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
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
鄒忌諷齊王納諫告訴我們勸誡人要講究方法。讀了文章之后,大家有何看法呢?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希望你有所收獲。
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篇一
鄒忌以小見大妙諫威王,威王虛心納諫,下令勸諫有賞,自始門庭若市,后趙魏韓燕紛紛朝拜齊國,齊稱雄一世。
威王的舉措實為開明圣舉,通過接受別人的意見,彌補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逐漸完善自我,以至于群臣欲見無以言,四國紛紛朝于齊。這些驚人的成就足以告訴我們:“從諫如流,巧善自我。”
三國時期,袁紹與曹操上演了一場精彩戰(zhàn)爭,可是擁有十倍曹軍之多的袁紹卻被曹操擊敗,其原因是田豐、詛授向袁紹獻計獻策,而紹不允諾,認為他人意見如廢紙,最終慘敗曹軍。別人的意見像細微的沙粒一樣放進你的嘴里,明白人懂得像蚌一樣將其轉(zhuǎn)化為晶瑩剔透的珍珠,而像袁紹這般人便會口吐沙子,破口大罵。
往往意見就像子彈精準的射入了你的心房,直中要害,所以意見就是對個人的清醒明亮的鏡子,引人深省,發(fā)現(xiàn)不足并改正。
“滿招損,謙受益。”自負自滿不接受意見只會使己處于不利,反之,虛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見會提高自己的能力。
劉備行諸葛亮之計而鼎立三國,符堅拒符融之策而失前秦國力,李世民納魏征之諫而貞觀天下,文種棄范蠡之謀而招殺身禍。
位卑可以令其尊,學少可以奮其盛,而虛心接受意見卻是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易失而不易得。這恒古不變的常理為何不去接受掌握呢?三個臭皮匠各抒己見也能令事物臻于完美,因此我們應(yīng)該心懷一顆敞亮的心,耳聽他人真誠的意見,巧善自我的不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他人的真誠建議,我們應(yīng)該予以肯定,通過意見正視自身的不足和毛病,從而完善自我,將他人給予我們的石頭巧妙接取并鋪設(shè)自己的人生路,使我們的人生豐富完美,直抵成功。
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篇二
鄒忌之妻,妾及容皆言他比徐公美,而鄒忌卻并未因此而得意而是仔細思考其原因,聯(lián)系國家;相同齊王在仔細思考鄒忌進諫寓意之后,做出明確選擇。是什么使鄒忌從小見大,又使齊國內(nèi)政修明?善于思考問題是必定是他們不斷提升的重要原因。善于思考使人能力得到提升,善于思考使人思維得到拓展,善于思考使人思想得到升華、更使生命的智慧得以閃耀。在能力的提升中不斷進取,在思維的空間中反復摩擦出新的火花,在思想的升華中使靈魂得到純凈的積淀,
若不是伽利略在學中思。激發(fā)思維的火花,又何來得“阻力的大小于物體的速度無關(guān)”這一理論的誕生?若不是魏格納臥病在床偶然發(fā)現(xiàn)地圖上的奇妙之處,并乘勝追擊,思考其中原因,又哪來的今天的“大陸漂移學說”?若不是牛頓處處細心觀察生活后積極思考與探究,“萬有引力”定律又怎能如此快得聞名世界?他們對萬物有著一種思考的“沖動”,他們思考的價值最終在外促使了科學的進步與發(fā)展,對內(nèi)真正是一種內(nèi)涵的積淀。鄒忌的思考與這些名人相比外在價值似乎相對較小。而內(nèi)在是等同的,無疑都將思想得到升華,思維擴展到另一個更廣闊更遐遠的空間。
而善于思考不只是科學學者才會有所成就。也并非是王侯將才的專利品,相信每一個人只要用心去發(fā)現(xiàn),善于思考便一定會擦出思維的火花。現(xiàn)在每廣泛使用的自動鉛筆。其實是一個中學生發(fā)明的。他再一次考試中偶然將鉛筆芯折斷。他頓時便萌生發(fā)出一個念頭:如果有鉛筆芯能夠持續(xù)地出來就好了。自此,他便開始不斷研究不斷思索。制成了第一支自動鉛筆。想必這一信息一定會令大多人大跌眼鏡。但同時會感悟到:思考的光芒存寄于每一個人的身上,只需要一把鑰匙將久閉于內(nèi)的光芒放射出來,他一等會照耀整個生命。
鄒忌與齊王的善于思考決定了他們的整個人生。善于思考可以除弊端,揚優(yōu)勢;善于思考使人擺脫平庸與無能:善于思考使人摒棄淺薄膚淺,擁有豐富的內(nèi)涵;善于思考更使我們感悟到生命的躁動與靈魂的升華。
朋友,善于思考是智慧的體現(xiàn),讓思考之光閃耀除我們的生命的智慧吧!
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篇三
有句古語說“良藥苦口利于病”,但良藥一定要苦口么?苦口的藥總讓人難以下咽,在好的要也只是一堆廢藥,良不良已不是重點。這正像規(guī)勸他人一樣,要講究方式方法,讓“良藥”“甜口”更利于病。
鄒忌諷諫齊威王,忠言順耳更益于國家發(fā)展。鄒忌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的切身經(jīng)歷與齊王的“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作對比,十分委婉的告訴齊王他受蒙蔽之嚴重,廣開言路的重要,于是乎齊王納諫,齊王的過失愈來愈少,國家當然越來越興旺,致使“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鄒忌聯(lián)系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運用類比勸諫齊王的“藥方”一定不是“苦藥”,他希望齊王廣開言路的“藥材”,也一定是良藥,藥不苦口,齊王當然甘于下咽,既然是良藥,一定會有好的藥效,那么會有“四國皆朝于齊”的結(jié)果,亦是必然。
觸龍說服趙太后也采用了“良藥甜口更利于病”,觸龍先對她進行問候,讓趙太后保重身體,消除太后的“戒備”,然后由自己愛小子,通過太后愛燕后,引入太后更加愛長安君,再用太后對待燕后與太后對待長安君做對比,從為子女考慮長遠才是真正愛子下手,委婉告訴太后既然愛長安君就要為他做長遠打算,使長安君質(zhì)于齊,讓齊出兵救援,消除了危機。
正因為觸龍說法委婉才讓趙太后接受,才讓國家免除了危機。如果觸龍開門見山,直接讓太后允許讓長安君到齊作人質(zhì),那么,趙國的歷史恐怕要截止了吧!
由此可見良藥甜口更利病,忠言順耳更利于行,我們要學會規(guī)勸他人的正確方法。
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4.名著讀后感范文