有關(guān)于此事的后續(xù)進(jìn)展:安史之亂后,一天,靈武刺史李靈曜大擺宴席,客人中有一位姓駱的,唱《何滿子》,大家一片叫好有一個姓白的秀才說:我家里有一個歌妓也會唱這首歌,只是音調(diào)不同。大家便要白秀才把歌妓請來。誰知這位歌妓“發(fā)聲清越,非常音。”姓駱的歌手突然說:你不就是宮中胡二子嗎?歌妓端詳了老半天,說:你是梨園駱供奉啊!相互擁抱,哭成一團(tuán),相對泣下。原來他們倆都是唐玄宗時宮中的梨園弟子,并且還是老相好。據(jù)王灼在《碧雞漫志》中考證:《何滿子》這個詞牌名創(chuàng)自開元、天寶年間,且是宮中流傳出來的。
【《樂府雜錄》:“靈武刺史李靈曜置酒,坐客姓駱,唱《何滿子》,皆稱妙絕。白秀才者曰:‘家有聲妓歌此曲,音調(diào)不同。’召至令砍;發(fā)聲清越,非常音。駱遽問曰:‘莫非宮中胡二子否?’妓熟視曰:‘君豈梨園駱供奉耶?’相對泣下。皆明皇時人也。”】
何滿子的故事堪為經(jīng)典,令人感慨萬千。而其后的另一個故事卻真真讓《何滿子》成斷腸言。
據(jù)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孟才人,因?yàn)樯瞄L笙歌而受到了唐武帝的寵幸。武帝病重的時候看著她說:“我就快不行了,你有什么打算呢?”孟才人指著裝笙的錦囊說:“就讓我用它來自縊吧。”武帝哀傷不已。才人說:“讓我來為皇上演唱一曲,以排解您的憂思。”于是她唱了一曲《何滿子》,然后氣絕倒下。太醫(yī)檢查過說:“她的脈搏尚有余溫,但是肝腸已經(jīng)斷碎了。”
有人說以死相隨并不一定是她的本意,先皇已去,余下的歲月也只是空等頭白,不活也罷。我卻不想這樣去評斷,我寧愿相信她是真的愛著武帝,完全純粹的情感,才會有這樣凄美婉轉(zhuǎn)的絕唱去成就《何滿子》千古不衰的經(jīng)典。
王灼《碧雞漫志》說《何滿子》是屬于唐教坊曲,創(chuàng)立于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的宮廷?!侗R氏雜說》又說:唐文宗命宮人沈翹翹,舞河滿子詞。所以又屬舞曲。
五代、兩宋據(jù)此將《何滿子》作為詞牌名。已沒有了唐代的凄涼和悲愴,多了一些風(fēng)花雪月。
何滿子
<五代·毛文錫>
寂寞芳菲暗度,歲華如箭堪驚。
緬想舊歡多少事,轉(zhuǎn)添春思難平。
曲檻絲垂金柳,小窗弦斷銀箏。
深院空聞燕語,滿園閑落花輕。
一片相思休不得,忍教長日愁生。
誰見夕陽孤夢,覺來無限傷情。
6、聲聲慢
【清·毛先舒《填詞名解》云:“詞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裊娜,不語輒盡。”】
這個詞牌名最早見于北宋晁補(bǔ)之詞,名《勝勝慢》,是為他的家妓榮奴離去所作。
宋代,在太祖皇帝“歌兒舞女以終天年”的優(yōu)惠政策下,朝廷鼓勵大臣蓄養(yǎng)家妓。但買入不是一次買斷,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約定個三五年,最高年限為十年。那些玲瓏聰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尋常的感情和關(guān)系,也有可能被收為妾,但并不容易,必須要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并不能強(qiáng)娶。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滿后多送婢女還鄉(xiāng),讓其婚嫁。
晁補(bǔ)之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妓,名叫榮奴,許是對這榮奴看來是動了一些真心,為她的離去專門做了兩首詞:一首《點(diǎn)絳唇》:“檀口星眸,艷如桃李情柔惠。據(jù)我心里。不肯相拋棄??夼氯瞬拢τ譄o滋味。忡忡地。系人心里。一句臨歧誓。”寫得直白動情,頗為無奈。另一首便是《勝勝慢》:
《勝勝慢》(家妓榮奴既出有感)
朱門深掩,擺蕩春風(fēng),無情鎮(zhèn)欲輕飛。
斷腸如雪,撩亂去點(diǎn)人衣。
朝來半和細(xì)雨,向誰家、東館西池。
算未肯、似桃含紅蕊,留待郎歸。
還記章臺往事,別后縱青青,似舊時垂。
灞岸行人多少,竟折柔枝。
而今恨啼露葉,鎮(zhèn)香街、拋擲因誰。
又爭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隨。
題序明言是為榮奴的離去而作,言下對榮奴的離去甚是不舍,為她今后的命運(yùn)擔(dān)憂。往事越千年,隔著時光的帷幔,千年前的榮奴為什么一定要離開,我們已看不真切,倒也無意深究,只在偶爾翻閱詩卷時,唏噓一聲:多情公子空牽念。
慢曲相對于令曲,字句長,韻少,節(jié)奏舒緩。雖是單遍,但唱起來格外悠長婉轉(zhuǎn),唐人就有“慢處聲遲情更多”的說法。用《勝勝慢》為名,看來當(dāng)時晁補(bǔ)之的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還要來得更纏綿娓麗些。
南宋末年,詞人蔣捷一首《秋聲》,全部用“聲”字收韻,故更名《聲聲慢》。
聲聲慢·秋聲
<南宋·蔣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
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fēng)聲。
疏疏二十五點(diǎn),麗譙門不鎖更聲。
故人遠(yuǎn),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
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
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
