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后感_讀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有感(2)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后感_讀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有感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后感篇4
網上買書的時候,看到很多網友評論這本書大多數都是贊美于丹老師的詞語很美,可我不知道為什么看這本書的時候心里很沉重。想來想去主要還是兩個方面,第一是自己對于書里面所提到的詩詞幾乎全然不知,甚至讀書時候學過的也都忘光;第二是因為我覺得詩詞對于我們現代人真的成了一種奢侈。其實我內心是向往詩意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是這樣,只因現在的社會,生活的夢想,工作的現實,讓我們將這詩意埋藏了。這讓我想到蔣勛老師在《美,看不見的競爭力》里面講到的,當看到一片景象讓我們很感動的時候,然而我們卻沒有言語來表達此刻心里的感受,那個時候我們是難過的,真的很難過。
于丹說“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個中國人生命中的深處都蟄伏著詩意,不要對此不屑,不要認為這些風花雪月知識少年癡談。”我認為想喚醒中國人心中那份詩意是很難得,至少在現在這個時代是很難得。雖說現在的人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吹贸鲎髡叩哪欠菘释?/p>
愛學習的你們,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單詞的習慣吧,那要不要考慮下每天背上一首詩詞呢?為了不再“難過”,我更樂意每天來上一首。希望等到讀完部分唐詩宋詞后再來讀這本書,我想那時我會是幸福的。
其實,詩意一直都在,只不過我們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詩意隨時會醒來,但在它醒來的時候,我要準備好一顆中國人的“詩心”來迎接它。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后感篇5
用詩意的眼光欣賞明月,你能感受到嫦娥的凄涼和人間的溫暖。
用詩意的雙耳聆聽秋雨,你能感受到塵世的寂靜和自然的天籟。
用詩意的彩筆描下生活,你的文字便能擁有“黃河遠上白云間”的氣勢與“二十四橋明月夜”的祥和美麗。
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詩人,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潭名為詩意的明亮的湖水。只是物質和生活的壓力抑制住了它,使它一日日變得暗淡無光,中國人也一日日變得麻木,功利。清人漲潮曾說:“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俠者,因山水想得意詩文。”在現代化與工業(yè)文明的狂轟濫炸下,已然墮落成為“因雪想堵車,因花想成名,因酒想應酬,因山水旅游想開發(fā)批文。”這又何止是詩意的消失,更是中華文明的黯淡。
所以,我們應該呼喚,讓生活變得詩意。
在本書中,于丹老師用一個個和我們朝夕相伴,卻又不曾重視過的意象,向我們展示了古人的詩意。他們在春日中放歌飲酒,一日看盡長安花;在秋風里采起一朵野菊,悠然見南山;在明月下思念親友,千里共嬋娟。春日秋風,野菊明月,在他們的筆下已然成為自然的精靈,擁有和他們一樣的或是豪放灑脫,或是多愁善感的心。也因為如此,這些平日隨處可見的景物擁有了詩意,所以詩意便充滿了古人的生活。
那么,現代人的生活能否也變得充滿詩意呢?我覺得是肯定的。詩意不一定要讓我們去寫詩,在吟誦中亦能表現出詩意的真諦。因為它是一種對待生活的豁達的態(tài)度,一種優(yōu)雅美麗的思想情懷,以及一份永遠的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時候,不如想想東坡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當自己遭到不公平的對待心生不快時,可以吟一句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高興的時候呢,也可以像老杜一樣“漫卷詩書喜欲狂。”孤獨的時候,既可以“舉杯邀明月”也可以像陸游一樣“一樹梅花一放翁”,和大自然融為一體。
是的,“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但是風、月已然成為了我們情感的寄托。正如書中所說,詩歌才是中國人的宗教。否則一篇《錦瑟》在外國人眼中也許只是一連串陌生的名詞,卻是中國人揣摩、把玩了千年都饒有興致的一個謎。它其中每個字的意義是什么,每件物品背后隱藏著的故事與情感才是我們想要知道的。假如可以這么想,那么生活本來就是一首詩了,不僅僅是清風明月,就連一棵常青樹,一把老蒲扇都能成為詩的載體。因為他們之中蘊藏著我們最深沉的感情。
我希望“深知身在情長在”,每個人都有愛、有恨,而不是只追求吃喝等物質享受的高等動物。
我希望能看見“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田園風光,而不是只有鋼筋水泥的森林。
我更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我們的政府能進一步扶持傳統(tǒng)文化,讓優(yōu)美的詩歌得以一代代傳誦于我們的子孫。這樣,中華文明就會像一棵參天大樹,亙古長青。
猜你喜歡:
3.古詩詞讀后感
5.水調歌頭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