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蔣捷是南宋末年之人,李清照則是兩宋之交(1084-1155),因而在蔣捷的《聲聲慢》定名之前,李清照為這一曲寫出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凄婉詞作,應(yīng)該叫《勝勝慢》才對。
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趙明誠于是年三月,奔母喪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載書十五車,前來會合。明誠家在青州,有書冊十余屋,因兵變被焚,家破國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八月,趙明誠因病去世,時清照四十六歲。金兵入侵浙東、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隨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東,飽嘗流離顛沛之苦。避難奔走,所有庋藏喪失殆盡。
聲聲慢
<宋·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dú)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diǎn)點(diǎn)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作李清照居金華時所作。久經(jīng)飄泊,獨(dú)在異鄉(xiāng),盡管春日雙溪風(fēng)光綺麗,但在她的眼中,卻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觸景生情,越發(fā)感到愁苦。
吳文英詞,有“人在小樓”句,故名《人在樓上》。
賀鑄詞“殷勤彩鳳求凰”句,又名《鳳求凰》
7、憶秦娥
與《菩薩蠻》同為詞中最古者,是“百代詞曲之祖”,最早出現(xiàn)在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至于是不是李白作的,至今未有定論。
兩宋之交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始稱為李太白之作,南宋·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亦錄于李白名下,北宋·李之儀《憶秦娥·用太白韻》,題明確揭出“用太白韻”。而且《憶秦娥·簫聲咽》懷古撫今,雄渾悲壯,堪稱千古絕唱,也只有像李白這樣的大家手筆才能寫得出來。
然而自明·胡應(yīng)麟以來,不斷有人提出質(zhì)疑,,認(rèn)為是偽作。首先,《李太白全集》并未收錄;其次,就像今天人們喜歡跟風(fēng)一樣,古人也喜歡跟風(fēng),像李白這樣的大家,創(chuàng)作了新詞,卻像石頭丟到大海里,幾百年間都沒人相和未免太奇怪了。更何況,五代《花間集》半點(diǎn)沒有提到這一詞調(diào),明顯說不通。
掛著李白名的詞是否真是李白所作,爭論了幾百年年還是沒說清,如果2012沒有來,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某某地方出土了某某東西能說清,當(dāng)然了也可能永遠(yuǎn)也說不清,不過也無所謂吧,反正這首詞不會因?yàn)槭抢畎鬃鞯亩鲋?,也不會因?yàn)椴皇抢畎鬃鞯亩魞r。
《憶秦娥》這個詞牌名,始見黃昇編《唐宋諸賢絕妙詞選》
憶秦娥· 李白
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
年年柳色,
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
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
西風(fēng)殘照,
漢家陵闕。
李白取秦娥的典故而作曲,因此詞中有“秦娥夢斷秦樓月”句,故調(diào)名是《憶秦娥》。秦娥,即秦穆公女弄玉,蕭史、弄玉,是神話傳說中一對神仙情侶。弄玉本來是春秋時秦國國君秦穆公的女兒,當(dāng)時有個學(xué)仙的人名叫蕭史,善于吹簫,而吹出來的簫聲和鳳凰的叫聲一樣優(yōu)美動聽,弄玉非常愛他,秦穆公便把女兒嫁給他,并在秦國的都城雍的附近筑一秦臺讓她們夫婦倆居住。蕭史便在臺上的秦樓里日日教弄玉吹簫學(xué)鳳凰的叫聲。一天,優(yōu)美的簫聲引來了一龍一鳳,蕭史乘龍、弄玉乘鳳,雙雙成仙而去。人們便把蕭史稱為乘龍快婿。
【漢·劉向《列仙傳·卷上·蕭史》:“簫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shù)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不下數(shù)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于雍宮中,時有簫聲而已。簫史妙吹,鳳雀舞庭。嬴氏好合,乃習(xí)鳳聲。遂攀鳳翼,參翥高冥。女祠寄想,遺音載清。” 】
李白《憶秦娥》有“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句,宋·向子諲更名為《秦樓月》。
蘇軾《憶秦娥》詞有“清光遍照雙荷葉”句,故易名《雙荷葉》
宋無名氏《憶秦娥·詠蓬萊閣》詞有“水天搖蕩蓬萊閣”句,金·丘處機(jī)易名為《蓬萊閣》
宋·張輯《憶秦娥》下闕有“碧云暮合”句,故易名《碧云深》
詞牌名的典故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